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二】
尽管对于“新乡贤”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认同的标准和资质也有差异,但它无疑囊括了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个体。新时代农村的新乡贤,与传统农村的乡绅有一定的延续性,但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职业上来看,传统乡绅主要由读书人组成,不管有没有为官的经历,至少都参加过科举,具有社会威望和个人财产;新乡贤则可以涵盖各行各业的人物。从负责的公共事务上来看,传统乡绅要负责征收赋税,因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于农村。但是,当代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延续千年的农业税的取消,自然不需要新乡贤来催缴农村的税赋。传统的乡绅需要维持乡村社会的治安,教化民众,因为传统乡村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规范和村规民约等习惯法来维护秩序。但是,在当代农村,各项制度日益完善,社会分工也更为明确。这些都使得新乡贤不再需要像传统乡绅那样包揽几乎全部的乡村日常事务。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精英,对于新乡贤的认可主要基于两点。其一,要有广泛的道德影响力,这一点与传统乡绅是一致的。新乡贤要致力于自我道德的完善,这一完善的过程是通过以能力帮助他人、用财物救助他人和以人格魅力感化他人来达到的。在新乡贤的品质中,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无专业技能,则不可能具有合法致富的手段;无社会责任感,则不能在公共事务中对乡村社会有任何贡献,也就无法成为道德楷模。其二,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地位,并且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在传统社会,深受儒家观念影响,大多言义不言利,乡绅即使具有经济优势,也不能强调这方面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农村要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要发展经济。所以,能够带动一方村民致富的能人,自然被视为新乡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乡贤与传统乡绅最大的不同,将“义”与“利”进行了完美结合,而传统的乡绅主要只是完成了“义”的部分。可见,社会对于新乡贤资格的认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一致的。
(取材于吴灿《从乡绅到新乡贤》)
【小题1】相比传统乡贤,下列专属于“新乡贤”特点的一项是
A.有财产、有知识B.包揽乡村事务
C.有道德影响力D.带动乡民致富
【小题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称为“乡贤”的一位是
A.孙少安(《平凡的世界》)B.赵太爷(《阿Q正传》)
C.贾雨村(《红楼梦》)D.老船夫(《边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10:3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早就想说清这样一件事情,便是一个故事本身就包含了一个讲故事的方式。那故事是唯一的,那方式也是唯一的。比如电影《勇敢的米哈伊》,故事本身就决定了它必须是宽银幕的;国产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拍得很不错,给人感觉是由电视台转播的宽银幕电影,然而失败也在此了。到了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才明白了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并不是用意识流、结构现实主义等等莫名其妙的手法表现故事,而是那生活本身给了一个时空颠倒、错综交叉、断断续续、重重叠叠、无头无尾、莫名其妙的故事。记得马尔克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所写的一切故事全是真实的,没有一点魔幻。其实,拉丁美洲的现实本身就充满奇花异草,奇闻怪事,事情本身就是魔幻而又真实的。一个故事带着它的模式存在了,它的模式与生俱来,并无先后。而最大的困难同时也是成功最重要的秘诀,便在于如何去寻找那故事里唯一的构成方式。好比爱斯基摩人的雕刻,他们不说雕刻,不说塑造,只说将多余的那部分石头去掉。去掉多余的,累赘的,只留下应该有的,本来就有的。什么是本来就有的?这便有了艺术家的劳动和工作

②事情就在“本来”这两个字上。

③我们常常这样评价一篇作品: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写了大人的世界,一个艰辛的时世或是一个别的什么时世。而我以为,假如这篇作品是优秀的话,那么就应该写的是一个孩子的世界。既是要由孩子来叙述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这个世界也必定是属于孩子自己的:那或许是一个由于天真而特别纯净或则加倍肮脏、由于好奇心而迷惑不解又由于好胜而胡猜乱想以至错误百出、由于弱小而险象环生又由于无知而一往无前的故事。由此想到德国电影《锡鼓》:二战时,一个名叫奥斯卡的男孩,不愿意自己长大,希望自己永远只是三岁,妄图从此逃避长大后的厄运,逃避理性和情欲的成熟。可是停止成长的只是他的外壳,内部的一切都依然成长,而周围人们却还将他当孩子看待。他可以避免参加那一切的疯狂残酷,只须冷眼旁观。世界依着他一个侏儒的变态心理演绎着一连串奇形怪状的故事,他以一个侏儒的变态的心理观照这世界上一连串奇形怪状的故事。侏儒的心理与这世界的疯狂秩序其实是一桩事情,这世界不是塑造侏儒的手段,这侏儒也不是反映世界的手段。一时间,这作品的形式失去了,讲故事的方式失去了,只剩下一个故事。故事与讲故事的方式,与生俱来存在一体之中,犹如生命带着躯壳降生。

