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缺少创世神话,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宇宙发生说,也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思维认为宇宙是一永恒的存在。天地万物如何产生、存在,也是古代中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屈原的《天问》最明显地表达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对宇宙起源、构成的兴趣。
中国哲学的主流看法虽然认为天地万物不是永恒存在着的,而是有其发生历史的,但天地万物的发生不是由一个外在于宇宙的人格力量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万物如果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应该是自生、自然的。如汉代道家宇宙论认为,天地是从虚空中逐渐生成了气,又由气的凝聚而生成天地。所以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化生出来的。
宇宙不是创造出来的,那么存在着宇宙之内的主宰者吗?回答不是否定的。商周时代承认帝或天为宇宙之内的至上神,但早期中国文明中的“上帝”并不是创造宇宙和人的神,而是在宇宙之内的主宰者,不是宇宙之外的创造之神,而是宇宙之内的事务主宰。就人不是上帝所创造这一点来说,使得在中国文明中“人”的地位必然高于基督教文明中“人”的地位,“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的古老观念,表示在气论的背景之下,人可以获得高于宇宙内其他一切事物和生命形式的地位。正如中国哲学中易学哲学所主张的,人是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中国哲学本来就有“与天地参”的传统,人能参与天地化育、参与大化流行,故“参与”论是十分中国的。人既能参与天的生成,又能与天相感相通。
在宋代理学中,也出现了一种主张,如邵雍和朱熹,他们认为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或天 地不是永恒的,它在消灭之后会有一个新的宇宙或天地来代替它;同样,在它之前也曾经有 一个旧的宇宙或天地存在,而被它代替了。这意味着,一切生成的东西,都会走向消亡。这 种生成与消亡借助“气”的聚散来说明,是非常自然的。而在它消亡之后,也一定会有另一个天地按照自然的途径再生成出来,这个循环是没有穷尽的。
在这个意义上,李约瑟称中国的世界观和宇宙模式是“没有主宰却和谐有序”,既是有 理由的,却又是不准确的。从新儒学的观点来看,主宰是有的,对于宇宙来说,主宰不是超 越的,而是内在的。这个主宰,商周时为“帝”为“天”,但宋代以来,宇宙内的主宰已经 被理性化,成为“理”或“天理”,对“理”的推尊成为 1000 年来成熟的中国文明的主导性 观念。理即是宇宙、社会的普遍原理和法则。
宋代朱熹是肯定这一“理”的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朱熹说过:“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元代思想家吴澄也是以太极为“道”、为“至极之理”。他说:“太极与此气非有两物,只是主宰此气者便是,非别有一物在气中而主宰之也。”这种主宰说只是功能意义上的,没 有任何实体的意义。
(节选自陈来《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缺少创世神话,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也表达出对宇宙发生、构成的兴趣,思考宇 宙是否是永恒的存在。
B.中国哲学主流看法认为天地万物不是由一个外在于宇宙的人格力量创造出来的永恒存在, 而是有其发生历史的。
C.帝或天在商周时代被承认为宇宙之内的至上神,但并不是宇宙和人的创造之神,而是在宇 宙之内事务的主宰者。
D.基督教有“上帝”创造人而中国却没有“上帝”,这一点使得中国文明中“人”的地位高 于基督教文明中的“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基督教文明不同,中国哲学家认为,世界不是被人格化的上帝创造出来的,而是化生出 来的。
B.宋代邵雍和朱熹提出主流看法外的另一主张,他们认为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或天地不是永 恒的。
C.从新儒学的观点来看,李约瑟称中国的世界观和宇宙模式是“没有主宰”的说法是不够准 确的。
D.宋代以来,有哲学家认为,宇宙之中受到一种主宰的引导和制约,此主宰不是神,而是道 或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道家宇宙论认为,天地是从虚空中生成了气,又由气的凝聚而生成天地,天地万物的 开始是自生、自然的。
B.中国哲学中的“三才”说和“与天地参”传统,体现了人可以获得高于宇宙内其他事物和 生命形式地位的主张。
C.朱熹的“理”、吴澄的“道”,都是宇宙之内的主宰,但是这种主宰说只有功能上的意义, 没有任何实体的意义。
D.宋代以来,宇宙内的主宰被理性化为宇宙、社会的普遍原理和法则的“理”,中国文明的 主导性观念开始成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10 11:0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小题1】下列有关“联想意义”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想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因此其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
B.联想意义是文学文字尤其是诗必须关注的,但科学文字其意义需要高度精确,不需要联想意义。
C.联想意义,因为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所以难以控制。
D.联想意义起源于习惯,因作者习惯走熟路,愈走愈平滑俗滥容易失去新奇味。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燃烧体冒烟”是直指意义,“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联想意义。
B.“月轮”是直指意义,“轮外的圆晕”是联想意义。
C.“小龙团茶”是直指意义,“天上小团月”是联想意义。
D.“做买卖”是直指意义,“端木遗风”是联想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套板反应就是文艺心理学家遇到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自鸣得意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的现象。
B.套板反应是推陈出新的对立面,如果一个作者在字词上面离不掉它,那么在运思布局甚至人生态度上也会如此。
C.套板反应并非没有好处,由于人生来的惰性,套板反应比新创较为省力。
D.套板反应普遍存在,我们所看到的文章,大半都是使用了套板反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考试活动,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也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由于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隋唐以来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取士。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科举考试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人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封建统治阶层。
B.科举考试自宋代开始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
C.科举考试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性别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D.科举考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科举制具有文化整合功能论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B.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D.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要想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进而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制自身的特点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C.科举制打破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这样的选拔方式大大优于察举制,因此察举制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D.在科举制度下,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同类题3

