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绘画从宋代开始就有了意境之说。在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境。历代山水名家都将山水画的意境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认为凡是优秀的山水画,必定具备山水性情,于是就有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佳句,还把作品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等档次。在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中,一幅高品的山水画应该具备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的特点。这样,才是意境表现的最高境界。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的美学观,指山水画创作应以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追求“天人合一”,强调“道”等意象表达的观念。论述初次系统地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体系,提出山水画是以其表现外在“形”而体现内在“道”的观点,以山水形象来领悟虚无的道。艺术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碰撞交融产生心中的意境。王维《叙画》中也提出了“望秋云,神飞扬,眵春风,思浩荡”的抒情达意观点。在表现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时,受“天人含一”自然观影响的中国艺术家和绘画理论著作很多,从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到宗炳《画山水序》,都明确表示画家亲身感受自然的重要,从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中国绘画理论在提倡研究客观自然取法自然的同时,着重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感情。
受这种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山水画家在描绘山水时,“气积”在绘画创作时就体现在山水画中常展现的气韵,它是画面中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正是因为这种流动绘画元素,使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创作和欣赏的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黄庭坚说“凡书画当现韵”,可见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
气韵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也就是将《易经》中说的阴阳二气移到画面中,画家们常用黑白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幽谷山林、寒舍水榭等皆用墨笔来表现,黑白关系的精妙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
龚贤作品以积墨法为我们所熟知,其极为强烈的黑白对比,使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视党冲击力。作品虽然黑墨面积较大,但是黑得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清澈可见。在条理清晰的黑白气韵下,作品给人以静寂安宁、厚重沉稳、华滋大气、生机勃勃的意境体验?“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章法构成和黑白布局使画面气韵精妙,引人入胜。
(摘编自程绍君《小议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将意境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B.宗炳认为,山水画创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实现“天人合一”,通过意象表达“道”。
C.“气积”是山水画画面中的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它使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之分。
D.艺术家要诗意地创作出有意境的山水画,首先心中要有自然山水的外部形象,更要把握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认为山水性情是优秀山水画的必备要素,并把不同审美层次的作品分为几个不同档次。
B.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它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幽谷山林、寒舍水榭等都是用笔墨来表现自然界的气韵的。
C.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与用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玄学”的体现,绘画作品中精妙的黑白关系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
D.龚贤的作品虽然黑墨面积较大,但却显得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有着极为强烈的黑白对比,视觉冲击力非常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源于宋代的绘画,其表现的最高境界从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来看,是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
B.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意境的产生是艺术家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的碰撞交融。
C.中国绘画理论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情感,但前提是研究并取法客观自然。
D.从王维、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理论著作,到谢赫、黄庭坚等人的论述,都表明气韵在书画作品中有着重要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1 09: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ƒ“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高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是关于作者对“自然的人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的人化”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分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和广义的“自然 的人化”两种含义。
B.“自然的人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的对人有害或为敌的没有 改造的自然。
C.狭义的“自然的人化”作为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D.“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美学概念,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没有经人改造的天空、大海、沙漠,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化”。
B.作者认为,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等等,只能是一种借用。
C.就自然美这个美学的难题,作者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
D.作者认为,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属于哲学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需要实证的科学问题。
【小题3】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的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教育的最高督导机构,这个时期,贵族社会结构早已消失,大多数年轻人都必须拥有科举考试的功名才能踏入官场,年轻人的出身背景自然也就不再具有文字上或法律上的影响力。

宋代末年,国子学与太学已几乎没有分别,两所学校的直讲可对调聘用,各自不同的入学条件也极少落实执行。于是,太学到了元代也就正式消失。到了明代,太学、国子监与国子学三个名称已成为同义词。

明代有两所国子学,第一所在明朝政府定都南京(1368年)之后随即成立,另一所则在1403年成立于北京。第三任皇帝明成祖(1403年—1424年在位)于1420年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国子学即开始没落。但在迁都之前,南京国子学的发展原本非常快速,占用了南京城里极大的一块地,更拥有2000座以上的各式建筑。在北京国子学成立之际,南京国子学招收的学生人数也臻于高峰,达到9972人(1422年)。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虽非史无前例,却是相当惊人。不过,这两所国子学的盛况并不长久,到了16世纪,两所学校都已没落,主要只招收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

