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过青浪滩
刘舰平
“哇、哇”的怪叫声震耳欲聋,无数头浑身墨黑的河鸦,遮天蔽日地在桅顶上盘旋。“鸬鹚”捧起饭团朝天上撒去,一面连声祈祷:“求神兵帮我们消灾除难!求大将军保佑二佬无事平安……”我望见河鸦俯冲下来,猛如雨点般的鸦嘴便将斋饭啄食得颗粒不剩。
滩姐火了:“蠢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
“鸬鹚”叹了一声,赶开了河鸦。
“姑娘,坐稳哪!船标滩了!”
我躬腰进了船篷,抱起婴儿二佬。
船像箭一样,两岸怪石一晃而过,令人头晕目眩。礁石离水面只有半尺,像狼牙,像鬼斧。滩姐稳如铁塔一般立于船头,裤脚卷齐膝盖,赤露着一双古铜柱似的脚杆,大浪扑上来,在她脚杆上撞成飞沫。
“啊!妈呀!”
我失声惊叫起来!船头刚躲开一块狰狞的礁石,一团黑魆魆的巨大魔影,张牙舞爪地扑来……
“鸬鹚!稳篙!”
滩姐大吼一声,甩过船篙,直插巨石——“当”地一声,船身抖动几下,迅即减慢了速度。再一看滩姐,手里的船篙变成了一把大弓!篙尖抵在石缝里,下截撬住船头,她自己将身子缩成一尊秤砣,死死地压住篙尾,任弯弓似的船篙左右摇摆。嚣张的滩水遇到了羁绊,一个恶浪接一个恶浪地扑打着船舷,好像要把船只撕烂、咬碎。
“鸬鹚!莫松篙呀!”
滩姐咬牙切齿地迸出这几个字来,脸膛紫得像茄子,眼睛红得像火球!船身在颤栗中僵持着。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要滩姐有一丝懦弱,“吞船浪”便会瞬间将我们卷入阎罗殿!
招佬奔上船头,小小的身躯也帮着母亲去压船篙……
“走开!”滩姐吼道。
“不!”想不到招佬竟敢那么大声地顶撞!
船篙一闪一闪的,巨大的弹力不时将母女俩的身子掂起来,但船篙又被母女俩拚死命地压下去……
“招佬,快走开呀!”
滩姐几乎是癫狂了一般嘶喊着。
“不嘛!”
招佬两脚往船篙上一夹,两手箍紧了船篙,索性将整个身子缠在上面了!
我忘了手中还抱有婴儿,也急步扑了过去……
没等我挨拢船篙,就被滩姐飞起一脚,踹倒在船板上。与此同时,只听“呼”的一声风响,船篙从滩姐的身子下弹起来,一个黑影,随着船篙一齐飞向阴森森的石壁。
“哇!招佬!——”
我眼前一黑,脑壳里“嗡”地一声,仿佛天崩地裂,什么也不知道了……
……似乎整个宇宙都是呼唤“招佬”的声音。我从冥冥之中慢慢苏醒,真不敢相信:天还在!太阳还在!……唔,这是谁呀?黑黑的脸,一双失神的眼睛那么直愣愣地盯着我……
“姑娘,你……没有事吧?”
我坐起来:“招佬,招佬呢?!”
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怀里的二佬“哇”地哭起来,她回过头,将奶子重新塞进乳儿的嘴里。乳房上,也伤痕累累,二佬吸吮到的,一半是奶,一半是血……
我往船头看去,招佬静静地睡在船板上。“鸬鹚”屈膝跪在她的枕头边,默默地滴着眼泪……
“哇!哇!”河鸦又飞来,且越飞越低,漆黑的翅膀快撩着了我们的头发。“鸬鹚”“嗷”地一声站起来,操起船篙,朝满天的河鸦一阵猛打!
“要你们保佑!要你们保佑!嗷!……”
“神兵们”一声接一声地惨叫,纷纷坠入滩水里。活下来的,拽着长长的怪腔,仓惶逃散。滩姐无言地走过来,脱下一件白内衣,小心轻缓地将女儿裹好,放进船篷里。她拿起船篙,硬着喉咙说:“她爹,开船吧!”
滩姐狠撑了两篙,就将船头退出了石罅……
青浪滩最险的地段已过,浪头像精疲力竭的野兽,低低地呜咽着。
我坐在船篷里,心如刀割地饮泣着,负罪的心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姑娘,出来晒晒太阳吧!”是滩姐的声音。
“唔。”昏昏沉沉地出了船篷,站在她的身后。头顶上的太阳明晃晃的,我却感受不到它的温暖。
“你看,那块岩石上的叮叮雀儿,叫得多好听呀!”
滩姐指着水面礁石上的一对蓝羽绿嘴的小鸟,但并没有回头来看我。
(节编自刘舰平《船过青浪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船过青浪滩”的惊险过程,读来惊心动魄,而且故事还带有象征性,隐含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小说中滩姐虽然是个女性形象,但是从作者的笔墨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她的柔弱,相反在险滩恶浪面前,她表现得非常勇敢、无畏。
C.小说中的“我”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我”还推动了情节发展,因“我”去压船篙,最终导致意外发生。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滩姐急忙背转脸去,肩头不停地抽搐着”,充分体现了滩姐失去招佬的巨大痛苦。
【小题2】小说开头写“鸬鹚”喂河鸦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写“船过青浪滩”的故事,蕴含着哪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说明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0 09:0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拓宽眼界。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2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据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那么问题来了,在一线城市,例如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在天津的部分网友中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问卷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花费上万元。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对于调查中,“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对于“有机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培养孩子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以下是其中的两个调查数据图: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数据图一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数据图二
——《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壮阔的游历,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光明时评》
【小题1】根据两个数据图及材料二,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让孩子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但这些想法都是家长一厢情愿。
D.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虽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的部分网友为调查对象,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着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一度被搁置,是因为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
D.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E. 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小题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民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更多的人力资源被激活,社会变得更平等、更合理也更有效率,因此迸发出来的活力是以前的时代不可比拟的。科举变成了选拔人才的独木桥,这一政策使宋朝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视读书。宋朝儿童启蒙读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宋朝的识字率、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

