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不少人将戏曲作为文学作品,品味其文学旨趣。但从戏曲的本体意义来说,“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不比其他文体,仅供案头欣赏而已足。”既为场上搬演的作品,表达情感的过程就需要通过演员来实现,正如谭霈生所言:“一部剧本出版后,被置放在图书馆里或私人书架上,可以随时供人阅读,这时,它只具有文学价值,尚不具有戏剧价值。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作品,指的是一场戏剧演出。”因此,对于戏曲,“上演”才是其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
既然戏曲是通过演员来表达情感的,那么演员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达的呢?毫无疑问,戏曲演员是通过程式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的。戏曲在历经了近千年的发展流变之后,审美形式已极为成熟,演员可以借助舞台程式表演生活中的任何一处场景、任何一个人物,虽然“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话的话”,但是你完全可以置身于其中而浑然不觉其假,因为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表情,它都已经通过极其细腻、精微的程式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了。在京剧中,仅仅是笑和哭,就有百余种的分别;只咳嗽一项,便有二百余种之多。就梅兰芳那兰花指和眼神据说就多达七八十种,如此等等,也就意味着高度发达的戏曲程式已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表情、动作等都囊括其中了。而这些精细程式的创造,不就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吗?为了更准确地领悟并运用这些程式,尤其是精细的表情程式,演员需要从具体生活中观察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现实情感。但是,戏曲演员观察生活,体悟人生,不是为了自然、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样,而是从中获取表演的灵感,使舞台上的各种程式如身段、表情、脸谱、唱腔、妆容等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舞台人物更具灵气和神韵,更加精致而富有美感。可以说,戏曲演员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是获得舞台上更加精准而细腻的程式表演的手段。
戏曲演员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和对剧中人物所涉程式的思考,是放置于舞台之下进行的,这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训练过程,演员必须要将对生活的感悟与程式一道,诉诸自己的身体,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训练之中,强化身体的感觉,形成永久性的身体记忆,使他们的每一次举手投足,就是一次完美的亮相和呈现。这种亮相和呈现不需要参杂临时起意的自然情感,因为自然情感太过感性和不稳定,假如演员依靠自然情感登台表演,那么,舞台的效果就没有保障,一定是时好时坏,甚至砸台。舞台演出一定是平时训练的结果,是理性的整体技艺的呈现,尤其是在以音乐为主导的戏曲舞台上,几乎不可能有时间容得下演员再去细细体味剧中人物的情感。
完美、理性、始终如一的表演,正是优秀的戏曲演员应该自觉追求的艺术高点。不可否认,演员在舞台上的华彩表演一定是伴随着即兴而至的激情的,这是优秀演员所具有的舞台爆发力,但是这样的激情是一种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由发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这种激情的获得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建立在极其严苛的长期幼功训练之上的艰奥之美,也正是郑板桥意义上的“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摘编自黄李娜《戏曲如何表达情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曲作品既有文学价值,也有戏剧价值,但是“上演”才是戏曲存在的根本的方式。
B.戏曲作品的情感是通过演员的程式表演来传达的,不同程式体现人物不同的情感。
C.戏曲在发展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的舞台表演程式,仅是笑和哭,就有百余种的分别。
D.演员可借助舞台程式表演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和人物,是戏曲审美形式成熟的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戏曲作为文学作品,读者可以和品读小说一样,不需要通过演员的演出,直接随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和经历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波动。
B.戏曲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人生的体悟,可以帮助演员获得舞台表演的灵感,使舞台上的各种程式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物的气质神韵。
C.演员学习戏曲的过程,就是准确地领悟和运用各种舞台程式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演员对现实生活的用心体悟和舞台上的反复训练。
D.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完美亮相,来自于平时训练中形成的身体记忆,是一种理性的整体技艺的呈现,并不需要临时起意的自然情感的参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兰芳在演出中所具有的舞台爆发力,是他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由发挥,这是在经历了极其严苛的长期幼功训练后的自然体现。
B.《窦娥冤》中扮作张驴儿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虽然“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话的话”,但观众不会感觉其假,这是演员运用程式表演的原因。
C.戏曲演员,像梅葆玖、于魁智一样的大师的华彩表演一定是伴随着即兴而至的激情的,可以是自然情感的流露。
D.京剧《贵妃醉酒》虽然是为场上搬演的,表达情感的过程又是需要通过演员来实现的,但是,这部戏曲作品的好坏,同剧本的好坏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2 03:0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南山风格
钟南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专家。早年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走出了“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南山风格”,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2003年春天,中国突发SARS疫情,这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首先令医护人员陷入被传染的险情,有战友在钟南山身边倒下,但他自始至终站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并且勇敢、诚实、科学地观察、研究这一突发的不明疫情。2003年2月18日,当***高度评价钟南山说:“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始终战斗在最前列,作出重要贡献,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医者父母心
在抗击非典中的突出贡献令钟南山名满天下,其实,早在更多的人认识这位敬业、高尚的医生之前,钟南山的名字早就一一印在了他救治过的患者的心上。
他的病人们谈论着这样一件件事:每到冬天,他给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他对病人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每次看专家门诊,为了满足更多病人请他看病的愿望,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开诊,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省内外不少医院常请他去会诊急救,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高官百姓,他从不推诿;他去查病房,不管病人病得多重,身上的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问候,上前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
