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孝道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酿造了古代中国灿烂的“养老文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孝道主张老年人不仅物质上需要帮助,而且精神上要得到慰藉,从而引导家庭养老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家庭养老于是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并且必须做好的问题。孝道由此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及这一路径的先进性。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传统孝道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其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前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选自党建网,有删改)
【小题1】关于“传统孝道”,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孝老敬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B.“善事父母”首先指“能养之孝”,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C.孝道将养老作为家庭最主要的职责,使老年人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得到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从而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
D.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社会行为转变为家庭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我国古代社会,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B.封建社会要求臣子尽“忠”,百姓行“孝”,当今社会中,“父母官”变成“人民公仆”,“子民”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忠孝”已不再是道德评价标准。
C.一百多年来,孝道文化的基础在历史与政治冲击下已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几代人的思想上出现了误区与断层。
D.孔子认为,对父母应由衷地敬爱,否则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然而现实社会,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却时常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现代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C.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致使传统孝道日渐失去约束力,“啃老”和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频繁出现。
D.社会变化引发传统孝道转化的必要性,传统孝道只有进行转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0 11: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庆祝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笔者对照了最近几年教育部庆祝教师节的通知,发现今年的通知跟以往有五处不同的地方。

一、落实教师待遇。今年的提法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依法维护教师权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中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教师的权益。

三、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安安静静教书,做好教书育人主业,才是教育的正道。

四、关心教师健康。教师工作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强度很大。除了业务工作外,学生管理更是要很多精力。还有很多份外工作,更是让老师身心疲惫。

五、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必须保证教师寒暑假的休假权。

(:中国教育网)

材料二: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90万亿元,***徐立全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会上宣读了楚天园丁奖、湖北省农村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决定并颁奖。蒋超良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祝贺,向全省76万多名扎根基层一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蒋超良在会上指出,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抓好学***蒋超良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对湖北地区发展起主要作用。【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19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因地制宜依法安排教师休养”的提法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灵活性。
B.“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的提法,体现了教师待遇落实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需要建立有效机制进行督促。
C.蒋超良在湖北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政府对教育的优先原则,体现了湖北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D.选文四则材料分别从政策、资金、具体举措等方面列述教育部为教育保驾护航的做法,利国利民。
【小题3】请结合材料,归纳我国重视教育的具体做法,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预示着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
C.本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满含深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文章,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愧疚和母亲感恩似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
【小题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在研究群体的基本特点时曾说,它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就这点而言,群体异乎寻常地类似原始人。他们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完关,但不经过大脑,而是受刺激因素的影响。群体受各种外在刺激因素的支配,反映着它们无穷的变化,服从自己所受到的冲动。作用于群体的这些刺激因素同样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这些个体也会随之产生反应。而单独个体的大脑则会向他指示,接受冲动的摆布是不可取的。所以,单独个体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该项能力。
群体兴奋的不同,他们表现出的冲动行为也不同: 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由于这些冲动来势汹汹,因此,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性命攸关的利益,都不足以控制他们。鉴于群体接受的刺激因素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多变,遵循这些刺激因素的个体也会很不稳定。这就解释了群体为何可以从最血腥的狂热痴迷状态转瞬间转变为极具英雄气概。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但不会渴望得太久。它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由于人多势众,他们觉得自己力大无比,所以就更是这样。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 若是孤身一人时,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因为,他是有思想的,内心会有负罪感。但是,群体则不然。当个体加入群体的瞬间,个体感受到了来自群体的强大力量,他变得不可一世,甚至有了杀人掠货的想法,不得马上付诸行动,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种族的基本特点是我们产生一切情感的不变,它也总是对群体的特点产生影响。比如: 拉丁族群体和英国群体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别。25年前,仅仅是一份据说某位大使受到侮辱的电报被公之于众,就足以触犯众怒,结果是立刻引起了一场可怕的战争(1980年的普法战争)。几年后,关于谅山战役(一次无足轻重的战争)兵败的电文再次引起人们的怒火,由此导致政府立刻垮台。就在同时,英国在远征喀土穆时遭受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败,却只在英国引起了轻微的情绪,甚至连国防大臣都未被解职。
(选自勒庞《乌合之众》,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群体中的个体”和“单独个体”之间的区别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群体中的个体”是伟大的,“单独的个体”是渺小的。
B.“群体中的个体”是无意识的,“单独的个体”是有意识的。
C.“群体中的个体”是感性的,“单独的个体”是理性的。
D.“群体中的个体”是主动的,“单独的个体”是被动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群体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原始人也是一样,他们按照所受到的刺激因素决定自己的行为。
B.刺激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群体行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群体可由最血腥狂热痴迷瞬间转为具有英雄气概,所以群体难以统治。
C.群体的强大力量,使得身在其中的个体变得没有思想、没有负罪感,极有可能做出杀人掠货等罪大恶极的举动。
D.同样面对战败,拉丁群体易怒,英国群体则较为冷淡,可见群体行为有可能表现得残酷,也有可能表现得怯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定要留个天井

