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后有显隐之分。“独尊儒术”以后儒法二者的关系,是一种显文化与隐文化的关系,即儒学备受推崇,以正统的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而法家备受贬抑,以隐蔽的心照不宣的方式乃至“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起作用。二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一句话,是相反相成的。
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即现实主义、超越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理想主义则为儒家。他认为,这三者具有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各不相同,人生理想和由以达到人生理想的方法途径也大相径庭。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以消除和克服人已物我之间的种种矛盾。理想主义则主张共存之道,亦即人己物我之间的和谐相处。正因为不相容,所以它们不能并立。在法家占统治地位时,没有儒家的合法地位,在儒家占统治地位时,也没有法家的合法地位。但儒、法二家的许多具体主张又同样为统治阶级所必需,本质上是可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例如,在价值观上,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法家重利轻义、尚力黜德,实际上,义和利、德和力同为统治阶级所需要,不可偏废;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道德的教化和法律的惩处同样都是需要的,也不可偏废。在这个意义上,儒、法二家又相辅相成。
由于儒、法二家的思想体系不相容,所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法家作为独立的一家或者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被摧毁了。儒家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条件地吸收消化了法家的一些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贵德贱刑”的方式给法律一个地位,以“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方法给君主专制一定程度的承认,同时也给予一定的限制。在更多情况下,儒家是以猛烈的批判法家的形式,对法家创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使用这些制度运转起来的思想的作用范围和力量加以制约局限。最重要的是,儒家权力将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伦”的伦理原则贯彻于现实的跛治、经济制度中,以完全取代法家的原则。尽管这一努力并没有完全成功,也不可能完全成功,但毕竟基本上获得了成功。儒家的准则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得到了历代王朝的支持并法律化,成为指导思想。而法家的准则却只能以隐蔽的形式起作用,一旦被揭发出来就会受到舆论的唾弃。由此可见,“独尊儒术”之后,在儒、法的相反相成中,儒家是占主导地位的。
(选自张岱年 程宜山著《中国文化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种说法中,不符合文中所述“显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C.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即现实主义、超越主义和理想主义,其中现实主义以法家为代表,理想主义以儒家为代表。
B.法家重利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以消除和克服人己物我之间的种种矛盾。
C.儒家文化成为显文化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分不开的,可见一种文化成为显文化必须要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D.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伦”的伦理原则是儒家贯彻于现实中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显”与“隐”关乎某种文化的社会地位问题。显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时,隐文化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没有合法的社会地位。
B.儒家文化以正统的意识形态的身份起作用时,法家备受贬抑,只能以隐蔽的心照不宣甚至是不知不觉的方式友挥着自己的作用。
C.儒法二家的思想具有不相容性,所以两家思想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还是在人生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上都是对立的。
D.虽然儒法二家从思想体系上说是不相容的,但是儒法二家的许多具体主张对统治阶级来说都是必需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6 10:3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末清初的丘纬屏受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启发,提出“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时提出的著名诗论,意味诗人必处人生困顿偃蹇,方可写出感人心魂、至工至胜的诗歌。而词章大多数所写的是花前月下和闺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与诗歌关乎社会穷愁、关乎人生进退的诗旨有所不同。
为什么词学创作与诗学不同呢?或许与二者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主题情调不同密切相关。苏轼以后所谓以诗为词,词的诗化得到加强,诗词基本除了形式的差异,在表情达意的主题上几无二致。在宋代前中期,词与诗的差别却是明显的。自从中唐以后诗歌的可歌性和音乐性基本转移到了词章。这个时期的词学创作对象集中于民间歌者或一般文人雅士,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赵崇祚《共间集序》),即是用来演唱倾听的。宋前期词体的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娱宾遣兴”和“聊佐清欢”的娱乐消费性。
不可否认,宋初的五十年,文人的写作意识里已经藏着诗词一体的想法,而此后的晏殊、欧阳修等人在词的创作上尤增添了文人抒情言志的成分,然而总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词体的传统功用和地位。对于真正关于国计民生或有关风教之类的命题,诗歌与散文才是他们的首选,所谓“诗余乃长短句谑浪游戏耳”就是他们自己的一般看法。这时词作的生态场因为主要集中于酒宴歌舞中,能够出入于此的人群当然也绝非一般的平民百姓,诸如晏殊、欧阳修之类的文学之士,又是朝廷股肱之臣,才极有可能是这些场合的常客。他们既是词体的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消费者、传播者。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产生于兹的词体,其所关注的主要命题当然是歌儿舞女的悲欢离合及其士大夫自身的某些生活感悟,表现出来的特色自然也是以婉的缠绵、细腻深闳的情词见长。当大部分人还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时,这些仕途非一般的达官文人已经开始懂得用词体来抒写、寄托他们的种种精神需求和人生感受,而且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所以,从此角度言,“词达而后工”是与“诗穷而后工”一样,在诗词发展的进程中都包含一定的认识道理,然而也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规律或欣赏准则。正如丘氏自言甚喜欢的晏殊、欧阳修、寇准之人的词,可谓“达者而后工”之作,而对于有些人的词作却不能如此判定。像秦观、辛弃疾之类的词体创作基本可以用认为“词穷而后工”。因为这个时期的词人词作几乎与“诗穷而后工”一致,作者个人的处世遭遇和词体抒发的忧时愤切之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且他们的最终成名也来自于词体,所以在他们心中,词体和诗体一样,尤其是辛弃疾,长短句成了他宣泄愤懑不平和个体穷愁遭遇的载体和管道,也成就一代词作领袖的辉煌。所以,明人词话还是认为“世终以为词之最工者,盖亦自怨生”。