明代国子学对教育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就是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做法早在1375年就已出现,而且在明朝初年颇有成效。学生奉派到田野之间,协助完成规模庞大的全国土地登记(即著名的《鱼鳞图册》)。这套精心汇整的图册成了明朝土地税的评估基础,一直沿用到19世纪。另一项重要的学生活动,则是编纂《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般的庞大著作,据说是世界史上最庞大的一部历代文字的选集,参与编纂的学生人数据说超过千人。此外政府也经常派遣学生协助教学活动以及办理赈济饥荒。

明代初年,国子学就已经相当活跃,校内定期举办讲学、研讨会以及考试。许多人显然都非常怀念在国子学的学习生活。学生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朝鲜、日本、缅甸与琉球。当时的各种规章保存至今,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学校不但招收各种出身背景的学生,也给予学生非常慷慨的待遇,包括丰厚的津贴(通常连妻子也得以领取)及免服劳役。举办讲论会以达成教育效果的做法在明代似乎相当盛行。可以说,道学家在自己的精舍或书院里所采取的做法,这时已纳入了国子学的教学法当中。

不过,到了16世纪,国子学已舍弃了严谨的教学责任,甚至不再招收学生,也不再举办讲学或内部考试。这时候,国子学已正式成为学生为了科举目的而从事登记的机构。

(摘编自李弘祺《教育机构的变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社会结构在明代解体后,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已经不再是进入官场的有利条件。
B.在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直讲可以对调聘用,入学条件极少落实,两者已没什么区别。
C.明代两所国子学发展状况不平衡,此消彼长,但由于明成祖的迁都最终都走向了没落。
D.明初,国子学招收学生基本没有出身与地域的限制,且为他们提供丰厚的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了在中国宋元明时期国家教育机构由多变少,教学内容日渐单一的发展轨迹。
B.文章通过列举数字直观地论证了当时南京国子学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达到了其历史上的发展顶峰。
C.文章通过编撰《鱼鳞图册》和《永乐大典》两个具体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国子生在参与政府实习时做出了突出贡献。
D.文章全面阐述了明朝国子学的发展状况,以时间为顺序,以史实为依据,层次清楚,论证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的国子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派遣学生进入政府实习,这种行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B.国子学在明朝初年是国际性教育机构,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C.明初,国子学举办讲论会,吸收了私人办学的做法,表明国子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D.到了明朝末期,国子学沦为科举登记的机构,自此,国子学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立德而后文艺
詹福瑞
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 ”。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 年 3 月 30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才与材相通,把全面开掘自我材质看作是成就德性的手段。
B.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也是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C.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德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D.自我修养是对自我才华的钳制,这一观点带有普遍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德与才是浑然一体的,文章开篇就亮出了这一观点。
B.为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文章运用了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C.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多次强调立德在先的重要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论述了德对才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论证了德对才的主导作用。
B.道德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否流传开来的先决条件。
C.修德至关重要,无论论书、论画还是论诗,均离不开德。
D.“先器识而后文艺”仍是当下文人创作的公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朋友的宴请
李国新
老刘接到学习培训的通知,要去城区市委党校学习半个月。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现在混得不错,在单位大小都是个领导,能呼风唤雨的。
他这次去,一定要抽时间联系他们,和他们聚一聚。
