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做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子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二程看来,《大学》分明易懂,而《中庸》含蓄深刻,须细加玩赏。
B.在朱子看来,《论》《孟》只是应机接物的微言,抑扬不明,较难领会。
C.朱子认为,有了《大学》提纲挈领,便可领会《论》《孟》的精深微妙。
D.朱子认为,《大学》循序渐进,为天下后世立说,堪称垂世立教的大典。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与单行的《论语》《孟子》同属诸子书,后都升为经书,宋代的“十三经”包含了《礼记》《论语》《孟子》。
B.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了“四书”,后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C.二程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从这部书入手不会走错路。
D.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融贯《论》《孟》旨趣,领会《中庸》心法,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
【小题3】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
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
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2 08:5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邻居”们

李晓晨

他们是我邻居,就住在一墙之隔的地方。每个早晨,我拉开窗帘,视线扫过酒店、马路、车流,最后总会落在那片平房上,平房前的空地上老有一对小孩儿跑来跑去。但我竟没什么机会认识他们。直到裤子拉链坏了,四处打量,我终于在一扇大铁门上看到了七八行白底红漆的字,“换锁、配?匙、通下水道、缝纫……”推门进去,一个一口江苏话的胖老太先开了口。

“怎么了?”

“裤子拉链坏了。”

“十块。”

“不能再便宜点儿吗?”

“不行,也不是我,带你找人。”

“行吧,能换就行。十块。”

“跟我走吧。小四,先看着店。”

老太太和我不紧不慢地聊着。这点小活在她眼里压根就没多少利润,所以她很坚决,来客不同意价钱,她就断不会离开那张已经陷下去一个深坑的沙发。看我答应,她才从沙发窝里站起来,抖干净修鞋时蹭在身上的灰毛,披上红蓝格子大棉袄。“远吗?”“不远,几步路。”说话工夫,我已经跟着她出了门,重庆烤鱼、驴肉火烧、酸辣粉、烟酒副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养老院……走了两百多米,她一闪身子拐进了一条黢黑狭长的巷子,“就在里面,走到头”。“里面?”我迟疑了,停在巷子口。巷子太长了,只有零星灯光,根本看不清里面是什么。“走啊。”她已经在前面叫我了,“看脚底下,道黑。”老太太洪钟般的声音这会儿竟有了让人没法拒绝的力量,我只能跟着她加快脚步。

巷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开小饭馆的端出来一个盛满大蒜的红塑料盆,男的女的都忙着剥蒜,这只是他们第二天配菜的一小部分。收破烂的摆弄着白天的成果,纸箱、报纸、酒瓶一一归类码好,屋里很小,但收拾得整齐。白布帘子上是红色的歪歪扭扭的“男”“女”,不时有人钻进钻出,嘴里关心着生意、孩子和回家的车票。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几乎最繁华的地方,靠四周的酒店、写字楼、商厦过活,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群体,彼此交叉,又互相支撑。

我跟着她走到巷子尽头,一间简单的平房出现了,红砖砌墙,中间立着柱子,地上随意摆几样家具。缝纫机占据了最靠门的位置和最亮的灯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正坐在那里穿针引线,缝纫机咔哒咔哒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她在忙的,是一个东北男人的活计,他想把西装上衣改小些,说太大了穿上不精神。男人一边说一边套上西装比划着,衣服的银光闪得屋里“金碧辉煌”。“明天去见新老板,换个好点的活,回家也有面子。”他脸上满是喜悦,带着和西装外套一样的光彩。“那好啊,大哥,涨了工资以后多来,我收拾衣服,扦裤脚,缝被子都好的呀。”姑娘拿软尺量着,听口音和胖老太太还是老乡。“我老公也在饭店打工的呀,老板看重他,才给他涨了工资,还给他车子让他来回运运菜什么的,就是一天到晚不见人,唉。”不过,这叹息里明显透着劲儿,快过年了,她大概想到了老公要到手的奖金和给亲戚置办的年货吧。

终于轮到我了,把裤子递过去。姑娘白净的脸被灯光衬得更耐看。她拿出一个大盒子,飞快地寻找配对的拉链,这个长了,那个颜色不对,好容易找到一条合适的,立刻衬在裤子内侧,并不问我的意见,在这方面她才拥有绝对的权威。她拿起剪刀开始拆旧拉链,灯光不够亮时,还得举高些才能看清楚。等着也是无聊,我开始跟她闲扯,知道姑娘姓刘,二十二岁,跟老公来北京打工,一大家子都住在这,周围基本都是老乡或者打工的同伴,热热闹闹挤在一起,有个什么事儿都会帮着搭把手,看下孩子,做个饭,揽个生意。她告诉我,刚才领我来的老太太家挣得才叫多,因为他们摊子在路口,不像她缩在巷子里,只能靠老主顾一个带一个进来。

一对小姐弟吵吵闹闹冲了进来,到处都是声响。“妈妈,我要看《海绵宝宝》”“妈妈,弟弟踢我”“她先抢我手机”……这对小姐弟长得漂亮、精神,姐姐头发是自来卷,一对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瞟我几眼,心思也不在这里,显然还惦记着弟弟手里的手机。小刘有些分神,没办法,她得先解决姐弟之间的冲突,再来解决我。“快,擦擦鼻涕,都吃进去了”“多喝水,别跟弟弟抢”“都乖乖的,不然手机没收了呀”……母亲果然是万能的,语气和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三言两语就平息了一场小规模战役,这才又回到我对面坐下。“没办法,只有看手机才能不闹腾。”原来,天底下看孩子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我想着白天的心事,漫无目的地问她,“你觉得这儿好吗?”“哪不都一样嘛,到哪都是打工吃饭挣钱,北京也就这回事的呀,挣得多些啦。我们还好,婆婆跟着,两个孩子也在,一家子蛮好,看到孩子就很好。”她抬起头笑笑。她和她周围的人或许并不在意这问题。他们每天做着自己的活计,攒钱,看孩子,买菜,做饭,也许偶尔会琢磨琢磨离开还是留下。这一家子给我一种细微而安定的感觉,甚至生出几分信任,想跟她再多扯几句。不过,门一开,又进来一个小伙子。“接袖子。”“十五。”小刘说。我突然意识到,给她钱,回家,是我现在最该做的事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门上白底红漆的字及白布帘上歪歪扭扭的“男”“女”既暗示“我”“邻居”们的身份,又营造出较浓的市井气息。
B.开篇那对小孩的身份在后文得以水落石出,首尾彼此呼应,而在姐弟俩身上也一定程度地反应了当下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
C.在被胖老太太带到駿黑狭长的巷子前时,“我”的迟疑源自本能的警惕,而跟裁缝小刘的短暂接触却令人产生信任之感。
D.作者以平实的口吻写人记事,生动地勾勒出处在繁华都市一角的底层劳动者的众生相,并将真挚的同情与欣赏寄寓其间。
【小题2】文章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讲述我“邻居”们的生存状态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人物语言简洁明快,请结合文章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正门(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小题2】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小题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败;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品和百年战争选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合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了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变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式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教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递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C.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依次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文章既回朔历史,又展望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规,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C.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道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向,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