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物种。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B.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
C."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D.传统文化要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12:4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由宋江的家族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节选)
萨孟武
经济制度可以分做两种,一是个人主义的,一是社会主义的。前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不负责保证;后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须负责保证。但是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既然须负责保证,则团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不经营生产,因之,生产手段不能不归于团体公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常由国营。反之,个人既然自求生存,则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没有生产手段,而生产手段所生产的生产物业不能不归于个人私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均为私营。其次,团体既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存,当然没有特别顾虑的必要,因之,个人可任意筹划团体全部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利他主义是道德上最高原理。反之,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在考虑团体利益之先,不能不谋自己利益的安全,否则由个人的穷苦,势必引起社会全体的没落,所以这个时候,在道德上,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
但是从来社会乃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制度,即在社会之内,固然实行个人主义的经济制度,而在家族之内,则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与社会的经济制度既然不同,所以家族与社会的道德原则也互相抵触,即在家族之内,以利他主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在社会之内,却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社会与家族既然实行二种矛盾的道德原则,那末,人民要在家族之内,成为良好的父兄,势不能再在社会之内,成为良好的臣民,因为在道德上既有保证家族生活的义务,则稍稍剥削社会,由社会的道德原则的利己主义看来,并没有什么大错。
这种现象固然不是中国才有的,不过欧洲各国,自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一面因手工业的没落,劳工阶级都吸收于工厂之内,同时兼以交通发达,人民容易迁徙,所以大家族制度渐次破坏,而代以小家庭制度。反之,中国则为农业社会,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本来不喜欢移住,这种性质已经可以发生大家族制度了。何况农业技术极其幼稚,家有数亩的田,就需要许多劳工,不论男女老幼,均须各尽所能,分担一部分的工作。劳动力既然必要,则家中多一个子弟,无异于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之故,家长也不许子弟移住别地。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有相当理由的。
在大家族制度之下,祖宗的财产是不许分割的。《礼记》说:“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而《唐律疏议》亦说:“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即不但在道德上,奖励人们共产,且在法律上,禁止人们私产。在这样制度之下,如果一家的人都肯做工,当然和分家异财的,没有区别。但是家族既然实行共产制度,则家长当然有保证一家生活的义务,因此之故,懒惰的常常偷闲,把一切生计归于家长负担。家长既然负担一家的生计,则只能蝇营狗苟,以谋多得金钱,因之,他出来做官,又讲贪邪污浊,刮索民膏。但是不管他怎样刮索,财产是可以用得完的,最好能够抓住生财的手段。在生产力幼稚的社会,生财之法不能依靠于经济手段,只能依靠于政治手段,得了一官半职,就可发一笔大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团体为了达到负责保证的目的,必须经营生产,生产手段归于团体公有,生产常由国营。
B.一切社会中都同时存在个人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的与社会的经济制度不同,其道德原则也相互抵触。
C.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不喜欢移居到异地他乡,这种性质会导致中国大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因为家中多一个子弟,就是增加一个劳动力,家长不允许子弟移居别处。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体能保证个人的生存时,利他主义是道德最高原则;当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那么道德上须承认利己主义。
B.如果说在家族之内是以利他主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那么在社会之内,就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C.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大家族制度渐次没落,原因在于劳动力都被吸收于工厂,以及交通的发达,人民容易迁徙。
D.实行共产制度的家族中,家长负担一家的生计,只能想法设法谋多点金钱,因此他们做官会贪污受贿,搜刮民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在生产手段与道德原则等方面的区别。
B.由利己主义看来,人民要保证家族生活,稍稍剥削社会没什么大错,因此,和珅等贪官从社会道德原则看,是可以理解的。
