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当地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投入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险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进行救援指导,应急管理部已启动应急响应,并派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

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和战区总医院派出直升机和医护人员飞赴火场,参与救援及人员搜救任务,四川省军区凉山军分区紧急组织附近13个乡镇310余名民兵赶赴现场投入抢险救援,搜救失联人员。截至18点30分,30名扑火人员遗体全部找到。目前,灭火工作仍在进行中。

(:央视网 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二:

木里森林火灾起火点是怎样确认的?

就是这棵高17至18米、树围2.13米的云南松,被木里县森林公安初步认定,它就是火灾现场的那棵雷击木,也就是点燃“木里3·30森林大火”的“罪魁祸首”。

如何确定这棵树就是雷击木?又是如何从茫茫树海中将其找出的?

据参与火灾现场勘查的木里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黄河介绍,由于多年来在这个区域内并没有发生过火灾,因此初步判断,这棵树或有可能在3月30日被雷电击中。

黄河说:“一看就是雷击树,因为之前调查过很多雷击火场,对这棵雷击树是非常清楚。”他指出,树约17米高,雷击槽大概是宽6厘米、深3厘米,顺着树干斜着(下来),旋转型的螺纹,从树梢一直延伸到地面,人为肯定是没办法做出的。

黄河还进一步指出,雷击槽现在是黑色的。如果没有被第二次燃烧,它应该是白色(木色)的,就是树芯的颜色。

据悉,在调查过程中,周围很多村民都证实自己在3月30日下午5时之后曾听到雷声。

黄河说,当时的雷击应该是把这棵云南松下面的腐殖质层点燃了,“因为树干上有明显的碳化痕迹,树皮也没有(被烧)掉。树皮是完整在上面的”。勘查也发现,该树周围的腐殖质层比其他地方的燃烧得更加剧烈,碳灰明显较多较厚。

据此,森林公安的侦查人员初步推论:在高处的这棵高度为17至18米的云南松首先遭到雷击,随后腐殖质层被点燃,然后蔓延到山谷。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摘自金羊网 4月9日)

材料三:

我国近年来发生过哪些大型森林火灾

1950年以来,中国年均发生森林火灾13067起,受害林地面积653019公顷,因灾伤亡580人。由此可见,中国森林火灾的发生危害也很大,今天佰佰安全网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国近年来发生过哪些大型森林火灾。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引起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据初步统计,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近70%。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内含居民住房40万平方米,贮木场4处半,林场9处,存材85.5万立方米,烧毁各种设备2488台,粮食650万斤。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讯线路483公里,输变电线路284.2公里。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受伤226人。

2009年2月11日下午3时30分左右,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新沙村因村民在田野里点燃收割的麦秆引发森林火灾。在砍隔离带的过程中,风势突然加大,火苗狂蹿达二三十米高,现场指挥人员当即命令所有救火人员撤离。27岁的镇干部汤杨安全撤离后,发现仍有救火群众在拼命救火,便冲回火场组织撤离,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当场殉职。

2009年2月12日下午4时起,贵州省毕节地区层台镇、海子街镇、阳山公园、白马山林场发生多起森林火灾,村民陆秀洪和王天贵扑火时被烧死,另有3人受伤。毕节地委、行署迅速组织武警、公安、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乡镇、办事处的干部群众上千人,和火灾激烈搏斗11个小时,才扑灭大火。

2010年大理市“3·12”特大森林火灾案 过火面积达836.35公顷,造成经济损失达446万余元。

2010年3月,受历史罕见干旱影响,加上当地有春耕烧荒的传统,广西百色市频发森林火灾。据初步统计,至3月5日17时,全市发生263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约6949公顷,受灾森林面积约633公顷。截至6日22时,百色市森林火灾最后一个火点被扑灭,持续长时间的百色森林火灾告一段落。

(摘自佰佰安全网)

材料四:

发生森林火灾你应该怎么办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火灾的强度,都有其规律性,特别是火灾的处置要注意如下事项:

一、发现森林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详细准确报告起火地点、火场面积以及燃烧的植被种类。同时要留意附近可疑人员,方便灾后调查取证。