(摘编自顾宝林《明词话视城中的宋词批评与接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是明末清初的丘纬屏在“诗穷而后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B.“诗穷而后工”意味诗人要写出感人心魂、至工至胜的诗歌,就必处人生困顿偃蹇。
C.词章所写的是花前月下和闺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与诗歌关乎社会、人生旨趣不同。
D.词与诗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主题情调不同,是词学创作与诗学创作不同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前中期的词学创作对象集中于民间歌者一般文人雅士,它的主要任务是娱乐消费。
B.宋人的词和诗相比较,基本除了形式上的差异,在表情达意的主题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C.宋初词的创作上增添抒情言志的成分,然而总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词体的传统功用和地位。
D.产生于酒宴歌舞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决定词所关注的主要命题与歌儿舞女及士大夫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欧阳修之类的达官文人,开始懂得用词体来抒写、寄托他们的种种精神需求和人生感受,而且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B.“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点,在词发展的进程中包含一定的认识道理,然而也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规律或欣赏准则,否则就会走向谬误。
C.对于秦观、辛弃疾等词作者而言,个人的处世遭遇和词体抒发的忧时愤切之情紧密联系,所以词作就不适宜笼统判定为“词达而后工”。
D.“世终以为词之最工者,盖亦自怨生”,表明明人认为最优的词应该和诗不一样,这种观点继承了宋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绘画从宋代开始就有了意境之说。在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境。历代山水名家都将山水画的意境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认为凡是优秀的山水画,必定具备山水性情,于是就有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佳句,还把作品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等档次。在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中,一幅高品的山水画应该具备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的特点。这样,才是意境表现的最高境界。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的美学观,指山水画创作应以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追求“天人合一”,强调“道”等意象表达的观念。论述初次系统地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体系,提出山水画是以其表现外在“形”而体现内在“道”的观点,以山水形象来领悟虚无的道。艺术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碰撞交融产生心中的意境。王维《叙画》中也提出了“望秋云,神飞扬,眵春风,思浩荡”的抒情达意观点。在表现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时,受“天人含一”自然观影响的中国艺术家和绘画理论著作很多,从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到宗炳《画山水序》,都明确表示画家亲身感受自然的重要,从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中国绘画理论在提倡研究客观自然取法自然的同时,着重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感情。
受这种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山水画家在描绘山水时,“气积”在绘画创作时就体现在山水画中常展现的气韵,它是画面中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正是因为这种流动绘画元素,使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创作和欣赏的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黄庭坚说“凡书画当现韵”,可见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
气韵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也就是将《易经》中说的阴阳二气移到画面中,画家们常用黑白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幽谷山林、寒舍水榭等皆用墨笔来表现,黑白关系的精妙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
龚贤作品以积墨法为我们所熟知,其极为强烈的黑白对比,使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视党冲击力。作品虽然黑墨面积较大,但是黑得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清澈可见。在条理清晰的黑白气韵下,作品给人以静寂安宁、厚重沉稳、华滋大气、生机勃勃的意境体验?“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章法构成和黑白布局使画面气韵精妙,引人入胜。
(摘编自程绍君《小议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将意境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B.宗炳认为,山水画创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实现“天人合一”,通过意象表达“道”。
C.“气积”是山水画画面中的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它使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之分。
D.艺术家要诗意地创作出有意境的山水画,首先心中要有自然山水的外部形象,更要把握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认为山水性情是优秀山水画的必备要素,并把不同审美层次的作品分为几个不同档次。
B.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它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幽谷山林、寒舍水榭等都是用笔墨来表现自然界的气韵的。
C.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与用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玄学”的体现,绘画作品中精妙的黑白关系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
D.龚贤的作品虽然黑墨面积较大,但却显得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有着极为强烈的黑白对比,视觉冲击力非常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源于宋代的绘画,其表现的最高境界从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来看,是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
B.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意境的产生是艺术家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的碰撞交融。
C.中国绘画理论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情感,但前提是研究并取法客观自然。
D.从王维、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理论著作,到谢赫、黄庭坚等人的论述,都表明气韵在书画作品中有着重要作用。

