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两岸故宫的拥抱
①20 世纪 30 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故宫博物院的大批文物迁移到南方,颠沛流离十多年。1949 年,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国民党政权转运到台湾,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今年 2 月中旬,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访问,商谈交流合作事项,一时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
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反响,是因为它的重要的意义可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③首先,从两个博物院来说,加强交流合作是双方事业发展的需要。两个博物院同根同源。从文物藏品讲,台北故宫 92%是清宫旧藏,北京故宫 85%是清宫旧藏,两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再从院史上看,都是 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延续,继承着长期形成的故宫精神。这次两院所达成的合作意向,包括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科研、出版,建立学术人员互访的长期机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合作举办展览、合开研讨会等,都是从两院的实际出发的,这些对故宫学研究也会有深入的推进。
④其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幸事。国宝长久分隔,故宫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又由于长期以来两岸的对立,人们难以全面了解故宫的珍藏。两个故宫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向两岸同胞共同展示故宫的全貌,使人们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这是因为,故宫及其文物藏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此次故宫对故宫的交流,是海峡两岸民众以故宫为起点去拥抱共同的文化。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它对于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再次,两个故宫博物院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在世界上弘扬中华文明亦有积极意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及其藏品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断地从伟大的紫禁城中,从两院珍贵丰富的藏品中,受到历史的启迪,汲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现在两岸故宫的携手合作, 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丰富博大, 这种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那种刚健、坚韧、包容、和合等精神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⑥两岸同胞对两个故宫的交流给予了厚望。我们期待着。
【小题1】“两岸故宫的拥抱”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该标题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处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比较恰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③~⑤段运用了( )的论证结构。
A.对照
B.层进
C.并列
D.总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8 12:0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过青浪滩
刘舰平
“哇、哇”的怪叫声震耳欲聋,无数头浑身墨黑的河鸦,遮天蔽日地在桅顶上盘旋。“鸬鹚”捧起饭团朝天上撒去,一面连声祈祷:“求神兵帮我们消灾除难!求大将军保佑二佬无事平安……”我望见河鸦俯冲下来,猛如雨点般的鸦嘴便将斋饭啄食得颗粒不剩。
滩姐火了:“蠢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
“鸬鹚”叹了一声,赶开了河鸦。
“姑娘,坐稳哪!船标滩了!”
我躬腰进了船篷,抱起婴儿二佬。
船像箭一样,两岸怪石一晃而过,令人头晕目眩。礁石离水面只有半尺,像狼牙,像鬼斧。滩姐稳如铁塔一般立于船头,裤脚卷齐膝盖,赤露着一双古铜柱似的脚杆,大浪扑上来,在她脚杆上撞成飞沫。
“啊!妈呀!”
我失声惊叫起来!船头刚躲开一块狰狞的礁石,一团黑魆魆的巨大魔影,张牙舞爪地扑来……
“鸬鹚!稳篙!”
滩姐大吼一声,甩过船篙,直插巨石——“当”地一声,船身抖动几下,迅即减慢了速度。再一看滩姐,手里的船篙变成了一把大弓!篙尖抵在石缝里,下截撬住船头,她自己将身子缩成一尊秤砣,死死地压住篙尾,任弯弓似的船篙左右摇摆。嚣张的滩水遇到了羁绊,一个恶浪接一个恶浪地扑打着船舷,好像要把船只撕烂、咬碎。
“鸬鹚!莫松篙呀!”
滩姐咬牙切齿地迸出这几个字来,脸膛紫得像茄子,眼睛红得像火球!船身在颤栗中僵持着。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要滩姐有一丝懦弱,“吞船浪”便会瞬间将我们卷入阎罗殿!
招佬奔上船头,小小的身躯也帮着母亲去压船篙……
“走开!”滩姐吼道。
“不!”想不到招佬竟敢那么大声地顶撞!
船篙一闪一闪的,巨大的弹力不时将母女俩的身子掂起来,但船篙又被母女俩拚死命地压下去……
“招佬,快走开呀!”
滩姐几乎是癫狂了一般嘶喊着。
“不嘛!”
招佬两脚往船篙上一夹,两手箍紧了船篙,索性将整个身子缠在上面了!
我忘了手中还抱有婴儿,也急步扑了过去……
没等我挨拢船篙,就被滩姐飞起一脚,踹倒在船板上。与此同时,只听“呼”的一声风响,船篙从滩姐的身子下弹起来,一个黑影,随着船篙一齐飞向阴森森的石壁。
“哇!招佬!——”
我眼前一黑,脑壳里“嗡”地一声,仿佛天崩地裂,什么也不知道了……
……似乎整个宇宙都是呼唤“招佬”的声音。我从冥冥之中慢慢苏醒,真不敢相信:天还在!太阳还在!……唔,这是谁呀?黑黑的脸,一双失神的眼睛那么直愣愣地盯着我……
“姑娘,你……没有事吧?”
我坐起来:“招佬,招佬呢?!”
