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难以逃避的选择
张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 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
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
(选自2014年12月1日《 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1)解释文中的“走进去”、“跳进去”的含义。
(2)说明引用冯友兰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标题,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7:1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期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夏伏、秋报、冬腊。开春鞭春劝农,端午驱邪避瘟,金秋荐新祭祖,腊月祭灶扫尘……所有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张弛有度,自然和谐。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节日里,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家人团圆,孩子们受到格外的宠爱——端午节给孩子们涂抹雄黄、戴上艾虎以避邪气,七夕、重阳在家打扮小女儿,节日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嬉闹而不受苛责。亲戚朋友邻里之间,互相馈赠节物时品,礼尚往来,情深意浓。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亲和力。

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吉祥如意。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巫术、禁忌等直接相关。最早的节俗活动,意在敬天、祈年、驱灾、避邪。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前,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在节俗中依然占主导地位,节日的歌舞狂欢,意在娱神;以时品上供,旨在贿神;制作、佩戴各种节物,则是为了驱鬼。到后来,这些待遇慢慢地不再为神独占,而变成人神共享。节日也就逐渐从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人神共欢的日子。隋唐以后,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前发展,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爆竹不再只是驱鬼的手段,而是欢庆娱乐的工具;元宵节的祭神灯火,发展成供人游乐观赏的花灯;中秋拜月,变成了赏月、玩月……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如桃符、门神、辟邪剑等,因变成供人玩赏的手工艺品而获得了审美价值。每逢重大节日,城乡还多有盛大的村社、庙会。后时,商贩咸集,游人如织,乞福,求子,烧香,还愿,欢歌群舞,百戏杂陈,村杜、庙会成为农村最大的交易场所和娱乐盛会。传统节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近现代依然如此。

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节奏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张弛。生活不可无节日,节日不可无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虽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却依然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小题1】下列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节日的节期体现着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性,民间节日中的春祈、夏伏、秋报、冬腊等活动与生产中的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等活动相对应。
B.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在节日里,人们尽享天伦之乐,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互赠节礼,使节日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C.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已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但许多传统节俗活动仍存活在民众的生活中,在传承中发展变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
D.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摆脱了避忌、防范的神秘气氛,但在村社、庙会上,乞福,求子,烧香,还愿等娱神祈福的节俗活动仍占主导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传统节日井然有序地分布在一年四季,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和生活生产的节奏,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生活的张弛有度。
B.诸多贵人伦、重亲情的礼俗活动,让中国人从传统节日中真切地体验到一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C.隋唐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节日风俗迅速向娱乐方向转变,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的审美价值渐渐取代了其原始功用。
D.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直接相关,人们对人寿年丰、吉祥平安的祈望是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的永恒推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要有特定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民俗活动有抹雄黄、插艾蒿、吃粽子等。
B.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节日祝祭活动可以强化人们的家族意识和血缘亲情,所以现在有不少专家倡议将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为“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C.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也是我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节俗活动尽管功能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D.传统节俗的功能经历了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娱神驱鬼、人神共享、人神共欢等阶段,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功能于一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同时,作为新世纪的前沿学科和技术,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转基因产品的确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由此导致人们对转基因产品释放后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疑虑、争论并不奇怪,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争论已经超越科学的范畴,更多的已发展演变为包括科技在内的社会认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贸易问题,甚至宗教和政治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尤为复杂。
(选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转基因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
B.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但这种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
C.转基因技术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生物体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生物技术。
D.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各种局限,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同时还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论是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还是人类用来改良作物的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这些过程实质上都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B.自然状态下的基因转移通常是借助自然媒介来实现,而转基因生物则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的产物。
C.人们对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物种的遗传安全和作为食物的消费安全产生争论,这种争论已涉及到知识产权、宗教和政治等更多范畴。
D.现代转基因技术优于传统育种技术,它提高了基因转移的效率,可以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转移的基因中不包括不良基因。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且基因的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
B.尽管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终究因为传统的转基因技术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还是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与实际应用。
C.转基因生物与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按人类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
D.虽然现代的转基因技术使得转基因产品拥有了许多优点,但转基因产品的确还存在着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不确定因素、非预期效果和未知的长期效应。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掌握转基因的精髓。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真实和美