深厚的文化基础、安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使宋代成为一个文化异常发达的文质彬彬的朝代。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居其六。《全宋诗》的作者近万人,是《全唐诗》的四倍。宋词更是宋代文学最辉煌的代表,苏轼、辛弃疾、姜夔等词人成为后世不可能超越的顶峰。宋代的哲学、绘画、雕塑、瓷器等,在文化上也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宋代文化与以前历代最大的不同,是雅文化从俗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中国文化头一次出现大众化和世俗化倾向。随着科举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上层文化扩展到全社会,宋代平民百姓比其他朝代的人更为彬彬有礼,连市井小贩说起话来,都带着几丝文绉绉。与此同时,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开始大面积交融。在宋代以前,中国文学一直用典雅的文言文进行创作,宋代则开了以口语化的民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小说、评书、戏剧等俗文化在宋代蓬勃发展。宋代雅文化从俗文化中获得大量灵感。比如苏东坡就非常善于运用街谈市语:“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市井文化的活泼自然激活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雅文化,使宋代的上层文化富有生活性、感染力。宋代书法从以前庄严刻板的碑书变为更自然洒脱的帖书,士大夫绘画首次出现了百姓的货摊、城中的店铺、市民的生活,比如李嵩的《货郎担图》、王居正的《纺车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宋词更是将士大夫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柳永等人的词受到上下层社会的共同欢迎,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哪个朝代最适合穿越回去生活,我的答案是宋朝,因为大宋的市井文化悄然崛起,可以提供更适合普通人的文化娱乐。在瓦市勾栏中听评书,看杂技,在州桥夜市煎茶斗浆,在相国寺内品果搏鱼……以今天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欣赏汉唐大赋之类的贵族文化无疑有些吃力,但如果穿越回宋代就可以找到种种平民化的文化享受。

许多学者都说,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比唐代还伟大。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李约瑟博士说,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确实,从许多数字指标看,在唐代臂膀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许多方面超越了唐代。唐代中国人口最多时才五千多万,而宋朝人口超过一亿。“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出现在宋朝。有学者认为宋仁宗时期,宋王朝的GDP占当时全世界GDP的65%。综合各个角度,宋朝在历代王朝中确实是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

