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凤凰展翅,逐梦蓝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的建设标准,始终以旅客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

预计到2025年,70万平方米的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年度旅客运输量将达7200万人次。人流量巨大的交通建筑需要一定的空间高度,才能让旅客感到舒适。大兴机场航站楼核心区18万平方米的屋面只用8根C型柱支撑主体结构。8根C型柱合围形成了一个直径达180米、最大高差约30米的无柱圆形空间,这样的设计为旅客提供了最大化的公共空间。C型柱连接屋面的部分带有采光功能,保证了航站楼自然采光的均匀合理。站在航站楼中心,通道没有任何遮挡,旅客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想去的登机口,目测步行距离。

传统的线性构型航站楼从入口到登机口的步行距离很长。大兴机场采用集中式多指廊构型,这种放射状的构型让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这个数据在世界其他同规模的大型杋场中称得上翘楚。为了便于旅客明晰自己的方位并快速找到登机口,五条指廊还分别采用不同的座椅颜色和标识牌,并通过对登机口进行不同的编号来实现区分。

在首都机场T1航站楼,国内出发旅客与到达旅客走在同一个楼层上,比较方便;但没有隔离廊分离且通道较窄,导致客流相对集中。基于客流增大、航站楼规模扩大的情况,T2、T3机站楼采用分流模式,让双向的旅客各走各的通道,这样就保证了安全与秩序。然而,分隔的空间需要更大的面积;“到达通道”的商业和配套设施较少,对于回程旅客来说不够友好。大兴国际场航站楼国内旅客进出港的规划设计,汲取了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的优点,又有效改进了它们的不足。其采用进出港混流设计,不仅 ,而且 。考虑到混流模式下将会出现的客流集中问题,大兴机场首先 ,进而  ,特别是在人流最复杂的中心区采用了流线规划,増加了引导设计。这些措施保证了旅客出行的方便快捷与安全舒适。

大兴机场还委托中央美院启动了公共艺术设计工作。航站楼五个指廊的尽端,是五个庭院式的候机厅—中国园、瓷园、田园、丝园、茶园,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在节省建筑面积的同时带来了室外候机的新感受,为旅客提供了放松的候机环境和绿色的活动空间。机场与国家博物馆合作,在航站楼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行李提取厅,还有一座“天空美术馆”,展示国内外大师的作品。

金秋的北京,阳光洒在古铜色的航站楼顶,大兴国际机场犹如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

(取材于冯霜晴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世界级的航空枢纽,需要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建筑面积虽然超过了140万平方米,但它并不仅仅是以大取胜,其工程的先进性、复杂性更是令人惊叹,处处彰显出中国建设的力量。

通常大的建筑都会分解成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房间,整体进行规划,分步进行设计。但航站楼则不同,旅客在同一空间中根据不同流程自由流动,可以形象地说,航站楼就是一间70万平方米的屋子,成千上万的人在其中活动。

为此,负责施工图设计的部门联合国内各建筑专业的几十位顶级设计师,集合造型设计、结构受力、机电设备、弱电信息、旅客流程等各方面专家的才智,“同画一张图”,统筹管理,联合推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废寝忘食,日夜鏖战,把设计方案变成了一张张可以落地实施的施工图。

作为航站楼的“骨架”,钢结构是航站楼建筑的重中之重。航站楼的钢网架结构由支撑系统和屋盖钢结构组成,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自由曲面空间,总投影面积达31.3万平方米,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用钢总重量超过5200吨。C型柱连接整个机场的屋面系统和地面,对整个建筑起到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从航站楼正下方穿过的轨道交通系统,一方面实现了轨道交通与航站楼的一体化,另一方面从结构力学到抗震、消防的功能要求,都对机场的基础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C型钢柱的竖向和水平承载能力、抗连续性倒塌能力和抗震能力要求都非常特殊,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都没有提及。”结构总工程师束伟农说。对此,设计团队经过专项研究,最终确立了由核心区、指廊两大部分组成航站楼钢结构的方案。其中,核心区屋顶由6个较为完整稳定的受力体系连成有机整体,由63450根杆件和12300个球节点拼装而成,最大跨度41.6米,网架最大高差约5米,与地面最大高差约30米,安装合拢线达2600米。五个指廊屋面钢网架共由8472个球节点和55267根杆件拼装而成。