④我们还常常这样去评价一篇作品:通过几个人,或几户人家的遭遇,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社会。倘若这作品是成功的,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几个人”、“几户人”,传达者的数量究竟有什么意义?要是多一个多一户或者少一个少一户,那传达的东西会因此更周全或者有缺陷了吗?若是多一个不可,少一不成,那么作品意义的关键便不在于这故事是由多少人的命运传达,而在于这故事本身包含了人的命运,人的命运本身又包含了故事。而这多少人的命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体,成为一个故事。讲故事的方式隐在故事本体之中,看起来,就像没有讲叙者似的,这才是故事与讲故事最本质的关系。

⑤我们也常常这样去评价一篇作品:以一斑窥全豹,以一个小小的视角,展示了大的事情。倘若真是如此,那便把作品写轻佻了。如若是真正伟大的故事,决不会以小小的手段就能成功表达。好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如不是用十七英尺高的大理石柱雕成,会有巨人的形象?仅仅是本身的高度和体积,也在无声地发言了。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短短一篇的一堂法文课而写了普法战争。而事实上,《最后一课》好就好在短短一篇只写了一堂法文课。在法国,法文课竟成了最后一堂,其间的可悲意味,都留在篇幅之外,让人咀嚼去了。这样一则故事,天生便是短篇小说,即便超过了我们短篇的限度──三万字,也依然是个短篇,一个拉长的掺水的不成器的短篇罢了。故事本身就确定了规模,规模本身也确定了故事。

⑥这是经过多年的创作甘苦所悟到的一点。而且,我发现有许多人也在有意无意地为这个困扰。比如,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感叹文章的开头难。如开好了,犹如找准了钥匙,一下子开了门,前面豁朗朗一条大道;而开不好头,就将一径别扭下去。其实这就是在寻找与生俱来的讲叙的方式。故事像雕刻的对象隐在一大块石料里一样,由你困惑着如何开刀,它只是缄默不语,当你终于找着了它,它便活了。

