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锦

①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②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③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所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④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⑤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的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鬄般的一览无遗。

⑥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她”“他”代指与作者感情要好的同桌,表达作者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B.作者于第④中产生的烦躁心情是因为那阵雨纷至沓来而导致的。
C.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主要以“愁”、“叹”为情感线索进行行文、抒情。
D.本文是抒情性散文,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幻来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最后以“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落笔表达对物是人非的遗憾与感慨之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以一个“寻”字为题?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0:5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李子嘉

较之于传统媒体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即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所要传播的传统文化文本,因为其载体——文字——是静止的、呆板的,在传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又因为传统文化文本的表现形式是和今日通行的简化字、白话文不一样的繁体字、文言文,因此便与受众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和距离,种种因素加大了其自身传播的困难程度。传统文化文本这些先天因素使得它在传播中缺乏生机活力,正需要新媒体用自由、主动、灵活的传播形式去激活它。

新媒体对于增强传统文化传播力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先后经历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到现在的新媒体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突破了传者与受众界限,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给传统文化文本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第二,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从时间和空间突破了原有的传播界限,在发展中与传统媒体融合,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的组合,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为高效,传统文化能够以全覆盖、全时段的方式有效达到目标人群。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

第三,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格局。麦克卢汉认为,快速发展的媒介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及人的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甚至有些我们熟知的文化经过媒介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后,也需要人们重新定义、审视、理解和接受它。如现在很多文化艺术表演中都通过运用虚拟影像、3D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交融的氛围,形象生动且富有交互性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加深文化感知,文化传播更富有包容性和参与性。

(选自《中华文化论坛》(201500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新媒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如网页、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
B.新媒体出现后,其“数字化”、“互动性”的特点使其即时、互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壮大了新媒介的话语权与传播实力。
C.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D.新媒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甚至会将我们熟知的文化进行技术表现和重新包装,让人们人们重新认知和接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文化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是静止、呆板的,不能主动地和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B.利用新媒体开设课程来传播传统文化,可以使受众脱离了年龄、学校、专业、层次的束缚,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成为临时的“学生”。
C.传统文化之所以传播困难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文本使用的是文言文,繁体字,和现在通行的是简化字、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
D.新媒体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流通、开放与利用变得更加高效,这种新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极大提高了传统文化文本的传播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不属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一项是
A.在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MOOC即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简称,中文一般翻译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有包括“四书”“五经”讲解在内的多种文化课程。
B.超星视频邀请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权威,将他们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制作成视频,与广大朋友共享,提供给观众更广泛的阅读资源,带给读者不同于普通读物的阅读效果。
C.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在喜马拉雅FM(喜马拉雅FM:一款智能手机APP,国内最大音频分享平台)开设私塾课讲授《论语》,一天一则,教听众精读全本《论语》。
D.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于2013年开始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现已陆续出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麻婶女儿,但是从上海来信中,我们能读出她的精神品质。
B.小说通过三孬的话和麻婶女儿的来信间接叙述了麻婶母女欠款、还款的过程,虽然着墨不多,但这一过程丰富了小说主题。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如:男人撂碗、拂袖、摔门的一系列动作,将男人的愤怒表现地淋漓尽致。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马兰花泪水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学+科+网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同时也是史传文学的源头,所以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唐代传奇,还是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C.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的传统的影响,刻画人物力求全面,评价人物爱憎分明。
D.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稗官野史,继承史学和说唱文艺的传统,经文人加工,发展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过程。
【小题2】(小题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小说既要注意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和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又要注意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之间的差异。
B.中国古典小说是运用传统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如《西游记》连缀若干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头有尾。
C.在施耐庵对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若干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D.中国古典小说,如《聊斋志异》中,可以找到作者在诙谐中表现悲戚,在委婉中予以鞭挞的具体例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致、详备,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已经能达到无一贬词却又针砭透彻的艺术水平了。
B.“说话人”讲话的底本叫“话本”,用“话本”的方式写成的短篇故事叫“话本小说”,“拟话本”是在“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继唐宋以来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之后,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水浒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红楼梦》等这些纯属文人笔下的作品。
D.正因为汲取了说唱文学的丰富营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一流的小说才能长久地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由国务院原环境保护部牵头,中科院、农业、气象、高校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开展集中攻关,并设立专项资金5.75亿元,组建了由200多家单位、近2000人组成的科技攻关团队。

