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兴盛起来。一般认为,修造园林是文人倡导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但此时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在明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武官效仿文士雅趣的造园行为,旨在打破缙绅士大夫的文化垄断,以便拓展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勋贵武官修建园林、邀饮雅集的背后,是一张綿密复杂的权力关系网。
传统文人园林具有封闭与私密的特征,但勋贵武官多开辟自家庄园为半公共空间,承接文人墨客的游览聚会。南京的魏国公子弟常招延南京文士至自家苑囿雅集,期间留下了不少咏景佳作。
勋贵武官开放私家园林,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带有展示与炫耀的意味。他们一方面对文人的雅韵表示膺腹,以求得到文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宣杨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打破由文士垄断的话语权。事实上,部分勋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人话语权下的传统园林美学,树立了自己的社会文化权威,这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首先,勋臣大将凭借身份优势,不惜花费重金修造庄园,有“尽损其帑,凡十年而成”者,从而形成自己的造园风格,唐顺之概言:“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缴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可见勋贵造园多有富丽雄奇之风,甚至带有一丝堆砌感,体现了贵胄之家的宏阔气魄。锦衣卫军官在追求雅筑的豪奢方面丝毫不输勋臣,史继书在家乡溧阳郊外“疏泉架壑为楼观,极宏丽”,开山断流,耗费之巨可想而知。镇将庄园则以雄浑奇诡的边塞风情见长,如榆林大将杜文焕所拥“五岳园”仿五岳山势而建,园中“怪石森列,或立或仆”。这些将门花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颠復了文人审美下的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使士大夫再也不敢轻视武官的品位。王世贞以修造和品鉴园林为能,但南京魏国公诸园壮丽的景观还是给他以强烈触动。王世贞对魏国公南园的景致做了详尽描绘,将惊叹和艳羡的心情表露无遗。
其次,建于朝廷赐第之上的勋臣园林,带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由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烦琐的象征主义”,故勋贵世居京城,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因此,那些传承百年以上的勋臣赐第内的园林就具有了非凡的神圣性,昭示着“不是策勋麟阁后,谁应开第凤台中”的贵族风范。这种风范显然对文士具有相当的震撼力。
由于武官园休建造水准日趋精湛,明代中后期甚至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由此可见,这些勋贵武官们在修造园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和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人对雅致文化的垄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文化地位。
(摘编自秦博《明代武官造园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代,因为文人倡导修造园林的活动,所以勋贵武官亦多热衷造园。
B.为了展示与炫耀自家园林,勋贵武官多开放自家庄园,邀请文人墨客参与宴会。
C.将门花园一改文士小巧精雅的园林风格,这使士大夫开始重视武官的品位。
D.勋臣造园时,将文人的风雅与勋臣的贵重结合,建造出令文士惊叹的园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着重从借重身份、不吝财力这一角度论证,揭示勋将能树立起自己文化权威的原因。
B.文章引用唐顺之和史继书的话,是为了论证勋贵武官修造的园林花费巨大,非常豪奢。
C.文章引用了不少明代文人的言论,这些内容的引用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有说服力。
D.文章对勋贵武官效仿文士造园行为的背景一带而过,主要论证了该行为成功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勋贵武官不具备相当的财力优势,就无法建造出富丽雄奇的私家园林。
B.在京勋贵和边关将领修建园林的风格不同,体现出各自的文化和身份差异。
C.明代之所以出现文官效仿勋贵园林的现象,是因为勋贵园林的建造水准很高。
D.勋贵园林具有神圣性和贵族风范,因此凸显了诸侯维藩、永拱帝室的政治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5 06:0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谎骗的诺言

封季壬

女居停送了医生,便出去配药,托我照看正病着的孩子。

这时黄昏将逝,窗外星光雾影,引人深思。远看南岸,山峰隐没在雾海以外,人家灯火偶然一现,待定睛看时,却又隐约莫辨。我贪看这一忽儿的窗外夜景,若说山城景物有值得人喜欢的,也就莫过于眼前这一幅图画了。可不吗?任何一个晚上,无论晴雨,无论有无星光月色,你偶然走到一个路口,随便向哪一方向望去,你会惊望着雾影迷濛处的人家灯火,而误以为自己迷入了神话中的仙境。当你置身在仙境中的人家,极目四顾,眼底风物,不就是海市蜃楼的一现吗?