施蛰存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美国女诗人玛格列特·威尔金荪在她的《现代诗的技巧》中也说:“归根结底,什么东西使一首诗有生命呢?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这首诗里有真实和美。’一首诗里的真实和美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和美与作者优越的技巧相结合的成果。所谓优越的技巧,是说它能够把真实和美提供给别人,使他们有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却。”
诗的美,离不了真实。这是就诗论诗。其实,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离不了真实。梅里美把真实列为第一位,而美则从真实中“自然”获得。威尔金荪则把真实和美分为两个成分,它们都需要优越的技巧来表现。梅里美是为了赞扬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威尔金荪是为了讨论诗的技巧。因此,二人的话各有偏重。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社会的实际情况叫做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符合于他自己的心灵状态,这就是诗的真实性。“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其意义也正是要求真实。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当然不能说没有好诗,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寻求真实。
诗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赋予,但与技巧很有关系。写诗不同于写散文,更不同于记录口语。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近年来,许多诗作之所以“没有味道”,大概可以说:一半是由于没有真实性,一半是由于没有技巧加工。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或称“朦胧诗”,使许多人哗然。这种诗我看过,觉得并不是“异军苍头突起”,也不是“离经叛道”,不过有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维诺格拉陀夫在《苏联文艺学的当前任务》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在文艺作品中,特别是用来有力地讽刺或表现形象的文字,可以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思想、形象、结构、字句,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朦胧诗”的作者所运用的技巧,一般说来,也正是这一种手法。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开口见喉咙”的诗,现在面对一种需要脑子想一想的诗,难怪就摇头了。
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应该放手一些。如果新诗坛有掌舵的人,他应当注意的是诗的真实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里美和威尔金荪的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真实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B.梅里美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实就是美。
C.所谓诗的真实性,是指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和他自己的心灵状态相符合。
D.一首诗歌的美是真实的思想情感和优越的语言文字技巧加工相结合的结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解放以来,我们许多诗人为赶政治任务而创作,许多作品缺乏真实性,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却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B.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人们一片哗然,有人说是“异军苍头突起”,也有人说是“离经叛道”,作者却有不同看法。
C.“朦胧诗”创作运用了“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这样的技巧。
D.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一些没有技巧加工的诗,所以难以接受需要脑子想一想的“朦胧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来诗坛上出现的“朦胧诗”,是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不应该有过多的束缚。
B.真实是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的生命,所以从事文艺创作首先应该追求真实。
C.诗歌由于追求美感,所以需要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使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散文和记录口语则不必讲技巧。
D.文艺作品要追求的是真实,而真实和现实有所不同,诗歌如果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就不必考虑是否描写、表现或反映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从来的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做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简笔与繁笔》,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文章在二、三两段中两次提到《水浒传》,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做到“简笔与繁笔”的“各得其宜”。(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香情愿
——从用香差异窥探中西方文化
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埃及和古中国开始收集香料,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仪式盛典中,人们认为上升的熏香烟雾可以上通天地神明,带去人们的愿望和祈祷。
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繁盛。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同时,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
在漫长的香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用香的方式和对香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西方人将各种香料提炼出香油、香精,调和成香水,喷洒于身体、衣物或居室,而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则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并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
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考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西方自从香水出现以后,人们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直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注重直观性,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儒释道三家无不言开悟,最高深的思想是“意在言外”,最美好的意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在用香上,就会在享受美好的芬芳之外,更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
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人所共知的。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奔放,这从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爱情故事,中国式爱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吃同住彼此爱慕却又不能明言;西方式爱情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就要打破阻碍,轰轰烈烈。所以中国传统香道流传至今,闻香、观香、熏香都不似西方用香水那般张扬奔放。
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西方多信仰基督教,其次是伊斯兰教,二者与香的传播关系并不大;中国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教对国民的影响力量不言而喻,而佛教对香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不管是茶与咖啡的区别,还是香道与香水的差别,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侧面。而世界永远是开放的,变化发展的,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例如中国人也有很多已经习惯用香水。但是香道,如今即使在中国也相对小众。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东方国家,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
B.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但只有中国人把香上升为一种内心的信仰。
C.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讲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
D.如今即使在中国,香道也相对小众,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料在古埃及和古中国被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仪式盛典中,人们认为上升的熏香烟雾可以把他们的愿望和祈祷带到天地神明那里。
B.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繁盛,隋唐时期就有波斯人收售由西域运来的香药,朝鲜留学生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
C.西方人将各种香料提炼出香油、香精,调和成香水,喷洒于身体、衣物或居室,并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
D.西方人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用香,则仅仅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注重直观性;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
B.中西方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奔放,所以中国传统香道流传至今,闻香、观香、熏香都不似西方人用香水那般张扬。
C.中西方传统信仰不同,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二者与香的传播没有关系;在中国,佛教对香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香道与香水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侧面,这种差异并非绝对,因为世界永远是开放的、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