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问:这是我国首次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内外高度关注,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首届进博会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钟山:首届进博会包括展会和论坛。展会由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和企业商业展组成。国家展主要展示各国形象和发展成就,只展示不成交;企业展分为七大展区,既有货物贸易,也有服务贸易。80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成交额达578亿美元。虹桥国际经贸论坛由主论坛、3场平行论坛及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组成,4500多名各界嘉宾出席。首届进博会广受国内外关注,吸引了近4000名中外记者与会报道。
领袖强调,进博会不是一般性的会展,为进博会指明了方向。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集外交、展览、论坛于一体,既洽谈合作又交流思想,既能得实惠又能观未来,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坚持开放合作办展,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国际组织担任合作单位,参展国与中国一道共同打造开放多元的博览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对外开放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既让世界分享中国庞大市场机遇,也为各国相互合作搭建公共平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国际公共产品。
这是意义重大的盛会。进博会有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通过主动开放带动全球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是我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
问:作为2018年的四大主场外交之一,进博会在经济外交方面有哪些成果?
钟山:进博会是今年国别最广、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为我国今年四大主场外交画下了圆满句号,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增添了精彩一页。
领袖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与相关国家领导人共同巡馆。领袖与6位国家元首、5位政府首脑举行了11场双边会谈会见,既有俄罗斯、越南等老朋友,也有多米尼加、萨尔瓦多等新伙伴,双方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领袖会见了外国企业家代表,欢迎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领袖夫妇举行欢迎晚宴招待与会嘉宾。

(摘编自王珂《首屈进博会成果丰硕一访商务部部长钟山》,《人民日报》2018.11.19)

材料二:

(摘编自漫腹经纶《“图解”一分钟了解进博会》,今日头条2018年10月31日)

材料三
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将于2019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企业商业展总展览面积将达30万平方米。目前,各种类型的全球宣传推介活动正加速进行。
2月26日,第二届进博会推介来到澳门,吸引了当地近百名澳门知名商会人士、参展商和采购商代表与会;2月28日,推介会在香港举行,近200名来自香港知名商会组织、工商企业的代表出席了推介会活动。同时,推介团的工作人员还马不停蹄地拜访了多家港澳机构和企业,与当地企业家、工商代表人士沟通交流,就企业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除了港澳地区之外,进博会推介团还赴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全球各地宣介第二届进博会政策,获得了广泛关注。
总结过往经验,在配套制度上下工夫,也是确保进博会越办越好的重要发力方向。全国人大代表、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伟民参与了首届进博会的筹办工作。他关心的是如何推动第二届进博会取得更大成功。“我们应该把进博会打造成国内产品需求和国外行业拓展中国市场的风向标,同时,也可以把进博会建设成一个对外交流、交易的检验地,这对产业提升和老百姓的消费升级,都会起到一个帮助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研究员白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进博会之所以备受关注、魅力十足,关健在于其代表着体量巨大且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通过进博会这个舞台,全球企业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形象与竞争力,而且可以直接拓展在华业务,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很多人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加快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等相关内容。这意味着,第二届进博会将会更加精彩,展馆布置方面也有望与时俱进,突出更多与国内民众最新需求相契合的展区和展位。”

(摘编自王俊岭《第二届进博会,开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博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是合作单位。
B.具体运营与承办进博会的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
C.进博会国家展一共有82个国家、3个国际组织参加。中国作为东道主,有专属的中国馆。
D.参加进博会国家展和企业展的国家超过200个,企业展有7个展区,参展企业超过3000家,展区面积达27万平方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吸引了80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和企业商业展成交额达578亿美元。
B.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对外开放战略,举办进博会是中国积极吸引外资、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C.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精彩纷呈,既是经济盛会,又是外交盛会。在这里,企业家找到了商机,政治家找到了共同话题,达成了广泛共识。
D.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此,进博会推介团走进澳门、香港,还远赴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地宣介。
【小题3】领袖指出“进博会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请根据材料概括首届进博会有哪些不一般。根据报道推测,第二届进博会可能会有哪些改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09: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分析鉴赏题。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花较多篇幅描写春天到来的景象?
【小题2】说说“瞎人他摸不到春天”的含义。
【小题3】“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湿地的命运

①湖泊、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珊瑚礁、滩涂、河流、河口三角洲、水库、池塘、水稻田、红树林,以及潮落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是湿地。

②润泽湿地、蓊郁森林与浩瀚海洋,构成了地球村的三大生态系统。可是,湿地未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历经沧桑。

