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在老子看来,所谓“不争”,绝非退出竞争,而是在竞争和进取的过程中处于谦卑的位置,不能只顾一己之私利的强争,而是应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最终取得胜利。

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造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对此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这里“竞”“逐”和“争”是同义语。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洛国理参,主张用“法”“术”和“势”钳制和消除这些恶性的“争”。与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爱和礼制不同的是,墨家则主张用没有等差的“兼爱”来息“争”。

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一已之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约甚至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了作为“争”的对立面且更为积极的美德——“让”,用“让”来消解“争”。

(节选自王大庆《“尚争”与“崇让”: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比较》)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的各主要学派,都提出了“不争”的思想,他们对此的思考,既与个人修养相关,也和治国理政相关。
B.老子对于“不争”的阐述,在先秦各家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他的思想最能消除人们“争”的欲望,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C.荀子开出的以“礼”息“争”的药方与孔子提出的以“义”制“利”一脉相承,他是自老子以来先秦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
D.法家学派不仅看到了“争”无所不在,还看到了不同时代“争”的区别,进而才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来论述先秦各家对“争”的看法,既指出了个性,也指出了共性。
B.文章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用各家学派自己的话语来证明观点,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C.文章层层相因地论述先秦各家学派的观点,突出了儒家思想在各家中的领先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D.文章先摆出先秦各家的“不争”思想,再对各家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阐明要用“让”来消解“争”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争”,而子的思考比孔子更为系统和完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儒家学派中,荀子思想的价值更高。
B.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争”,“不争”的目的是最终取得胜利,这表明道家思想也是积极进取的。
C.在儒家看来,“让”是一种君子应该具有的美德,“让”应符合“礼”的要求,这对于治理国家有重要意义。
D.先秦各家对“争”的看法中,法家认识较为深刻,而儒家的对策更为积极,二者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9:2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选自《金山》2015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借他之口交代了资金的相关背景,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古桥冲垮后,作者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心情。
D.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从情节、人物、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千古黄鹤

①在中国,凡识得几个汉字的人,无不知道唐代崔颢那首题名《黄鹤楼》的诗。也许全诗记不下来,但打头的这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总是能挂在嘴边的。

②正因为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实在太家喻户晓,太脍炙人口,结果,反宾为主,主次颠倒,倒不是这首诗,因楼而名,而成了这座楼,因诗而存。

③想到这里,也很为文人手中的那支笔,能起到这样大作用而感到骄傲。说实在的,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地位很不高,“九儒十丐”,与讨饭花子名列排行榜之尾,让人很不提气。可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却能够使黄鹤楼屹立于武汉三镇。虽然这其间,几度沧桑,多次废兴,还休要看不起文人,正是这诗,才使黄鹤楼千年不倒。要没有崔颢的诗,对不起,这座楼恐怕早就完了。

④诗只八句,其实好读好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对这首诗评价极高:“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誉之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千古传诵,深入人心,以致人们能够习惯鹤去楼空的怅惘,而绝不能承受诗存楼无的遗憾。

⑤这首诗,即使在唐代,崔颢刚一落笔,便不胫而走,很快就遐迩闻名,广为人知。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诗人李白,登黄鹤楼后,突然涌上来赋诗一首的欲望,但见了崔先生的这篇作品之后,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李大诗人虽是一个狂得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但他承认人家写得好,叹了口气,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向后转,退出这场竞赛。

⑥崔颢的诗,让李白十分赞赏,同时启发了他的诗兴,当然也不排除有一点较劲的意思,这位唐代第一诗人,先后套崔先生的诗路,写过两首诗。第一首为约作于公元748年(天宝七载)的《_________》:“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犹未尽的李白,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期间,又作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方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⑦大家巨匠不害怕重复别人,即使仿作,摹描的痕迹仍在,但却因自己的才气,而能写出与崔作工力相敌、未易甲乙的佳构。尽管如此,李白的这两首力作,终究压不倒崔颢之绝唱。由此可见,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当世,还是在后代,那在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是不由分说的,是毋庸置疑的,这才叫真正的传世。

⑧五十年代,建国初期,修建武汉长江第一桥的时候,嫌武昌的原黄鹤楼碍事,拆了。在很长一段岁月中间,武汉有黄鹤楼之名,而无黄鹤楼之实。拆楼以后,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动手重建,一直拖着,没有说修,但也从来没有人敢说一声从此不修黄鹤楼。最后,到底将楼修了起来,而且修得更堂皇。

