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用语言、人物、故事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写法,叫现实主义。作家之所以愿意辛苦地伏案写作,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如意、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我企望通过自己写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看法,为读者送去一份精神慰藉,使人们能在其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世界各国的作家依据自己的理解,已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试验和探索的成果。但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前辈作家并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我们这些后辈作家依然可以在其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与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传统相结合,写出充满灵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民间智者都有一些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这些玄想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且太令人苦恼。这些玄想有的变成神话被记载,有的变成传说在流传,有的变成宗教教义和信仰的内容在传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去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时,不能不想到历史文化的流动,因为任何现实在你要表现的那一刻,其实都已进入历史,任何当代人物都不能不浸润在历史文化中。当我们把历史上人们对于创世、对于日月星辰、对于风霜雨雪、对于天宫等等的玄想,与现实人物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写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会使我们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借鉴西方知识界喜欢科学幻想的做法,把现实主义创作与科学幻想相结合,写出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承认,当代普通中国人关注当下的生活较多,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的未来关注思索较少,知识界也少有科学幻想的传统。这与我们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有一定关系,大家在吃饱穿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可能去想那些大问题。今天,我们作家可以在写现实主义作品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立足现实的生活,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既观照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处境,又联想到人类的未来,联想到地球和宇宙的未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种未来眼光,带有一点科幻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可能更为年轻读者所喜欢。
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太丰富了,几乎每天都有多姿多彩的人物出现、都有千奇百怪的事情发生,可谓五彩缤纷,但把丰富的现实生活转化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容易。我们一方面要冷静观察和体察社会生活的现实、人们的心理现实、自然环境的演化现实,另一方面要潜心思索怎么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同样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使用者的用法不同,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我们应该去争取最新和最好的效果。
(摘编自周大新《现实主义边界可以扩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一般都是通过语言、人物以及故事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B.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独到的感悟和看法,同时也希望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C.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情,所以希望通过作品来发泄情绪。
D.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流派很多,如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世界各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了成果,但是这种创作方法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B.在中国历史上,玄想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智者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而感到苦恼。
C.当前,中国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可以借鉴西方学界的做法,写一些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
D.因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所以每天都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多姿多彩的人物,这也为作家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作家要善于把当前的现实生活和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结合起来,从而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
B.作家在描绘现实生活或者刻画现实人物时,如果能关注历史文化,从中汲取灵感,就会使创作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C.以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存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和地球、宇宙和未来思索较少,所以在创作上也就很少涉及科学幻想。
D.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既需要作家认真地关注社会现实、体悟人们心理,同时还需要作家潜心地思索怎样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9 03:0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

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小题1】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审美因素。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将建筑作为项艺术门类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⑪两千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⑫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⑬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⑭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⑮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⑯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⑰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题1】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C.“老子”即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D.“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⑨段将孔子比喻为新月、烛光,形象地表明尽管其思想有价值,然而在先秦时期却影响甚微。
D.第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小题3】在第④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旗 媒 舟 灯B.媒 旗 舟 灯
C.舟 旗 灯 媒D.灯 媒 旗 舟
【小题4】解释第⑮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文过饰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毛求疵: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作者看来,今天的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孔子?请你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也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潜能,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它通过新思想的引入而吹响变革的号角,从而成为克服僵化机制进而维系社会系统活力的积极力量。文化批判意味着以批判性的立场认识和对待自己,不是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理性地反思与省察之上客观地予以认识和对待,它的对立面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拒绝理性的思想方法,克服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启蒙理性的要求。康德将启蒙理解为脱离人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以,批判精神乃是实现精神成长的真实表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这意味着文化的成熟,表现出该文化的理性自觉和现代意蕴。
可见,人类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发展,现代文化更是在现代性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由此形成了文化自信生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尤其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因而也都面临寻求和构建文化自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克服人类文化固有的自我中心倾向和僵化封闭的传统,在包容开放与自我批判中构建现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从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魏波《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机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决定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重要机制。
B.得力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资产阶级凭借武力优势迫使世界接受了它的文明。
C.资本主义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引发了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
D.文化自信的瓦解带来文化的自我批判,进而自我否定,最终因否定而获得新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为论题,认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文化批判。
B.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多处援引相关领域的权威言论,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C.文章结尾联系现实社会背景审视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结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生产方式和文化批判两方面立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强势扩散。
B.要对既有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才能培育文化自信。
C.文化批判的对象与其说是文化自身,不如说是认识自身文化的理性思想方法。
D.探讨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但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看重理性的思辨,中国文化则是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辨并重,而后者更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影响着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B.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交流碰撞,靠思想与口才纵横各国之间的辩士纷纷涌现,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
C.充满理性思辨的言说以其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思想使对手折服,它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力量,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D.战国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很大,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就主张“剖情析采”,其《文心雕龙》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影响。
B.文章的关键词是“诸子”“思辨”“影响”,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充分阐释了“断辞之美”的内涵。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思辨,中国文化就会失去重要的理性基因。
B.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为了建功立业成就人生,不惜舍弃谦谦君子之风与人论辩
C.论辩中只有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才会呈现出断辞之美。
D.历代文论如《人间词话》等对诗词曲赋的仔细揣摩、精心把玩,应该也是一种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