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难以逃避的选择
张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 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
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
(选自2014年12月1日《 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1)解释文中的“走进去”、“跳进去”的含义。
(2)说明引用冯友兰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标题,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7:1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小题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记录的历史”在“历史”的建构中处于第二层次,与“真实的历史”最接近。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小题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传播的历史”因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而更为复杂,历史文献的多义性也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走向神话或丑化的极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

(摘编自张汝伦《论“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以体现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C.天的节律与人的节律彼此相通,它们共同构成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的最高规范。
D.在古代社会,乐可以提供普遍且相对稳定的基本规范,它承担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
B.文章第3段从对比入手,分析了古人和今人眼中不同的天人关系,论证乐本出于天。
C.文章第4段为了证明圣人承袭天道作乐的看法,引用阮籍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第5段补充论证了乐对人情感的作用,指出乐可以使人生变得完美,论证更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乐作为政治教化的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
B.礼乐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泰,统治者推行礼乐文化,就能达于王道。
C.乐具有客观性,人的情感是主观的,可见《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与乐曲本身关系不大。
D.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颠覆性技术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他将颠覆性技术定义为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根据克里斯滕森的定义,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与其他技术不同,颠覆性技术给经济体带来的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促进其重大发展,造成利润空间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企业被新兴企业所取代。
②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是对渐进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它既有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技术,也有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颠覆性技术一般发端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削弱主流市场产品竞争力。无论是哪种技术,想要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它必须要么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一一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要么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
③特斯拉是新市场颠覆的典型例证,尽管这种颠覆仍在进行中。特斯拉Tesla汽车是公路上最快且最为节省燃料的车子。它颠覆了汽车产业,也颠覆了无数的观念,还颠覆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超车”的梦想。中国汽车企业追逐技术30多年,但到现在依然与跑在前面的国外同行有着一定的差距,并不只是因为技术的落后。特斯拉除了在软件上胜人一筹外,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它只是以丰富的IT基因、智能化理念让特斯拉跳出传统电动汽车的窠臼,让世人明白了“原来电动车还可以是这个样子”。
④低端颠覆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数码相机颠覆胶片相机。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在成像质量、质感、色彩饱和度方面都无法和传统胶片相机相媲美——在数码技术发达的今天依然如此,但数码相机还是因其简便小巧、价格低和多功能而被广泛接受。数码相机的成功也再一次告诉我们,一项颠覆性技术或许并不是一个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的突破性的技术,而是使一个原本很复杂、很昂贵或难以获得的产品变成一个对新的顾客群而言更为简单、成本更低且更容易获得的产品的技术。
⑤人类生产已进入高度分工与高度集成的时代,越来越细分的生产、技术领域,又被叠加、组织成为越来越综合化的产品或服务市场,这里有看越来越多的颠覆性创新机会。在一个边缘、细分或新兴的市场,从事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往往会把新特色、新效用、新价值带给用户和消费者,从而定义了一个局部市场或新产品。在跨国竞争、跨行跨界跨领域竞争已然常态化的今天,即使刚刚成功的颠覆者马上就得面临新颠覆者的挑战。从2002年在手机当中添加拍摄功能的那一天开始,让柯达胶卷成为过去的数码相机就承受着强大的压力。如果应对不当,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手机也会让数码相机迅速成为明日黄花。一个企业不仅要通过渐进性创新保持在传统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而且还要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来适应市场的颠覆性变化,甚至主动面向新市场实施颠覆性创新,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这也正是颠覆性技术的魅力所在:你想快乐吗,那就先痛苦吧!
