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百里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为什么坐头把交椅的是又黑又矮的宋江?论武艺,他比不上林冲等人。论文采,他比不上“圣手书生”萧让。论计谋,他比不上“智多星”吴用。就算是按上一任“老大”晁盖的临终遗愿,也应该是由卢俊义接任。按理说是如何也轮不到宋江,可是梁山上的英雄就服他一个!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对他招安事件有意见,也没有弃他而去。还是依然跟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甚至断臂出家也没有人对他心怀怨恨。这是为什么?
宋江之所以能坐第一把交椅,我想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管理手段。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他就声名在外。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人尽皆知。因为影响力,他在江州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无形化有形的人格魅力所在。
管理学有句话,叫“成全别人的人,自己成就最大”。抱一颗成全别人的心,那你自己的成就感就会觉得特别大,如果凡事都想着自己,打着小九九,活在自我里面,那就越活路越窄。
开始的时候,宋江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但是他与同在衙门当差的雷横和朱仝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只顾着花天酒地,而是选择了去结交江湖人士。宋江深谙此道,并在江湖人心中,去打造自己孝和义的品牌,利用仗义疏财手段,博得“及时雨”美誉。利用孝博得“孝义黑三郎”好名声。封建社会的儒家天下讲究以孝治国,义和孝是江湖人士最看重的东西。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这就是后来李逵为何说:“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头把交椅,俺才服。”
理解这个“送”字,就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礼尚往来,“人情一把聚,有来必有去”,道理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实用价值。
宋江与柴进相比,宋江的钱虽然没有柴进多,但是他更懂得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或者说他更有权谋或成本意识。比如,宋江初次见到武松时,就拉着武松去喝酒,看武松的衣服旧了,马上就拿钱出来给武松做衣服。而后“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这饮酒的花费自然还是由柴进买单,宋江做的是顺水人情,“借花献佛”之事。到与武松临分别时,宋江一直送了五七里路,摆酒送行,并拿出十两银子给武松作路费,然后,一直目送武松远离到看不见的地方。拿下武松,宋江从头到尾不过花了十两银子和践行的一顿饭,却把英雄盖世的武松感动得五体投地。宋江用一切资源在打造自己的人脉关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宋江,字公明,作者起这字是有深意的:第一要会送,第二要送得公正,第三要送得明白,不能犯糊涂。懂得这三字合理运用就是个好领导。现在很多领导都不懂这三字合理运用,第一不会送,第二送得不公,第三送得不明。
节选自《新华副刊》
【小题1】下列各项不是宋江获取人脉关系表现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的儒家天下讲究以孝治国,义和孝是江湖人士最看重的东西。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
B.他和柴进相比,他的钱虽然没有柴进多,但是他却能把钱花到刀刃上,或者说他更有权谋或成本意识。
C.他很有人格魅力,在江州被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无形化有形的人格魅力所在。
D.宋江不像雷横和朱仝那样只是花天酒地,而是广交江湖朋友,利用仗义疏财手段,博得“及时雨”美誉,利用孝博得“孝义黑三郎”好名声。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梁山上好汉众多,人才辈出,有武功天下第一的“豹子头”林冲,文采盖世的“圣手书生”萧让等,但这些人都佩服又黑又矮的宋江。
B.按照晁盖临终前的遗嘱继任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应该是卢俊义,然而众望所归的却是宋江,这是宋江深得人心所致。
C.宋江靠着他的出色人格魅力和管理手段,深得人心,众好汉跟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毫无怨言,甚至断臂出家也没有人对他心怀怨恨。
D.宋江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就已经凭借他的仗义名扬天下,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人尽皆知。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宋江并不是一开始就人脉极好,而是深谙儒家的“孝义”之道,并极力在江湖人心中打造自己孝和义的品牌,才获得了众好汉的尊敬。
B.在生活中如能抱一颗成全别人的心,那你自己的成就感就会觉得特别大;如果凡事都想着自己,为自己打着小九九,那就越活路越窄。
C.梁山众好汉中,李逵可以说非常粗鲁,但是他却非常佩服宋江,因此他说:“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头把交椅,俺才服。”
D.宋公明三个字是有深意的,那就是要会送,要送得公正,还要送得明白,不能犯糊涂。做好了这三个字,就一定能成为清正廉洁、克己守法的好领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7 09:0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把握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象的和逻辑的,文学属于前者,理论归入后者?格言因为其凝练、深邃并且经常具有形象性,是经常会被置放于两者之间,譬如《论语》,譬如《沉思录》,文学史和哲学史都会提及。事物的本质属性常常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更能够看出。对格言来说,一种似乎匪夷所思的比较,是与长篇小说。
