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链接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内心与渔樵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经历了人生中的最黑暗时期。但是,也正是人生中的这一次遭遇,让苏轼更加接近真实的社会,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这一时期的苏轼,仿佛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自己所伤怀的功业无成,其实是因为建功无门。此外,苏轼的黄州生活经历,除了与黄州一带名士山川之间深得心意的交游,甚至还曾躬耕于黄州东坡,可能确实过了一段“渔樵”生活。他那兼有自谑、自得意味的自号“东坡居士”据说也即由此而来。由此看来,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时时出现的“主”“客”,既是文学体式的一种标志,其实也是苏轼自觉省视个人命运的心理反应。应该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 (取材于肖亦若《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有删改)
【小题1】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
链接文字中说,被贬黄州同时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高度和哲学高度。从文学而言,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前赤壁赋》无疑是其思想最为斑斓的一种呈现,其中就有句子直接关涉到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樽以相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有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景仰,最后还是难免梦一般的喟叹和逃避:“。”难得的是,身居黄州的苏轼,在回望来路时仍能以“,归去,”来剖明内心的旷达与超然。
【小题2】如何理解苏轼内心的“渔樵”观?结合《漫话“渔樵”》以及链接文字,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7 09:0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秋
段吉雄
蟋蟀一声紧似一声的弹奏声中,村庄日渐丰腴。从田野里飘出来的风挟裹着瓜果醇香,沿着那条深邃小路踢踏踢踏就走进了季节深处。天空一副了无心事的样子,像是被水濯洗过,清爽,干净,素衣猎猎。
藏在岁月深处的镰刀被季节唤醒,在月光下被磨去斑斑锈迹。刺啦刺啦,刀刃紧贴着纹路细腻的石片,在月牙一样的磨石上面荡着秋千,渐渐闪出银色光芒。当月光开始在镰刀上打旋的时候,磨刀声停了。农人用粗壮的大拇指肚在刀刃上轻轻荡着,手上能感到刀锋的寒气,听得到刀刃触摸指纹沟壑的声响。镰刀磨成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拖泥带水。收割庄稼,一下就是一大把。就是伸向天空收割云彩,也是轻轻一挥,就会揽下满怀五彩缤纷。
一墙之隔的老牛梦呓般的咀嚼被打断,摆动着尾巴送走悠闲梦境,踱步走进季节的繁忙中。男人腰上插着两把镰刀,身后是老牛健壮的身影,像是要仗剑闯荡江湖。他们同步迈出农家小院,消失在牛铃铛摇曳的清脆中。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渐次清晰。先是挂在屋檐下的辣椒、黄豆,然后是堆砌的玉米、芝麻。女人推开房门,打着哈欠来到院子中央,扫一眼天空。太阳挣扎着,一点一点地蠕动着,光线从罅缝中迸出。仅扫一眼,女人便知晓今天是个大晴天。她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忙碌起来。
水泥地上,原本灰白的颜色现在却是一片深沉。蒙在玉米上面的塑料布有一层细细的水珠,看来昨夜的露水确实不小。女人边抖动着塑料布边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院子里的粮食怎么晒,地里的农活怎么做。心里想着,手脚不停歇,轻轻一脚就叩开紧闭的鸡笼门。早就欠着颀长脑袋的那群生灵争着从笼子里出来,挤在门口谁也不肯让谁。还是那只一身雪白羽毛、顶着红润鸡冠的占得上风,成功突围,趾高气扬地踱着步,一个跃身,飞到院墙上,抖擞着身上的羽毛,引颈放喉。
村庄在激昂的呼唤声中彻底醒过来。女人此时已经把院子里扫干净了,灰尘、露水还有喧嚣,以及一夜的慵懒。水泥院子还需要再晾晒一下,要经过太阳的消毒才能把粮食铺在上面,不然容易返潮。趁着这个功夫,她还有不少事要做,一边呼喝着赖床的孩子,一边走向厨房。
面团意气风发坐在锅中盆里,膨胀的面团都快要溢出来。这季节发酵,不加点温度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看到这盆发酵好的面团,女人心里很欢喜,如同这个沉甸甸的季节带给她的喜悦。屋子里,玉米、花生、芝麻已经堆得插不下去脚了,只好挪到屋檐下。还不止这些呢,地里还有,雪白的棉花还未来得及摘,长得快要撑破地面的红薯还需要个把月沉淀。满院子都是醇浓的果浆味。雪白的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满身热情顺着胳膊汩汩流进面里。千揉百转之后,放进笼屉,按上锅盖,蒙上湿布,灶膛里塞上两根干硬的松木棒子,火舌一下子就伸出来了。
女人快步走出厨房,秋阳已经在院子里铺上金色地毯。是时候了,她一伸手,先把那黄豆荚从屋檐下抱下来,几步走到院子的一边,胳膊轻轻一抖,豆荚就均匀地铺在了地上,无需再去翻动。满屋玉米也需要太阳猛晒。女人半蹲着身子,两手轮流捡起玉米,挥臂把它们掷出门。那些玉米棒子撞击在地面,尖叫着、蹦跳着,朝远处滚去。也有玉米粒从上面脱落,在院子里打着口哨。很快,院子就变了样,金色一点一点吞噬着冷凝。
女人想起锅里的馍馍,急忙起身。还没到厨房,就有一股甜醇的面香迎了过来。掀起锅盖,腾起的水雾一下子把半个身子都罩住了。她揭起一个冒着热气的白馍,在手里左右倒着,朝坐在院子角落的孩子走去。
田地里,男人和牛已经把那块泛着油光的黑泥地犁了一半。老牛不紧不慢,与男人默契,十分娴熟地在这块地上走出一条条笔直的痕迹。他们不是在犁地,是在翻阅大地这本厚重而古老的书籍。
太阳已经跃上山头,薄雾慢慢消失,阳光徜徉在这雾霭中,给山岗和大地都披上金霞。晨霭另一头,女人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走来。男人回过头,看着那个身影,扭回头,鞭子在空中扯一个清脆的鞭花,气沉丹田,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
(选自201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晒秋”为题,通过晒秋季的种种收获来表现农民内心的幸福感,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章叙写了秋季农民的繁忙,男人忙着犁田,女人在忙好家务的同时还要忙着晒收粮食作物。
C.文章语言富有韵味,写天空时,一句“像是被水濯洗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空的清澈明净。
D.文章写女人起床看天后“把衣服掖了掖,撸起袖子”,运用两个细节写出了女人的勤劳能干。
【小题2】请简要说明老牛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写男人“喊出整个田野里最得意的声音:‘嘚——’”有何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与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