二、扑火时要运用好扑火技术,避免鲁莽蛮干,在缺少工具时,可就地折断树叶较多的树枝对起火点进行有效的扑灭作业。要时刻注意观察火势变化,避免被火灾烧伤。特别是注意不要在下风头迎火扑救。

三、发现自己处在森林火场中,要保持头脑清醒,并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选择火已经烧过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转移;穿越火线时要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切忌顺风在火线前方逃跑。

四、清理火场时,要注意烧焦倾倒的“枯立木”和“树枝”突然落地伤人,并且防止掉入燃烧的腐殖层中,避免烧伤。

五、在林地需要伐倒树木设立隔离带时,要选派有经验的人实施,注意树的倒向,防止树倒伤人。

六、晚间扑火间歇休息时,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防止由于劳累和困倦睡觉,在转移时掉队。在休息和行动时,必须做好人员的清点工作。

七、在扑火过程中,首先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扑火人员、居民点和重要设施的安全。

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地理环境和火场态势,在扑火队伍行进、驻地选择和扑火作战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和火势的变化,确保扑火人员的安全。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小题1】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导致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B.木里县险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指导救援,随后启动应急响应。
C.塔里木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介绍,确认点燃森林大火的就是那棵高17至18米、树围2.13米的云南松。
D.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的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小题2】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整合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大型森林火灾,火灾的原因是干旱和人为操作不当。
B.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火灾的强度,都有其规律性,只要做好火灾处置的注意事项,就能避免伤亡。
C.建国以来,我国年均发生的森林火灾有一万多起,受害林地面积达几十万公顷,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D.四则材料在讲述森林火灾时,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森林火灾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11:1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C.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①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②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③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④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⑤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⑥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⑦第三,美的东西 是漫无边际的, 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⑧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等同于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⑨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小题1】在第⑦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小题2】第③段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小题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小题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谓“衣冠礼仪”,“文章光华”。而“道德”一词,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径。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
《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的“二十四孝”,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说的是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学,无不倡导“居敬”,这是由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帝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廓,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已将个人道 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德。这种推廓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大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学八条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提出“孝养”“孝顺”“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