建设者们自主研发,采用吊装、滑移、提升等多种方法,特别是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该技术系统由钢绞线、提升油缸集群、液压泵站、传感检测、计算机控制和远程监视系统等组成,平稳地把钢网架提升到指定位置,提升精度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取材于杨语溪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北京大兴囯际机场,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标志性工程。

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后,一亿多人口、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地区便拥有了四座年吞吐量过千万的机场,再加上张家口、唐山、邯郸、秦皇岛和承德这5个小机场,京津冀机场群已然成型。

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首次明确了北京要打造“一市两场”双国际枢纽战略,明确在短时间内,“双枢纽”各有侧重:首都机场重在“提质”,疏解非国际枢纽功能,提高国际航线网络覆盖率;大兴机场重在“上量”,确保实现“2025年720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同时对天津、石家庄机场,明确了其主要发展方向。天津机场将重点发展国内中转航线、周边国际旅游航线等特定航空市场,适度发展中远程囯际航线,增强航空货物流保障和中转的能力,增开货运航班;石家庄机场将重点增强对周边的聚集辐射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货运包机、航空快件等特定航空市场。

随着机场间综合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京津冀机场群将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乘客以大兴国际机场为中心,未来将实现半小时到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一小时到达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京津冀重要城市。52019年9月26日,京雄城际铁路北京西至大兴机场段正式开通。作为连接千年古都北京和未来的“千年之城”雄安之间的高速铁路,京雄城际着力打造我国智能高铁新标杆。它是全球首条穿越国际机场航站楼的高速铁路,也是京津冀区域内第一条可全线使用电子客票的线路。乘客购买铁路电子客票后,可在手机上生成一个二维码,扫码即可进站乘车。大兴机场站为地下高铁站,它与地铁、城际铁路相连接,装修与杋场整体风格相融合,站内各种标识与航站楼无缝衔接,路线导引清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机场站还特别设置了“凤栖梧桐”主题文化墙,与机场“凤凰展翅”的整体造型相协调,寓意京雄城际沿线地区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未来,城际铁路公交化,高铁换乘会像坐公交一样方便。京津冀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建设不但可以提高人员、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与集散效率,辐射周边发展,也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提供基础支撑。