同类题3

   材料一:

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当地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投入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险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进行救援指导,应急管理部已启动应急响应,并派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

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和战区总医院派出直升机和医护人员飞赴火场,参与救援及人员搜救任务,四川省军区凉山军分区紧急组织附近13个乡镇310余名民兵赶赴现场投入抢险救援,搜救失联人员。截至18点30分,30名扑火人员遗体全部找到。目前,灭火工作仍在进行中。

(:央视网 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二:

木里森林火灾起火点是怎样确认的?

就是这棵高17至18米、树围2.13米的云南松,被木里县森林公安初步认定,它就是火灾现场的那棵雷击木,也就是点燃“木里3·30森林大火”的“罪魁祸首”。

如何确定这棵树就是雷击木?又是如何从茫茫树海中将其找出的?

据参与火灾现场勘查的木里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黄河介绍,由于多年来在这个区域内并没有发生过火灾,因此初步判断,这棵树或有可能在3月30日被雷电击中。

黄河说:“一看就是雷击树,因为之前调查过很多雷击火场,对这棵雷击树是非常清楚。”他指出,树约17米高,雷击槽大概是宽6厘米、深3厘米,顺着树干斜着(下来),旋转型的螺纹,从树梢一直延伸到地面,人为肯定是没办法做出的。

黄河还进一步指出,雷击槽现在是黑色的。如果没有被第二次燃烧,它应该是白色(木色)的,就是树芯的颜色。

据悉,在调查过程中,周围很多村民都证实自己在3月30日下午5时之后曾听到雷声。

黄河说,当时的雷击应该是把这棵云南松下面的腐殖质层点燃了,“因为树干上有明显的碳化痕迹,树皮也没有(被烧)掉。树皮是完整在上面的”。勘查也发现,该树周围的腐殖质层比其他地方的燃烧得更加剧烈,碳灰明显较多较厚。

据此,森林公安的侦查人员初步推论:在高处的这棵高度为17至18米的云南松首先遭到雷击,随后腐殖质层被点燃,然后蔓延到山谷。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摘自金羊网 4月9日)

材料三:

