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此外,香炉在材质上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萌萌哒。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了。

【小题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用来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B.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关,每日的敬佛礼佛过程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
C.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由此可知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D.汉朝的“博山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了瓷制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小题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所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B.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为金属制作,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得名。
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类造型还可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薄雾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即是动物造型的香炉。
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但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许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火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6 12:0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多达5万多件,保留有汉文、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吐蕃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西夏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资料,内容涉及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图书馆”。敦煌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
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因中国丝绸大量输往西方而得名,成为中华民族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集中反映。敦煌的得名与丝路交通的开通有关。东汉应劭言:“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亦言:“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南朝人刘昭称敦煌为“华戎所交一都会”,隋朝人裴矩称敦煌是西域门户“咽喉之地”。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遗迹,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其洞窟数量、壁画面积和保存现状都是世界上其他著名石窟无法比拟的。姜亮夫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中讲到:敦煌艺术包罗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也包罗了中西艺术接触后所发的光辉,是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季羡林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说: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
十八世纪后期,近代考古学诞生。在地理大发现浪潮的推动下,敦煌、新疆及中亚地区吸引了各国考古学家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从1893年至1935年,来中国西北的考察团多达24批。其中1906年就有德国格伦威德尔、瑞典斯文赫定、俄国科卡诺夫斯基、俄国别列佐夫斯基、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芬兰曼妮尔海姆等七支考察队。这些考察团中,仅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有中国学者参加。形形色色的探险家来中国的起因和身份不同,但到了中国后,都做过同样的勾当——窃取文物。这些‚考古学上的贼‛将盗取的宝物捆载回国后,一夜成名。由于各国探险家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被誉为探险家的“黄金世纪”。在这一时期,中国西北成为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而敦煌成为乐园中的“极乐世界”。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虽然敦煌文书本身回归中国的路很长,但缩微胶卷、高清晰文书图版的不断出版,极大地改善了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各国学者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中国学者基于本土历史和母语研究的优势,在敦煌“胡语”文书研究之外的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更加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1980年以来,《丝路花雨》 《大梦敦煌》等舞剧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演出2000余场,以更为宏大的场面、更为震撼的感染力向世界人民宣传了敦煌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华夏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池田大作的书信录《敦煌的光彩》以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声音,这些都意味着敦煌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1893年至1935年,来中国西北的考察团中,仅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有中国学者参加,其余23批均无中国学者参与。
B.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探险家尽管起因和身份不同,但都是为了窃取文物,这使得他们归国后一夜成名,大发横财。
C.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被誉为探险家的“黄金世纪”,是因为各国探险家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
D.除“胡语”文书研究之外,中国学者因为有本土历史和母语研究的优势,所以在敦煌研究的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小题2】下列关于敦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它的得名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古人认为“敦”有大的意思,“煌”则指盛。
B.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众多,并保留有多种民族古文字资料,内容涉及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图书馆”。
C.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数量、壁画面积和保存现状位居世界第一,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遗迹,它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
D.姜亮夫认为敦煌艺术是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他和季羡林的话都称赞了敦煌艺术的成就极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文化丰富多彩,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B.近代考古学诞生于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的敦煌、新疆等地吸引了各国考古学家的目光,中国西北成为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而敦煌成为乐园中的“极乐世界”。
C.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不断改善,如今中国国学研究者也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D.有关敦煌的舞剧在国外受到欢迎,可见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和丰富的姿态与形式走向世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題.