⑨现在这座巍峨的仿古建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建起来的,成为武汉三镇一个亮丽的景点,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在促成这座名楼再现武汉三镇的诸多因素当中,应该看到,崔颢的诗,是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诗在,则楼必存。文学,虽说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有时候,秤砣虽小,力拔千斤。

⑩一首不朽的诗,使一座建筑物安然无恙地流传千古,哪怕拆了还得再建,证明了文学在人民心目中的影响。

【小题1】填写第⑥段空缺的诗作名《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文字的标点使用不当,一“逗”到底。请从九处逗号中选出三处加以修正(写出序号,填上修正后的标点)。
正因为这首写黄鹤楼的诗(1), 实在太家喻户晓(2), 太脍炙人口(3), 结果(4), 反宾为主(5), 主次颠倒(6), 倒不是这首诗(7), 因楼而名(8), 而成了这座楼(9), 因诗而存。
【小题3】第⑨段加点词“定盘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崔颢的诗,才根本性地改变了文人“九儒十丐”的历史地位。
B.引述沈德潜、严羽的诗评,是为了强调古人“诗存楼无”的千古遗恨。
C.李白诗作中虽也提及过黄鹤楼,但并没有留下直接描写其景致的诗作。
D.黄鹤楼屡废屡建,直至重修得堂皇亮丽,才能够成为武汉的人文景观。
【小题5】从全文看,文题“千古黄鹤”蕴含了两层涵义,请具体阐述。
【小题6】请联系课文所学内容,另举一例,论证“文学在人民心目中的影响”(限150字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公众的空间。现代公共空间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如公园等,也包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公共论坛,如网络等。我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公共空间,以家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也没有凸显出公共空间意识及公共空间伦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引入了现代性制度及伦理要求,例如公共空间需要排队等,但我国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依然不足,通常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空间”的外化,没有意识到公共空间与所有人相关,每个人都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应当遵守公共空间的伦理规范。
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养成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整体推进,并非政府、学校或企业一方可以完成。在现代社会治理的视野中,不同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法人、社会组织、学校、公民个人共同参与,构建与公共空间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建立覆盖社会公共领域的制度体系,规范各交往领域的制度,引导公共交往和谐、有序发展。同时,提供完善的、有效的制度调节,管理、引导人们遵守现代公共交往原则规范,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共领域的关系。还应对已经出台的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与拓展,更新人们熟知的道德规范的内容。例如“爱护公物”是宣传几十年的美德,今天看来依然是合理的,但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公物”的概念,不只是国家所有的物品,非国家所有却是公共空间的事物(例如共享单车)也应涵盖在内。另外,规范公共领域交往的制度,应当符合制度伦理,即具有道德合理性,让制度彰显人性,保障、尊重人权,最大限度地尊重大多数人。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到运行、监督,乃至惩罚环节,都需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教育、树立社会平等和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引导民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个体权利,尊重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公德行为息息相关。只有让社会个体能够有效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尊严,并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不可分割,对公共利益、公德的侵害就是对包括个体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的侵害,对他人的不尊重也就是不尊重自身。通过倡导、教育,来树立、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在道德教育中加强公共礼仪、公共规则等内容,在考试中增加社会公德表现的权重。此外,在道德教育中,还应注意引导公德与私德的联系与区分,改变处理公共领域交往时习惯于私德外推的思维方式,兼顾个体与公共利益,既反对只关注个体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也要反对公共利益至上而牺牲个体利益,不可偏废一方。
(摘编自赵鑫洋《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问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作为公共空间的事物,应该受到社会公共领域制度体系的保护。
B.制度伦理就是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要在制度中彰显人性,体现对人的尊重。
C.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公德行为,要求兼顾个体权利与社会利益,不可偏废。
D.传统道德伦理的存在,导致我国传统社会中公共空间和公共伦理意识很淡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养成、制度建设和意识培养四个角度,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具体措施。
B.文章先进行定义分析,继而摆事实、讲道理,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意义。
C.全文以总分结构为主。第二三段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又与第四段构成因果关系。