【小题1】第①段“艺术家的劳动和工作”对作者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引述材料众多,为何还要再引述爱斯基摩人的雕刻,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孩子的眼睛表现一个艰辛时世的小说并不算是优秀的作品。
B.基于孩子的天性,以孩子为主人公的作品往往有着特别的故事。
C.《铁皮鼓》中的主人公奥斯卡不能说是反映世界疯狂秩序的手段。
D.杰出作品的艺术形式,讲故事的手段,应与故事本身融为一体。
【小题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在论证中的作用。
【小题5】第⑥段画线句谈到了作品开头的艺术选择问题,请以《边城》《哦,香雪》《荷花淀》中的任一作品为例,结合文章观点分析小说开头对于故事叙述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德的科学解读 刘永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我们却能很快领会它。一名学龄前儿童知道不该在教室吃东西,因为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但如果老师说,可以把另一个学生从椅子上推下来,这个孩子会犹豫,他会说:“不行,老师不该这么说!”孩子拒绝学坏,即便某个权威人士支持坏行为。这就是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区别。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天生就能察觉这种区别。
当然,事实上,这个孩子有时会打人,也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坏,除非他被发现。大开杀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豪泽说:“不同人的道德判断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为各式各样。”我们明白规则,但我们并不是总会遵守那些规则。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即明白伤害自身的事物也会令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其他物种也拥有这项品质。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娅•科茨是最早研究人类以外物种的认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年幼的黑猩猩。当黑猩猩爬到房顶上时,为了让它下来,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责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来并假装在哭,黑猩猩会马上来到她身边。
豪泽认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谓的道德语法,但正如不造句语法就毫无价值一样,除非有人教你如何运用是非观,否则它也毫无用处。
是我们周围的人教会了我们。不同群体的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文化而异。在何时应该帮助别人、何时不应该的问题上,各个群体的观念冲突很大。普遍原则是:帮助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忽视与家族关系疏远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亲眼所见的困境比耳闻的更加真实。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从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宁对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敌对部落的幸福安宁则不是,甚至是威胁。
然而,无须由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群体也能发挥这种作用。维护群体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相对于食肉动物,人类是弱小、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驱逐是很重要的。
迫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很多,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呢?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脑部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看到合法和违法场景时的反应。与关注虚拟犯罪场景关系最密切的脑部活动发生在杏仁核,这个位于脑部深处的结构帮助我们将错误的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其活跃程度随着犯罪场景的严重程度上下波动。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像连环杀手那样严重违背道德,但我们的确会在程度不那么严重的事情上违背道德。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必须在家中、社区和工作场所行为规矩,而是必须对我们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道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概念,道德的含义很是抽象,也许难以进行简明扼要的清晰表述。
B.对人类而言,道德具有先天性,其是非观的运用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C.道德判断力并不是简单的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知与行常常是相互割裂的。
D.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规范,是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而发挥作用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道德的判断力,但是日常道德表现却因人而异。
B.将心比心是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品质,它构成了道德最为深厚的基础。
C.光凭道德自觉并不能约束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
D.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难有共同的道德原则。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对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人之初,性本善”。
B.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所在群体乃至国家的幸福安宁。
C.既然道德具有先天性,那么在此基础上会很容易引导全体公民做好事,并蔚然成风。
D.道德建设上的最大难题,是跳出所属群体的小圈子,给予全人类以博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   童庆炳
①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②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③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我们可以用“合情合理”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④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⑤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
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
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
(选自《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是错误的。
B.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这说明艺术真实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
C.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符合客观真实,但符合艺术真实。
D.在艺术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就可以变得真实。
E. 艺术作品的真实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这种真实性也就是艺术作品“合情合理”的性质。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例证证明“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誓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都应验了。
C.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D.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
【小题3】(小题3)《红楼梦》雕梁画栋的大观园里,有一处黄泥茅屋搭建的“稻香村”,虽然它形象逼真与真的农舍无异,但贾宝玉却认为它并不真实。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从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的角度对贾宝玉的观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让虚构的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真实?(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升思想境界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写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文章乃经国之大业,须敬畏,不可亵玩焉。“文载道”“诗言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北宋张载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气概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作家要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切不可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只顾把玩一己之悲欢,并把那当成整个世界。文学如果沦为列宁所说的那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人的消遣工具,将失去文学最珍贵的价值。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也是作家的权利。但在讲创作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社会责任,这是辩证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曾期望作家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作家应该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认为作家只需要创作自由而不必承担社会责任,是偏颇。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强制,而是靠作家内在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文学既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是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越要强调正确价值取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学的主导价值。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将其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情感世界的契合点、共鸣点,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思所盼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矛盾凸显期,众声喧哗,美丑纷杂,作家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认清现象与本质,深刻反映社会进步,体现人文情怀。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迎合低级趣味,不但不能给社会提供正能量,反而会制造文化垃圾,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与真善美南辕北辙。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基本属性之一。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证明,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与政治的联系,传达一定的思想倾向。社会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是作家思想境界的核心。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要防止文学脱离人民,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思想境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影《雷锋》,叙述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饱含着作者的称赞之情。
B.周恩来在天津上小学的时候,面对一些学生读书只求名利,不关心国事,勇敢地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远大。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借《岳阳楼记》,劝喻朋友,也抒发了自己忧乐天下的情怀,震撼后人。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概括了“飞将军”李广辉煌而又凄惨的一生,也寄托了司马迁推崇高尚品行的思想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表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体现的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而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他们的作品就会沦为“消遣工具”。
B.文学创作需要自由的空间,创作自由也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这个“自由”却是有“度”的,“度”就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C.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给社会提供正能量,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就不会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
D.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具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就能得到鉴赏家和评判者的称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作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出的东西,文学怍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
B.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灵魂的形成需要作家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C.提升思想境界,一方面是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是提升作家的思想境界;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
D.我们要防止文学脱离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
夸能显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敷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的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现实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会于梦境之中得到圆满的实现。在中国文艺史上,艺术家借梦以抒情志感者颇多,最有名的当数“临川四梦”
《牡丹亭》中二八娇女杜丽娘游园惊梦,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梦境中得到了。由惊梦而寻梦,这位美丽少女表现出对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休论梦境虚实,即便是梦中有一刻的欢欣,也姑且以虚当实,以幻为真。她不愿意走出这梦境,她希望永远流连在这梦中。这使人想起老式戏台的一副对联:“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真可说是绝妙地道出了艺术境界的真谛。
(选自邓牛顿《中国美学感悟录·境界篇》,有删节)
(注)①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四剧皆以梦境为依托。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境界之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境界之真,不像史学家那样实录生活,也不像匠人那样如实描摹,也不像新闻记者那样不加取舍地照搬客观事实。
B.真情实境能吸引人,真情实感能打动人,这是艺术境界需要真的根本原因。鉴赏者往往会在真的引领下,进入艺术审美过程。
C.艺术境界之真,并非客观再现生活真实,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源于真实,而又归于真实。
D.夸张、魔幻、梦境,均能创造艺术境界之真,这是达成艺术境界之真的主要途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看电影、小说,尽管知道这是虚构的,却依然会被带入其中,这与艺术真实的再创造有很大关系。
B.在艺术创作中,夸张手法能够放大人、物、景的某一特点,使人在艺术美的渲染中,感受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C.艺术家构建了虚幻的境界,创造了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典型形象孙悟空,体现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创作笔法。
D.作家利用梦境这一艺术手法,在真假虚实中再现和重塑了人生,引导读者流连梦中,以虚当实,进而感悟人生真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凭借想象还原历史人物的对话、行动,有文学创作的特点,也并不违背史学的纪实原则。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岑参以“百丈”“万里”等夸张手法,突出边塞沙漠奇寒之景,给人如临其境的真实感。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形象至今仍有其现实典型性,正是由于作者借助魔幻手法来表现人物,开创了魔幻小说的先河。
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借梦境映射现实,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艺术境界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