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古人习惯于将铜称为金,因此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又因为这种文字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出现最多,所以又名钟鼎文。青铜器在商周时代有着强大的宗教力量和政治力量,“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它是巫或王(王也是最大的巫)在祭祀仪式上用来沟通上天、通达祖神旨意、实现合理统治的手段与工具。
铸造青铜器的泥制模型—陶范质地松软,比龟甲、兽骨容易雕刻,所以早期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更能自由地表达出象形表意的内在精神。此时期金文文字的大小、长短不一,书写的章法只讲究纵向的顺序而无视横向的严整,字体或长或短,犄角错落,顾盼生辉。
西周以后,青铜器铭文大大发展,在性质、内容、形式、字数、书体方面都与前期有很大变化。刻铸的位置由隐蔽逐渐转向器物显要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宴飨礼仪等多方面,成为宣扬祖先功业、借以传之后世的文告。铭文有了“史书”的性质,开始讲究行列秩序,对字体进行有意的布置与规范。从西周中期开始,这种追求行列整齐、字形工整化的倾向进一步加强。到了周穆王时代,这种方正整饬的铭文就较为常见了,金文的书写秩序化初步形成,铭文的笔画也受其影响摆脱象形的束缚走向线条化,汉字的形体结构不再自由随意,长短阔狭趋向统一,布局也显得齐整圆融。西周中晚期,一些长篇铭文的书写开始被规范在阳线方格中,由于这种格子往往长大于宽,因此填写其中的铭文字体显得比较细长。此时金文的铭刻已经超出了宣告神谕王命内容的意义,而是追求秩序的“礼乐”精神的一种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礼崩乐坏”,诸侯国自行其是,许多美化修饰类字体纷纷出现,这些字一方面纵向拉伸字体,另一方面增加弯曲宛转的线条以填充线条之间的空隙,如鸟虫篆。依据郭沫若先生的看法,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而多数金文依然保持整饬的面貌,一方面与当时日趋便捷的手写体保持同步,一方面力求满足青铜器典雅规整的要求,还要适应范铸与刀刻的特点,作为“正体”的金文就这样不断地对手写体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与处理,从而逐步发展为以端庄秀丽的长圆形为主体的字形特征。
笔画圆转是金文字体的突出特点。西周早期的文字笔画中肥而首尾略有锋芒,到了西周晚期的籀篆体则首尾如一,线条圆匀宛转,字体圆润典雅,这一方面可能有刻意修饰美化的成分,另一方面与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也不无关系。因为青铜液浇铸时的高温冲击会磨损字模的笔形之口,而脱范清砂、打磨器物又会进一步磨损字口。这就使铭文的笔画变得浑圆,难见锐锋。范铸的字模经过铜水的浸润,加强了线条的厚重感,再加上青铜材质本身所具有的坚韧结实的质地、自然展露的色彩,共同构筑了金文端庄肃穆的古朴之美。 (选自陈虹《汉字在古代器物上的感性显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金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字,因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而得名,由于这种文
字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出现得最多,所以又称钟鼎文。
B.西周后的金文,内容涉及宗教祭祀、政治经济、宴飨礼仪等多方面,具有宣
告神谕王命、宣扬祖先功业、体现追求秩序的“礼乐”精神等功用。
C.金文最能自由地表达出象形表意的内在精神,这与铸造青铜器的泥制模型—
—陶范质地松软,比龟甲、兽骨容易雕刻有关。
D.金文具有古朴之美,这种美是由字模线条的厚重感、青铜材质本身所具有的
坚韧结实的质地和自然展露的色彩共同构筑而成的。
【小题2】下列有关金文文字的书写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早期金文书写较随意,讲求纵向的顺序而无视横向的严整,虽对字体未作有
意的布置与规范,却给人犄角错落、顾盼生辉之感。
B.西周后,金文开始讲究行列秩序,不断加强对行列整齐、字形工整的追求,
到周穆王时代书写秩序化初步形成,汉字形体结构不再自由随意。
C.西周中晚期,一些金文的书写开始被规范在阳线方格中,由于这种格子往往
长大于宽,因此填写其中的金文字体显得比较细长。
D.金文逐步发展成以端庄秀丽的长圆形为主的字形特征,主要是因为它既要保
持与日趋便捷的手写同步,又要力求满足青铜器典雅规整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不是普通器物,是巫或王在祭祀仪式上用来沟通上天、通达
祖神旨意、实现合理统治的手段与工具,有强大的宗教和政治力量。
B.西周以前的铭文刻铸位置相对隐蔽,西周以后,青铜器铭文在性质、内容、
形式、字数、书体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刻铸位置也转向显要之处。
C.金文字体的突出特点是笔画圆转,无论是西周晚期圆匀宛转、圆润典雅的籀
篆体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线条弯曲宛转的鸟虫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礼崩乐坏”,诸侯国出现许多美化修饰类字体,郭沫若
先生认为,从西周中晚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以文字为艺术品之风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①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②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③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⑤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⑥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 “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小题1】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小题2】(小题2)以下说法不属于文题中“鲁迅”的一项是()
A.不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而且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的思想、文学和他的实践。
B.指20 世纪的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C.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的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某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
D.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研究者。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是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的现实背景,同时引文也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的潜能是多元化的。因此,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也绝非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学校教育究竟如何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对每个人而言,好奇心最初本是无功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逐渐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所谓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
