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吸引人才入戏,传统戏曲更有戏

根据日前公布的中国戏曲学院2019年本科招生简章,包括京剧表演、京剧器乐、昆曲表演、昆曲器乐、多剧种表演、多剧种器乐、戏曲作曲在内的多个招考方向继续执行免学费政策。

有人,才有戏,有杰出的人才入行,才会有优秀的剧目,传统戏曲才会有未来。缺乏编剧、作曲、演员、舞美、管理等专业人才,就不可能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剧目,传统戏曲的发展壮大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当下,传统戏曲的元气正在恢复,信心满满走上复兴路。但是,只要接触行内人,就不难发现,他们对传统戏曲仍有远虑,尤其是专业人员储备不足,演员青黄不接,后续乏人。

据媒体报道,西南某川剧院共有编制300人,其中110人为退休人员,45岁以上的人员占30%,30岁以下的年轻演员只有不到10%。随着老艺人不断退出舞台,一些传统戏曲艺术精髓无人传承,甚至出现行当不全。如此,剧团还谈什么发展?这个川剧院的情况并非个案,传统戏曲在人才领域上,或多或少都面临诸如培养专业人才的院校缺乏、招生困难,演员青黄不接、领军人物匮乏,创编、管理、研究人才急缺等困境。吸引年轻人入行,让人才尽快成长起来,已成传统戏曲的燃眉之急。

中国戏曲学院和各地戏曲院校执行免费政策(个别地方还给学生发放生活补贴),既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添一把柴,堪称功在当前、利在长远。随着近年来的复兴,传统戏曲的就业与收入已大为改观。以粤剧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粤剧人才不仅是粤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毕业生月薪也可达万元左右,并不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逊色。向好的就业与收入,叠加免费就读政策,不断为传统戏曲加持,增加吸引人才的筹码。

传统戏曲走到今天,出现“水土不服”在所难免,要双方都做好调适,方能行稳致远。吸引人才入行,除了免费就读,还要在教学、就业、社保、职称等方面着眼、着力,给戏曲专业人才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譬如在教学方面,面对专业师资短缺,要敢于突破用人机制,鼓励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教育教学。再如社会保障,戏曲表演团体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有条件的可购买商业保险,切实维护戏曲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传统戏曲的希望所系,振兴传统戏曲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一牛鼻子。吸引人才入戏,传统戏曲更有戏。

(摘编自《广州日报》2019年1日2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学院2019年本科招生简章中规定,多个招考方向继续执行免学费政策。
B.一些传统戏曲艺术精髓无人传承,吸引杰出的人才入行,传统戏曲才会有未来。
C.免学费政策增加吸引人才的筹码,使传统戏曲人才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D.只有社会各方做好调适,为人才成长创设良好环境,才能促进传统戏曲健康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论述了人才对于传统戏曲的重要性,吸引人才入戏,传统戏曲才更有戏。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重点论述了如何给戏曲人才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C.文章二、三、四段列举了传统戏曲面临的诸多问题,指出院校免学费政策的意义。
D.文章以某川剧院为例,从不同年龄段人数的比较中,说明传统戏曲所面临的困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虽面临困境,但随着近年来的复兴,传统戏曲人才的就业与收入得到改善。
B.敢于突破用人机制,让民间艺人参与戏曲教育教学,就能有效解决师资短峡问题。
C.一些戏曲学校为了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还专门给学生发放生活补贴。
D.为培养专业人才,戏曲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应严格按规定为学生办理社会保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5 12:4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位澳洲学者叫约翰·巴恩斯的,出了一本《一派谎言》(A Pack of Lies)的书,书名就让人耳目一新。不过,书名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比较学术化——关于说谎的社会学。

巴恩斯指出,说谎在社会学上而言,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建构与维持所必需的。首先,没有谎言的存在,就没有“真话”的概念,真实是在与虚假的对比中产生的。在社会学家看来,说实话有着实用的原因,即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样,撒谎也有着类似的实用意义。例如,精神病学上认为,儿童第一次撒谎是“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从不说谎反倒意味着没有想象力。其次,说谎在人类历史中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演化的产物,而且兼含文化演化与生物性演化的影响。不止是人,动植物上也常见欺敌或诱猎的特征,作为其求生存繁衍的手段。而在人类身上,撒谎也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再次,从撒谎的动机和目的而言,谎言并不一定是恶意欺骗。为了顾及听者的感受,言者可能撒个“善意的谎言”;为了激励自己,我们会用谎言“自我催眠”。

