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散文集《榆树村杂记》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
高中梅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天地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
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榆树村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就在汪曾祺住的高楼对面。那时,他隔一两天就从楼上下来,到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一下“欣欣然的生活气息”。汪曾祺说:“现在菜地、菜农和房子都没有了,成了方庄小区,高楼林立。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的,故将此集名为‘榆树村杂记’。”全书共33篇文章,写他的旧事今况、旅行见闻、乡土民俗、花鸟虫鱼以及四方食事的方方面面的事。同时精选多幅彩图,有手稿,有书法,还有罕见书房作画原照等,读后让人久久难忘。
汪曾祺的散文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他的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从自况“七十书怀”到“天山行色”,再到“故乡的食物”,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如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脉脉温情的打量,是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书中专门谈吃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他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9日,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汪曾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岁朝清供》中汪曾祺写道,在北京,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比如用一个大萝卜,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也颇悦目。
B.散文专门谈饮食的就有7篇,从狮子头、东坡肉到高邮的鸭蛋,从名目繁多的各种鱼的滋味及吃法到荠菜、蒌蒿、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
C.汪曾祺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聂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D.汪曾祺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流露出他对人间至情至性的热爱以及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的眷念之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汪曾祺在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通过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来安抚疲惫的心灵,特别能打动人心。
B.汪曾祺在创作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时,经常到榆树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欣欣然的生活气息”。
C.汪曾祺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叙写了自己在榆树村的生活片段,他将散文集命名为《榆树村杂记》就是为了纪念那段日子。
D.汪曾祺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文33篇,以冲淡、节制的叙述让读者有机会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这标志着他“重返”文坛,开文坛之新风。
B.汪曾祺的散文皆从日常生活琐事入手,透露着最自然恬淡的灵气,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 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
C.读者圈中流行一名言:“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爱他。”可见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 沈从文先生也欣赏他的生活态度。
D.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让真与美、日常生活、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6:1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三
书法班第一堂课,老师讲的就是如何执笔。老师端坐桌前,以拇指和食指第一节分别贴住笔杆的内外两侧,将笔捉住,中指一二节弯曲处勾住笔杆外侧,无名指的指甲根则由内向外格住笔杆的右外侧,同时小指紧贴无名指提供外力。五个手指,各有分工,使得笔杆垂直于纸面,这就是五指执笔法。
相传,五指执笔法是王羲之传下来的,但此说谬误已极。南宋人梁楷《王右军书扇图》绘制了王羲之为老媪书扇的故事,图中笔杆向右上方倾斜,与现代人习见的五指执笔法的竖直状迥异,却是三指单钩。
何谓三指单钩?原来,历史上出现过的执笔法,以手指参与执笔的数量计,有二指、三指、五指之分;位于笔管外侧起勾挽作用,若只有食指,就称单钩,若同时有食指和中指,则是双钩。所谓的五指执笔法,就是五指双钩。
三指单钩法,也称为三指斜执法,自秦汉至唐代,长久被人们行用。在唐宋以后,五指法渐渐兴起和普及,但三指法作为一种古法并未完全被舍弃不用。黄庭坚曾自述:“凡学字,先当双钩,用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
唐王维的《伏生授经图》描绘汉文帝时伏生传授经典的故事。图中,伏生双腿盘曲坐于席上,双肘伏在仅可及腰的几案上。右手握一轴展开的纸卷,左手则在卷上指点。但是仔细考究人物的服饰、坐姿、家具、纸卷等,和现在可见汉代画像石中的汉代形象颇为不符。尤其是纸卷,汉代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为主,纸张大规模取代简牍是西晋以后的事情。其实,王维绘图,是将唐代的风貌掺杂以一定的想象“穿越”到了汉代。伏案的坐姿,恰表明时人的书写姿势正处于一个渐变的时期,而执笔法的演变,正和书写姿势与家具形制有着莫大的关联。
秦汉之时,先民的起居方式以跪坐为主,正所谓“席地而坐”。一种类似于马扎的坐具——胡床——虽然早在张骞通西域后就传入中原,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垂足坐于胡床被视为是不合礼仪的姿势。直到唐代,高足坐具,如椅子,才渐渐普及开来。而高足桌子的出现,更是滞后于高足坐具数百年,到宋代才与其配套使用。很难想象没有桌子古人如何写字。
因无家具承托,臂腕皆悬空。以毛笔写字,本质上是毫端的笔锋在书写材料上做出绞转、平动、提按等动作。左手持卷,书卷倾斜,自然而然,右手之笔也当斜执,以垂直于纸卷。如此,三指单钩法是最恰当的方式。北齐杨子华所画的《校书图》中,几位学者左手持纸内卷成轴,向右伸展出一截纸面,而卷紧的纸轴为书写提供了支撑。有学者将这种姿势称为“握卷写”。
唐代以后,因高足桌案的产生和普及,纸张平铺于书案已是平常,为使毛笔垂直于纸面,肇始于唐代的五指双钩法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行用,并逐渐取代了三指法成为主流。与“握卷写”相对,学者对此命名为“伏纸写”。虽然苏轼仍坚持以三指单钩执笔,但因为笔锋侧卧书写,不免被一些人批评其字“‘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可以说,三指法造就了苏轼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
(取材于《书写的千古难题》,有删节)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与执笔法的演变,关联最大的一项是
A.笔杆垂直纸面B.纸张取代简牍C.胡床的引入D.高足桌案普及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最可能采用“五指双钩法”书写的人,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B.司马迁C.陶渊明D.陆游
【小题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苏黄二人书法风格迥异的“密码”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B.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C.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D.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C.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D.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最怕的告别