(选自赵志耘《颠覆性技术:在痛苦与快乐间流转》,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颠覆性技术”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定义,如果一种技术不能打破现状,对已有传统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颠覆性技术。
B.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体的重大发展,最终使传统企业被新兴企业取代。
C.颠覆性技术不仅是完全创新的技术,而且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它打破了传统技术思维和技术发展路线。
D.颠覆性技术是一个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的突破性的技术,这种技术能使产品变得对新的顾客群而言更为简单、成本更低且更容易获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首先借助克里斯滕森的阐释介绍颠覆性技术,然后从这种技术产生的社会效果角度和其他技术作比较,鲜明揭示了颠覆性技术的特点。
B.②段首先从技术的角度对颠覆性技术进行剖析,然后从产生不同的颠覆性效果出发,提出新市场颠覆和低端颠覆两个概念,从而引起下文。
C.③④段紧承②段,分别以特斯拉和数码相机为例,从新市场颠覆和低端颠覆两个角度强化读者对颠覆性技术的认识,事例典型且贴近时代。
D.⑤段首先指出社会生产中存在越来越多的颠覆性创新机会,然后以数码相机承受的强大压力一事为例揭示了颠覆性技术的魅力,总结全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哪种技术,想要成为颠覆性技术,就必须开辟一片新市场,或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
B.特斯拉的事例启示我们,中国汽车企业要发展,不在于技术落后,更不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而恰恰在于技术之外的东西。
C.生产的高度分工与集成,呼唤着越来越多的颠覆性技术的出现,要求把更多的新特色、新效用、新价值带给用户和消费者。
D.颠覆性技术要求企业不断地否定自己,甚至彻底否定自己,从而在渐进性创新上保持领先地位,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君子比德于玉
杨源忠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玉石以“似石而非石,非石而似石”的简单随意,征服了众人的心。玉,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玉被视为权力、地位、财富、尊严和占有的象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它已经不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品为人们所佩戴、珍藏,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的传承,是人类不同种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的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268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玉璧曰“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她,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我国当代诗人蔡其娇深入腾冲考察,写下过“是青春透明的色泽,与体香同摇曳,与微笑同发光”的佳句,让翡翠显露出隐藏在世间的美。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辟邪。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黄金有价玉无价,钻石代表身份,黄金代表金钱。君子比德于玉,只有玉,一个无价尊贵的“玉”字,就足以说明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玉文化”的两项是  ( )
A.玉是权力、地位、财富、尊严和占有的象征。
B.古往今来,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D.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E.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玉以“似石而非石,非石而似石”的简单随意,征服了众人的心。
B.中华玉文化的传承,是人类不同种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
C.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的合二为一。
D.佩玉能够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
【小题3】纵观全文,玉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李约瑟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请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汉字美学
骆冬青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
(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2015年4期)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小题1】下列对汉字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美学要注重研究汉字构造的原则,即研究汉字美学就要关注汉字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创造体现的智慧,要从美学的思维层面来探索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美学的真正起点蕴涵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也就是说,汉字的这种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构造原理使汉字蕴涵了美学要素。
C.汉字美学的一个深刻方面体现在汉字在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方面,比如人们探讨汉字的字音、字形时,这种分析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史的内容。
D.汉字美学的中国文化蕴涵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在美学领域有着充分的具体体现,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是自成一体的,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汉字造字原理“六书”说十分的经典,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归纳和补正,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造字的美学探究与不同书体的变易以及汉字最终的方块字的形态、书写的物质变迁和技术要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问题。
C.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并不单是为了“识字”,从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中可以透视出汉字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汉字中的美学内容蕴涵在汉字的训释之中。
D.许慎认为古代的包羲氏治理天下时,用“仰俯”来“观象”、“观法”,并“近取诸身”,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个过程现如今还在汉字之中凝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造字原理在甲骨文方面体现得比较复杂,因为在原初的汉字形态甲骨文中体现了远古的蛮荒气息、野性思维,让人们更容易从美学思维层面探究。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无论从造字原则还是从“文”的角度分析,汉字、西方文字都蕴涵着文化特点,都有审美化的重要体现,不过汉字与西方文字的美学表现方式不同。
D.汉字偏旁的构成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汉字能够长久对应物质世界的变迁并且灵活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与汉字美学等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