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先有花朵还是先有蜜蜂?
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最近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英国科学家证明:必须先有鸡,然后才有蛋。因为蛋的形成需要一种只在鸡的卵巢内才存在的特殊蛋白质,只有这种蛋白质存在,才能形成蛋壳。这种被命名为OC-17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剂的功能,能够加速蛋壳的发展进程。
如果说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空泛的话,那么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就显得既具象又具体了,因为有触手可及的化石为证。
在美国地质学家史蒂芬·哈乔维斯发现亚利桑那州东部的化石森林中的一组蜂巢之前,主流科学界均认为地球上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仔细想想,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包裹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距今已有8000万年。而被子植物,也就是绿色开花植物,在地球的遗迹被测定为距今1.2亿年至1.1亿年前。换句话说,被子植物已然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了三四千万年后,小蜜蜂们才姗姗来迟,虽然它们一见倾心,并在日后建立了绝妙完美的互惠关系。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有2.2亿年,这将蜜蜂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提前了1.4亿年。也就是说,在被子植物远未破土之前,蜂类昆虫就已经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家园,并安居乐业了。它们取食和授粉的对象是结球果的木质植物,即裸子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等。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浅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每个巢中藏有15至30个巢室,犹如一个小瓶子,每个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通到较宽敞的小室中。
经比对,它与现在蜂巢的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接近,但是在化石蜂巢的所有巢室中,均未发现花粉的痕迹,因为那时开花植物尚未出现。生物考古界公认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经耶鲁大学的植物学家鉴定,它是一株香草植物,只有一英寸高,很像胡椒,在它之后,才有被子植物进化出烂漫花朵,以花蜜吸引昆虫、飞鸟和蝙蝠,把花粉从一棵植物传播到另一棵植物的花蕊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B.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的一只蜜蜂,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
C.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
D.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深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入手,引出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
B.文章对哈乔维斯的发现进行阐述,目的是说明先有蜜蜂,后有花朵。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姗姗来迟”、“一见倾心”等词语,增加了论证的生动性。
D.文章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来论证的,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特色,不足可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蜂类昆虫学会建筑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之后被子植物才出现。
B.因为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所以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显得具象。
C.每个蜂巢中藏有25个左右巢室,大部分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
D.历史上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11:0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 曲 风 流

张国中

“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要去观青,捎带着放风筝……”

正值初夏的夜晚,月华如水。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独自呼吸着浓郁的小麦扬花的馨香,沉湎在故土的芬芳里。忽然,夜之深处,不知谁唱起了一曲落子调,隐隐约约,似有却无。顿时,这熟悉的音律,像涓涓溪流浸润我心。侧耳细听,不禁若醉若痴。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乡曲,这就是被誉为“小风流儿”的南皮落子调!

一曲落子调,梦魂到家乡。或许是因了地理的优势,这里既承齐鲁儒家文化之底蕴,又兼燕赵慷慨悲歌之豪气。所以,南皮落子也有文武之分,说来它已有150余年历史了,其鼎盛期在清末民初。那时,村村都有“落子房”,人人都会跑落子。落子所表现的内容多是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在表演中,“挥鞭”为男演员动作,洋溢着一股威武和彪悍;“打板”和“舞扇”,则为女演员动作,充溢着一种优雅和柔美。我无数次观赏落子,每每被激励,被感动。我觉得,南皮落子,该是最具有民间和汉民族色彩的集体舞了。

这一带,人们最喜欢的就是逢年过节跑落子,它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男女老幼皆宜。特别是年轻小伙子,更是落子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乐意用强健的体魄、洒脱的舞姿,去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撩拨心仪姑娘的芳心。因此,各乡各村都有年轻的落子高手。

近些年,乡村文化生活丰富了,但跑落子仍然是乡亲们的首选活动。我常想,当今艺术界提倡返璞归真,就是让艺术回到朴素率真的境界中去,回到创造艺术本身的坚实的土地上去。记得我在北京拜访一位南皮籍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时,他动情地说,一听到《放风筝》、《茉莉花》这些落子调,我就会流泪,就会梦回家乡。我知道,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就是乡情啊。我真希望各门类的艺术家们都不妨来看一看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看一看这些一年到头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是怎样以他们的理解,把生活变成艺术的。庆幸的是,我的这个愿望正在实现。南皮落子已经凭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先后多次登上央视和省电视台的大雅之堂,去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么令人鼓舞!