  (取材于陆二佳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8根C型柱支撑航站楼屋顶,使内部空间变得开阔,从而缩短了旅客的步行距离。
B.放射状的构型和五条指廊不同的座椅颜色及标识牌,有利于旅客快速到达登机口。
C.在人流最复杂的中心区采取流线规划,增加引导设计,旨在提升服务设施使用率。
D.具有中国元素的候机厅和博物馆、美术馆、共同营造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小题2】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的内容,将下面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增加了通行宽度 ②节省了面积,有效利用了空间
③设置了双向自动步道 ④保证了到达旅客享受商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小题3】材料二画线语句是对文章内容的形象、直观说明,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间70万平方米的屋子”——侧重说明航站楼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B.“同画一张图”——表现了各领域设计人员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精神。
C.“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使读者对总投影面积的感受更加直观。
D.第五段画线句的一组数字——说明C型钢柱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
【小题4】下列所述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特点,材料一和材料一的未提及的一项是( )
A.美观实用并重。B.设计、建设中颇多创新之处。
C.施工工艺精湛。D.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旅客出行。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津冀机场群”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规模庞大:包括四座年吞吐量千万级以上的机场和多个小型机场。
B.分工明确:四个大型机场的发展方向和承担的航线功能各有侧重。
C.交通便利:保证了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一小时均可到达。
D.功能强大:运输效率高,辐射周边,支撑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发展。
【小题6】学校准备举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科技之旅”主题游学活动,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参观打卡地点。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填写下面的征集表。
要求:推荐两个需要重点参观的地点,并拟写推荐语。推荐语要主题突出、语言简洁、有说服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科技之旅”主题游学活动打卡地点征集表
打卡地点
推荐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10:0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根竹笛 吴笑乾
(1)竹玉从民间搜来素笛,只是无缘相见。其实我早就知道,他家里有一支竹笛放在储物间已经好多年了。关于这只竹笛的来历听说至今还是一个谜,何年何月何时因何事流落到他家,连他父母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它只是个出力的挑子。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以前去镇上赶集,出门时习惯拿一个布袋再找一根木棍什么的,到镇上办完事再顺便买点盐、花椒之类的,往肩上一挑便结伴而行了。这根竹笛因为结实且用起来顺手,自然就成了他家赶集用的挑子了。现在赶集有了车,挑子也不用了,这根竹竿自然也就退休了。不过,他们觉得这根竹棍挺好的放在家里也不碍事,干脆把它和一些不用的杂物一起放进了储物间,这一放转眼就是十几年。
(2)它是一支素笛,没有刻字题诗,没有防裂的缠丝,没有牛角镶边,更没有流苏吊坠,不过是多了几个窟窿的竹棍而已,上面布满了灰尘笛管里面还不时散发出一些发霉味。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轻轻拭去了它身上的灰尘,略做处理后便开始贴笛膜。一阵忙活后笛膜贴好了,我便搭指运气试音调音。也许是沉默太久而渴望表达的缘故吧,当笛管里有了一点点温度的时候,一种山泉流淌般的音符从我的指尖滑过。我被它的音色震撼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纯正的声音,居然是出自一支从民间搜到的素笛。这笛声高音不高低音不低,朴拙厚重,雄浑圆润。
(3)依旧是那首记忆中残缺不全的《草原之夜》,依旧是那句记忆犹新的“待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如泣如诉盘旋于黑夜的上空,驰骋于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走进了美丽迷人的草原之夜……一曲终了,我俯下身子双手捧起它,认真端详起来。这的确是一支人素笛,大概是用十四五年的苦竹制成的。资料记载,苦竹密度高,竹节长,竹材厚实,制成的笛子声音清亮,灵敏度高。
(4)中国传统文人都喜欢竹,自古以来竹因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征被文人墨客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象征,因而被称为君子中的君子,古人更有无竹不居之说。用竹子制作笛子可上溯于《史记》。《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从此中国历史上以至于民间传说中关于竹笛的传说佳话更是层出不穷。汉有李陵命郭超吹笛退兵之举,东晋有闻笛作赋之向秀,更有为王徽之隔岸吹笛的恒伊。而更具神话色彩的当属《唐国史补》中记载的“李牟夜吹笛”了。
(5)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二十多年前我同样意外获得了一支素笛,它在我农村的老屋里沉默了三十多年。
(6)老父亲说,这支竹笛是农业社时上海知青带来的,“咱家这笛子就是他们临走时留做纪念的。自从他们走了,多少年了就再没有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了。到现在我还记着他们的名字,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现在都七十多岁了。”