幻景可以骗得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所以许多人愿意在幻景中骗来片刻的安慰,明知被骗而甘于受骗,换来的安慰也就多么的可怜了。假如我是画家,我将永远保留眼前这一片景色在记忆中,不使落于纸上。事实上每一个居住在山城的人,谁都厌恶这一片望不见蓝天的土地。石坡爬弯了你的背脊,灰尘直射进你的肺里。如果最落雨天,你便成了一条掉进泥沼里去的狗似的,走过街,恨不得跳进水里淹死。可是,就在这时候,我却被幻景诱惑得忘了现实的存在。我贪望着远景,我甚至幻想起一些动人的神话故事来。

“A先生,我请你给我讲个故事……”

病了的孩子并未睡着,他的喊声驱散了我的幻想,我恋恋地离开窗口,像第一次走上讲堂的人,脑子里空茫得像一页白纸。

我似乎有许多的故事,可是待我一开口,思想像一团乱丝,任凭怎样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为了不愿使一个病了的孩子失望,故意从容地同他说些闲话,问他哪儿不舒服,问他要不要喝水,问他在学校上了些什么课。最后我点燃了一根烟,我也变成了个孩子似的近乎犯赖地要求他:

“等我抽完烟好不好?”

“好。”

孩子笑了,是那么一个充满了希望的笑。

一根烟抽完了,任何故事都想不起来。

不等他又一次请求,我便又走过去,我抓住一个神话的尾巴,十分吃力地苦思着。

可是这孩子才七岁,显然神话故事他还不能理解。一个七岁的孩子应该听些什么内容的故事才好呢?我忘了故事,我却思索这一个难解的问题。

“你又抽烟了?”

孩子不满地问我,我笑了笑。我不好意思说我还在想。

“你天天在写故事,你应该给我讲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像一个临考受窘的小学生,我连为自己辩解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轻轻溜到窗口,恨不得把整个身体跟我的眼睛投向窗外,投向幻影雾景中去。我希望我伸手可以攀摘到一颗星星,希望星星赐给我一分应变的聪明。

星星吝啬地目乏眨眼隐去了。一阵听不清的私语从对岸山头随风吹来。我遭受到难堪的讪笑。惶急中我又退到床前,我终于讷讷地揭开了话源:

一个小孩子用计打退了敌人……

多么枯燥无味的题目,不到三分钟就讲完了,孩子一再问着“后来呢?”可是,我再也编不出一个可以使孩子满足的故事了。

终于盼到女居停回来。为了骗孩子乖乖地吃药,女居停不等我同意便慷慨地答应了她的孩子“吃了药再给你讲个好听的故事”。

孩子和母亲同时望了望我,脸上都浮泛着一层压抑不住的微笑。

我无言地又点上了一根烟。

幸好孩子吃了药便睡着了,然而我却无法从他梦里驱走那个谎骗的诺言。

(选自小说集《废墟上的花朵》,有删改)

