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吃素”拯救世界

自35亿年前生命诞生以来,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5次大灭绝,恐龙灭绝就是第5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质学教授沙南•彼得斯,通过在美洲540个地方收集岩石,并分析海平面升降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海平面升降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科学家通过对鸟类、蝴蝶以及野生花草类物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强力证据,表明地球正处在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的边缘。沙南•彼得斯根据获得的一些数据的研究发现,野生动物行为和数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中,至少有95%是因全球变暖造成的。

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却消耗着巨大的地球资源,人类对地球的污染也是前所未有。数据表明,畜牧业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巨大。

养一头牛所需的用水量可供一艘驱逐舰浮起;用来制造和运输牲畜所需的能源是植物的10倍多;为了让人吃1磅动物蛋白质,必须给动物吃21磅植物蛋白质;美国谷物的90%用于喂养动物;自1960年开始,为了替牛开辟牧场,中美洲就有25%的雨林被烧光;全世界可耕地的33%被用于种植饲料作物……

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让一个100瓦的白炽灯泡连续亮3个星期;动物排泄物产生的氧化亚氮比交通工具多296倍;全球造成酸雨氨的排放几乎三分之二是来自牲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牲畜比汽车多18%;一氧化二氮排放的65%来自牲畜,它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吃一块牛排对地球变暖的影响,相当于一辆小车行驶两英里的热量;家畜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包括运送、喂食、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温室气体,约占整体温室效应气体的80%……

美国科学家最新数据表明,北极的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前完全融化,人类将面临生存威胁。气候暖化将引发暴雨、暴雪、洪水、飓风、干旱、酷热、酷寒、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等气候灾难。英国开放大学的卡莉•史蒂文斯说:“这就如同人们不断地从墙上拆砖头,然后总有一天整个墙会坍塌。”

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各种极端的天气、地质灾难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报。疲惫的地球已不能够平衡我们的破坏,如果不停止破坏地球,那么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将会上演。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因人类而起,同时,人类也位列此次灭绝之中。 

我们还有希望,但是时间非常紧迫。世界顶尖气候专家、美国宇航局首席气候科学家詹姆士•韩森博士表示:“我们虽已过了转折点,但我们还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我们还能扭转大局,但必须立刻改变,采取行动。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了,我们真的必须在这几年赶快采取行动,这样我们才会踏上不同的道路。”

吃素可以拯救世界。以美国一般的饮食标准来看,一个人吃全素一年可减少1.5吨的温室气体排放;世界上多一个素食者,便会拯救43头猪、1100多只鸡、8只羊、11头牛和千万只鱼虾;养活一个素食者,仅需六分之一英亩的农地;一个荤食者则需要三英亩以上;所有荷兰人如果每周有一天不吃肉,就可达到荷兰政府一年所减少的碳排放量目标;南美洲有四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畜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只需两千五百万公顷,即可满足全世界所需;同一块10公顷的土地,可以养61个吃大豆的人,或者24个吃小麦的人,如果是畜牧的话,只能喂养1个吃牛肉的人或2个吃羊肉的人。

同时,著名生物学家柯林•坎贝尔教授,做了一项样本涉及中国24个省,有关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调查——《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他指出一个许多人都不愿面对的健康真相,那就是:世人认为最营养、最优质的食物——奶、蛋、肉类,却是史上最强、最有效率的健康杀手!他说:“在饮食问题上,中国不应重蹈美国覆辙,为了健康,让我们多吃植物吧。”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吃素’拯救世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海平面升降引发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B. 畜牧业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巨大。
C. 家畜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气体,约占整体温室效应气体的80%。
D. 一个人吃全素一年可减少1.5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小题2】下列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沙南•彼得斯、卡莉•史蒂文斯、柯林•坎贝尔这几人的观点如出一辙。
B. 生产肉类对地球气候影响巨大,制造一块牛排所产生的热量就相当于一辆小车行驶两英里的热量。
C. 全球发生的各种极端的天气、地质灾难都与气候变暖有关,这已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报。
D. 南美洲有四亿公顷的黄豆作物是种给牲畜吃的,如果直接给人类食用,可满足全世界人对于农作物食用的需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沙南•彼得斯的研究发现,恐龙的灭绝应该是与全球变暖有很大的关系。
B. 一氧化二氮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减少温室气体的首要任务是减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C. 养活一个素食者,仅需六分之一英亩的农地,一个荤食者则需要三英亩以上,如果素食者大量增多,全世界的耕地面积将会大幅度增加。
D. 根据柯林•坎贝尔教授《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来看,中国人现在也普遍认为奶、蛋、肉类是最营养、最优质的食物,这有重蹈美国覆辙的危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9: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以此类推。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是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日“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间饮酒作乐,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已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更因作诗这种高逸雅事的参与而不同凡响。最著名的一次“流觞曲水”,当数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俢禊大会。当时,王羲之与众人所作诗篇荟萃成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唐宋时,酒令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元稹、李商隐、杜牧、皇甫松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行令的诗篇,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日‘凉伞’,羽日‘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好的酒今不但令人赏心说目,也能道出行令人的心境。明朝国子监祭酒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谪,同僚为他送行,酒至微醺,行令是必不可少的游戏。陈询说:“轟字三个车,余斗字成钟,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朋友对:“品字三个口,水面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陈询又答:“矗字三个直,黑出学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人生失意莫不酸楚,但能和同道之人借酒切磋,也算是苦中作乐,有所安慰吧!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始于唐代,比民间酒令高难,属于雅令。
B.行飞花令的时候可以选用诗、词、曲。行令规则不尽相同,只要有“花”就行。
C.雅令最能展示才思,参与者既要当场构思,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机敏的反应能力。
D.中国历史上的酒令五花八门,品类多,可将其分为雅令和通令两类,而雅令最受欢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飞花令”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有要求,可以体现行令者的高雅品质,所以这种酒令深受文人墨客们喜爱。
B.“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体现了行“飞花令”的要求严格。
C.《兰亭集序》说明高雅的酒令不是一种罚酒手段,而是一种不同凡响的高逸雅事。
D.诗酒令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玩的文字游戏,表现了文人墨客喝酒时的快乐心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令是宴席上助兴取乐的游戏,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射礼,到唐宋时得到长足的发展,延续到明清时代。
B.《红楼梦》中第四十回写到鸳鸯做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了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令的风貌,他们行的是雅令。
C.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了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酒令使中华文化入于酒,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
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
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
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又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
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
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程强劲。
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
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
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记载: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等数种——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取是(   )
A.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因为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是不祥的征兆。
B.《吕氏春秋·季秋纪》有农历九月九日。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记载,这是关于重阳最早的记录。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确定重阳为“敬老节”,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阳由“避祸消灾”而变为祈寿析福的“吉日”后,“延寿客”菊花和“辟邪翁”茱萸迎来了新辉煌。
B.《东京梦华录》中开封重阳节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等节日的盛况的记载,表现了北宋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南宋宫廷中重阳节盛况,这说明在南宋时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与元夕同等地位的大喜日子。
D.由于曹丕、唐太宗的倡导,同时随着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重阳节“吉日”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古人开展祭飨天帝、祭祖谢恩的盛大祭祀活动,这就是重阳最初的源头。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 "论杜甫" 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日梦”

①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②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③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做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④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⑥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D.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小题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B.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C.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D.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