一道高考作文题火了: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短短的十几个字,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感情。很多网友都泪目了,原来分开如此简单,一场考试就考散了一个班。曾经,三年同窗,相信来日方长;如今,一张毕业照,从此天各一方。

人生是一个不断目送的过程。十六七岁的时候,以为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却不知在往后的岁月里,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你能握紧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少。学生时代的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在熄灯后的宿舍,跟同学倾诉一番,说完就笑了。现在的我们,假装对所有的委屈表现得毫不在意,但是躲得过灯红酒绿的街,却躲不过一个人吃饭的夜。物是人非,你连一句“别来无恙”都不知道对谁说。微信里、QQ里有几百位好友,有的是同学,有的是亲戚,有的是同事,还有的是微商。可你与好友之间,除了饿了么红包转发、求赞赢福利,砍价赢好物外,好像找不到任何聊天记录。

上了初中,才知道家只有周末;读了大学,才知道家只剩寒假;背井离乡,才知道家只剩大年初一到初七。离开家乡并没有那么好,工作压力大,日复一日的早高峰,凌晨2点写不完的报告,奋斗10年付不起住房的首付。可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外地上班?为什么要像一棵蒲公英一样淹没在繁华的都市里?

网络动画《一禅小和尚》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禅:师父,今天的月亮好像大饼啊!不知道吃一口是什么味道。

师父:整天就知道吃,月亮代表的是思念,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寄托!

一禅:背……井离乡,那乡亲们以后要是想喝水可怎么办?

师父:他们背的不是井,是对家乡的思念。

一禅:那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啊?外面真的有那么好吗?

师父:也不一定,外面其实也是一种家乡,只不过是别人的,但是世人还是愿意相信外面是好的,殊不知外面的外面还有外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围城”。

其实就像一禅的师父说的那样,或许我们选择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就是为了突破自我,改变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离开家乡,忍受着告别的悲伤,就是为了活得更有优势,想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我们离开家乡,就算最后不能衣锦还乡,也要尽力而为;就算漂泊不定,也要放手一搏。我们离开家乡,就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回到家乡。

《我是特种兵》里有句台词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的告别,而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阵痛,这种阵痛叫做成长。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儿子带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去吃饭,父亲当着一桌子人的面,伸手把剩下的两个饺子抓起放进口袋里。儿子连忙拉住父亲的手:“爸,你这是干啥啊?”父亲羞愧地底下头,小声地说:“我儿子,最喜欢吃饺子了。”

