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黄月
张秀亚
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
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
“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
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
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地方,活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时而互相的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
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
“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
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
“你怕月亮吗?”
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
街上的嘈杂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
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
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
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
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
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
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
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
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
她怏怏的将信叠起。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的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夜渐渐的凉了。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
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也表现了“她”的真切感受,暗示着努力向上的月亮将引发“她”情绪的波动。
B.文章写“罩子”似的纱窗、“嘈杂”的人声、“低咽”的箫声,不仅真实再现了“她”的所感所闻,也烘托并渲染了郁闷孤寂的气氛。
C.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是以揶揄的方式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借此表达“她”的感伤。
D.本文以月色变化为纬,以“她”的思绪感受变化为经,全文组成一种纵横交织的结构,形成一种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叙写特色。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热带鱼”的含义。
【小题3】文章以月亮的“笑”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7 03: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 魂

黄 晖

①闲时,我常到校外的山间去透透气。在林间路旁、草丛石边,我常看到一些叫不出名的小花,或杏黄,或粉白,或复瓣,或单瓣,三三两两,杂然相间。尤其是每逢夜雨初霁,我会不期而然地发现,它们竟不约而同地绣满了整座空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我觉得,这些无名的小花,恰和这座无名的小山相映成趣。正如这座山丘虽无深壑危峦云海雾幛,却照样安立在大地上一样。这些并无天生丽质的野花,也兴高采烈地享受着应得的晨光,并且毫无愧色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示着自己的姿容。夜间的雨滴把它们洗浴得干干净净,使它们傲然挺直的葱翠的枝干,举起一小片一小片清纯的斑斓。我对之默契于心的地方在于:它们从不会为了无人赏识而感到寂寞,也从不会为了貌不惊人而自怨自艾。的确,既然本非在镜子里谈生活的欲物,又何须借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呢?它们所以要开苞吐蕊,盖因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之不吐不快。正因为这样,迎见开放本身就使它们具有完备的审美价值,就使其获得了彻底的满足。记得曾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其中可爱的女主人公一再地吟诵“青青小草,随风起舞”的俳句,她不正是在反复品味着山间野花一摇一曳悠然自得的这一层境界吗?

②那一次,于一撮草丛之中,我见到了一种特别娇小的山花,其花茎不过线一般粗细,叶儿也只有葵花籽般大小。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这究竟是什么花?我说不清楚,大约是由于她们总是这样“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缘故吧?但她们那惊人的纤弱娇柔,却使我对之顿生同命之怜。尽管并不比其他花木缺少韵致,但若不是我偶然地发现了她们,她们此生大概也就只有掩映在野草丛中自生自灭了吧?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她们身边坐了下来,良久地对之托腮出神,直到暮色渐浓时分仍不忍离去。临下山前,我踟蹰再三,想把她们连根移回家去,让大家能更长久的相伴,借以摆脱内心深处那时时还会泛出几分苦涩的清寂。但终于还是休了此念。因为我知道,她们天生就不是栽在花盆里供人观赏的物件,所以,如果强使之离开扎根的野山,便会很快地枯萎而死了。唉,这些小生灵,若比起那些备受宠爱的国色天香来,在其娇羞的背后,却也透出几分执著倔强呢!

③古代的圣哲曾教导说,“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恐怕连七尺须眉都不易做到的事情,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足见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是因为她们坚信和履践着一个再浅近不过的道理:只要别辜负了头上的光阴(哪怕它再短暂),别背弃了身下的土地(哪怕它再贫瘠),而安全顺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生长,那么,任何一个生命都是自在充满的。

【小题1】第②段中详写的一种山花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小题2】第②段中写道:“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花朵”为什么如“婴儿的呼吸”?
【小题3】文章题为“花魂”,第③段中说“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小野花们“高贵的灵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小题4】第①段中说,看到那些叫不出名的小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联系全文来看,“我”走得更加惬意的深层次缘由是(   )
A.叫不出名的小花们装饰了整座空山,“我”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中。
B.小花们具有“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我”深受激励,勃发生机。
C.由小花们“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联想到人应通过奋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D.由小花们顺着本心本性生长,感悟到人应该珍惜生命所处的时空,愉悦自在地生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所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这种风骨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通俗小说最早实际上是一种口头艺术,属于表演性质的伎艺。

早在唐代,一种由僧人表演,被称作“俗讲”的口头伎艺就开始流行于佛教寺院,它在宣讲佛教经义的同时,掺入佛教故事乃至世间尘俗故事,其演唱的底本称“变文”。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使通俗文艺获得了长足发展,俗讲伎艺也由寺庙转移到了城市的瓦舍、勾栏之中,表演者已经完全是职业艺人了。此时,由俗讲伎艺演变而出一种“讲唱”艺术,其中包括鼓子词、诸宫调等,形式上均为有说有唱,内容也都是讲述故事。它们为戏曲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同时也是通俗小说的血亲。当时还有一种表演伎艺叫作“说话”,元明以后改名为评话、说书等。源于俗讲的说话,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与俗讲一样,也有底本,这种底本被称为“话本”。话本就是我们所讲的通俗小说。进入元代,那时的说话远不及戏曲发达,其话本写作也无大的发展,基本上承袭宋代的传统,所以在通俗小说史上人们是把宋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总的来讲,宋元话本的水平都还处在通俗小说的初级阶段。形式上它们有明显的说话伎艺的痕迹,如语言的俚俗化、表演上的插科打诨、讲述上对诗词赋赞的运用等等;作品的审美倾向也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和猎奇搜异方面。小说对民生的关注、人性的剖示以及生存价值的探寻,却都做得相当不够。写成于宋末元初的《醉翁谈录》一书,记录下了当时一百余种小说名目,其中灵怪类、烟粉类、神仙类、妖术类就占了全部作品名目的一半以上。这些作品除了怪诞因素之外,并无什么可取之内涵。