C.大家族制度下的祖宗财产不允许分割,《礼记》、《唐律疏议》上的记载,从道德和法律上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D.假使大家族的人都肯做工,这和分家异财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在大家族制度之下,共产是受鼓励的,而私产则被反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小题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葆玖一生为戏,13岁正式登台演出,一生致力于京剧的传承。即便在病危时,也一度对《大唐贵妃》有心率反应,可见其对京剧的热爱。
B.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C.梅葆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梅兰芳并没有亲自为其开蒙,要求其兼学东西文化,在40岁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
D.文章在写梅葆玖的回忆时,提到当年梅兰芳对学习的狂热,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都体现了梅兰芳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
【小题3】梅葆玖父子身上哪些特点能够打动你?请结合材料谈谈对你的启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歌手》已成为国内顶级的综艺节目,虽然参赛歌手基本以流行金曲和炫技高音为竞争手段,但这就是当今华语流行音乐的主流,因此丝毫无碍于吸引数量可观的大众观众。李健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节目的惯常格局:他善于轻声吟唱,不会面红耳赤地升Key拔音;坚持民谣小调,不会投其所好地选择经典口水。这当然一方面会使自己在投票中面临风险,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出奇制胜。事实正好是后者,听惯了高门大嗓和熟烂旋律的观众被这种温婉细腻和柔美飘忽吸引打动了。形容李健如一股清风一点没错,他在主流音乐、大众舞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将徘徊在边缘舞台的民谣支流引入其中。
李健承接了大陆民谣浪潮,然而不同于前辈历经沧桑般的回望青春、絮叨记忆,李健大部分时间是任凭岁月流走的,清澈和纯洁永远与他相伴相随。他无意于叙写完整的故事、描绘具体的人物,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绪。和汪峰的歌词里总是频繁出现彷徨、失落、孤独等词汇一样,李健的歌里永远吟唱着爱、思念、向往、美好、圣洁、月光、星辰、白云、湖水、童年、年华,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时光怎样残忍,都被融化在他轻雾般的幻境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一定是安静的、超脱的、婉转的,也只有这种反复的抚慰才能安放那些飘忽的情丝。李健具备娴熟的古典音乐基础,信手拈来的华丽乐章和悠扬的编曲伴奏,必然是易于大众接受的优美歌路。所以李健只是民谣传统的自然延续,并非先锋性和开创性的歌者。他的歌是一首首抒情诗,而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可能只靠抒情就传诵千年。
《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李健的选曲基本没有跳脱以往的风格,只有一首《陀螺》是批判性反思性的歌曲,却依然被他的嗓音柔化软化,完全失去了原唱者万晓利的困惑感、失望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李健才受到欢迎,综艺娱乐节目的观众期待的是即兴的陶醉和廉价的感动,而非多想一层的深刻。除了登上过春晚的《当你老了》和琼瑶苦情歌《在水一方》,李健在比赛中演唱的其他曲目都不是新歌,也都没有在大众层面真正流行过,哪怕原唱者有足够的名气、足够的金曲。
同时,太久的安静总会失之于平淡,这是李健最大的危险。他的歌永远飘在云端,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乍听时会觉得梦幻清爽,飘得久了就会缺氧头晕。而那时,也正是李健回归自己、回归往昔的时刻。
李健这一次文艺性的胜利是诗意想象的中产阶级和小资的胜利,真正的中产阶级和小资是不会满足于、甚至不屑于关注一档大众综艺娱乐节目推出的歌手的。而且当李健成为大众偶像时,便再也无法适用于小资和文艺青年们彰显独特品味、区别主流审美的本质需求了——我的李健不能是大家的李健,大家的李健不是我的李健。
【小题1】下列关于李健音乐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健的音乐承继了大陆民谣的特点,但他摈弃了前辈历经沧桑般的回望青春、絮叨记忆,任凭岁月流走,清澈和纯洁永远与他相伴相随。
B.李健的音乐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绪,不在乎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具体性,他的歌里永远吟唱着爱、思念、向往、美好、圣洁、月光、湖水、童年等。
C.李健音乐中吟唱的内容不像汪峰的音乐那样频繁出现彷徨、失落、孤独等词汇,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时光怎样残忍,都被融化在他轻雾般的幻境之中。
D.李健的古典音乐基础扎实,他能信手拈来华丽的乐章和悠扬的编曲伴奏,用反复的抚慰表达飘忽的情丝,其音乐显得安静、超脱而婉转。
【小题2】下列对李健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获得观众认可原因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顺应了当今华语流行音乐的主流,基本以流行金曲和炫技高音为竞争手段,为该节目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大众观众。
B.坚持选唱民谣小调,表演时轻声吟唱不飙高音,温婉细腻而柔美飘忽,出奇制胜,打破了节目的惯常格局,让观众耳目一新。
C.在音乐处理上,即使是饱含着哲理的作品,李健也把它唱得很柔软,使之既保持原作的情调,又能带给观众即兴的陶醉和感动。
D.李健在比赛中演唱的作品都不是新歌,而是那些名气大的原唱者演唱的含金量高、但都没有在大众层面真正流行过的作品。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健将边缘化的民谣支流引入主流音乐、大众舞台,但他只是民谣传统的自然延续者,并非先锋性和开创性的歌者。
B.李健的音乐有很强的抒情性,这是他突围的利器,但仅凭这样的作品,他不可能在音乐的道路上长久受到观众的追捧。
C.李健最大的危险在于,长久的安静容易让观众产生平淡乏味之感。到那时,李健需重新回归自我、回归往昔。
D.李健的胜利是文艺性的胜利,是中产阶级和小资的胜利。因此,成为大众偶像是李健的荣耀,同时也是他的悲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中的“偏见”