那个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从来不会忘记爱你的人,就是父母。你出生的时候,第一个抱你的人是父母,第一个亲吻你的人是父母,第一个拿生命保护你的人是父母。父母用一生为我们的生活、爱情、婚姻、后代倾尽全力,但遗憾的是,能够陪父母度过余生的人却可能不是你。当你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你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你有你的朝九晚五和星空大海,而他们则用他们的朝朝暮暮在望眼欲穿。

国庆节回了一趟家,父母照例为我和妻儿准备了丰盛却并不可口的晚餐,照例怯怯地拉着孙子的手憨憨地笑着却不知说什么,照例凌晨5点就起床为我打包回深圳的行李,照例后备箱都塞满了土鸡蛋、山枣、枸杞、黑桃,照例将我们送出村子又爬上山梁……车开了,回头看见父母慢慢消失的小黑影,那一刻,我突然心里充满了极度的恐惧,突然就不想离开家了。

生活有太多的无奈。就像《大话西游》里说的那样“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爱你?”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选择离开父母。我们拼尽全力,耗尽半生,想把最好的都给父母,等到越过千山,最后却可能已无人等候。是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今生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而这滋味,就是一方不能回头,一方明明不舍,却还要挥着手、毫无指望地目送。

20岁左右,你嚷嚷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30岁左右,你遇见了心爱的人,决定要在大城市扎根生活;

40岁左右,你的孩子长大了,你拼命赚钱养家,突然想起远方也有人为了你竭尽全力付出过;

50岁左右,你终于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你才发现老家的父母早已白发苍苍;

60岁左右,你常回家看看,可子欲养亲已不在。

当年,岳云鹏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德国演出,这个平时嘻嘻哈哈的开心果,惊闻父亲去世的噩耗,一下子在台上崩溃大哭。不久后,他写了一首歌,后悔自己没能多陪家人:“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一定不顾一切地去看你,让你看看我的儿女,长得像我又像你。”为人子女的遗憾让人痛彻心肺。

失去至亲的痛苦是最无能为力的事情,是房子、车子、金钱都无法治愈的。每次跟我妈打电话,我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跟你爸在家挺好的,不用担心,你照顾好自己就行,别太忙了,一定要记得吃饭”。其实,比起你每个月给父母寄点生活费,一星期通一次电话,父母更希望你常回家看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现在,他们日夜牵挂的孩子长大了,可他们,白了头,也真的老了。不要说有时间就回家,不要说以后给父母住大房子,也不要说以后带他们去旅游。你应该说:爸妈,我现在就回家;爸妈,我现在就接你们到我的新房子住住;爸妈,我现在就带你们去旅游。所以啊,对父母的爱,要趁早。请你,现在,就做,片刻不能停留!

(网络文章整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高考作文题引出“告别”话题,由此及彼,从师生告别,谈及与家乡父母的告别。
B.文章引用《大话西游》“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爱你?”,意在强调离别的无奈。
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兼有散文和议论特点。抒情、议论、叙述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避免了文章的单调,几个感人事例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D.《我是特种兵》里有句台词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的告别,而每一次告别都伴随着阵痛,这种阵痛叫做成长。”意思是,人必须要经历多次告别才能摆脱对家乡对父母的依恋,次数对了,也就没有了告别的痛苦,人就成长了。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照例”说明什么?从父母和“我”的角度看,分别表达了哪些感情?
【小题3】“人生最怕的告别”,“怕”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车转了起来

袁省梅

老汉跳门槛出去时,扭头说:“今个你生日哩,我给你买个蛋糕去。生日蛋糕嘛,人家城里都兴个这,你也赶个时髦吧。”

穿过南门前的小巷子,就是戏台子。好多年没有演过戏,台子上就总是冷冷清清的,鸟雀的小脚印印在灰黑的浮尘上,一片连一片。台子下,倒是热闹,天天日日的,那几个老汉在台子下闲坐,栽盘,耍扑克。耍到交关热闹时,你一声他一声的,谁也不弱于谁。他也爱耍扑克,放羊回来有个空闲了,总要到台子下耍两把。吵吵嚷嚷一顿,赚个热闹,就开心了。