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一说起钟南山院士就会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我早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了好长时间,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得到证实后,又亲自安排了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深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4/5,什么时候填满了,阿琼就没命了。
有一位潮州农村的病人住进了病房。他反复咳血,心理负担很重,非要见钟南山不可。钟南山出差回来听闻此事,马上去看望了这位重病人,并亲自主持了7次会诊,制订手术方案。之后钟南山到北京开会期间一直惦记着,几次打长途电话回医院询问病情,回穗后又立马上病房看望。这位病人十分感动:“我与钟院长无亲无故,他待我却比亲人还好。”
医学教育的忠厚长者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这样的词形容钟南山并不过分,在自己重点研究的医学攻关项目中,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的著述有《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现代呼吸病进展》、《Asthma》《医学科研设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等。他主编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十几年来,钟南山无论是担任呼研所所长,还是担任医院院长、学院院长,走到哪儿,都有计划地建立技术骨干和人才梯队,花费大量心血培养他们成长。一次,钟南山看完专家门诊后,顾不上吃饭就审改起学生的一份实验报告。他发现这份报告有多处马虎的地方。于是,一直等出去吃饭的学生回来。学生回来后,没想到这么晚了,老师还在等他。听钟南山一一指出报告中的疏漏之处时,又是佩服又是惭愧。他从此记住了钟南山的话:“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钟南山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其中很多已成为研究所或医院的业务骨干,先后有多人的医学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科技进步奖
(选自《搜狗百科》节选)
【小题1】什么是“南山风格”“南山风格”对青年学生有哪些直接的影响?(4分)
【小题2】“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在钟南山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试概括表达。(5分)
【小题3】文中多处引用钟南山、温家宝和一些病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简析之。(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的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维客、验客之类的陌生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许多“客”?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700多个,多数为古典)。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象形,俨然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客气与主气相克则病。再如,在水利资源中把来自本地以外的水称为“客水”。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茶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客家人等;人类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这样的诗行,不由人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在我们看来,侠客与刺客、剑客、刀客没多大区别,可在史学家眼中,他们是不同的人群,游侠与任侠也不是一个概念。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侠行都是善举。在太史公那里,游侠与刺客是分别列传的。
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再如,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宾都穿珠履,后来就把豪门上宾称为“珠履客”。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问题是是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事情。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百度上列出的700多个含有“客”字词汇中多数为古典词汇,用“客”作为称谓古来有之,甚至比现在还多。
B.古代的门客、食客与如今的黑客、闪客等,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
C.“客”字的甲骨文像简笔画,上部分形似屋宇,下部分形似拱手相迎的主人迎接背着行囊的旅人。
D.在我们看来,刺客、剑客等没多大区别,所以史学家认为不是所有的侠行都是善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二项是
A.不光外来者,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也可称“客”,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的“客气”,水利中的“客水”。
B.“客”除了指本义的“外来者”,还可指服务行业的对象,也可指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等。
C.李白在诗歌《侠客行》中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让读者陡增浩然之气,被唤醒英雄情结。
D.我们都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但既然来一趟人世,就要做有益的事,不能做个过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表示宾从的一方,与“主”相对应,如客人、客座,中医中与“主气”相对应的是“客气”。
B.“客观”中的“客”意思是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与“掮客”中“客”所指的意思不同。
C.侠客是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因此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更大。
D.“黄衫客”是豪侠之士的代称,“珠履客”是豪门上宾的别称,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宋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现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现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小题2】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在石头上。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D.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D.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认,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廉”,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供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爱”,并不必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律》) 
【小题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C.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D.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C.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理规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 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
【小题3】本文对孝所持的观点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