(节选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文化异常发达的文质彬彬的朝代,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安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
B.宋代雅文化从俗文化中获得大量灵感。其表现于不用文言文,而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评书、戏剧等俗文化蓬勃发展。
C.今天的中国人在文化上更适合追求普通人的文化娱乐。如在瓦市勾栏中听评书,看杂技,在州桥夜市煎茶斗浆……
D.汉唐大赋之类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贵族文化,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有能力欣赏的。它的欣赏取决于欣赏者的文化水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科举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全社会都弥漫着上层文化的气息,不但宋代平民百姓比其他朝代的人比较起来更加彬彬有礼,连市井小贩说起话来,都显得文绉绉。
B.市井文化的活跃自然激活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雅文化,使宋代的上层文化富有生活性、感染力。“街谈巷说,鄙俚之言”同样具有妙处。
C.柳永等人的词受到上下层社会的普遍欢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士大夫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的重要案例。
D.从人口、科学文化的发展、GDP的价值创造等多项数字指标来看,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拥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异常发达的宋代,不仅文化人士众多,宋词成就显著,而且在哲学、绘画、雕塑、瓷器等多项文化领域中均有不俗表现。
B.在宋代,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考试不断进入到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进行大面积交融。
C.宋代书法从庄严刻板的碑书变为更自然洒脱的帖书,李嵩、张择端等士大夫的绘画的内容也较之以前更加丰富且生活化、市井化。
D.之所以称宋朝是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是因为宋仁宗时期,其GDP占当时全世界GDP的65%。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智库的基本功能在于决策咨询。因此,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智库的价值倾向性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智库如果希望它的政策研究具有较高的质量,不能不重视其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中立性。没有客观的学术研究,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将难以得到保障。但是,现代社会选择理论指出,不存在可加总的社会总效用。在社会经济政策操作中,不可能做到所谓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所能存在的只是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智库的政策咨询能够影响政策,在于政策制定者认可、接受、采纳它。不得不承认,能够获得认可、接受、采纳的政策咨询建议,不仅要求较高的学术质量,而且还必须与政策制定者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接受这种价值肯定或价值否定。智库产生政策影响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一致性或价值相容性。
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一致性,目前在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中基本上是不成问题的。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与政府主要领导的思想保持基本一致,可以说是其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使之失去了智库的基本功能,转化为政策决定者的笔杆子、政策阐释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咨询者。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地位相对超脱的大学智库也就因之显得特别珍贵:它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甚至相反的立场上提出政策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政府研究机构或准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短板。从这一点上说,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智库对于提供不同政策选择方案,对于提高政策咨询的质量,作用非常重要。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并不会因其大学智库的身份而自动获得。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大学智库也可能丧失其相对独立性。如果这样,那么大学智库的副作用甚至会超过政府的研究机构。因为,大学智库的伪独立性将给政策制定者以更多的“科学”幻觉和错觉,使其建议更容易被接受。
除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宽松和社会宽容气氛,大学智库在制度安排上,必须充分保障其研究的中立性及价值取向的独立性。
(选自《大学智库:价值中立性与独立的价值倾向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库的价值倾向性比其他研究机构更为明显,原因是智库的基本功能在于决策咨询。
B.因为希望政策咨询能够影响政策,所以智库重视其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中立性。
C.在现代社会,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D.智库产生政策影响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一致性或价值相容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一致性,目前在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中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智库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B.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决定者的笔杆子、政策阐释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咨询者。
C.因为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甚至相反的立场上提出政策建议,所以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地位相对超脱的大学智库也就因之显得特别珍贵。
D.中国大学智库对于提供不同政策选择方案,对于提高政策咨询的质量,作用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政府研究机构或准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短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集团之间存在利益博弈,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B.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失去智库的基本功能,因而地位独立的大学智库特别重要。
C.就目前而言,中国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的获得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其本身难以自动获得。
D.丧失相对独立性的大学智库的副作用甚至会超过政府的研究机构,因为其伪独立性将给政策制定者以更多的“科学”幻觉和错觉,使其建议更容易被接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不同的监察制度体系。在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监察体系,但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在秦代,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的监察机构形成了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之责。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其权力相对较大,有“便宜从事”之权。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的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取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对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保障统治机器正常运转、澄清吏治、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责、特点,可以总结出其中蕴涵的智慧。

监察网络覆盖面广。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整个官僚体系都被纳入监察网络之中。监察制度不仅覆盖整个官僚系统,而且也涉及国家政务的方方面面,如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文教监察、科考监察等。有时还派出御史进行专门监察,如巡仓御史就是为监察仓库而被特别派出的。这些监察制度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对于纠弹违法官吏、监督国家政务实施、贯彻政策与法令的实施等都体现出比较突出的制度功效。

对监察官吏要求较高。严格监察官选任、规范监察官行为是贯彻实施监察制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选拔监察官首先要考察其道德品质,监察官必须清正廉洁、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其次,需科举出身,以保证其文化素养。再者,监察官要有地方工作经验。此外,监察官必须严格依法监察,如有失监、漏监或贪赃枉法,则加重处刑。如《大清律例》规定:科道官受人馈送、收人财物,以及买卖多取价利,较其他官员罪加二等处罚。御史纠弹要有实据,不得闻风言事,对于捕风捉影者予以制裁。古代监察官很受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比如,汉代中央最高监察官御史中丞和京畿地区的监察官在朝会中都有座位。元世祖也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注重监察立法。随着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监察立法也相应地有所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法典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使得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不仅如此,监察立法也限定了监察权的行使,使监察官不得随意超出法律范围行事。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集历代监察立法之大成,包括训典、宪纲、六科、五城、各道、稽察、巡察和通例八类,内容十分完备。这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重视法律作用的表现。这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不仅具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世界监察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一土壤,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总体上看,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官员进行监督纠察的制度。
B.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及国家政务的全方位覆盖。
C.中国古代对监察官的选拔标准高于其他所有官员,对监察官犯罪处罚也更严厉。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官僚制度的形成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B.文章具体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积极作用,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表示了肯定。
C.文章通过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让现代人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D.文章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虽然历代名称不尽相同,但因负监察使命,更能快速晋升。
B.只要不断地扩大监察网络的覆盖面,就能更好地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及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C.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标准严格,监察官受皇帝重视。为鼓励他们尽职尽责,规定可闻风弹人。
D.监察立法不仅使监察活动有法律根据,也使得监察官对监察权的行使得到了约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颀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北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却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网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丰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投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闵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秀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务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炫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 “既来之,则安之”。“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 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 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 也于 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谈到当年翻译 《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92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妁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城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着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B.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C.“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D.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2】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小题3】周有光在他传奇的一生中,完成了多个领域的建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在周有光身上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