③湿地本是美的。湿地美在有水,有芦荡飞白,有水鸟吟唱,有芳草摇曳,有莲出污泥,有流水汩汩,也有寂寞泥泞……

④上善若水。湿地之善也源自水。湿地总展露着低调和谦卑。尽管宽阔的高原上也有河流涌动,也有湖光水影,也有草甸沼泽……但与周边相比,除九曲黄河的悬河之外,湿地在大自然中却总取低调之姿。

⑤湿地被地学界美誉为地球的“肾”,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地球村生物链的完整、优化,离不开湿地。湿地既吸收营养物质,又促进地球的新陈代谢,是“天然的过滤器”。丰富的植物群落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放出氧气,调节局部小气候。一些湿地植物还能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⑥植物在湿地繁衍,动物在湿地蹒跚游弋、跳跃爬行和栖息。即使晴空排云而上之鹤,声鸣于天,也是清晨从湿地出发,黄昏翩翩归来在湿地降落,喝水照影。秋风大雁会将“一”字、“人”字从广阔的天空写落平沙。鸟类依赖湿地就像影子依赖光,鸟翅依赖空气。湿地是生命的家园,文明的摇篮和温床。

⑦说湿地,无法不说到沼泽。沼泽是湿地家族的重要成员。河流低吟浅唱、水草凄迷的处所;芦苇茂密、杂草丛生,海水反复来去的滩涂;宽厚高原上万里雪飘之后,春夏,雪水积储、短草苔藓盛长的所在;还有蕴水丰厚、苔藓繁茂、草木腐亡的林底植被,以及深深浅浅的湖泊……这些地方都可能发育成奇幻莫测的沼泽。

⑧泥沙丰富的流水流近湖泊之时,由于水域变阔而流速变缓,泥沙下落沉积而成浅滩。湖泊,不但是天上五彩云霞的梳妆镜,更是天下水生植物的乐园。浅水湖区,芦花飞荡,香蒲拂摇;次深湖区,睡莲、浮萍、水浮莲悬浮飘摆于波下和水面;深水湖区,那些眼子菜之类的水草繁杂得很,也繁荣得很。春来夏往,秋隐冬藏,植物生活于湖泊,总会有生有死,有死有生。那些腐烂的残体日积月累,最终多黩黩地、叠加式地沉积于湖底,经由水涨水落的浸泡,经由日月轮转的沧桑,终成泥炭,于是,湖底慢慢抬升,原本宽阔澄明、波光潋滟的湖泊便淤浅成了腐草纵横、波光星散、“体态”丰腴、陷阱处处的沼泽王国。沼泽乃自然和社会沧桑变化的一面泥镜。

⑨湿地本当与人类朝夕和谐相处。智慧的人类本当永久呵护湿地。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究竟贡献过多少关爱呢?古典诗词中那些咬碣石的咆哮海水,朝天际流的长江,秀比西子的西湖,姑且算在表现人类对湿地的关爱吧,却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人文情怀的附加点缀,缺少真正的生态意识。

⑩1971年国际《湿地公约》在伊朗诞生,我国于1992年7月31日跨进了缔约国的行列。今天,《湿地公约》缔约国已逾百个,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都会有一个宣传主题。保护湿地已成了地球村风起的协调行动。

⑪然而,随着人口爆炸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湿地的命运仍被浓重的夜色笼罩。湿地面积减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2009年2月公布的我国首张湿地分布遥感图表明,中国的湿地总面积10年间已减少了5万多平方公里,而且还在一天天减少。不讲“土地伦理",(美)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成了自蒸汽机诞生以来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黑色潮流,湿地的命运岌岌可危……

【小题1】第①段介绍了湿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中加点词“低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⑤~⑥段的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湿地的两大功用。
【小题5】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把湿地和森林、海洋作比较,介绍了湿地的沧桑变迁。
B.“上善若水”出自《老子》,文中以此说明湿地具有与水相似的特点。
C.由于植物的腐烂、化泥、淤浅,所有的湖泊最终都会演变成沼泽。
D.作者既爱湿地的实用价值,也爱它所包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味。
E.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引资料、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F.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既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
【小题6】综观全文,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各题。

①城市管理者创办大型文化活动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考量,当然其中也有民生的考量。然而,大型文化活动在创办、设计,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如何强化民生意识,却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②考查如今众多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创办动因,我们发现,过多重视精英需求,过量强调经济效益,轻视民生需求,忽视百姓意愿的现象不乏其例。这样的功利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的目标追求吗?必须承认,正如多元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群组成一样,我们的文化活动也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我们还应承认,现代耗费巨资的大型文化活动往往是由政府创办,而政府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理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将一个牵动全城甚至打造城市标志的大型文化活动办成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民生意识是大型文化活动创办之本,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从第—届开始,“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就牢牢扎根在每一个操办者的脑海中,将艺术节办成万民同乐、百姓共享的文化大餐,正是艺术节所有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③现代大型文化活动不管是专业类的、综合类的,打的都是组合拳。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总体结构上有演出、展览、群文、论坛、交易会、节中节六人板块,每年平均有近百个项目,品种繁多,样式丰富,风格迥异;而且一个板块,如演出中,就有芭蕾、交响、戏曲、话剧等多个艺术品种。但不管有多少品种和多少项目,不管从总体设计到项目设计,自觉的民生意识都是设计的灵魂和源泉。