C.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比,论证了“敬”的意义。
D.“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B.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孝道”的伦理文化。
C.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宋代的“居敬”,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无不倡导“居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
B.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C.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廓,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
D.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到家齐、国治。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责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笼。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拜谒青藤书屋 拜谒:拜访、参拜、拜见、瞻仰
B.已大相径庭 大相径庭:大致相同
C.那样的卓尔不群 卓尔不群: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D.痛斥龌龊的世俗 龌龊:肮脏丑恶
【小题2】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这句话意蕴深远。实际上,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有很多像徐渭这样逝去的孤绝的生命在天地间却得以永生。请你结合阅读经验,谈谈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米粥
江泽涵
太阳刚露了脸,风中还夹着霜露的清冷。“大阿弟,咱快些走哦。”安乙一边催,一边提围巾往脸庞遮。
“哟,这谁哩?”路人这样问。我说一个亲戚,到山上逛风景去。
安乙八年前走的,对这里已模糊了,而他们也早将她的声影淡忘了。她是昨天夜里回的,娘家人走的走搬的搬,就到了我家,她称我奶奶作表叔婆。
“小叔婆,他们搬哪儿了,您就带我去……”安乙苦苦求着。奶奶一心软就答应了,只交代我千万盯紧了。
沿溪而上,见到两株近二丈高的大梧桐,从中间穿过,一路向北。
我听得安乙的呼吸越来越不顺了。没一会儿,就到了一座蓝色瓷砖的大院子前,是两幢气派的三层楼,在乡下也算富了。安乙可能做梦都没想到。
大门是敞着的,因为姐夫每日差不多就在这时出门的。姐夫?就是安乙的丈夫,以前的丈夫。
安乙至今风姿绰约,何况当时?她怀有大志向,嫁给姐夫都快屈死了。姐夫呀,钱、文化、相貌,一样都没有,只山坳里两间瓦房和二亩薄田,仅靠种菜……
“这么香啊……”安乙叫出了声,就是说不上来。
香气一缕接一缕的,越来越浓郁,“呀,是白米粥。”我没有说出口。
安乙一把将我拉到了另一堵墙后面。一个女人走了出来,“哗啦”——扇子撑开了,扇子舞,一进一退,一颦一笑。女人叫阿萍,与安乙与我都有些亲,也是我姐辈的。正因此,我至今还称这家男主人作姐夫。
安乙当年想尽法子,劝姐夫卖房卖田,到城里去。姐夫不是不上进,他权衡过,除了种菜,再无一技,这法混不得,否则,连个退路都没了,他相信种菜也能种出名堂来的。
安乙心一横,抛下刚满周岁的儿子,一个人走了。姐夫起先疯了似的,进城找了一个月,也没一点音信。半年后吧,安乙回来了,还带了个男人,是来和姐夫办离婚手续的。
姐夫想明白了,该放手时就放手。又过了大半年,姐夫和阿萍好上了,奶奶做媒,把事办了,日子又过起来了。
姐夫种菜真就种出了名堂,菜是顶好的,销量也顶大,三年就在这儿造了新房。后来学会了机械化种植,就承包了二十亩地,如今在城里也置了一套房子。
阿萍生了一个儿子,也视安乙的儿子如己出,当然瞒着生母的事。她一面养孩子,一面操持家务,有时还带着孩子去田里帮忙,真个没日没夜的忙,颈椎脊椎就是在那时落下病根的。
阿萍去年生日,姐夫当着族人的面发誓:“你陪我挨过了最难挨的日子,我永远不会背弃!”羞得阿萍遮脸不及,这该是姐夫说过的最浪漫的话了吧。
这些都听奶奶说的。昨晚我也听到一些。
安乙进城后,那日子也难,跟过两个男人,攒了点小钱就自己做,四年前嫁了一个款儿,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近两年,男人生意越做越好,在外面也有了女人,不过对安乙没影响,照样过着自己的日子,就是心里有些莫名的空荡。
“快停……来润润胃……”姐夫的声音飘了出来。
“白……米粥……”安乙的身子颤了一下。
姐夫做菜不行,熬粥的功力老道。我尝过几回,稠稀恰到好处,米粒晶莹剔透,泛着一层白珍珠一样的光,一勺猪油,少许葱花,香美得哟…… 安乙的喉咙似在发哽,再看,眼里已噙了泪花。听奶奶说,姐夫当年也每早为安乙熬粥的。有一日,安乙就手一扬,掀翻了碗:“我喝够了,有种就给我做燕窝粥!”
阿萍收起扇子,在石凳落座,一勺一勺吃起来。姐夫自己不吃,也不怎么说话,就坐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
“妈妈……妈妈……”大儿子领着小儿子跑出来。
“来来……”阿萍舀了满满一勺。
大儿子张大了嘴,小儿子也张大了嘴,还抢到哥哥前头来。
阿萍手一收:“哥哥先来。”
小儿子有些委屈,还是乖乖收起嘴,在旁等着,笑眯眯看着哥哥吃下,“轮到我啦!”大儿子也笑眯眯看着第二勺送进了弟弟的嘴里。
四个人都在笑,笑声不大,却像水一样,在院子里千回百转。 “我的儿子啊……”安乙两次想冲进去,都被我死死拉住了。她的嘴唇嗫嚅着,终是没说出话,身子一斜,若不是我及时扶住,就倒地上了。
笑声还没了,安乙支直了身子,“走吧……”她的泪水忍不住地肆虐。
安乙的生活不愁一切,但我能明白,她很渴望每天能拥有这样一个早晨。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段通过安乙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她的迫切心情,也表现出她对曾经婚姻生活的眷念。
B.本文结构可谓匠心独运,故事中藏有故事,其中借助安乙视角写“姐夫”当下的生活,更是耐人寻味。
C.作品中的“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人,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更能贯通情节始末,成为情节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D.本文通过姐夫当下的幸福生活和安乙眼下的缺陷生活相对比,表达了婚姻生活应有情感基础的主旨。
【小题2】(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请简要分析姐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