D.对于“公”与“私”,作者采用辩证分析的思路,说理充分,结论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涉及的公共空间伦理,与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伦理,应该保持一致。
B.只有不断规范现代公共交往的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
C.如果公共领域交往时习惯于私德外推,就无法进行旨在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
D.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的构建,其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语言与时代的表现之诗
董迎春
诗歌是一个复数概念,这就意味着不同诗人之间的差异性、自主性,这也成就了当代诗歌不同的理念与追求。
作为语言艺术追求的诗歌,自然回归“语言”这一本体,但是这个本体绝非一静止的、标准的概念或者范畴,而是融注差异性、独立性的审美趣味、生命意识的一种认知思维、哲学态度。当代诗歌写作有两个必然要建立的语言意识:一种是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格。语言诗艺技巧的运用强化文本的艺术效果,诗艺化语言与传统的书面语、日常语并没有绝对区分界限,隐喻、陌生化、通感、变形、超验、超现实等语言修辞强化了主观真实、审美化。另一种是,语言充当认知思维,追求诗歌作为认知的思想力量。语言为人类反思、寻找自我提供了一种可能,语言与思维、表达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精神主体与语言之间既有一种对应的、对等的理据关系,也有一种彼此超越、提升的差异关系。语言的思想书写,尤其表现出深刻、独立的品质与可能。现实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客观性背后则隐含着丰富的差异性、可能性,诗歌自然是对人类自我的潜意识、精神隐秘地带的探寻与勘探,诗歌语言成为诗人的有效认知工具,有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任何书写,自然无法脱离时代,时代让诗歌话语发出现实的诗意回声。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也无法剥离与时代复杂的纠缠联系。诗歌必须对现实发出回声,自身也会烙上时代的印痕。从语言角度来看,诗歌作为文本为时代提供了一种更具艺术效果的深度现实,对文化、时代产生某种建构、影响功能。而作为认知思维的语言,诗意书写提供了一种切近时代、观照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体悟可能。时代意识与鲜活的生命态度、审美意识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的隐秘地带也是思维的隐秘地带,走向认知思维的语言成为人类自身精神投射与时代交汇的思想景观。
诗歌是一种语言本体追求的艺术,它融注了诗人的审美态度、哲学态度,它们最终以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立场实践了艺术的民主、友爱。“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语)。当代诗歌的诗艺书写,成为诗人们审美化、艺术化的文化立场,为精神家园提供鲜活、诗意的文化形式,建构诗人自我与时代。诗人及作品成为当代文化积极表现的内容与形式。诗人自身与创造的个人艺术话语有效地成为时代镜像,折射出敏感而真实的现代心灵。每一个时代中诗人的积极书写影响与推动着不同时代与时期国家话语建构。诗人把诗歌作为人生形式,修复、增补当代文化形式中的诗性思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语化、日常化的“口语写作”走向反讽中心主义,作为第三代诗的“后朦胧诗”一脉则以审美化、哲理化探索当代诗歌写作的可能,呈现诗人与时代积极的建构关系。 “后朦胧诗”中的海子、西川、王家新、张曙光等形成“知识分子写作”倾向,体现出一种积极建构的文化姿态,他们淡化反讽,走向了隐喻、象征的语言本体写作。口语写作,从本质意义来讲则讲究叙事性的再现性的写作。当代诗歌写作似乎还停留在“写什么”的“内容”,“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及物写作”不过是诗人尚未消化、有待厘清的观念。“如何写”的写作意识,重心将走向语言本体与时代融合。
介于语言与时代之间表现之诗,自然是对诗体自身的操守与追求,从现实中找获积极建构的力量与信心。对语言的清醒认知、积极审视,也让语言与时代保持某些距离与自我警惕。“人类的伟大,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尼采语)回归语言本体的诗艺追求,为探索汉语诗歌提供了某种可能。这种追求既是诗体自身规律与发展需要,也是审美化、艺术化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
(摘自《星星》2014年第1期,有删节)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语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多样性产生了不同诗人的差异性与自主性,但都得回到“语言”这一本体上来。
B.诗艺化的语言通过一些语言修辞强化了主观真实,所以它是对传统的书面语、日常语的发展与提升。
C.语言与精神主体之间既存在理据关系,也存在差异关系,只有通过语言,人类才能够反思,才能够寻找自我。
D.诗歌为时代提供了现实,语言作为文本使这种现实更具有深度,对文化与时代会产生影响。
E. “后朦胧诗”派因为用隐喻、象征的语言本体写作,所以表现出审美化、哲理化。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语言这个本体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会产生种种变化,只是这些变化不太明显。
B.当代诗歌的写作要建立两个语言意识,作为修辞格的语言与充当认知思维的语言呈现出表里关系。
C.诗歌是对人类自我的潜意识、精神隐秘地带的寻找,而语言则成为这种寻找的有效工具。
D.当代诗歌的诗艺书写,成为诗人们审美化艺术化的文化立场,只有创作出来的诗歌才是当代文化要表现的内容与形式。
【小题3】(小题3)“后朦胧诗”派他们的创作,实践了怎样的理论基础?这一诗派的盛行有何意义?(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B.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C.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D.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B.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C.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D.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E. 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