(注)①封季壬: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1936年开始发表小说,其创作主要集中在解放前。②居停:〈书〉寄居之处的主人,古代称“居停主人”,后简省为“居停”,在旧中国文人笔下经常出现,也就是现代口语里说的房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生病想听故事的“孩子”为主要人物,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但却隐寓着深刻主题的故事。
B.女居停在文中开头和结尾共出现两次,出场不多,但作用明显,既有利于情节的发展,又深化了全文的思想主旨。
C.“我”面对久久不放弃“希望”的纯真的孩子,却只能用善良的敷衍和欺骗应对,折射出“我”的无奈和悲哀。
D.“第一次走上讲堂的人”与“临考受窘的小学生”两处比喻都写出“我”当时紧张的心理状态,语言富有形象性。
【小题2】小说有几处情节体现了“谎骗的诺言”?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A.
【小题3】有人说,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作用不可低估,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科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科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选自《得意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生活中的乐观精神。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鼾声,这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生动描述了站长历经了多年军旅生涯的背景。
D.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梦想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又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
【小题2】小说中“海子”“大海”交替出现有何作用?两者寓意分别是什么?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等雪
宋自强
梦里总是有雪。
前天,天气预报终于有了雪的消息,傍晚的天色,也好像有了雪的影子。
心中自是喜不自禁,只是迟迟不见那雪花的到来。晚睡的人们都早已入梦,我还在漫不经心一页一页地翻书。其实我也知道,我哪里是在看书呢?我那是在等雪!
是的,是在等雪,小时候我就经常这样。
那时村里还不通电,冬天又冷,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吃过晚饭早早地就钻进了被窝儿。我也一样。不过将要下雪的时候就要另当别论了。若是在晚上,不等雪花飘下来,我一般是不会老实入睡的,尤其是入冬的第一场雪。
记忆最深的是读小学三年级时的那个冬天。我和奶奶一块儿睡在一侧的耳房里。傍晚天色一变我就来了精神,可是,不知道是天公不解人意,还是雪姑娘打扮过于仔细,奶奶催我上炕都催了好几次了,雪仍是不肯降临,连个影儿都没有。最后,抵不过奶奶的一再催促,我老大不情愿地钻进了被窝儿。可是哪里睡得着呢?不大一会儿功夫,我就钻出被窝儿好几回,而理由只有一个:撒尿。奶奶一直纳闷儿:没见这孩子喝什么水呀?——她哪里知道我是在等着迎候我的雪姑娘呢?
不知到了什么时展,我差不多要迷迷糊糊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听到院子里有人说活:“这雪下的!好啊!”是父亲从外面回来了。
“下雪了!”我立刻睡意全无,心跳立马加速了一倍。我差点儿一下子从被窝儿里窜出来!可是我忍住了,——我多狡猾呀。我现在就窜出去,老爹一顿喝斥,还不把我给怼回来了?
难奈的等候。估计父亲已经睡下,我便蹑手蹑脚又迫不及待地钻出了被窝儿:“奶奶,奶奶——”我压了嗓门儿叫了两声,奶奶已然入梦。我索性擦了一根儿火柴点上油灯,然后被上老棉袄,光着小屁股儿就钻出了草屋——
啊,雪!
弥漫的雪花纷纷扬扬,在昏黄灯光的辉映下,一忽如漫天闪烁的金屑银屑扑面而来,一忽如璀璨的碎琼乱玉撒满寰宇。我不由张开嘴巴,任雪花亲吻、滋润我干坼的嘴唇,也滋润、慰藉我爱雪、等雪的焦渴的心灵。
那雪还真是甜的。
看看钟表,已将近零点时分。雪花还没有露面。看来今晚只有在梦中相见了,我那令人心醉的雪哟。
我真的有些睏意了,几个哈欠之后,便动了睡觉的念头:先睡吧,一觉醒来眼前一幅无处不雪的世界也是非常让人陶醉的。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陶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了。
八八年春节过后,在许昌参加一个培训,结束时正赶上元宵节。所谓“正月十五雪打灯”,那雪从凌晨开始,一直下到中午。许昌离家近三十里的路程,好在大都是柏油路面。但汽车是跑不动了,地面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幸好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冒雪独行,不是一件颇有诗意的事儿吗?”我这样想着也就上了路。
出了市区,一路往南,平畴万里。柏油路并不曲折,路旁两排高大的白杨,玉树琼枝,“茂密”异常。不时有松松软软的雪团从树上落下,砸在身上、头上或脸上,如梦似幻,恍若仙境。路两侧虽是不尽的农田,却不见一根儿庄稼的影子。
“白天碎碎堕琼芳”。雪还在不停的下。
我不禁想起了古人吟雪的名句来,有吕岩的“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有杨万里的“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裴夷直的“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我也想到了,可是,这些全都不能形容当时我眼中的情景,只有柳柳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差可比拟——那可真是“万径人踪灭”呀,三十几里之内,我骑行一阵,推车一阵,的的确确没有看见一个人影儿!茫落世界,偌大宇宙,好像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呼吸在雪的世界当的怀抱。
柳诗里只有一个垂钓的老翁,此时的世界只有一个痴迷的我。
但是,我和那老翁是不同的:他不知道享受雪的晶营、纯洁、滋润和温情,因为,他心里只想着江水中的那条鱼儿;而我呢,说是要过节,其实却并不急着往回赶,我已完全痴迷在雪的怀抱里了!我已经不再是我——随着飞舞的雪花,我已融化、消释在无始无终的茫茫宇宙之中了。
墙上的时钟嗒嗒作响,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了。令人魂牵梦绕的雪花还是没有降临,今晚真的见不着了吗?
我满腹惆张地躺在了床上,可是却又迟迟不能入眠。我在想:我何以如此地迷恋着雪呢?农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可我虽然出身农民,却早已不再种田,我对雪的痴迷就不完全是因为这个。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她的博爱与温柔,她滋润万物如雨,却从不洪水滔天。是因为她的纯洁与善良,她不惟自己晶莹别透,还让整个世界纤尘不染。是因为她那种奇的魔力,一夜之间就能幻化出一个琼雕五砌的重话世界……
