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回答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段玉裁进一步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许慎、王筠、段玉裁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有个补充,他说:“羊大则美,故从大。”他试图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上谈了美字意义的起源。这一解释不应视为对许慎说法的一种否定,应当是对许慎说法的一种补充,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慎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美的价值取向还来自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即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在传统文献里,羊常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惠氏易说》云:“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羊在这里,又是坚强和顺从的形象。《春秋繁露》则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在董仲舒的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总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人们对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这种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

“羊”与“善”的关系,同样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因此,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普遍推崇。羊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而且具有如此众多的优良品德,这些品性也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的疏中解释道:“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羔取其群而不党;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后汉书•王涣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文云:“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慎“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B.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出发,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这是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的补充。
C.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真实含义的解释与王筠、段玉裁的解释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
D.在传统文献里,羊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郑玄视羊为美畜,董仲舒将集美德于一身的羊归结为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对羊秉性的人格化的意象概括中, “羊”与“美”产生了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羊大为美”的观念。
B.“羊”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之后,“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扩展和引申,从而具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等含义。
C.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羊还具有“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等许多令人们仰慕的美德,这些品性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
D.“羊”被视为“善”的化身,是因为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也是因为人们认同其品格并将之融入人的价值观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美”与“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来自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来自于人们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的精神感受。
B.依据诸多文献中的记载,“羊大为美”的观念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人们把“羊”的“道德”视为道德准则和榜样的时间比这还要早。
C.汉代董仲舒认为羊知仁、知义、知礼,唐代孔颖达也认为羊在死的时候有义,活着的时候讲礼,这些都衍化成了人们的人格的道德标准。
D.《诗经•召南•羔羊》序、孔颖达的疏对“德如羔羊”的解释以及《后汉书》中“羔羊之义”的记载,说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6 06:1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半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各地区对自己地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和深入,但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比较薄弱,即对各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纳入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宏观研究格局中来,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繁荣发展,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建设一支热心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相当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举办各种地域文化学术会议。

(摘编自邵汉明《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B.地域文化研究不包括民族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而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地域视角的研究。
C.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对各地域文化自身进行了充分的纵向研究,但横向研究还不成熟,有待加强。
D.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需深入关注各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来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B.文章多次论及地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彰显了立足当代的立场。
C.第二段以西周和秦汉为例,都具体详实地论证了中华地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的历程。
D.第三、四段针对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及缺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属于地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色彩。
B.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经济形态、悠久的历史,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C.地域文化在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化文化转化,可见对其作深入地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
D.如果能够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那么中华文化就可以繁荣发展。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苏轼的养生理论继承了庄周、葛洪及孙思邈等道家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药物养生、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与调摄养生等层面。他对一些食物的养生功效,对养生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均达相当水准。据初步统计,苏轼有关行医用药的作品约30篇,养生的作品有《问养生》《养生说》《养生诀》等20篇。清王如锡编的《东坡养生集》即收录其诗词文与书信中相关论述1140余条,足见其多。从总体来说,苏轼强调运动养生,认为“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与此相关,他不主张用长生药养生,认为“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可见他认为善药不如慎起居饮食。苏轼对食物养生很感兴趣,《服生姜法》《服地黄法》等,多为描写食物养生的文章。苏轼多酿黄酒、果酒及药酒,多低度酒,与唐人饮酒消愁不同,苏轼饮酒主要是为了滋补健身;苏轼喜饮酒而不能多饮,稍饮即醉,有着“与众共享为义,饮酒适度为尊”的人文精神。与食物养生相比,他更主张调摄养生,认为饮食只可养身、养形,加强精神修养方可养心、养神,从而达到以神御形,故他提出了“三养”的养心理论,即“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还开出“四味药”,即“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福,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其养生名篇《养老篇》曰:“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寥寥四十二字,即从饮食、心理、衣着、被褥、行走、行气及五官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养生理念,堪称苏轼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宝鉴。
(选自王友胜《苏轼的科技活动论析》,有删节)
(1)对于苏轼的养生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主张运动养生
B.苏轼主张药石养生
C.苏轼主张食物养生