 “姐妹二人忙不停,梳洗打扮把衣更,镜子照花容……”

亲切的落子调,在寂静的乡村夜里响起,悠悠然飘得很远,绵绵不断似乎一直到天边。在悠扬的乡曲里,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段往事。许多年前,邻居水英姐和三民哥都是村里唱落子的高手。三民哥心灵手巧,会吹笛子,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爱落子成癖,平素嘴里哼的唱的都是落子调。冬夜漫长,邻居们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喜欢静静地听三民哥用自制的竹笛吹奏落子调。他能连续吹奏30首落子调而脸不红,气不喘,令人叹服。每当此时,水英姐就一手打竹板,一手舞彩扇,随曲而舞。二人青梅竹马,在一起唱落子更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当时,我们村里穷,穷得小伙子们都娶不上媳妇。水英姐的父亲强拧着把她嫁到百里之外的一个村子,为年近30的儿子换回一个媳妇。从此,人们都似乎注意到,三民哥变得忧郁了,整天沉默寡言。每到夜晚,村头的古槐下,他用笛子吹奏落子曲,以排遣内心的孤苦,向无际的黑夜诉说自己的愁思。那年冬季挖河,三民哥也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他因心力交瘁倒在了工地上。一颗孤独的心连同动人的笛声消失了,也永别了他挚爱的落子艺术。后来,听说水英姐回娘家时,特意跑到三民哥的坟上大哭一场……

 “姐姐穿的是葱心绿,妹妹穿的是石榴红,裙子系在腰中……”

动人的落子调,迷迷蒙蒙的,像来自遥远之地,似从大地母亲胸腔里发出来的,飘荡在夜空中,充满温柔爱抚的韵味,让人似乎感知到演唱者的心灵。我起身踱出院外,却寻不到唱曲者的踪迹,只感觉从池塘那边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杨柳风。那歌声也仿佛随风而逝,再也听不到了。

我望着附近黑黝黝的麦海,还有远处黑的树林,暗自思忖:也许这歌声,本身就是夜魂的心曲,或者就是我们南皮乡曲风流调的神韵吧。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05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子代表着欢乐、祥和、劳动、爱情,与当地人生活联系紧密,跑落子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文化生活。
B.南皮籍电影表演艺术家那番动情的话,深化了“南皮落子调就是乡音、乡情”这一主题思想,为后文作者希望推广南皮落子这一民间艺术作了铺垫。
C.三民哥和水英姐青梅竹马,却被水英姐的父亲强行分开。水英姐远嫁,三民哥心力交瘁而死。回忆他们,我心生同情,更多的则是对水英姐父亲的不满。
D.文章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我”对南皮落子的喜爱和赞美,字里行间,尽是“我”的深深乡土情。
【小题2】全文三次引用南皮落子调,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理解标题“乡曲风流”中“风流”的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光明网)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______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E.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哲学研究,关键是要面向哲学问题,提出理论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哲学家要继续研究那些传统上仍未解决的重要学理性问题,也要直面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哲学问题,或者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者在新背景中探讨老问题,发展新的哲学理论。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新探索必须从学术传统中寻求强大支撑。即使是一位原创的思想者,也需要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从而加强自己思想的论证力量。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即使是那些自称原创的学者,在阐述他们的思想时,也会把许多伟大的先贤和著名的同辈引为同道。例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Robert Brandom)是“分析实证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创造了“推理主义语义学”,但他按自己的理解,大量征引解说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塞拉斯、罗蒂、达米特以及他的同事麦克道维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先驱和同道。
新探索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参与。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位独立的研究者要从他的学术同行那里获得反馈,不管这种反馈是赞扬、改进、批评,还是彻底的否定,由此产生相互切磋甚至是论战,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共同进步。但中国哲学界目前的状况是:各位学者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对同行所发表的著述基本上不读不看,当然更不评论,实际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可以仿效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做法:在匿名审稿过程中,凡是不征引、不讨论当代学术同行工作的相关论著,都不接受发表或出版。循此办法,逐浙硬性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
我要提倡的是:少一点排斥,多一些包容;少做空泛无谓的争论,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而在于怎么研究,以至最后拿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供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去评价。一位学者不会因为所研究的论题“前沿”而变得前沿,不会因为其所研究的论题“重要”而变得重要,而只能因为其研究成果的“重要”而变得重要。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学术共同体或许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不够公正,但有理由相信,它在总体上会是公正的,至少最后会是公正的。大浪淘沙,历史无情,泡沫和浮尘终会消散或被抹去,最后留下来的可能是金子。
(摘编自陈波《哲学研究——诠释与创新并重》,2017年第15期《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研究,从研究路径上来看主要是研究传统,其次是直面现实生活。
B.哲学研究,其研究的学术成果至关重要,而研究的论题却并不那么重要。
C.一个原创性的哲学研究者,须对相关的先贤、著名的同辈有足够的了解。
D.哲学研究应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怎么研究,在于研究什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强调中国哲学家应走入现实生活,对其问题可从哲学层面研究,或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提炼出新的哲学问题。
B.文章第三段分析了中国哲学界的现状,并提出解决之道:对哲学的研究,不可以一个人独立研究,而应当与其他研究者一道共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学术水平。
C.文章论证了哲学研究应当把握的重点,强调哲学研究要诠释与创新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D.文章围绕“哲学研究”的论题,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手法,思路清晰,语言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发展来的。
B.在现实生活中,哲学研究需要我们去原创。但原创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抄袭前人的作品,因为可以大量征引解说。
C.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须避免一厢情愿式的思考,应该思考你的观点遇到哪些不同意见,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回应。
D.哲学研究中,后人的创造往往是建立在前人和他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借助前人的研究方能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