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怀里的二佬“哇”地哭起来,她回过头,将奶子重新塞进乳儿的嘴里。乳房上,也伤痕累累,二佬吸吮到的,一半是奶,一半是血……
我往船头看去,招佬静静地睡在船板上。“鸬鹚”屈膝跪在她的枕头边,默默地滴着眼泪……
“哇!哇!”河鸦又飞来,且越飞越低,漆黑的翅膀快撩着了我们的头发。“鸬鹚”“嗷”地一声站起来,操起船篙,朝满天的河鸦一阵猛打!
“要你们保佑!要你们保佑!嗷!……”
“神兵们”一声接一声地惨叫,纷纷坠入滩水里。活下来的,拽着长长的怪腔,仓惶逃散。滩姐无言地走过来,脱下一件白内衣,小心轻缓地将女儿裹好,放进船篷里。她拿起船篙,硬着喉咙说:“她爹,开船吧!”
滩姐狠撑了两篙,就将船头退出了石罅……
青浪滩最险的地段已过,浪头像精疲力竭的野兽,低低地呜咽着。
我坐在船篷里,心如刀割地饮泣着,负罪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姑娘,出来晒晒太阳吧!”是滩姐的声音。
“唔。”昏昏沉沉地出了船篷,站在她的身后。头顶上的太阳明晃晃的,我却感受不到它的温暖。
“你看,那块岩石上的叮叮雀儿,叫得多好听呀!”
滩姐指着水面礁石上的一对蓝羽绿嘴的小鸟,但并没有回头来看我。
(节编自刘舰平《船过青浪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船过青浪滩”的惊险过程,读来惊心动魄,而且故事还带有象征性,隐含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小说中滩姐虽然是个女性形象,但是从作者的笔墨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她的柔弱,相反在险滩恶浪面前,她表现得非常勇敢、无畏。
C.小说中的“我”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我”还推动了情节发展,因“我”去压船篙,最终导致意外发生。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充分体现了滩姐失去招佬的巨大痛苦。
【小题2】小说开头写“鸬鹚”喂河鸦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写“船过青浪滩”的故事,蕴含着哪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说明分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 友
石磊
第812号病房,住着两位病人,都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一个不到四十,一个五十出头。来看望年轻的病人特别多,出出入入,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得知,年轻的病人姓金,是县里的一位局长,且是一位有一定权力的人。年纪大的那位,除了儿子和儿媳来看过一次,再没有其他人来看过他,只有老婆陪着他。金局长的妻子送走一位老板刚回来,又有一位挺着大肚子的男人手提着水果和鲜花走进了812号病房,他肯定又是来看金局长的。他一进来,就走到金局长的床前,叫道:“金局,您好!”
“哎呀,黄总,你这位大忙人怎么也来了?”金局长有点惊讶地说。
黄总把鲜花递给金局长的妻子,说:“您躺在医院,我能不来吗?再忙也要来看一下。”
“黄总,这些天,我就无法到工地去了,你可要保质保量。不然,别怪我铁面无私!”金局长小声地警告他说。
“金局,这您就放心吧。”他说完,又接着叹了一声,说:“哎,共产党的干部,要是都像您这样……”黄总看了邻床的病人一眼,收住了口,说:“不说了,不说了……”
黄总坐了一会,就告辞走了。黄总临走时,用眼睛对金局长的妻子,示意了一下他的水果袋。金局长的妻子没有反应,装出不知道黄总的意图。黄总走了,金局长的妻子,拿起黄总的水果袋一看,里面有一个大信封,眉开眼笑,乐呵呵地说:“买了这么多水果!”她说完,拿出两个大苹果,递给邻床病友的妻子,说:“大姐,你吃苹果吧。”
那位大姐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不要不要,老是吃你的水果。”
“别客气,我们是病友了,这是有缘分才在一起啊!”金局长接着妻子的话说。金局长说完,看了一眼病友,他微闭着双眼,小心地问:“大哥,你贵姓?”
“我姓钟。”病友回答他。
“在什么单位?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金局长又问了一句。
老钟的嘴角笑了一下,他本想回答他,又有两个人进来看望金局长了。于是,老钟也就不说了。此时,老钟的妻子,拿来一碗粥,给老钟喂粥。那两个人走后,金局长的妻子,趁着老钟吃粥,在小心
地处理那些水果袋。老钟还没有吃完粥,又有人敲门了,金局长的妻子急忙打开门,进来了四五个人。老钟夫妇没有理会人家,知道不是来看他们的。来人对着老钟叫了一声:“钟市长,你好!”
老钟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急忙抬起头来,说:“陈书记……”
“钟市长,你怎么到这里的医院来?”陈书记握着钟市长的手,不解地问。
“这里很好,这里安静!”钟市长微笑着说。
钟市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又有人来看望金局长,霎时,一连来了好几位。这回,弄得金局长很尴尬。
市委陈书记跟钟市长聊了一会儿工作,告辞走了。陈书记他们一走,金局长就问:“钟市长,您就是邻市的钟炳生市长?”