(7)我知道我的笛子吹得并不好,倾听的人只有老父亲。记得那是在乡下的农家小院,夜幕降临,月上东山,那首刚学会的《草原之夜》便响彻起来了。月光如水洒在场院周围,四下一片寂静,唯有清脆的笛音和父亲踱步的身影。直到最近父亲才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震惊的秘密——六十年前他和全国各地的知青一样离开了学校去了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对于这段往事,六十多年来父亲只字不提,最近几年父亲年事已高,偶尔提起这些往事。
(8)我一直纠结这支素笛是如何而来?先前的主人是谁?为何流落于此?是郭超用过的,一定苍凉悲壮;是向秀的邻居用过的,一定凄清幽怨;是恒伊用过的,一定具有高山流水般的神韵;是李牟用过的一定神秘莫测;而我更希望是那些知青留下的,它到过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然后流落到西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
(9)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我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这些人和事为什么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反而在时空的长河里愈磨洗愈清晰?
(10)一个秋日的黄昏,重读宗璞的《铁箫人语》,我再次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伤感所浸染:
我家有一支铁箫。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11)读着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彻悟了。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选自《格桑花》,2016年第2期)
【小题1】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素笛?请简要赏析。
【小题2】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第(9)段中说“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作者写了自己经历、耳闻的哪些人和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面对素笛时的哪些心理状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剧组一开工,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演员们也越来越关心合约完成后有多少钱打入自己的账号。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一站就是一天。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里面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拍完戏回家,他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服。拍完戏把衫子一脱,他才变回了他自己。
圈内的人都知道,陈道明演戏对片酬并不计较,但假如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他反倒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剧本的质量。因为“如果本子质量太差,制作成本也低,你给我这么多钱,那其他演员会请些什么人?这戏的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剧本足够好,对方开出的价码又很高,我会跟他们谈,不要给我那么多钱,你们把钱拿去多请些好演员,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个好戏,至于我没那么重要。”
只要剧本合适,时间和心情配合,陈道明接戏并非不爽快,至于后期的宣传,他乐意配合,但绝不迎合。有人说他太傲,他也照单全收,认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
陈道明常说自己是个对人生的设计感差也不想有设计的人,而节制和疏离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至于这种交流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褒贬,比如毁誉,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可以,就像天冷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脱一件,这么多年我早已经适应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说:“他,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陈道明以一种固执的缓慢,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
近四五年,在不多的接受采访的时候,陈道明已不局限于指正身边所见的不满,他开始公开批评国内品质低劣的影视剧作品,包括圈内急功近利的风气。
丁尘馨 马海燕《陈道明:倔强为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道明回忆起那个慢的年代,大伙慢工出细活,都以排好戏为最终目标,根本不会考虑获奖、提名、赚钱等功利性的目的。
B.“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陈道明用高于常人的实力,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高洁出尘的情操来支撑自己的傲气。
C.文章第一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陈道明的具体介绍,“异数”指出陈道明的特殊之处,吸引读者的兴趣。
D.演完角色,陈道明就迅速变回自己,说明他对戏子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好感,只有回归才能找到自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他鲜有话题,也不制造话题,因此他认为自己是演艺圈的边缘人,甚至不承认自己演员的身份。
B.文章通过对陈道明言行及经历的叙写,表现他率真、敬业、淡泊等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
C.大环境的改变让陈道明很不适应,他的内心无所依凭,只好选择精神上的消极遁世,寄情于书画、钢琴和古籍,将自己修炼成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D.社会商业大潮滚滚而来,艺人们努力迎合,甚至不惜丢掉底线。陈道明认为这点还不及旧时的戏子,他宁愿以受人轻视的戏子自居,做个有操守的戏子。