我国近年来发生过哪些大型森林火灾

1950年以来,中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13067起,受害林地面积653019公顷,因灾伤亡580人。由此可见,中国森林火灾的发生危害也很大,今天佰佰安全网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国近年来发生过哪些大型森林火灾。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引起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据初步统计,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近70%。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内含居民住房40万平方米,贮木场4处半,林场9处,存材85.5万立方米,烧毁各种设备2488台,粮食650万斤。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讯线路483公里,输变电线路284.2公里。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受伤226人。

2009年2月11日下午3时30分左右,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新沙村因村民在田野里点燃收割的麦秆引发森林火灾。在砍隔离带的过程中,风势突然加大,火苗狂蹿达二三十米高,现场指挥人员当即命令所有救火人员撤离。27岁的镇干部汤杨安全撤离后,发现仍有救火群众在拼命救火,便冲回火场组织撤离,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当场殉职。

2009年2月12日下午4时起,贵州省毕节地区层台镇、海子街镇、阳山公园、白马山林场发生多起森林火灾,村民陆秀洪和王天贵扑火时被烧死,另有3人受伤。毕节地委、行署迅速组织武警、公安、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乡镇、办事处的干部群众上千人,和火灾激烈搏斗11个小时,才扑灭大火。

2010年大理市“3·12”特大森林火灾案 过火面积达836.35公顷,造成经济损失达446万余元。

2010年3月,受历史罕见干旱影响,加上当地有春耕烧荒的传统,广西百色市频发森林火灾。据初步统计,至3月5日17时,全市发生263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约6949公顷,受灾森林面积约633公顷。截至6日22时,百色市森林火灾最后一个火点被扑灭,持续长时间的百色森林火灾告一段落。

(摘自佰佰安全网)

材料四:

发生森林火灾你应该怎么办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火灾的强度,都有其规律性,特别是火灾的处置要注意如下事项:

一、发现森林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详细准确报告起火地点、火场面积以及燃烧的植被种类。同时要留意附近可疑人员,方便灾后调查取证。

二、扑火时要运用好扑火技术,避免鲁莽蛮干,在缺少工具时,可就地折断树叶较多的树枝对起火点进行有效的扑灭作业。要时刻注意观察火势变化,避免被火灾烧伤。特别是注意不要在下风头迎火扑救。

三、发现自己处在森林火场中,要保持头脑清醒,并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选择火已经烧过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转移;穿越火线时要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切忌顺风在火线前方逃跑。

四、清理火场时,要注意烧焦倾倒的“枯立木”和“树枝”突然落地伤人,并且防止掉入燃烧的腐殖层中,避免烧伤。

五、在林地需要伐倒树木设立隔离带时,要选派有经验的人实施,注意树的倒向,防止树倒伤人。

六、晚间扑火间歇休息时,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防止由于劳累和困倦睡觉,在转移时掉队。在休息和行动时,必须做好人员的清点工作。

七、在扑火过程中,首先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扑火人员、居民点和重要设施的安全。

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地理环境和火场态势,在扑火队伍行进、驻地选择和扑火作战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和火势的变化,确保扑火人员的安全。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小题1】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导致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B.木里县险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指导救援,随后启动应急响应。
C.塔里木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介绍,确认点燃森林大火的就是那棵高17至18米、树围2.13米的云南松。
D.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的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小题2】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整合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大型森林火灾,火灾的原因是干旱和人为操作不当。
B.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火灾的强度,都有其规律性,只要做好火灾处置的注意事项,就能避免伤亡。
C.建国以来,我国年均发生的森林火灾有一万多起,受害林地面积达几十万公顷,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D.四则材料在讲述森林火灾时,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森林火灾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见明

和儿子跑完一趟邮后的第二天,太阳很好,父亲和儿子搬来椅子,坐在邮政所后院菜园子里当阳的地方。狗躺在一旁,用脚爪和蝴蝶闹着玩。

父亲要对儿子说的,说了三天,似乎已经说完了。但还是说个没完,也许全是重复,父亲记不起了,儿子也不厌烦。

父亲说完了,儿子才开始说。

在山上,作为一个新上任的邮递员,他没有资格多说。父亲现在要回平川里的老家去代替自己的位置。他出来工作了几十年,一切对于他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重新做起,他是生手。应付那一揽事务,将是极不容易的呢。