④首先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反映民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承载着许多功能需求,既要服从活动定位的制约,活动目标的导向;又要服从个性要求、文化追求的满足;还要服从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的支配。然而民众需求和接受能力却是内容设计的根本立足点。不要说本来就以吸引最大化民众参加为目标的上海旅游节以此为首要考虑,即使是艺术含金量较高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聚焦电影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问晌,也不敢稍存怠慢民众之心。

⑤其次在形式设计上要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欲望和方便。一方面大型活动的举办有凝聚城市人气的动因;另一方面已逐步殷实起来的市民有参与文化活动、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两者的聚合是大型文化活动之所以越办越多,越办越兴旺的根本原因。因而在大型文化活动的形式设计上,就必须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方法和途径。

⑥再次在总体设计上要高起点考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是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保障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这种高质量服务体系的需要。上海国际艺术节运作体制的四句话:“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就精辟地体现了这—理念。

⑦评估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与否有很多指标:内容是否精彩,形式是否创新,票房是否火爆,等等。然而,在诸多评估指标中,最根本的应该是民众的反应。没有这—点,其他指标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活动本身也难以实现它创办的宗旨和目的。因此,大型文化活动在建立自己科学的评估体系中必须自觉强化民生意识,将民众的反应放在首位。

⑧大型文化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眼球经济。社会的关注度是任何一个活动的操办者所极其看重的,然而在具体考量中常常会偏重专业界的关注而轻视百姓的关注,将专业关注代替社会关注。我们并不否认,大型文化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界的认同。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不能引起音乐人和音像公司的关注,很难想像它能够成功举办。但如果它只能吸引专业人士的眼球,而无法打动广大民众,也很难想像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⑨一个大型文化活动其内容的构成难免有雅俗之分,自古以来众口难调。从专家明星到平民百姓都一致叫好是—种理想境界,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是一种常态,关键是我们以哪一张“嘴”的评价来作为活动评估的主要标准。大型文化活动因其公益性质,政府背景及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不得不把评估的天平倾向于民众的”嘴”。我们需要专家的百张“嘴”,更需要民众的万张“嘴”。

⑩笔者曾经观摩过—场耗费巨资、场面壮观的大型情景剧。这台原被炒作成大型文化活动亮点的剧目,吸引了两万多观众前往。然而演出未经过半,观众不仅不给掌声,甚至干脆起身走人。事后,一位专业人士对笔者说:老百姓用手和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这场演出的态度。而著名盲人歌唱家波契利上海演唱会尽管没有豪华的布景和精妙的包装,但全场八千多名观众把如潮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地献给了这位音乐界的奇才。不给掌声和如潮掌声,鲜明的对比给出了真实而残酷的评判。

(节选自张福荣《大型文化活动的民生意识》,原载《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第①段“考量”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举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例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画线部分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句,表明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在“________________”与“满足市民需求”这两方面同等重要。
【小题4】根据文意,大型文化活动最根本的评估指标具体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面关于本文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全文共分三层,第①、②段为第一层,是总起。
B.全文共分四层,其中第②段、第③—⑥段、第⑦—⑩段是分说。
C.第③—⑥段与第⑦—⑩段是递进关系,都是“总一分”形式
D.第③—⑥段与第⑦—⑩段是并列关系,为文章的第三层。
【小题6】联系全文,推究大型文化活动强化民生意识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タ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然”采菊,南山和飞鸟,还有对“真意”和“心远地自偏”的感叉,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补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惰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濫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总之,陶淵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事物,或春游,或登高,或酒,或读书,或与明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舒展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柔麻,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创造了高远裁俗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摘编自刘光祖《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诗歌通过抒发对草屋茅舍、鸡鸣狗吠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依恋。
B.陶诗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源于他善于以理来统摄情与景。
C.“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锄归”中的“带”,都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D.田园生活、田园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活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他的诗歌具有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揭示了陶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原因。
B.文章认为陶诗是将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典范,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
C.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锡归”中的“带”的独特表现力。
D.文章用《饮酒・其五的例子论证了陶渊明田园诗层次丰富、浑然天成的意蕴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
B.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多层次描写,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
C.“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
D.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写作与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