钟市长微微地对他点了一下头。
此时,金局长低下了他的头,一面愧色。不到半个钟头,金局长提前出院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故事发生的地点局限于一个病房,时间跨度不到一天,就在这小小的空间和短短的时间里,带来强烈的戏剧效果。
B.作者将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觉悟通过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呈现出来,不着痕迹,可见作者功力之深。
C.同为病友,同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来看望金局长的人特别多,是因为金局长是县里的一位局长,权力很大。
D.小说描写局长妻子圆滑世故、熟练处理受贿物品和局长勤于工作、铁面无私的共产党员干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E. 作者擅长编织小故事,精心设计,在一系列的铺垫、悬念、反转之后,让贪腐者受到触动,让正能量得以传播。
【小题2】文本短小精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试举两例赏析。
【小题3】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头条新闻
周波
那天,市报张编辑打来电话。
“你的稿子明天见报。”他说。
“暂时不要发。”我说。
“为啥不发?都编排好了。”张编辑不解地问。
“等等,过几天再发。”我嘿嘿一笑。
张编辑是我的朋友,平时很要好。自从我调到D县县委报道组之后,我们俩关系越发亲密。每当县里举办大型活动或者有领导感兴趣的新闻时,通过他就能顺利发稿,为此我常得到领导的赞许。
过了几天,张编辑又催我。
“稿子不是写得很好嘛,咋不发?”他问。“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我说话的腔调像是他上级。“搞啥鬼?下回再来稿子我全封了它。”他笑着说。
“宁愿让你封了其他稿子,这个稿子我现在是绝对不发的。”我说。“那你这么早寄来做啥?”他很好奇。“随时准备着发稿,谁说我不发了?”我说。“这么重要?”他说。“确实很重要。”我哈哈笑着说。
一个月后,我主动打电话给张编辑。
“星期三请把这篇稿子发出来。”我说。
“你是市委领导还是我的上级呀?想发就发,想不发就不发。”他有点生气。“求你了,帮兄弟一把,我有要紧事。”我压低声音,怕被旁人听见。
“真搞不懂你,好吧,我答应你星期三发出来。”张编辑说话时声音里满是疑惑。“要发在头条哟。”我说。
“啥,发头条?这报社是你家办的呀?上次可以帮你发头条,这回不敢保证。”张编辑有点火了。
“无论如何都要发头条,下次来我请你上县城最好的馆子。”我说。
“不行。星期三还不知道有啥重要事要登呢。报社的规矩你是知道的,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必须放在头条,再说还不知市里有没有重大新闻呢。”张编辑说得很认真。
“那至少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不放头条就放二条,报眼也行。”我挖空心思想着各种办法。“你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好吧,看你的命了,我能帮就帮。”张编辑说完就挂了电话。
星期三早上,省里来了大领导,带队的是水利厅厅长。厅长和一帮专家学者风尘仆仆地赶到市里,准备先在宾馆里听各县区主要负责人汇报。“报纸出来了吗?”我一大早打电话给张编辑。“你吉人吉相,横头条,大三栏。”张编辑挖苦我。“真的呀,太激动了!请再帮兄弟一个忙,速送到阳光大酒店大堂和所有房间,尤其是301房间必须送到。”我急切地说。“我给你打工呀?”张编辑口气有点不耐烦。“省水利厅厅长来了,上午要听各县区汇报海塘建设情况,我们书记、县长已经赶过去了。”我说。“你小子原来在搞大策划呀,怪不得一直等着不让发稿子,连我也被你蒙了一个月。”张编辑哈哈大笑起来,“好,再帮你一次,我马上让送报员送过去。”
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工作!”
横幅迎风招展。301房间内,厅长津津有味地看着刚十万火急送达的当日报纸。
“《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这么脚踏实地地去做,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满面春风地对D县县长说。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以后要更加努力去做。”县长也兴奋地说。“我看这次其他地方就不去了,现在就去D县看看。”厅长吩咐随行秘书。“厅长还没听我们汇报呢……”其他各县区的领导面面相觑,嘀咕着。
“还要听啥?房间里能听出啥名堂来?你们看人家D县工作做得多到位,做出成绩就要奖励嘛。”厅长边说边拿着报纸走出了门。
据说,狼多肉少,各县区都在积极争取,那笔海塘资金原定落至A县,A县已预先吃了“定心丸”。却料不到,厅长把1000万海塘资金放到了D县。
年底,那篇头条新闻获了奖。县长被调到市里当水利局一把手,想不到,他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官场”为背景,将对官场世态切入肌理的叙述巧妙地融入“头条新闻”的设计与发表上,彰显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B.张编辑一再催促“我”,急着要发那篇稿子,“我”却说:“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二人一个急躁,一个沉稳。
C.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工作!”这个场面描写暗含着对所谓领导的讽刺。
D.“《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的这句话为下文写那笔海塘资金被放到D县做了铺垫。
E. 水利厅厅长不喜欢在房间里听汇报,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看D县工作做得到位,就要给予D县奖励。
【小题2】作品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县长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英国的不少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就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人,与徐申如长远的教育眼光及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追随罗素等,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他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
C.徐志摩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诗文创作等领域颇有建树。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其影响的广泛程度而言,并不如新月社。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并非同等重要。
D.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是著名的散文家,相比之下其诗歌创作更得同时代名家的青睐。
E.对徐志摩这样一位思想性格复杂多变的文化名人,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小题3】徐志摩取得人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