说谎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如何察觉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在巴恩斯看来,说谎是成长的一部分,察觉谎言的能力也是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发展的。成功地说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语言本身潜能的开发,这主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但拥有成功说谎的能力并不表明具有识别谎言的能力,后者同样需要学习,即需要对日常语言的暧昧性具有敏锐的感应。不过,正因为语言具备怪异、特殊与暧昧的性质,才使作为叙述传统的“小说”成为可能。看过《西游记》的人不会天真地认为当年玄奘是在一只猴子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的吧?小说虽然充斥不实陈述,但却刻意不想成为谎言。尽管有人要一厢情愿地在不实陈述和真实之间进行联系,但小说毕竟不同于说谎。由此扩展开去,我们会发现,以道德语汇审视说谎,和以社会学的语汇评价说谎,是完全不一样的。道德上对说谎的谴责,相比于社会学上对说谎意义的解释,目标有别,后者是要对社会如何运作有更好的了解。在社会学家看来,诚实固然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但现代文明的一些制度正是在信任缺失之下繁荣茂盛的。例如,合同法律制度,正是拜社会缺乏信赖所赐。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很赞成巴恩斯“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断语。

那么,我们非得说谎吗?我们能根除谎言吗?这就要看谎言伴随我们有多久。有人或许会认为,历史上曾经存在没有谎言的时代,甚至认为谎言是因商品经济带来的副产品。事实上,说谎在原始的农耕社会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老祖先猿人甚至更早。巴恩斯在全书最后非常简洁地指出:“我们全部会说谎。”学会在适当场合说适当的谎,懂得何时该拆穿谎言、何时该装糊涂,拿捏说谎的分寸,或许还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呢。但需要强调的是,谎言的存在有弊有利,依赖人们怎么适度分配,以及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它进行必要的约束。例如,在科学的领域,我们应当强调真实的调查和研究;社会生活中恶意伤害他人的谎言应当受到惩罚;政府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欺骗民众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些人缺少的是一双辨别真假的慧眼,但有些人,缺少的或许是戳穿谎言的勇气。面对欺骗和谎言,特别是假公权力而行之的丑闻,我们是愿意做《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一团和气的旁观者?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

(摘编自吴丹红《说谎的社会学》)

【小题1】下列对“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社会学上看,谎言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与真实相互依存;而从动机和目的上看,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善意”。
B.从社会学上看,撒谎有着与说实话相类似的实用意义,它是人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觉察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
C.从道德学语汇看,谎言是不可取的,但从社会学语汇看,它又有对现代文明的一些制度的繁荣兴盛客观上起促进作用的一面。
D.谎言有时候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在科学领域应当强调真实的调查和研究,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应当受到惩罚甚至不能容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从巴恩斯的著作《一派谎言》引出“说谎的社会学”这一论述话题,开篇点题。
B.二、三两段结合著作者的观点,以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说谎在社会学领域的意义和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著作者的观点,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们对于说谎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D.末段结合当前时代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明确坚持真理的重要性,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第一次撒谎是“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撒谎跟说实话一样,在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B.从演化的角度看,人和动物常将欺敌或诱猎作为求生和繁衍的手段,将说谎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
C.虽然巴恩斯说“我们全部会说谎”,但需要强调的是,说谎有利有弊,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受到必要而适度的约束。
D.在当今时代,一些人缺少辨别真假的慧眼,有些人或许缺乏戮穿谎言的勇气,以致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卫星导航系统可分有源(主动式)和无源(被动式)两种。我国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采用有源方式,即用户进行导航定位时要主动向卫星发送信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导抗系统采用无源和有源相结合的方式。

从2017年11月5日发射首批北斗三号(2颗)地球中圆轨道导航卫星起,我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北斗二号相比,除了服务区域由区域覆盖扩大到全球覆盖外,北斗三号在精度和可靠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单星设计寿命由以前的8年提高到10至12年,并首次提出“保证服务不间断”指标。

另外,该卫星还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卫星的在轨自主完好性监测功能,这一功能对民航、自动驾驶等生命安全领域用户来说,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其全新的导航信号体制和强大的在轨重构功能,也将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因为通过兼容互操作技术,可为用户能在终端上接收多个信号奠定基础,给用户提供多种选择方案。

根据计划,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届时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前后,北斗三号系统面向全球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北斗”发展蓝图是构建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成天地一体(包括太空、地面、水下、室内)、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

(摘编自《解码北斗三号》,《北京日报》2017年11月18日)

材料二:

我国第一代导航卫星北斗一号与第二代导航卫星北斗二号以及第三代导航卫星北斗三号在工作原理上有明显不同之处。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是通过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方式来确定用户的位置。在平时,地面中心站经2颗北斗一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不断向用户询问是否需要定位的信号,而用户终端一般只处于光收听不发信息的状态。当需要定位时,用户终端分别经2颗北斗一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中心站发送需要定位的申请信号。这时,地面中心站通过测量信号的往返时间来算出用户终端分别到每颗卫星的距离。由于卫星的位置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用这2个距离测量数据进一步推算出用户位置。最后,地面中心站将该定位信号经1颗卫星传给用户终端。其优点是所需卫星少,只要2颗卫星就行;具有导航定位、发短报文和精密授时等多种功能。但其定位精度不高,系统用户容量有限。

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和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相结合的集成体制方式来为用户导航定位。所谓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就是用户被动测量来自至少4颗在卫星时钟控制下的导航卫星连续发送的无线电导航信号,并根据这些卫星信号的不同传输时间,来测定用户到这些卫星的不同距离,然后通过用户终端的数学运算得到用户的三维坐标与速度。

(相关链接:《北斗卫星是怎么导航定位的》)

材料三: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中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其建设目标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我军民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服务,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为航天用户提供定位和轨道测定手段,满足武器制导的需要,满足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始建造是以2017年11月5日发射首批北斗三号(2颗)地球中圆轨道导航卫星为标志的。
B.“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卫星的在轨自主完好性监测功能,这一功能对一些生命安全领域用户来说,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C.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和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相结合的集成体制方式来为用户导航定位,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首创的。
D.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服务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系统用户量。
【小题2】下列关于卫星导航系统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导航卫星系统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存在明显的不同,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采用有源方式,北斗三号采用有源和无源相结合的方式。
B.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它具有导航定位、发短报文和精密授时等多种功能,定位精度高,系统用户容量大。
C.满足武器制导的需要和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
D.构建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成天地一体、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是“北斗”的发展蓝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在这个精神气息异常稀薄的时代,原本已经有待拯救的文学艺术,是否还可能成为拯救者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尤其在生态领域更是如此。

21世纪初,时代的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某些变化,现代史中的战无不胜者有可能成为被挑战的对象,而今日的待拯救者,比如自然生态与文学艺术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在人类社会的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艺术曾经就是人类的生长、繁衍、创造、自娱、憧憬、期盼,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就是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就是人生的绝对使命最高存在。人类曾经与诗歌、艺术一道成长发育,凭靠着诗歌与艺术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

(摘编自鲁枢元《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诗歌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地位。
B.天地自然是文学艺术的根本,两者关系密切,它们的割裂或分离,会导致以往文学艺术失去产生恢弘力量的动因。
C.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面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批评都表现得异常麻木迟钝,不能担负起拯救的责任。
D.时代的格局发生变化后,原本战无不胜者有可能难以持续,而今日的待拯救者则有可能担负起救助的使命。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到处铺满的水泥地覆盖住了一切原本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植物。
B.各种高大密集的建筑物遮住了我们的视线,难以看到自然美景。
C.各种美术绘画作品的欣赏,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
D.我们的饮用水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来,而不是来自溪流或蓝天。
【小题3】关于“文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文学艺术丧失天地自然,必然会衰败枯萎。
B.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精神气息变得异常稀薄,文学艺术和自然能够担负起互相救助的责任。
C.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依赖语言建构起来的文学艺术所遭遇的,实际上是一场自然的生态灾难。
D.人类能栖居于天地自然之中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是因为得益于文学艺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格题。

造车的人

靳以

在回家的途中,有一节路是傍了一条河的,河岸上有几间简陋的房舍,那里面就是住了那个造车的人和他的一家。

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坐在车上或是步行着,总要望着那里,就是在当着走近的时候望不到什么,过了那一节路也要频频回首。一直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四五年的日子了。

时日使那条河成为一条污秽的浅溪,使那个造车的人的胡子成为花白,他仍然是穷困的,虽然他每天都是勤苦地工作着。

最初遇到他,是在夜间,远远只望见风箱吹着的炉火一下一下地闪亮,那是美丽的夜,星星像珠子一样地洒满了天,自己还以为那是终日浮在水上的渔人们在烧一把野火呢。走近了时,便看见一个三十几岁的妇人正在把了风箱的拉手坐在那里,膝头上趴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个年岁仿佛的男人,从火中取出那车轮的铁皮在铁砧上击过一番之后急忙地钉到造好的木轮上;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扶着那木架,更年轻的一个女孩举着一盏煤油灯。他有一张瘦瘦的面颊,衬出更高的颧骨,有两撇黑大的胡子。他迅速地把铁钉都用钢锤钉好,和那个男孩子纯熟地把这车轮放到盛了水的水槽中,立刻“嗤——”响了一声,还冒了白的水气。