B.人们只有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加以记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断章
两种诗本事
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这样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事的汇编本。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不宜盲目相信。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商讨,试举两点来看:
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相应。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世很深的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此。
二,王国维将境界分为两种:一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这样来分类恐怕不大周密,所有的境界里皆不可能完全无我,只是“我之色彩”或显著或隐蔽而已,哲学意义上的“以物观物”是不可能有的。
⑥王氏立论有轻易处,这正是古代词话里最常见的情形,这样的议论虽然可以给人以启发,但与周密的理论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读者问题
⑦现在人们写文章,准备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是打算给广大读者看的, ——这样的读者可以成为第一读者。
⑧地位最高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低一档的则有太子、诸侯王以及其他政要。古人的有些作品,例如上书,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后来那些标明上某某皇帝书的重要文章,其第一读者就是皇帝陛下。在科举考场中产生的诗文,其第一读者是主考大人以及他的助手。如此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作品(例如赠答诗、唱和诗、书信、墓志)的第一读者是某些特定的普通人,例如家人、亲戚、朋友、请托者之类。凡是读这些本来有特定读者的作品,我们固然要深知其作者,也要关注其第一读者,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⑨美国资深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一书的《前言》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道:“与诗歌的交流可被比作人际之间的交往。要了解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尽可能地努力找出关于他的童年、背景、父母、祖先、亲属、师长、朋友同事以及反过来曾受过他影响的人的相关情况,或者你也可以接受此人现有的状态,研究他的外貌,感同身受地倾听他诉说的一切,享受与他的相知相伴。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王蓓中译本,三联书店2010年版,前言第2页)就他的研究重点而言,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好的,但我们要对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前一种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作品也是一样,把它孤立起来细细地看固然可以,而有时仍然有必要在各种联系特别是在与读者的联系中来观照和分析它。
⑩一份作品产生以后即成为独立的存在,与作者无关,与原先的读者也无关,成为一个所谓“文本”,然后就轮到现在的研究者来“关门打狗”——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在中国古人来看,是奇怪而难以接受的。
(选自2015年2月11日《文汇报》,作者顾农)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背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在第②段中,作者多处使用小括号,使用这些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面有关第二部分“《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B.李煜之地位巨变是其“感慨遂深”的重要原因。
C.“境界”中绝对无“我”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D.受西方文化影响,《人间词话》立论多有轻易处。
【小题4】把下列词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古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没有大众传媒    ②传播开来以后读者当然也可以比较多    ③有不少作品原先是写给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看的    ④当然也会有预期的读者,即大体框定在某种文化水平或某一特定的圈子   ⑤但作者心目预设的读者往往只是少数人,或者就只是一个人
A.④②⑤①③B.④①③②⑤C.①②④⑤③D.①②③⑤④
【小题5】从“第一读者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比较认可的研究作品的方法是   
【小题6】下面是一则颇为有名的诗本事:
唐朝诗人祖咏有一首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编)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考试题目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应试者各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祖咏最终落榜,而这首落榜之作却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
(1)你认为这则故事属于哪一种诗本事?为什么?
(2)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则诗本事能给人以什么启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物种。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B.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
C."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D.传统文化要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凤凰展翅,逐梦蓝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的建设标准,始终以旅客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