朦朦胧胧,我已悄然入梦。
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
明天呢?明天,雪也会美丽我的生活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儿时光着小屁股跑出去看雪的情景,与一般孩童的顽皮好奇不同,体现的是发自内心的对雪的依恋。
B.文章第一自然段“梦里总是有雪”与最后-段“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遥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C.作者拿自己与柳诗中的老翁相比,意在表达自己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婉讽了老翁只知求鱼,从而少却了对生活的温情。
D.本文在描写雪时用语典雅精致,饱含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追求温情、洁净与诗意的生活情怀。
【小题2】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小题3】本文围绕“等雪”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189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湖南沅州府衙内,一群春风得意的新科举人、秀才,聚在一起游园赏花,吟诗作画。有画牡丹的,有画荷花的,有画兰花的,有画菊花的。而有名举人则画了株棉花,那株棉花,俏生生地立于洁白的宣纸上,枝叶扶疏,蓓蕾初放,清逸中透出温暖安稳气象。题字也绝:此君一出天下暖。此人就是熊希龄,新科举人。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二十四岁,他又顺利中了进士,还被光绪帝“点翰林”。
可是,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又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他以为他倾心倾力推助的波澜,将席卷一切旧的、破的东西,让新世界的春花遍地开放,可惜,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庚子事变后,在新任湖南巡抚端方的大力保荐下,熊希龄充任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在整治东三省经济的过程中,被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后来这尊“财神”却被袁世凯一眼相中。熊希龄虽力辞五次,仍被推着就任了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可是,袁世凯让他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袁世凯的目的达到后,他原形毕露,很快以大总统的名义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熊希龄也辞职下台。当了袁世凯的炮灰和祭品的熊希龄,一时间备受世人指责和诟病。在众人的唾骂声中,熊希龄的人生跌入谷底,仕途之门也砰然合上。
1917年的夏末秋初,北方发生了大面积水灾,近两万个村庄被淹,六百多万灾民无家可归。儿童命运尤其悲惨,插标卖首和遗弃路边的灾童比比皆是。为救济灾童,熊希龄在北京设立慈幼局,这就是香山慈幼院的前身。1920年,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一次就招录了六百四十名孤贫儿童。六年后,在院儿童已接近两千人。香山慈幼院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作为院长的熊希龄,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地位,向社会募捐,向政府呼吁拨款,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投入了大量财力。1932年,他更是毁家纾难,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悉数捐充儿童幸福基金。熊希龄也因此赢得了“熊菩萨”和“慈善总理”的美誉。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熊希龄会见张学良,吁请他出兵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他受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臂缠黑纱,亲临战场,对士兵发表抗日演说,讲到激愤处潸然泪下。他说:“国难临头,已及眉睫……余虽六十老翁,此心不甘亡虏,一息尚存,誓当奋斗。”他并没有只说大话不做事,1933年4月,他亲率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喜峰口、古北口前线慰军。后来,熊希龄组织慈幼院内二百多名男生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生参加红十字会救护队,到战区医院看护伤兵和难民。淞沪会战时,亲友纷纷劝他们离沪远避。他不但不躲避,还以老病之躯,率领上海红十字会会员,日夜穿行于伤兵难民间,出入于枪林弹雨中。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
熊希龄这一株朴实的棉花,在那个多灾多难、贪腐成灾的中国,虽历经风吹霜打,日晒雨淋,但仍无怨无悔,默默地将温暖送到人间。
【小题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运动并协助其推行新政。
B.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组织慈幼院的男生开赴抗日前线,组织女生到战区医院看护伤兵和难民。
C.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组建一流的内阁,结果却被袁世凯欺骗,一番付出,付诸东流。
D.熊希龄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用募捐甚至捐出家产的实际行动支持***”的称号,都直接表现了他出众的才华和品性。
D.“此君一出天下暖”这一标题,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高度概括了熊希龄一生的经历,是他“棉花”情怀与精神的集中体现。
E. 熊希龄在解决香山慈幼院经费困难时“毁家纾难”及抗日时期四处奔走的行为,是他为了在被世人诟病后挽回自己颜面,找回自己尊严的体现。
【小题3】当熊希龄在世人的指责与诟病中跌入人生低谷后,他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结合材料分析他能如此作为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小题3】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