老刘到了市委党校住下,条件还不错,有吃有住的,课程安排不多。老刘给城区一个知名学校的校长发了一个信息:大狗,我老刘来党校进修了,有时间吗?
大狗是校长的小名,老刘小时候的同学同乡。
叫大狗的校长回了信息:是老刘吗?我这几天快忙死了,学校在忙高考不说,而且教育厅的领导要来调研,我抽不开身。
很明显,叫大狗的校长没时间来见他了。
老刘又给市广电的一个姓孙的副局长发信息: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聚吗?
孙副局长是老刘高中时的同学,曾经同桌一年。孙副局长没有回信息,老刘下了课就拨通了他的电话,孙副局长开始还没有听出老刘的声音,讲了几句话后,才知道了。孙副局长说在外面出差,一时半刻不能回来。
老刘不甘心,给一个在市委办当科长的大学同学老赵发信息:赵,我在市党校学习,有空吗,哥俩坐一下。
叫老赵的科长很快回了信息:老刘是你呀,可我这两天不行,我要随副市长下基层调研几天。
老刘还是不死心,想起一个混得差的同学,给一个在城区开小馆子的老钱发了信息:钱,我是老刘,在市委党校学习,有时间聚一下吗?
姓钱的大师傅马上打电话过来,是老刘啊,欢迎,欢迎,我晚上开车来接你!
老刘忙问,你开车来?
是啊老同学,我现在承包了城区的两家大宾馆,天天忙,不买车行吗?
晚上老钱驾着宝马车来到党校,老刘坐在车上,才知道老钱已经成大老板了。老钱告诉老刘,他要给老刘一个惊喜。老刘追问是什么惊喜,他说到时候就知道了。
老刘被老钱带到一个豪华包房的门前,老钱在外面高声说,贵客到了,大家出来欢迎吧!老刘随着老钱进去,里面的人全都站起来迎接,老刘惊呆了:里面有叫大狗的名校校长,有市广电局的孙副局长,有市委办的赵科长,还有老刘没有来得及打电话的同学。老钱通知他们陪客,没有说出被陪的人是老刘,只说是陪一个刚提拔的当了县长的同学。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刘在城区有几个当官的同学和朋友,是他的小学、高中和大学同学等,他们现在分别在学校、广电局、政府等处做领导,混得都还不错,而且还颇有些能量。
B.大狗、赵、钱等,作品中的人物称呼极其普通,但细品却十分耐人寻味,这些不同的称呼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具典型意义及代表性。
C.“混得不错”的同学恰好都没时间,“混得差的同学”却立即对老刘的到来表示欢迎,这种对比,暗含深意,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多微妙复杂的东西。
D.在叙述到老刘随着老钱进到豪华包房,大家见面、老刘“惊呆”的场面时,作品便戛然而止,这样处理给人无尽的想像空间,也使作品有了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E. 小说情节围绕老刘借到城区学习培训时约同学见面相聚一事展开,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质朴平淡,颇有生活气息。
【小题2】小说中的“老钱”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如果换成“惊喜”,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这是中华民族在锦绣大地上绘就的壮观图景,纵贯长江流琙和黄淮海平原;这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水利发展史上书写的壮丽诗篇,彰显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这就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南水北调工程。

中国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但分布情况很不乐观。

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

旨在改变这一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凹大江河形成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伓的总体布局。目前,东、中线工程已经完工,西线工程处于前期论证阶段。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这部分“南水”兵分两路: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过黄河,直抵天津;一路向东,通过山东半岛输水干线,经过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水源主要从汉江流域汇聚至丹江口水库,由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出水,沿豫西过长江、淮河,经黄淮海平原,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一路北上。西线工程拟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至青、甘、宁、蒙、陕、晋等地,旨在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并为黄河上游补水。

南水北调工程纵横大半个中国,穿越数个地形地貌(甲)(大相径庭/沧海桑田)的省区市,保障一江清流北上,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和环境保护难度可想而知。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破解了包括穿黄隧洞、大型渡槽、丹江口大坝加高等一系列工程设计在内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些难题中,以中线工程穿越黄河为最。其隧洞施工可以比喻为“牙膏里打洞”,这是因为施工地段为非饱和性土壤。工程技术人员(乙)(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采用了简易盾构法和高压注浆法,也就是以镶嵌式方法先建立支撑结构和固化结构,再通过注浆让土壤变硬,使隧洞施工变为了可能。沿线各省市出台规划,制定标准,力保一渠清水。如山东省内造纸厂由70多家减少到10多家,污染物排放量比2002年减少62%;江苏沿线关停化工企业800多家。