预计到2025年,70万平方米的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年度旅客运输量将达7200万人次。人流量巨大的交通建筑需要一定的空间高度,才能让旅客感到舒适。大兴机场航站楼核心区18万平方米的屋面只用8根C型柱支撑主体结构。8根C型柱合围形成了一个直径达180米、最大高差约30米的无柱圆形空间,这样的设计为旅客提供了最大化的公共空间。C型柱连接屋面的部分带有采光功能,保证了航站楼自然采光的均匀合理。站在航站楼中心,通道没有任何遮挡,旅客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想去的登机口,目测步行距离。

传统的线性构型航站楼从入口到登机口的步行距离很长。大兴机场采用集中式多指廊构型,这种放射状的构型让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这个数据在世界其他同规模的大型杋场中称得上翘楚。为了便于旅客明晰自己的方位并快速找到登机口,五条指廊还分别采用不同的座椅颜色和标识牌,并通过对登机口进行不同的编号来实现区分。

在首都机场T1航站楼,国内出发旅客与到达旅客走在同一个楼层上,比较方便;但没有隔离廊分离且通道较窄,导致客流相对集中。基于客流增大、航站楼规模扩大的情况,T2、T3机站楼采用分流模式,让双向的旅客各走各的通道,这样就保证了安全与秩序。然而,分隔的空间需要更大的面积;“到达通道”的商业和配套设施较少,对于回程旅客来说不够友好。大兴国际场航站楼国内旅客进出港的规划设计,汲取了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的优点,又有效改进了它们的不足。其采用进出港混流设计,不仅 ,而且 。考虑到混流模式下将会出现的客流集中问题,大兴机场首先 ,进而  ,特别是在人流最复杂的中心区采用了流线规划,増加了引导设计。这些措施保证了旅客出行的方便快捷与安全舒适。

大兴机场还委托中央美院启动了公共艺术设计工作。航站楼五个指廊的尽端,是五个庭院式的候机厅—中国园、瓷园、田园、丝园、茶园,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在节省建筑面积的同时带来了室外候机的新感受,为旅客提供了放松的候机环境和绿色的活动空间。机场与国家博物馆合作,在航站楼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行李提取厅,还有一座“天空美术馆”,展示国内外大师的作品。

金秋的北京,阳光洒在古铜色的航站楼顶,大兴国际机场犹如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

(取材于冯霜晴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世界级的航空枢纽,需要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建筑面积虽然超过了140万平方米,但它并不仅仅是以大取胜,其工程的先进性、复杂性更是令人惊叹,处处彰显出中国建设的力量。

通常大的建筑都会分解成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房间,整体进行规划,分步进行设计。但航站楼则不同,旅客在同一空间中根据不同流程自由流动,可以形象地说,航站楼就是一间70万平方米的屋子,成千上万的人在其中活动。

为此,负责施工图设计的部门联合国内各建筑专业的几十位顶级设计师,集合造型设计、结构受力、机电设备、弱电信息、旅客流程等各方面专家的才智,“同画一张图”,统筹管理,联合推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废寝忘食,日夜鏖战,把设计方案变成了一张张可以落地实施的施工图。

