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趣。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平民的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许多人虽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但却进入到了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
在这种自由敞开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使在自由的天地间,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一种责任和义务,就无法产生“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来。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写作等等,都可以增强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心。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以网络作为媒介。诗歌可以通过“写博”而自由面世,但是能否获得大的点击率则不是博客的主人所能做主的。媒体的便捷并不等于“阅读”的广泛性,其“写作”的意义有时大于“阅读”的意义。田忠辉教授在《博客、"80后”与文学的出路》一文中写道:“网络是一个看起来可以失去监控的地方,在这个可以肆意放纵情感的角落,人们的内心突破社会赋予的僵硬的外壳,远离控制,可以说感性的话,裸露天真或矫情,抒发不满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作者在抒写和传播上都具有极大的方便,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小题1】下列与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后,新诗创作虽然有了大众的参与,却出现了写诗的人也没有兴趣读诗的怪现状。
B.中国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许多人还停留在民间的自为阶段。
C.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包括平民在内的人们均可参与其中。
D.新诗的“写作时代”,让许多人进入到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常态之中,使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得到极大的张扬。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诗发展的出路在于全力打造精品,才能承担起诗歌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产生伟大的诗人。
B.诗要表现一种深度,要真实真切地显现人情人性、灵魂和良知,诗人不能通过诗来表达情绪。
C.中国新诗需要有更多把诗歌当做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诗人,因为他们能引领和提升诗歌创作。D.诗歌理论家张清华对郑小琼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创作长诗要有强大的建构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真正喜欢阅读新诗的人并不多,这种状况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
B.现阶段,中国新诗的文化与艺术品位总体上显得不够,需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
C.在各种文体中,诗歌的文字较少,因为诗的写作不能心血来潮,而需要大力加以提炼提纯。
D.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从事新诗创作的人大幅增加,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诗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3 07: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的。白队长的黑坨坨的心从不估摸队里的事,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到他家里,估摸着怎么把别人的女人哄上自己的床。种下的苦瓜籽多了,苦瓜就出了。老甩一吆喝,队里人一声吼,齐刷刷举手把老白拉下来,又齐刷刷举手把老甩推上去。老甩为人耿直,做事公道,政策也硬,又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好多人都说他干得好。队长是个苦差事,干得好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了人,就有人说他干得不好,世上没有公平秤。

先是老白。老白干队长时是不干活的。还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还可以白睡别人的女人,日子挺熨帖。老甩干了队长,他就没了这些特权,还要苦扒苦作,一杆秤分粮。接着是老白睡了的那些女人,老白做队长时,她们可以不干活或少干活,还能得到许多便宜。老甩做队长了,不喜欢这一套,她们就没了这些便宜。于是,老甩这队长还没干上一年,这些人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老甩选下去。村里人没文化,选队长不易。已经开了两天会了,还没商量出个选举办法。老甩说是用老办法:举拳头或是站队。可老白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就不答应。老甩说全队没人识字,请村上老师帮忙。老白信不过,也不答应。弄得老甩也没办法,就问大家,大家也没主意。

生生是熬了两天两夜,也没生出个选队长的法子。熬到第三夜了,老白生出一个法子。老白说:“我们选豆子。”老甩说:“选甚豆子?”老白说:“我俩一人一只碗,社员一人一粒豆子,他们选谁就给谁碗里装豆子。哪个碗里豆子多,哪个就是队长。”老甩说:“和举拳头、站队一个样。”老白说:“不一样。”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老甩就起身同会计去找豆子,剩下老白冲着几个女人“哈味哈哧”笑。老甩和会计找回了豆子,也找回了两只空碗。老甩说:“有红纸的是老白的,没纸的是老甩的。”说罢,就发豆子,每人一粒。人们捏着豆子,就觉得豆子沉甸甸压得心慌,就像拿着个金元宝,拿在手上细细瞅。好久没吃顿饱饭了,有人盯着豆子就生出饿意。只听老甩喉结上下一滚,恶出一声脆响:“都别吃了,那是队长呢!”那是队长,自然是吃不得的。再仔细瞅一遍,又舐一遍,都庆幸没吃,豆子有虫眼呢。于是,依依不舍地把豆子丢进碗里,碗里就生出一串好听的声音,漾在心里好舒坦。老甩听了,就笑了,投豆子的人也笑了,老白也厮跟着笑。这时,不规矩的男人就在女人的大腿上掐一把,女人夸张地一叫,会场上热闹得很。选举正在继续。老甩的老碗边排成了队。一人一粒,顺着碗边“叮儿当儿”叫得好听。听得老甩咧着嘴笑,豆子却长得慢。老白的老碗边虽然没几个人,一人却是一把,虽然没生出好听的声音,豆子却欢欢地长,长得老白咧着嘴笑。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会场上立马静寂了许多。手上没了豆子,碗里也没了声响,老白盯着碗里的豆子“哈哧哈哧”地笑,老甩也厮跟着“哈哧哈哧”地笑。笑罢了,老白端起老碗,高喊一声:“我是队长!”老白喊罢,又“哈哧哈哧”笑,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