移民搬迁是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啃下的叉一块“硬骨头”。丹江口水库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因工程需要,丹江口大坝坝顶必须由原来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风浪线172米,这就意味水库面积由745平方公里增加到1050平方公里。居住在水库扩容区的居民不仅面临异地搬迁的现实,而且还有一部分人,面临着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据统计,丹江口水库库区涉及的移民超过34万人。在相关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这些库区移民顺利建立新的家园,很多以搬迁为契机走出了新的生活道路,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新时代的治水方针。未来几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这是新时代南水北调工程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取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30)

材料二

2018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四周年的纪念日。

“南水北调每年都在提质增效。”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说,东线工程连续5年圆满完成调水任务,其中累计调水到山东30.6亿立方米,2017-2018年度调水到山东达10.88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度増加22%。中线工程已不间断安全供水1459天,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调水191亿立方米,2017-2018年度原计划调水57.8亿立方米,实际完成调水计划的129%,比上一年度又有大幅度增加。

“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是幸福水!”工程沿线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一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充分肯定。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供水范围不仅基本覆盖中心城区,还惠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北京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长期以来,密云水库担负着北京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任,近年水库蓄水量不及库容总量的1/3。“南水”进京后,北京主力水厂逐步使用“南水”置换密云水库的水,至2018年底,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25亿立方米。天津14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北调的“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河北80个市县用上“南水”,沧州主城区“南水”供应比例已达100%,4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同时,多地区利用“南水”为水源地回补地下水。其中北京潮白河水源地回补范围达24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最小回升5.42米,最大回升13.71米,平均回升7.5米。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南水北调不仅送来了一渠清水,沿线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丹江口水库首次发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活体桃花水母,活跃在丹江口库区的鸟类已多达40余种。中线焦作城区段总干渠试水后,已多次发现珍贵的水鸟品种。许多少见的植物也重新再现。“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和谐画面成为现代都市一景。

再看“南水”的源头地区,江苏50个区县共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得到提高;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效益持续发挥,电站累计发电10.7亿千瓦时;引江济汉工程累计向汉江下游补水约140亿立方米。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代词人李之仪以一曲《卜算子》道出了绵绵不绝的相思。斗转星移,千年后的今天,滔滔的长江依然滚滚东入海,但一股股奔腾的水流从丹江口水庠向北进发,穿越中原大地,直抵燕山脚下;一股股奔腾的水流从扬州出发,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直抵海河流域和山东半岛,不仅创造了人类的奇迹,而且流润中华广袤的土地,让南北方“共饮长江水”成为现实。这昭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各地区人民休戚相关、命运相通。

(取材于许安强、贺军、毕淑娟的文章)

【小题1】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一”甲乙两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相径庭  因陋就简B.沧海桑田  因地制宜
C.大相径庭  因地制宜D.沧海桑田  因陋就简
【小题2】根据《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依据的一项是(  )
A.全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相较于北方区和西北区,南方区和西南区水资源总量比重较大。
B.相较水资源总量的比重,北方区耕地面积比重较大,单位面积耕地的水资源占有量较少。
C.西南区的人口总量比重和耕地面积比重均小于水资源总量比重,水资源占有量相对富余。
D.西北区的人口总量比重与GDP比重都比较小,这与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比重基本相称。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水北调工程以“四横三纵”为主体,东、中、西三线沟通四大江河,纵横大半个中国。
B.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南水”经隧洞穿过黄河,一路向北,主要造福山东地区。
C.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省市严控污染排放,保障水质.是“系统治理”方针的具体体现。
D.库区移民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建立了新家园,很多人以此为契机改善了生活状况。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是幸福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年增加东、中线调水量B.提升用水地区自来水水质
C.有效回补用水地区地下水D.改善沿线地区的自然生态
【小题5】材料二中说,南水北调工程昭示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地区人民是命运相通的。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