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好奇心的满足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几近于一种奢侈。漠视人的好奇心,甚至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之的体制化教育,在单纯的知识理解或获得上或许是不坏甚至是不错的,但是,在人的各种潜能开掘及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却可能是最为失败的。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所谓的习惯和规矩养成便开始成为学校日常生活规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在目不暇接的考试、竞赛和评优体制下,学习与学生的内在精神满足渐行渐远。学生的爱好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学开始带有被动性,习带有强制性,好学一旦不再出自于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求知就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求技和求艺就渐趋丧失了其创意之美。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其天赋和潜能的个体,被分等、隔离和排斥,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分数让少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了业绩和政绩,引发了所谓的榜样效应,也收到了所谓激发人们急起直追的竞争(模仿)效果,但是,它挫伤的却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中国人并不缺乏智力和知识优势,甚至也不缺乏吃苦和勤奋精神,但是,匮乏的恐怕就是被早期教育所遏制的好奇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内在激情和思维的灵活性。
(节选自阎光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好奇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的阐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好奇心能够使学校教育顺合人的自然禀赋,并因此来挖掘出人的潜能。
B.好奇心能最大程度开掘人的创造性潜能,是获得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
C.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它会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具有目的性。
D.好奇心会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探索,成为带有个体偏向的兴趣或爱好。
【小题2】下列对当下教育现实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注重习惯和规矩等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思维的激发。
B.漠视学生的好奇心,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好奇心。
C.学生的学习带有被动性和强制性,好学是为了取悦他人,具有功利性色彩。
D.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建设“新工科”,也需要建设“新文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创新。概言之,就是哲学社会科学也要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支撑。

如今,我国正在实施网络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这些国家战略作为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批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例如,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沿方向。然而,目前无人驾驶技术推广落地的一大障碍是与无人驾驶配套的相关法律、公共政策等尚不健全,如何调整无人驾驶技术在应用中产生的各类社会问题还缺乏相关规则。这也说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支撑,也需要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支撑,需要培养一批了解新科技发展并能积极作出回应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了大量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与合理运用等问题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创新突破口。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面前,哲学社会科学应主动与理学、工学研究相结合,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有用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推广,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学会对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是运用传统研究方法无法做到的。因此,将来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同样需要学习掌握编程、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技术,运用机器学习或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成长为能够对未来技术创新和社会变迁作出积极回应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推进新时代文科建设,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凝聚起高校和社会新文科建设的共识。可以在综合性大学、综合性文科大学以及单科优势大学中选取一些牵头单位,也可以按照不同学科门类展开探索,寻找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发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相关的新兴文科专业。也可以尝试先行推动智能法学、智能政治学、智能社会学、智能伦理学、智能新闻学、智能教育学等智能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并将社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根据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文科大学、一批社会急需的新兴文科专业和一批体现社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培养一批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大学教师,建设一系列跨学科技术及商业应用研发平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新路。

(摘编自高奇琦《建设时代所需的文科》,《人民日报》2018年10月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给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支撑,我国必须建设“新文科”。
B.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应勇敢迎接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带动经济、科技发展。
C.传统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大量新兴技术领域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推广大数据技术。
D.推进新时代文科建设,应选取一些牵头单位以寻找各学科新的增长点与突破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重大战略需大批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B.文章介绍了推进新时代文科建设的一些具体途径,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C.与加强文科教学和科研创新的写作目的有关,文章着重论述社会解决问题之道
D.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做”,文章逐步推进,论证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将文科与理学、工学相结合,就能建设时代所需的新文科并培养出新型文科人才。
B.社会科学研究者能对全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就可能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限制。
C.推进文科建设,充分调研是基础,所以不了解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就不具备针对性。
D.文科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师资水平与课程建设等十分重要,因而高校要积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