快到台子时,老牛喊他三缺一。他喊老牛不耍了,今个有事哩。扭身去了台子边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盐两袋子醋,还有三块蛋糕,回去了。老牛在背后骂:“你个老不死的急哩是屋里有七仙女哩。”

院子静静的,柴草上立着一只野雀子,唧唧叫。

他把蛋糕拾到碗里,放在柜桌上,说:“本来想买五个哩,没有了。就剩三个。”柜桌后墙上的一张相片,老婆子笑盈盈地看着他。他也笑盈盈地看着她,说,“你走了,我还记着你的生日还能给你献个蛋糕;等我死了,娃娃女子都忙得,怕是想不起你我了。不说了,我得编些风车子,眼瞅着年跟前了。”

从屋外的柴棚子下抓来几根秫秸秆,慢慢地坐在杌子上,拾起一根秫秸秆,扯了枯干的叶子,黑糙的手也不怕扎,攥住秆子,把剩下的碎叶子捋干净。

“再过几天就都回来了,屋里就热闹了,腊月二十三,灶锅爷点人头。我得多做几个,不要又跟年个一样,娃娃争的吵的都嫌少。”

“啥?娃娃们不稀罕我这?”

“呵,你才说错了,娃娃可稀罕哩,就是巷里的娃娃,也这个爷那个伯地喊,给上个风车子,可高兴。”

“回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跟着爸妈在外头,远嘛,路上不要花钱啊,人挣俩钱不容易。我想今年会回来得多,听说今年村里要闹故事。闹故事,光几个婆婆老汉哪能行,得叫人家年轻人闹,才有个看头。”

“怕叫不回来?不怕,大全说给打电话,一个一个挨着打,大全是羊凹岭的皇上哩。”

抓了剪刀从骨节处裁成一截一截,又劈皮。眯了眼,噌地劈下一根,跟先前的那根一比,宽了一点,叹息着眼睛不行了。把宽的那缕劈掉,比比,差不多宽窄,眉眼间才松展开来,又叨叨开了。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大孙子小孙女,哪个打电话了,哪个十来天了没有打过—个电话。一会儿,小桌上堆了一堆黄亮的皮子和米白的瓤段。捏一根条子,捏一截瓤,串上,又捏一截瓤,串上。数数,一跟条子上串了五个瓤段,又捏了一个瓤段,把皮子的一头插在瓤段上,弯成个圈,另一头插在瓤段的另一边。做好风车身子,还要做芯子,还要安装把手,还要糊红纸绿纸。一天能做一个两个,就不错了。但他仍然做个不停.心想我要尽量多做几个,不然又少了。

大年三十时,小屋里插满了风车。

正在和馅包饺子,听见外头有娃娃声,嚷了声,回来了。摔下手里的面团,举了个风车出去。门口却是空空的,巷子里也静静的,没有一个人。他把手里的风车插到门上,回去,把屋里的风车都拿了出来,插到门上。柳条编的门上插满了,又给门边的土墙上插。有一点风,风车就呼噜噜转开了。糊了红纸绿纸的风车一转开,就划开了红圈绿圈。一圈红一圈绿,又一圈红又一圈绿。而且呢,一个风车子转,所有的风车子都跟着转,好像一群娃娃,一个干啥,都跟着干啥,很可爱,很热闹。

他站在门口看看风车,看看巷头,大孙子小孙女回来了,要是能远远地就看见风车,肯定会跑得飞快。

(选自2019年3期《金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绘了戏台子下的老人们闲坐、栽盘、耍扑克的热闹场景,从而点明了村中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状态。
B.老汉与他老婆子笑盈盈的对话,既体现了两人快乐和谐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感情,还体现老汉对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C.“问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怕叫不回来”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老汉家的娃娃们未能回来过年。
D.本篇小说写了老汉这个平常人的平常事,故事情节简单,叙述舒缓,主人公语言富有地方色彩,人物个性很鲜明。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风车转了起来”的具体含意。
【小题3】小说叙写老汉编风车的举动很见匠心,试简要分析这样叙写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 郑彬)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的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可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B.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 “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C.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意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B.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 游市场新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这对今后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E. 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小题3】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