材料二
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市场数据分析报告,2018年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达1650亿至1700亿美元,并在2022年前达到2300亿至2350亿美元的规模。如果预测成真,五年后的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超过现今全球150个国家的GDP。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到后来的FC红白机、街机、PlayStation、PC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虽然只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虚拟现实”是一个技术系统,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网络、立体显示以及仿真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这种新技术力求给用户带来无限接近真实的浸入式使用体验,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游戏中。比如,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玩家进入三体游戏之前,需要穿上由一个全视角显示头盔和一套感应服构成的“v装具”。通过记录视网膜特征,感应服可以使玩家从肉体上感觉到游戏中的击打、刀刺和火烧,能产生出酷热和严寒的效果,甚至还能逼真地模拟出身体暴露在风雪中的感觉。
当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普及之后,所有二维的屏幕都能非常轻易地被“虚拟现实”系统替代,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刺激,将为大脑营造出极近真实的幻觉,它将可以放大并操控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创造外部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难辨了,这时人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取材于阿莫、骆立玛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开始,电子游戏就向虚拟现实一路狂奔,势如破竹。
C.小说《三体》描述的玩家浸入式的使用体验,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技术来实现。
D.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困惑。
【小题2】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去国方知故国愁
万俊人
每到春节,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举国大流动的景象蔚为壮观。经济学家看到的是节期消费的经济;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人口流动的社会动态;人类学和文化学者留意的是辗转返乡的亲情、乡愁和家国情怀。此可谓“还乡不惧家乡远”。
可是,究竟是什么使得家国情怀和文化乡愁在这一刻显得这般浓烈?仅仅是因为“他乡没有烈酒,没有九月九”么?亲缘聚,故土乡念、礼仪、传统么?可于我,对家乡、故土、国家等问题的意识确是因为出国,远离而得强烈和清晰,可谓“去国方知故国愁”!
我的这种感受是否印证了所谓“距离产生美”的美学箴言?乡愁关乎家国,具有一种伦理情情甚至政治情怀,因之才会有“文化乡愁”和“政治多愁”,如果说,文化乡愁意味着人们对亲情故土所怀有的一种天然的伦理依恋和道德记忆的话,那么,政治乡愁使是国民对于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一种社会化了的政治归属感或政治伦理认同。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化乡愁还是政治乡愁,都蕴含着深厚道德伦理意义和政治内涵的特殊人类情怀,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国情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一种最具绝对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神圣意识,因为国家是“地上的神物”,是人类理性辩诬法发展的高级阶段;伟大哲圣康德认为,作为人类最终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不是国家,而是人类社会的“自由联盟”,不仅基于自由理性的国家伦理,还基于人类理性的普世伦理,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具普遍意义,也更神圣。
可是,哲人之见往往流于抽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国家意识或国家观念却常常只能见诸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毫不奇怪,家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出发地和归属地,是我们生存和行动的原点,无论我们行走多远多久,终究都会返回此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家仿佛家因外的山川,甚至是流动天边的风云,自然而然得让我们很难有切身的感受,除非我们远走他国,或者国家不幸遭遇外来者的入侵。在和平安详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普通人很难对国家或国家政治保持高度敏感的甚至是起码的政治意识。在一般的经验感受层面,人们的国家意识很容易消融于某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
其实,“家”与“国”之间不单有着伦理诉求与政治诉求的差别,而且也有着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差别:滋生乡愁的是一种蕴舍血缘、亲和地缘的情愫与依恋,一种基于伦理认同或道德认同的独特的伦理归属感;而滋生国愁的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谱系、人种同源、民族归属和祖国认同的情怀与归依,一种公民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感。
然则,无论乡愁还是国愁,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地缘”情怀。易言之,无论是我们的生长之地还是我们的母亲之地,都是我们无法忘却、无法割舍,更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正由于此,爱家与爱国,或者家亲论与爱国主义,都有其充分正当的存在理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出发地、原点及归属地,能滋生出蕴含血缘、亲缘和地缘的乡愁。
B.黑格尔和康德认为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伦理是基于理性的神圣意识,因而更能影响人类。
C.“文化乡愁“政治乡愁”缘于人们对故土或自己的祖国所怀有的伦理依恋、伦理认同等。
D.国愁体现个体或民族同胞对特定政治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归依或政治伦理归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去国方知故国愁”“还乡不惧家乡远”等诗文,使全文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B.每年有超过13亿人次的国民返乡过节,作者由此产生不同于其它研究者的家国情怀。
C.文中用对比手法论证“家愁”“国愁”的区别,一般人易于感受到家愁,却感受不到国愁。
D.因为我们的生长之地、母亲之地是一块无法让渡的生存“属地”,所以爱家、爱国很正当。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乡愁”与“国愁”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化当春风化雨