E. 陈道明用节制和疏离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从不设计自己的人生,对由此带来的褒贬毁誉泰然处之,因为他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小题3】陈道明说:“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请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无奈”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劫过九重城关/我座下马正酣/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踏遍三江六岸/借刀光做船帆/任露水浸透了短衫/大盗睥睨四野/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拎着钓叟的鱼弦/问卧龙几两钱/蜀中大雨连绵/关外横尸遍野/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谈花饮月赋闲/这春宵艳阳天/待到梦醒时分睁眼/铁甲寒意凛冽/夙愿只隔一箭/故乡近似天边/不知何人浅唱弄弦/我彷徨不可前/烽烟万里如衔/掷群雄下酒宴/谢绝策勋十二传/想为你窃玉簪/入巷间吃汤面/笑看窗边飞雪/取腰间明珠弹山雀/立枇杷于庭前/
材料二:
《盗将行》:“劫过九城关,我座下马正酣。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
注释:女歌手花粥一曲民谣《盗将行》,简单的和弦,歌词痞里痞气。这首歌的歌词却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评议:话说明朝崇祯年间,有个义盗武艺盖世,专劫污吏贪官。一天他劫数忽至,纵马逃城。在与一位姑娘擦肩交错的一瞬间,不小心带起了姑娘的裙边。义盗马上回顾,那官军尚远。忙下马致歉,不想姑娘明眸一盼,两人相遇如故,眉眼成书。义盗从此一生对之爱怜。奈何自己是贼,官军狰狞的面目就在眼前,好汉只得翻身上马绝尘而离……
材料三:
《盗将行》:“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我的心弦。……想为你窃玉簪,入巷间吃汤面。”
注释:如果不是相遇,又怎会相恋;如果不是相恋,又怎会受那相思的熬煎;
评议:后来义盗遍寻苏州城,终于再次见到了那位姑娘。方知那位姑娘是官家闺秀。郎才女貌,两情缱绻。姑娘向他一笑,义盗瞬间被击碎了心脏,支支吾吾说出土味情话:“你的笑就像……就像我刚才碰到的一条恶狗,我现在……我现在心里好乱!”姑娘被他惹笑,不防遗失了玉簪。只好青丝暂挽。两人在一条雨巷共用了一餐,不过是一碗清清香香的阳春面。
材料四:
《盗将行》:“踏遍三江六岸,借刀光做船帆。大盗睥睨四野,枕风宿雪多年。”
注释:睥睨,读如辟腻,傲视天地之意。枕风宿雪,风餐露宿的意思;
评议:义盗发愿,从此要建功立业,归来好与姑娘再续前缘。从此不窃玉钩而窃封国。追南逐北,刀光枪影映上战舰的巨帆。烟雨江南,姑娘凝眸远处,诉说无尽的挂念。人异地而事同时。枕风宿雪,全不顾身后四起的狼烟。义盗终成大盗,睥睨天下,无人匹敌。朝廷加恩,一纸招安。归来铁甲战将,仍是那日窗外飞雪时出走的少年。
材料五:
《盗将行》:“掷群雄下酒宴,谢绝策勋十二转。……夙愿只隔一箭,故乡近似天边。不知何人浅唱弄弦,我彷徨不可前。”
注释:掷,抛掷,撇下不管的意思。策,册封之义,古代记录战功,刻写在竹策之上。十二转,古代军功,每升一级称一转。十二转不是确数,指将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一箭,一箭射出所行之远。一箭之地比喻近在眼前。近在眼前的故乡如何“似天边”?天边者,看来只觉很近,行去却又那么远,可望不可即的意思;
评议:将军立功勋比河山,但他心念佳人。谢绝加官进爵,离开犒赏自己的英雄大宴。匹马还乡,越近乡情越怯。将军终于归来,奈何姑娘早已香消玉殒。万里烽烟,所爱隔世。刹那间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回想姑娘当年在街上丢了玉簪,一颦一笑宛如就在眼前。现在用全世界也换不回你再为我浅唱弄弦,再不能见你轻舒温婉。人间烟火,山河远阔。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将军苦笑,近取腰间原本要送给姑娘的珍珠,全当作了弹射鸟雀的弹丸。一珠一珠破空而走,目力所及,雾茫茫,空荡荡……
【小题1】下列对所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事,乍看凌乱,其实首位相贯,非常完整。好比思念一个人,往事历历在目,但我们在回想它时却总是交错往复,纷乱如麻。
B.材料二交代了事情的缘起和开端,评议部分又点明男女主人公不能长相厮守的矛盾冲突——盗与“官家闺秀”。所以大盗决定从军建功。
C.材料三、四记述了事情的发展,综合其他几则材料,我们可以推断“我与虎谋早餐”、“关外横尸遍野”都在写大盗九死一生的从军经历。
D.材料五“奈何姑娘早已香消玉殒”的依据,是歌词中“立枇杷于庭前”一句——语出《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小题2】综合上述五则材料,简要写出歌曲《盗将行》歌词背后完整的故事梗概。不超过60个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決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裝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界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斯驴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晴,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而,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竞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这唯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給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桶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钤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

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唯一的动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和挨了无数鞭子,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
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C.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上等兵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上等兵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D.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3】小说中驮水的驴名叫“黑家伙”,上等兵却没有具体名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