除了题材方面的不足,宋元话本在艺术性、思想性方面也都十分缺欠。话本把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当作吸引读者的主要手段,大多数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主题的开掘都没有倾注功力。这与说话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说话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情节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情节属于小说诸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也就没有故事。事实上,话本在这方面的注力也的确使得古典小说在创作技巧上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仅仅注重情节便使得小说基本上停留在娱乐的层次上,读者在猎奇之后,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审美享受。此外,话本创作者的文学修养较低,也是话本艺术层次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大多数文人作家对话本小说的创作都持鄙视的态度,根本不屑于染指;元代的下层文人又都把兴趣集中在戏曲方面,这样,话本的写作就只有由那些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来担当了。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通俗文化也更为兴盛。一些观念比较先进的文人作家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介入通俗文学的创作。他们的加盟使得小说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较宋元更大的质的飞跃。由此,通俗小说终于彻底摆脱了附属于说话的地位,成长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一批流传千古的小说巨著诞生了,它们把通俗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从难登大雅之堂的勾栏伎艺之附庸到蔚为大观、风靡天下,通俗小说经过不断的演进,在明代实际上已取代了诗文的地位,成为当时审美文化的正宗和主潮。

(摘编自王小舒《微博橙子辅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肯定了话本在情节上注力所起到的作用,也否定了其消极的审美倾向。
B.通俗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挣脱说话的束缚,直到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
C.创作者水平较低以及作品重情节而轻人物与主题,致使宋元话本的艺术性偏低。
D.小说史上宋元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元代小说仍未脱离宋代话本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形式特点、审美倾向、题材特点及艺术性等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了论述。
B.文章追根溯源,展现了通俗小说从唐至明的演变过程,重在表现明代小说的成就。
C.文章以《醉翁谈录》中记录的小说名目为例,论证了宋元话本的审美与选材特点。
D.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叙表现文化现象,以议揭示文化实质,颇具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小说由早期的口头艺术成长为独立的文学样式,文人作家的介入功不可没。
B.宋明时期,通俗文艺的兴盛都依赖于经济的繁荣,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宋元话本的创作暗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D.话本小说发展到明代,其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已然超过了自己的母体——说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海子——诗歌烈士
陈东东
海子曾写过一首有关法国天才诗人、通灵者兰波的短诗,题目是“诗歌烈士”。在今天,当我们谈论海子时,我们有理由用对兰波的敬意来称呼海子自己。说海子是一个“诗歌烈士”,这当然跟他年轻的死亡,以及他所选择的死亡方式有关,因为那次死亡对海子和他的诗来说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超越。骆一禾以一个比喻来论说海子。骆一禾写道:海子“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这就是说,跟大多数死得太晚和死得太早的人不同,海子正死得其时。
一九八九年二月,海子自杀前一个月,他谈到对自己和诗歌的希望。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而他的诗歌行动,则以青春生命为手段和代价。他的诗歌走向导致了他的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黄昏,——这次自杀作为一项最后,也是最初的行动,又反过来成为海子诗歌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好友,诗人西川谈到海子之死时说,海子是“头脑十分清楚地自杀的”。他死时身上还留着一封遗书。这最后一封遗书推翻了前三封,他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此前一天他已没吃什么东西,胃里只有两只桔子。从现场发现了一个他的书包,里面装着四只桔子和四本书。四本书是: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本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一本《康拉德小说选》,一本《圣经》。西川又告诉我们,海子是把他在昌平的住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后到山海关去赴死的。
海子是在那些被称为天才的诗人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称他所热爱的诗人为“王子·太阳神之子”。海子说他所敬佩的王子的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爱伦·坡、马洛、兰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马洛、兰波从才华上,雪莱从纯洁的气质上堪称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才华、力气、纯洁气质和悲剧性的命运完全是一致的。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学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
这个诗歌王子的存在,是继人类集体宗教创作时代之后,更为辉煌的天才存在。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和才华的命运。海子发愿道:“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他预感并且欣喜“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海子问:“人类经过了个人巨匠的创作之手后,是否又会在二十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
骆一禾指出:“海子是从激情的道路突入史实型作品的诗人。”这表明,作为生命,海子渴望的是燃烧和爆炸;作为英雄,海子渴望的是伟大和永恒;而作为一个贡献给诗歌的人,海子渴望的是投入到像金字塔那样浩大的真正的史诗中去。
海子的短诗从神秘到真理,从美丽到朴素,从复杂到单一,从激情到元素,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已经涨破了诗歌的外壳。海子的死不是因为命运,而是因为反命运。他用他自己独创的诗歌走向代替了宿命,去完成他所相信的美的庆典。他的诗人生涯就像是夸父与太阳竞走。他的死亡是因为这样一个灿烂的事实,他进入了太阳,并且,他给我们一大片浓荫的桃林。
我们可以说海子是死于不可能的伟大梦想。但是他的死提醒我们抬眼去看见曙光,令我们在这个世纪末重新思考新诗歌的远景。从这一意义上说,海子就更是一个“诗歌烈士”。
(有删改)
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末画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