作为航站楼的“骨架”,钢结构是航站楼建筑的重中之重。航站楼的钢网架结构由支撑系统和屋盖钢结构组成,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自由曲面空间,总投影面积达31.3万平方米,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用钢总重量超过5200吨。C型柱连接整个机场的屋面系统和地面,对整个建筑起到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从航站楼正下方穿过的轨道交通系统,一方面实现了轨道交通与航站楼的一体化,另一方面从结构力学到抗震、消防的功能要求,都对机场的基础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C型钢柱的竖向和水平承载能力、抗连续性倒塌能力和抗震能力要求都非常特殊,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都没有提及。”结构总工程师束伟农说。对此,设计团队经过专项研究,最终确立了由核心区、指廊两大部分组成航站楼钢结构的方案。其中,核心区屋顶由6个较为完整稳定的受力体系连成有机整体,由63450根杆件和12300个球节点拼装而成,最大跨度41.6米,网架最大高差约5米,与地面最大高差约30米,安装合拢线达2600米。五个指廊屋面钢网架共由8472个球节点和55267根杆件拼装而成。

建设者们自主研发,采用吊装、滑移、提升等多种方法,特别是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该技术系统由钢绞线、提升油缸集群、液压泵站、传感检测、计算机控制和远程监视系统等组成,平稳地把钢网架提升到指定位置,提升精度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取材于杨语溪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北京大兴囯际机场,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标志性工程。

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后,一亿多人口、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地区便拥有了四座年吞吐量过千万的机场,再加上张家口、唐山、邯郸、秦皇岛和承德这5个小机场,京津冀机场群已然成型。

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首次明确了北京要打造“一市两场”双国际枢纽战略,明确在短时间内,“双枢纽”各有侧重:首都机场重在“提质”,疏解非国际枢纽功能,提高国际航线网络覆盖率;大兴机场重在“上量”,确保实现“2025年720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同时对天津、石家庄机场,明确了其主要发展方向。天津机场将重点发展国内中转航线、周边国际旅游航线等特定航空市场,适度发展中远程囯际航线,增强航空货物流保障和中转的能力,增开货运航班;石家庄机场将重点增强对周边的聚集辐射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货运包机、航空快件等特定航空市场。

随着机场间综合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京津冀机场群将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乘客以大兴国际机场为中心,未来将实现半小时到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一小时到达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京津冀重要城市。52019年9月26日,京雄城际铁路北京西至大兴机场段正式开通。作为连接千年古都北京和未来的“千年之城”雄安之间的高速铁路,京雄城际着力打造我国智能高铁新标杆。它是全球首条穿越国际机场航站楼的高速铁路,也是京津冀区域内第一条可全线使用电子客票的线路。乘客购买铁路电子客票后,可在手机上生成一个二维码,扫码即可进站乘车。大兴机场站为地下高铁站,它与地铁、城际铁路相连接,装修与杋场整体风格相融合,站内各种标识与航站楼无缝衔接,路线导引清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机场站还特别设置了“凤栖梧桐”主题文化墙,与机场“凤凰展翅”的整体造型相协调,寓意京雄城际沿线地区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未来,城际铁路公交化,高铁换乘会像坐公交一样方便。京津冀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建设不但可以提高人员、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与集散效率,辐射周边发展,也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提供基础支撑。

  (取材于陆二佳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8根C型柱支撑航站楼屋顶,使内部空间变得开阔,从而缩短了旅客的步行距离。
B.放射状的构型和五条指廊不同的座椅颜色及标识牌,有利于旅客快速到达登机口。
C.在人流最复杂的中心区采取流线规划,增加引导设计,旨在提升服务设施使用率。
D.具有中国元素的候机厅和博物馆、美术馆、共同营造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小题2】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的内容,将下面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增加了通行宽度 ②节省了面积,有效利用了空间
③设置了双向自动步道 ④保证了到达旅客享受商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小题3】材料二画线语句是对文章内容的形象、直观说明,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间70万平方米的屋子”——侧重说明航站楼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B.“同画一张图”——表现了各领域设计人员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精神。
C.“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使读者对总投影面积的感受更加直观。
D.第五段画线句的一组数字——说明C型钢柱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
【小题4】下列所述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特点,材料一和材料一的未提及的一项是( )
A.美观实用并重。B.设计、建设中颇多创新之处。
C.施工工艺精湛。D.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旅客出行。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津冀机场群”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规模庞大:包括四座年吞吐量千万级以上的机场和多个小型机场。
B.分工明确:四个大型机场的发展方向和承担的航线功能各有侧重。
C.交通便利:保证了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一小时均可到达。
D.功能强大:运输效率高,辐射周边,支撑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发展。
【小题6】学校准备举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科技之旅”主题游学活动,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参观打卡地点。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填写下面的征集表。
要求:推荐两个需要重点参观的地点,并拟写推荐语。推荐语要主题突出、语言简洁、有说服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科技之旅”主题游学活动打卡地点征集表
打卡地点
推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