韩传喜

解读一部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学作品,批评者需具备深入文本内部的耐心与决心,更需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从而结构成一个合格批评者的审美能力。

当下的文学批评比较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日大。与此同时,亦呈现出诸多不足,批评者及其论著反成为“批评的对象”。究其缘由,实为复杂,而其中,模糊并遮蔽了文学批评者应有的明晰、准确与全面的眼光,并消解了其应有的真知灼见的,当首先归因于批评者的“偏见”。

文学批评以文学创作为对象,而二者均根基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如文学作品丰盈的想象与情感,文学批评充溢的理解与见识,无不带有写作者的心理偏好与价值取向。特别是文学批评,稍有不慎,便会卷入各种“偏见”的漩涡。

文学批评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文学作品深入细致的解读——这本是常识,如今却常沦为“笑谈”。不在少数的批评者没有耐心细致地阅读文本,更遑论深入地研读,有些人甚至未能完整地通读,便对作品分析指点,高谈阔论。亦有些批评者只读过一位作家的少部分作品,便窥一斑而论全豹。凡此种种,想不以偏概全,难矣。其阅读的“偏狭”极易导致其批评流于空泛及至虚幻,甚至变成虚言相因的伪学术。

文学作品是作家基于现实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个性书写。每个作家对世界的发现,必然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以及随之而生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而在具体表现时,又自然会融入作家的丰富想象与主观偏好,加之各种表达形式与表现技巧的融会运用,因而其作品必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艺术样貌,并给批评者带来了多种解读与阐释的可能性。

好的批评者的确对作品有自己的特异理解和特别判断,但这种理解和判断不应流于“一己之见”,更不应流于主观臆断和硬性阐释。常见一些批评者,会将个人的既有情绪,带入对对象的解读和阐释中:因不喜欢一个作家,进而不喜欢其作品;因袭对作家固有的印象,而评论其全新的作品;因个人的情感因素,而脱离作品进行极端自我的评价等等。

当然,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批评者之间,形成“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阐释。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眼独具”的解读与“蹊径独辟”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有的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甄别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读内涵丰厚的文学作品,要求批评者具备深入文本内部的耐心与决心。
B.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是合格批评者必须具备的。
C.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数量多影响日大的繁荣,与此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不足之处。
D.批评者及其论著成为“批评的对象”缘由复杂,当首先归因于批评者的“偏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待问题比较全面辩证,看到了当下文学批评的繁荣和不足,重点探讨了后者。
B.作者在论述文学批评存在不足之处时,也举例论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相同之处。
C.文章谈及文学批评中“偏见”出现的原因,并明确表达了对“偏见”的批判态度。
D.文章强调批评者可有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但不应流于“一己之见”、主观臆断和硬性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离不开批评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细致解读。没有深入细致的解读,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
B.文学批评以文学批评为对象,根基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一定要慎重,否则会卷入各种“偏见”的漩涡。
C.文学作品是作家基于现实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个性书写,自然作品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艺术样貌。
D.有的“偏见”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最终必定会获得有识之士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