“爸,回乡以后,头一要多去上屋场老更叔公那儿坐坐。困难时节,他照顾了我们家不少呢。借他家的油和粮食,计数不清了。后来他一概都不让还。”

儿子告诉父亲:一家四口人,包了三丘水田。田里工夫他来顶职前已经委托给了同辈好友。他要父亲答应:不理水田里的事,不下水。——儿子担心父亲的腿病。

“爸,你保证不下水吗?”儿子问。

“就不下。”

儿子说:“母亲曾经咯过一口血,冬天里气喘得厉害,她不吃药,也不肯请郎中看。你回家后,一定要带她到县里去检查一次。”

父亲点点头。

“这回乡下去,会有这么复杂啊。”父亲想。

父亲痛惜地望着早熟的儿子。十几岁时,他就无可推托地挑起家庭重担,默默地像牛一样地劳作,为在远山奔走的父亲解脱,为操劳过度的母亲分忧。他过早地放弃了学习,他没有得到过独生子所能得到的娇惯。那厚实的然而仍是幼嫩的肩膀竟压着这么沉重、这么复杂的担子。

这过早的重荷,完全是由于自己的缘故啊。他真想抱一抱儿子,亲一亲他。可是,他长大了。他想对儿子说几句感激的话,可是,说不出。夸耀的句子,他一辈子没用过呢!父亲最后为儿子装好两只绿色邮包。这邮包是一生中装得最满意的。但装的时间太久,老人的手已经十分不听使唤了。

父子睡在一张床上。几天的疲劳加上傍着儿子强壮的身躯所放出的热量,老人应该是香甜地睡去的。但是没有。很久很久还睁着眼睛。夜风轻轻地敲打着玻璃的声音,不知名的草虫“咝咝”的叫声,那么清晰、那么顽固地灌进耳朵……

狗准时来催他们起床,它用嘴巴在扯蚊帐,并“嗷嗷”地呼唤,父亲用力推醒酣睡的儿子。

默默地煮熟饭,和狗一道吃过。父亲把扁担放到儿子肩膀上,吹熄灯,关拢门,相跟着,走向还眨着星星的旷野。

下完门坎的石级,父亲踉跄了一下,他不知道是怎样挪开步子的,又是怎样地踉跄了一下,他只知道身子往下一沉。他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才没倒下去。

在一条哼唱着歌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小溪旁,在一座古老的不长的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父亲如果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邮政所,他决计这样站下去,直到晨雾散去,直到朝阳升起,哪怕耽误一截行程。就这样,让七八十斤重的担子压着肩膀,就这样站着。雾不大,加上溪水的反光,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

于是,他决计不再送了。他对儿子说:“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地“嗤”了一下,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的当中,“嗷嗷”地着急地叫着。父亲返身走上桥,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像哄小孩子一般地对它说:“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过河需要你;过丝茅源需要你带路,不然,他会迷路的;没有你,他斗不过拦路的蛇;还有,山里的人要听你的声音,也……舍不得你的。听见了?听清了?啊,啊……”

“汪汪汪。”狗着急地喊。说不愿意?还是要跟老人去?

“你去吧,去!”老人猛喊。

儿子在逗狗:“嗬,嗬。”

父亲猛地扭转头,径直往回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

“汪……汪汪。”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透明的跳跃的山溪水里,喉咙里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喃喃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邮递员、新邮递员可以说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文章对他们的描写用墨较为平均,且都很生动形象,他们一起表现了小说的主旨。
B.作者将狗比作“一支黄色的箭”,较为形象,同时写出狗追赶老人儿子的速度之快;“绿色的梦”则是指老人儿子关于邮递员的梦。
C.老人晚上久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他在对自己一生的邮递工作进行深刻全面的反省,回忆一生的邮递工作,他觉得亏欠儿子太多了。
D.“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老人对狗说的这段话很长,整散结合,其中蕴含着老人对狗的希望,也饱含着老人对狗的深情。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狗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老人的儿子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试结合作品分析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小题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小题4】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