D.苏轼主张调摄养生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根据庄周、葛洪及孙思邈等道家的养生思想进行养生。
B.苏轼对食物养生的功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已达较高水准。
C.苏轼酒量不高,但喜欢饮酒;他倡导适度饮酒,与众共享。
D.苏轼重视精神修养,认为与其养身、养形,不如养心、养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①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②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③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④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有删节)
【小题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小题2】(小题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中的时间
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了旧月,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逃,因为他们相信周期满了,灾难来到。这点他们并没有搞错,但并不是什么预言,连巧合都算不上:原因是入侵80年前,西班牙人从传教士那边得知玛雅人相信时间有周期,所以侵略者本来就预料到对方的反应。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每个城市、每个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而且这种复原不仅是a一次,而是二次三次,直到永远。”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这不断循环的观念在数学中叫“庞加莱循环”。
“时间之箭“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埃里阿德在他有关”时间之箭“和时间循环的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信,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请注意他写的:“远古的人的生命……虽然发生在时间里面,并不记录时间的不可逆性;换句话说,对时间意识中最明确的特征,它反而置之不理。”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埃里阿德写道:“这种‘无尽循环’的老调,基督教企图一下子将它超越。”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上十字架的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对“进步”和地质学的“深时”——人类进化只是新上地球舞台不久的一出戏的那项惊人发现,不可逆时间给我们做了心理准备。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同时,由于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由生到死的老化过程;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钟摆的不停、晶体的振荡和各种
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就是如此。
(节选自《时间的形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化中的时间”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季节、星辰可以循环往来,白天跟随着黑夜,新月代替了旧月,这些现象可以把时间看作是不断循环的。
B.对于文化中的时间,既可以被想象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又可以被理解为不可逆的“线性模式”。
C.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时间辨别,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
D.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与死和他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因此时间是前进式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属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的一项是()
A.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逃,因为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260年的周期满了,灾难来到了。
B.世上从有了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过去也是将来,这样就没有真正“历史”可言。
C.犹太基督教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目的在于企图一下子超越“无尽循环”的老调。
D.现实生活中细胞的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和钟表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现象,属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马特”指的是中美洲的玛雅人日历的基本单元,他们相信历史每经过260年就要重复一次,这种周期被他们称之为“拉马特”。
B.每个城市和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好像所有历史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上循环不已,这种不断循环的观念数学上叫“庞加莱循环”。
C.“时间之箭”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是因为时间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D.不可逆时间深刻影响西方思想,其主要表现是它不但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而且还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思想基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大浪淘沙、新陈代谢的过程。能够活化并作用于现实当下的历史文化,能够接受创新变革并指向未来的历史文化,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而文化、文艺的高峰,正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成果标志。
创新独造是人类活动和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文重质美,艺贵求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而高峰者,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成果、文艺作品创新的顶尖水平。高峰作品的产生孕育于众多的精品佳作中,它不在于热闹多寡与否,而着重在其能否具有深度、温度、高度和广度,具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特征,以及蕴含其中的开创性、独特性。然而,“高峰”的评价称谓,常常不是由同时代人作出。能否担得“高峰”称谓,需要经过历史沉淀、学术追问、岁月过滤,由不持偏见、不含成见的史识者们给出判断。
当代中国文艺家正逢历史以来最好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艺创作环境宽松自由;人民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和消费能力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警惕、克服文化生产、文艺创作中伴生的多重无良弊端将是一项长期任务。此其中,拒绝深刻、瓦解崇高、调侃经典,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现象有之;淡漠生活、淡化主题、善恶美丑不分,颠覆价值理念、标榜以反主流文艺现象有之;更有文艺批评失语、缺位,浮泛表扬远多于尖锐批评而导致良莠莫辨的失范现象形成了不良循环效应……凡此种种,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销蚀着文化产品、文艺作品铸魂、塑人的应有之义,也成为导致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现象的症候所在。
先哲有云:文以载道。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高峰作品,离开了文艺家高尚的思想情操、文化情怀,高超的艺术修养和创新的智慧与勇气是不可想象的,这关乎作品载什么“道”的问题;其次需要文艺家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宽阔的视野和文化眼光,这关乎如何“载”的问题;然后才是想象力、驾驭作品形式风格、技术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载”的具体方法问题。任何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文艺家,都不会因世俗欲望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谬误而丧失应有的人文情怀,迷失信仰与理想,而坐视精神钙质的流失。文艺家必须自觉拒绝以创作自由、尊重多样化为借口,放松对作品的打磨锤炼、放任于低俗趣味的蔓延和资本的绑架而不自知,唯有如此,才可能使作品突破“高原”的制约与极限,向着“高峰”攀援。
(摘编自冯远《以传世之心而为传世之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文艺的发展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能够作用于当代并指向未来的才是有价值的。
B.文艺作品能否担得“高峰”称谓,需要经过岁月沉淀,不能由同时代人给出判断。
C.载什么“道”比如何“载”更为重要,文艺家应执着追求真善美,积极弘扬主旋律。
D.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相依相伴,文艺批评失语、缺位或一味颂扬不利于文艺创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文艺家应努力攀援“高峰”的立论前提。
B.文章第三段中列举了多重无良弊端,意在向读者辨析文艺创作“高峰”缺失的原因。
C.文章第四段论述了文艺家应有的三个特征,强调了情怀、视野与技术的同等重要性。
D.文章聚焦文艺创作“高峰”话题,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分析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担得文化文艺的“高峰”评价称谓,其作品必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独特性。
B.当下文化生产、文艺创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无良弊端,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期。
C.当代文艺创作中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说明,文艺家创作之路任重道远。
D.如果文艺家能够坚定理想和信仰并精心打磨作品,就有可能突破限制创作出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