老甩说:“队长还是老甩!”老白说:“我的豆子多,我是队长!”老甩说:“我的豆子多。”老白说:“我堆尖一碗,你只有半碗。”老甩“哈哧哈哧”笑了一阵,说:“我发出的豆子都是有虫眼的,收回来的也都是有虫眼的。你数你老碗里有几粒有虫眼的豆子。”

老白听了老甩的话,立马傻了眼。老甩发的豆子确是有虫眼,他接过手仔细瞧了瞧,又扔了。没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圆豆子,却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了。老白想到这儿,“啪”的一声把手中的老碗摔了,圆溜溜的豆子在会场四下乱钻,人们哄笑,四下抢起来。这时,老甩就甩出一声队长的恶吼:“豆子都交回来,还可以种二分地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得队长选举胜利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B.小说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老白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后,摔了手中的老碗,就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
C.老白做队长时不仅不干活,还白占队里的东西,他的生活作风也不正派,可是在改选队长时还是有人支持他,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之人。
D.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小题2】小说虽然是在最后交代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了老白,前文也是有暗示的,试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3】请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说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来,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可谓代有新变,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学者及其著述不可计数。然而,具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文学传统,或者说如何转化性地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模式,仍然是一道摆在中国作家和人文学者面前的世纪难题。
换句话说,在走向中国文艺复兴的征途上,中国既有的文学传统应该以何种方式或路径进入中国新文学话语体系?如果继续在理论上断定新旧不能融合,坚持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那么就等于彻底否认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可能性。但历史和现实并不以我们流行的现代性崇拜为转移,百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历史与现状,都昭示了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以各种方式介入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所以应该实事求是地投入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路径的总结与思考之中。只有立足于融通古今中外、活生生的中国文学经验,抛弃固有的定式与成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论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还需要深入地解读并提炼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但具体的微观探究毕竟是一个宏大的学术系统工程,所以在宏观上确立所谓创造性转化的新思路也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无论是中西文化还是中西文学研究,学界一直盛行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路径。一种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借鉴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有益资源。另一种是主张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有益养分,这就颇有点反客为主的味道了。这种理论路径其实是文化和文学上的激进主义表现,极端者会全盘性地反传统,落入全盘西化的陷阱。而就在这一正一反的两种理论路径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第三条融合路径。
我们完全可以在现代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重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特定的条件,或以中化西,或以西化中,在具体实践中不拘格套,因缘际会、顺势而为,由此创造性地转化出一种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当代中国文学新形态。只有跳出了中西整体性体用论与新旧二元对立论的理论窠臼,才算是寻找到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李遇春《中西会通古今交融——重申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探讨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的学者及著述不可计数,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可谓互有转变。
B.摆在中国作家和人文学者面前的世纪难题,就是要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模式。
C.客观不以我们流行的崇拜为转移,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始终被中国文学传统以各种方式介入。
D.实事求是地投入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路径之中,故融通古今中外抛弃成见,会获得新的发现与创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重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
B.文章在论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实际存在的第三条融合路径。
C.作者对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的主张,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是反客为主。
D.关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作者是先谈新旧文学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路径,最后亮出观点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继续坚持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那么就等于彻底否认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可能性。
B.如果我们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特定的条件,不拘格套,顺势而为,就能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学新形态。。
C.只有立足于融通古今中外、活生生的中国文学经验,抛弃固有的定式与成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D.只有跳出了中西整体性体用论与新旧二元对立论的框架,才能找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路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在儒家的社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立身惟正的理念,也对现实政治和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人君若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我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 运用权术驾驭臣下: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的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现实中的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主张和理论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士者为仕,自己要修身成仁,也要为“一国兴仁”,其博大仁学体系成为后来选择权力执掌者的标准和依据。
B.法家的吏治理论否定了儒家的君臣“亲情谎言”,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主张使用“法”“术”实现权力控制。
C.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具备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并希望以此引导改造社会,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
D.法家和道家的吏治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均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恶”,明显有别于儒家“人性善”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论证儒、法、道三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
B.主体部分对三种吏治思想的阐述,对比色彩明显。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法家思想存疑。
C.本文采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说理透彻,明确地指出了三种吏治思想各自的特点。
D.作者对儒、道思想持有明显的褒扬态度,但在对法家的介绍中却暗含一种批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但在本文中却难以找到“君权神授”观点的理论支撑。
B.法家思想从“人性自利”出发,统治者在此思想下来治理百官,不能被动等待百官的忠诚,而要“法” 与“术”并用。
C.因为认识到政治实为“恶之源”,所以道家的吏治思想主张“守道”“无为”,即现实政府不能有所作为,否则即为扰民。
D.道家思想明显不同于儒家、法家思想,但它有很多积极合理的主张,其中一些主张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日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几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子。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2014年3月2日《文汇报·笔会》)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六段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
B.在进军佛龛的过程中,这只小虫子不断地受挫,文章前后多次写到了它从高处栽下来的情景;尤其是爬得最高的那一次,它摔得特别重,“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来”。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顽强品质。
C.小虫子受了香气的吸引努力地试图爬上佛龛,这几乎是昆虫的本能行为,在我眼里却成了“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在“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高尚行为;这小虫子也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甚至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
D.最后,这只虫子死在佛龛下的角落里,触角已残破不堪,可是,在这“心情最灰暗的时刻”,当我凝神着它“依然那么明亮”的黑壳,仿佛看到了一盏灯,为我的心“送来一缕明媚的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小题2】文章第六段中两次出现了“我以为”这一短语,试结合所在语境谈谈它们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及作用。
【小题3】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可以说,这只黑色的虫子引起了我多方面的思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于长期存在的厕所问题,我们如何寻找解题之钥?韩国制定《公共卫生间法》,对公厕实施评价认证制度,使当地厕所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道风景线。美国则开放餐馆、商场等地厕所,还要求配有残疾人厕位、“同伴帮助厕位”等。
重庆市旅游系统从2015年起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了一批“设计独特、注重实用、倡导环保的旅游厕所。如黑山景区以鹅卵石装饰旅游厕所墙面,卧龙岗景区则以单向可视玻璃做墙面,游客如厕时可欣赏风景。璧山引导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建设,以捐建单位命名公厕,公厕显示屏还滚动播放企业公益广告。依靠创新,该区走出一条以厕养厕的市场化经营新路,目前该区建好的AA级厕所,有80%来自企业捐建。
两年多来,重庆市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458座,超过目标任务6.45%,厕所存在的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旅游服务环境有较大改善,旅游形象有极大提升。
(摘编自《重庆“厕所革命”调查:既要面子更要里子》2017年12月05日《重庆日报》
【注】“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国家领导人近三年来多次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
材料二:

(摘编自《关于苏州市厕所革命实施工作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2017年12月01日《苏州人民网站》)
材料三:
如何进行“厕所革命”?首先要突破简单技术思维的桎梏,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回顾人类发展史,东西方关于“如厕”的文化和技术发展脉络有明显分野。西方文明,自古便重视技术的改进,水冲清洁方式加上坐便器的改进,构成西方厕所的基本演化逻辑,冲水马桶便是其代表性成果。而东方社会,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与“物尽其用”。先人们从西周时就开始探索粪便与土地肥力的关系,战国时己经掌握粪便积肥技术,汉代便有“美粪良田”的说法。直至上世纪中叶,粪肥依旧是中国农民耕种的法宝。但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在大规模施用化肥后,土地与人类、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天然连接断裂,城市居民的粪便成了城市的巨大负担,不得不建设越来越庞大的污水处理厂,斥巨资将原本宝贵的有机质从相对洁净的杂排水中分离出去。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污水处理的成本不堪重负,农村土壤日渐贫瘠……进入21世纪,有更多的学者在反思今人的如厕问题,在重新思考“美粪”与“良田”的关系,这也成为“生态厕所”设计的基点。
(摘编自《生态厕所:社会转型中的设计实验》,2017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厕所革命"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厕所革命”是一个业已受到多国关注的世界性话题,其针对的是长期存在、难以解决的厕所问题,目的是从厕所入手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B.“厕所革命”自开展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绩,苏州、重庆等旅游城市的公共厕所普及率明显提高,但公共厕所建设仍存在短板。
C.率先在旅游系统开展厕所革命”,让人们享有清洁卫生的如厕环境,利于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提升我国旅游形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D.“厕所革命”发展到现今阶段,我们不能再依靠技术创新,而要从我们优秀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探寻新路,实现人与环境的互惠共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美国政府要求餐馆商场等地对外开放其厕所能弥补局部地区公共厕所不足的缺陷,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这种做法无法在中国进行推广。
B.“厕所革命”重点是在旅游区等客流量密集、公厕需求量大的区域推进,现在人们更迫切希望在远离繁华街区的街巷、胡同增加公共厕所的数量。
C.人们通过手机定位寻找公厕的比率还不高,说明我们可以加大厕所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将公厕信息纳入在线旅行地图中,以方便人们如厕。
D.代表西方文明的抽水马桶耗水量大,由此形成的管网建设和污水治理成本居高不下。我国民调显示,人们对公厕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尤其不满,渴望革新。
E. 从粪便积肥技术,到“美粪良田”的说法,都说明古人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尽其用”思想的影响,注重粪便对提高土地肥力的作用。
【小题3】上述材料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厕所革命”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