攻关项目把网络化管理和区县、乡镇调研结合起来,基于大量调查和实测,编制了“2+26”城市精细化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清单涉及10类排放源、9种污染物,涉及各行业工业点源总计8.6万个、餐饮企业10.6万家,精准确定污染病根。

污染: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这四大是主要的,占比达到90%左右。

排放强度:这一区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钢铁、焦炭、玻璃、原料药等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大宗物料80%依靠柴油货车运输,排放强度大。

时间分布:受采暖影响,这一区域秋冬季一次PM2.5和有机碳、黑碳等组分的月均排放水平,是非采暖季的1.5—4倍,而保定、濮阳、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散煤用量大的城市,排放水平更高。

行业分布:钢铁及焦化行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玻璃行业集中在邢台、淄博等地,石化化工主要集中在淄博、天津、沧州、石家庄等地。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1日《近2000位专家联合攻关,准确找出京津冀大气污染“病根”》)

材料二:

经过一年半的集中攻关,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并针对各地情况开出了具体“药方”。

调整产业结构。区域内钢铁产能巨大,冶金企业扎堆,钢铁、焦化、冶金、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在唐山和晋交界地区高度集中。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高度集中。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小冶金企业扎堆,装备、治理、管理水平落后,而且焦炭—钢铁、炭素—电解铅产能的配比不合理,是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

调整能源结构。区域内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煤炭消费量较大,山西、河南、河北属于煤炭依赖型,北京属于油气综合型,天津、山东属于煤油气综合型,都需要做相应优化。

调整运输结构。区域内柴油车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65%和99%,是下一步运输结构调整的重点。

补上治理短板,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加大力度治理苯、甲苯、二甲苯、乙烯、甲醛等重点污染物,而其关键在于控制汽油轿车、橡胶品制造、炼焦、沥青铺路、化学原科制造、涂装等污染源头。

(摘自《人民日根》2019年03月21日文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更清楚了》)

材料三:

印度之所以在空气质量问题上如此无所作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数据。中国现在有一个全国性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它记录了74座城市的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北京现在有大约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纪录PM2.5等污染物。德里只有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除了监测站的数量外,实时监测仍然是德里的一个挑战。

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2013年至2017年设定了具体而可衡量的目标。根据该计划,到2017年,城市地区的PM10浓度要比2012年的基数下降10%。同样,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也要降低25%。然而,这并不是终点。中国今年7月公布的治理空气污染的新计划比2017年底到期的计划更加详细,覆盖的城市也更多。因此,我们应为德里和古鲁格拉姆制定类似的目标,并采取相应行动来实现和维持这些目标。

在2013年至2017年的5年里,北京将4个过时的燃煤电厂改造为天然气发电。在此期间,北京市还整修了217万辆排放超标的机动车,并为5万辆出租车安装了三元催化转化器。北京还推出了20万辆新的清洁能源车用于公共交通,对每年可以登记的私家车数量进行了限制。从而以非常有计划和战略性的方式来控制排放。

这一战略已经产生了效果,北京周边26个城市的PM2.5水平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而北京则下降了50%。

(摘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11月15日转载印度《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必须学习中国治理污染》,作者为阿米特·巴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环境保护部牵头的科技攻关小组主要采用调查和实测手段,掌握了有关大气污染的详细数据。
B.京津冀地区钢铁、焦炭、玻璃等产量接近全国一半,但三省市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C.晋冀鲁豫交界的地区高耗能企业集中,对煤炭的依赖程度高,是造成该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D.印度记者谈到中国治污经验时,不仅看到了中国良好的监测系统,还了解到中国明确的治理目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污染物种类繁多,排放点源分布广泛,所以确定污染病根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团队集中攻关。
B.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密度,提高企业的装备、治理、管理水平,是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
C.北京地区的油气综合型能源结构,优于晋冀鲁豫地区的煤炭依赖型能源结构,故后者需要转型与优化。
D.印度媒体认为,要学习中国制定治理空气污染的计划,增加监测站数量,强化实时监测,完善数据统计。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治理大气污染成果显著的原因。

同类题5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小题3】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