他像是满意了,用手摸着胡子,又把一个弧形的铁皮丢到炉里去。那妇人又起始一 下一下地拉着风箱。乘了这一点的闲暇,他放下锤子,仔细地看了看自己的工作。他的眉毛更紧地皱起来,上额的纹路像吹皱的池水。然后他蹲在一旁,把脸用手掌很用力地自上而下抹了一回,这像是能解去他身体上的和灵魂上的困顿。随着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上面……

但是他的工作并不是这样单纯,他要把堆在门前的木材,用他自己的手和他的妻儿的手,造成一辆辆存有古风的、粗笨的大车。我看见过他和他的儿子用长锯切断那圆形的木材,我也看见过他怎样把那木材在火上烘成弯弯的形状,用斧子和刨子使它成为光滑的,于是那美丽的质纹,很清晰地显了出来。在这里面他像是能找出来无上的快慰,

用眼睛注视着,用手来摸着,多少好的幻想在那上面生出来。他的心中有万分的满意, 脸上淌下来的一滴汗,带了一点点的泥污,落到他的面前,激碎了他的空想,他觉得疲惫了,摇摇头,站起身来,觉得十分疲惫了。

装了一袋烟,悠悠地抽着,怕只有这一刻才真的是他最舒适的时候呢。可是,工作,无论如何,为了一个原因,对他是颇重要的:他需要立刻拿起工具来,——那里有四个张大的嘴,等候他来喂呢!

十几年来,没有一次我看见他安闲地坐着,喝着清茶,如他那样年纪的人常喜欢做的那样。他造了许多辆车,让许多人坐了车到远处去,可是他一直像生了根,不停地苦作着,一直脱不开贫苦,一家人都是又黄又瘦。

一天早晨,经过那河边的路,我望到地上有还未曾被风吹散的纸灰,更听见有女人

哀哭的声音。屋门打开了,他和他的儿子抬了一具三尺长的棺木,盖了小小的一方红布;而女人的哭声更加高了起来,他像是毫无感情地,如往日一样地皱着眉。他迟缓地向着西面行去。在他的右手,还提了一把铁铲。

我很少看见他笑,——为了快乐而笑着,就是当着一辆车由他的手中完成了,他也还是平淡的,因为他早已知道还有另外的一辆车也需要他的苦作造起来。

他真正欢喜来过的日子,怕就是为他儿子娶媳妇那一天了,却只有这么一天。

到后来我就看到一个穿了红衣的年轻女人帮同他们操作,可是同时他的女儿不见了。我想或许是因为不增加食口,他的女儿也被遣嫁到别人家去了。

有了妻的儿子显出一点慵懒来了;因为这外来的女人,一向静穆的空气也震破了。 还算好的是诟谇都发生在那个妇人和那年轻的女人之间,他却仍是默默地致力于自己的

工作。但是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来起于他心中的苦痛了。

离家五年后,每次经过那里就看到横着堆在那里的木材,几个已经造好了的车轮蒙着尘土躺在那里。他一个人默默地让工作消磨着他的时日。他不说话,也没有可以和他说话的人。有时候他停了停手,稍稍直起点腰来,眼睛望着面前的那条河;那河,现在大部却是露了黄泥的河底,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小流缓缓地淌着。之后,他就又弯下身去,继续着他的工作。

在他前面的那条河,有时候为太阳晒得没有一滴水,还裂着不成形的龟纹。 人老了,河也干涸了!

可是,到了夏天,河里又涨了水,他还是在河边工作着。

一九三三年

(选自《渡家》,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描写了我在星光璀璨的夜晚初遇造车人的场景,表现了造车人一家为生计密切配合、辛勤劳作的日常生活状态。
B.“他又站起了身,把已经炽热的铁皮取出来,再钉到那车轮的七面”一句,既写出了造车工作的繁重,又写出了他内心的苦痛。
C.文章通过对造车人悲惨人生经历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工作勤苦、生活艰辛、内心孤独、隐忍苟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D.文章多次写到河,开头部分写时间使河变为一条污秽的浅溪,结尾处写河干涸之后又涨水,赋予了这条河世事变迁的象征义。
【小题2】文章多次描写造车人的工作情景,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持续关注造车人这一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