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既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春节可谓“全球最大庆典”。临近中国新年,不少国家也相继开启了“春节时间”:在乌克兰基辅国家大剧院,《魅力湘西》这一“来自中国的礼物”,带来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在美国华盛顿科戈德庭院,“中国新年家庭日”张灯结彩,民俗展台前排起了长队;在葡萄牙里斯本市中心,阿连特茹民歌与少林功夫交相辉映,携手迎接新年的到来……世界各地奏响的春节序曲,既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注脚。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观感一脉相承。这几年,翻看国外图书的推荐榜单,“彻彻底底的杰作”《三体》三部曲、“中国小说家笔下的隐秘世界”《解密》等作品赫然在列;点开全球最大收费视频网站网飞(Netflix),《反黑》《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国产网剧的身影令人惊喜;观察纽约时装周的潮流走向,中国品牌一场以“悟道”为主题的走秀点燃舞台,被誉为“一封致年轻人的情书”。有人感慨,中国文化正呈现复兴气象。

来自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比人们想象中走得更远。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不仅出口规模实现了稳定增长,在出口结构上也呈现出持续优化态势。近年来,从能不能走出去占有一席之地的担忧,到走得出彩勇立时代潮头的憧憬,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日新月异,佳作频出,时不时就会刮起一阵“中国旋风”。

在德国,有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飘彩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为什么异国小镇能与遥远的中华文明之间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振?当地的说法是,因为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他们迷上了中国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

文化是最好的使者。对中华文明的需求越旺盛、价值越认可,中华文化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更多的地方春风化雨。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强调民族性,兼顾世界性。文化与众不同的一国特性同它的世界普通适用性即所谓的“普世性”是相通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很多。如“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让外国人想起“武术旗袍大花脸”。要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凸显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有人曾这样比喻,如果中国文化是凝聚在天上的云彩,就一定要变成雨落地。如此说来,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既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满足世界市场对中华文化的巨大需求,我们不仅要在春节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浓缩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浸透中华文明的基因。以多元的文化符号、文化覆盖,辅以独运匠心的东方魅力,中华文化的航船才能行稳致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带来的风驰电掣的激荡,是指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内涵,以多元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覆盖,着力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B.中国文化刮起的旋风带来的润物无声的温柔,是指在国外,在日常生活中浸透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文化逐渐走进众多外国人的生活之中。
C.无论是不少国家开启的“春节时间”,还是平时在国外看到的中国影视、文学作品,都凸显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
D.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实现了稳定增长,在出口结构上也呈现持续优化的态势,说明中国文化已经走出了彩,勇立时代潮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国文化当春风化雨”这一主题,整体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论证充分有力、结构完整圆和。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但未对事例做具体深刻的分析,这样可以增加事例数量,增强说服力。
C.文章在具体论证中,从多角度对“要有风驰电掣的激荡”“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D.第五段举德国迪特福特小镇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文化要在更多的地方春风化雨,就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得到对方认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子啊世界上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春节前世界各地奏响的各种春节序曲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影响比较广泛。
B.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总额达到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正在快速增加。
C.中华文化在对外交往中,既要强调民族性,又要兼顾世界性,要整合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国人的时代风貌。
D.作者认为中华文化当春风化雨即“要有润物无声的温柔”,是因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风驰电掣的激荡”的程度已完全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