明前茶

①建筑设计师王澍应邀替洞桥文村的村民做乡村老屋改造时,明确提出来:要我改造可以,房子需要留一个天井,最小十平米就够。屋主要签字保证,以后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在天井上方加盖屋顶,把天井搞成家里的杂物间。

②眼巴巴等着改建的农民很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杭州城里一个平方的地价都在10万元以上了,浙江乡下的宅基地也越来越金贵,空出十平米的正方天井不用,从上到下将少三个小房间,无论是自住还是改建成乡村客栈,都是多么不合算的事。

③然而王澍坚持要这么做。甚至为了说服固执的村民,他跟当地乡镇政府反复协商,希望天井的面积可以不算在宅基地里,以取得屋主的支持。

④天井为什么这么重要?王澍一个字也没有提。他只是说,改造之后,这是一个望天之眼,你们自然会喜欢坐在那里。

⑤他估量得没错。这是一个下接地气、上达天光云影的空间。天井多用小青砖密实铺地,青砖的缝隙里,□□□□□□□□□□□□□□□□□□□□□□□□。祖母会掐下金银花的花蕾,给小孩子泡花茶解暑。

⑥天井是晾晒的地方,是全家人架好小饭桌吃晚饭的地方,是泼水乘凉,分享故事与冰西瓜的地方,是小孩子躲猫猫的地方,是验证一个大家庭开枝散叶又彼此紧密联络的地方。

⑦在一个人人紧盯手机屏幕的“宅”时代,如果没有天井,无论是投宿的旅人,还是忙于待客的乡民,几乎没有谁会从屋里出来,与其他人聊天喝酒的。每个人都活得形单影只,就像一座关门闭窗很久的老房子,黑黝黝地散发出霉气。幸而有天井招呼我们:开窗看看今晚的月光吧,你闻得见此刻种在天井里的晚饭花,发出了如此泼辣的香气吗?

⑧朝向天井的窗悄然推开了,你会惊讶地发现,月光照临天井后,也是一寸寸挪移的。一过夜里_______点,月光突然不再像霜雪一样单薄寡冷,它有了湿润之气,有了融融暖意。它投下的所有暗影,假山、树冠、竹梢、水缸,似乎深藏着心事与秘密,深浓无比,闪闪发光。

⑨露水下来了,在这样的诱惑场景下,还没有睡去的人,向素昧平生的旅伴,说起那些自以为像沉船一样永不见天日的秘密。

⑩此时,月亮如偌大的铜镜一样照临天井,它好像照耀着全世界,又好像只莅临这方天井,照拂着天井中尚未睡去的两三个人。

【小题1】结合下面的两幅天井的图片,根据你的想象,在第五段空格处补写一段描写式的文字。做到前后文意连贯,描写有声、有色、有味,不少于70字。

【小题2】作者认为“天井”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场所。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这意味。
【小题3】赏析第八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4】建筑师王澍认为改造之后,“天井”会是一个“望天之眼”,老舍先生在散文《想北平》中认为北平之所以好,是“它处处有空儿”。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