不管小说是如何的洋洋洒洒、浩瀚斑斓,经过一层层过滤提炼,浓缩抽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表达它的内核的,而这样的话总是具有格言般的特质。这正是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纽结。曹雪芹写《红楼梦》,尽管自称“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但所揭示的盛衰无常、色空相依、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却是明晰确切仿佛具有坚实质感的。莫泊桑的《一生》,女主人公在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时感叹道:“人生既不像想象的那样好,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坏。”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彰显了“卒章显其志”的效果。这样的一些话,显然已经可以归入格言,或者具备格言的功能了。不妨说,所有的长篇小说,实际上都可以理解成是从某一句格言生发铺展开来,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孕育生长的过程。发芽破土,由柔弱的树苗长成粗壮的大树。
青少年时代都喜欢搜集格言,但要真正读懂它们,却需要漫长时光的铺垫,需要凭借丰富的生命体验来给予注释。因此,格言是一种更适合老年人、至少也是生命体验较为深入的人阅读的文体。所以,乡间不识字的白发翁媪说出的质朴无华的话,倒是常常具有格言的意味。就在于它们被风霜侵蚀过,被时光浸泡过。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言更被赋予了一种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特质,它最深沉的东西是属于时间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不妨说,格言,就是那一类行走到人生路途的某一处时,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东西。它是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是概括之上的概括,是蒸馏之后的蒸馏。在这个阶段,生活的外在的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核,而格言正是对于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诗人里尔克在《布里格日记》中写道,“应该耐心等待,终其一生尽可能长久地搜集意蕴和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那一定是最为精华的诗句,具有遗言一般的品质。言简意赅的格言,何尝不可以理解成是一代代人关于生活的遗训?这是千百年来无教生命智慧的凝结。时光的流逝,不会磨蚀而只会增益它们所蕴合的真理的品性。物质世界中,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吨优质煤炭完全燃烧的热量。而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
(选自彭程《语言中的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句格言就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住作家笔下可以生发铺展成长篇小说。
B.青少年不容易真正读懂格言,因为他们缺少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做铺垫。
C.格言的生发,是基于对人生体验的抽缘,是对于生命意义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D.格言言简意赅,蕴含真理般的品性,是千百年米无数生命智慧的结晶。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红楼梦》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揭示了盛衰无常、色空相依的内核,是具有坚实质感的格言。
B.格言是概括之上的概括,蒸馏之后的蒸馏,当人生走到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格言的时候,生活的外在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需要。
C.小说与格言虽有着本质属性的差别,但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内核仍然可以用几句具有格言般特质的话语加以概括。
D.之所以说格言是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是因为只有到了白发翁媪的年纪才能说出质朴无华常具格言意味的话。   。
【小题3】根据格言的特性,你将如何用好格言?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
C.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D.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题,然后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述了其内涵。
B.第二段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C.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
D.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
B.逻辑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如果运用到文化研究上,就是强调从不同于自我的他者视角观察研究。
C.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
D.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下列小题。
华阴老腔
邢小俊
⑴这一群人,似乎刚刚从田地里疲惫归来,在自家的院落里放稳锄头,把牛儿拴牢在槽上,身上分明还沾满了泥土的新鲜和芬芳。
⑵他们静默地在那里歇息,或蹲或站,横七竖八,像一群姿势各异的泥塑,神情沉稳。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更远处是连绵的像馒头一样的黄色土丘,丘与太阳平行,中间是死一样静寂。
⑶“繁花似锦地,八水把城绕!”猛地,似乎天上滚过一声惊雷!一人啸起,满世界帮腔。这些人像忽然惊醒的兵马俑,全都充满力量地扭动起来。从无到有,之间没有一点迹象,从无到盛,之间没有一点过渡——这小小的场地瞬间就蒸腾起巨大的势能,静谧的空气也立即变得燥热不安起来,先前困倦的世界突然变得亢奋异常,浑圆连绵的黄土沟壑似乎也被激活了,黄尘漫天……
⑷吼叫中,扭动中,他们成了当年汉唐帝国的子民。青布裹头,悬汉罐烹调,独尊儒术,吼老腔自娱,显古国的荣耀和自信。
⑸定睛看,他们手中分明操着家伙——自制的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等乐器,粗糙、简易,却有力。那个精廋的老头,没有乐器,却坐在那条四尺长的四腿木板凳上舞动着他的铜烟袋,像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
⑹“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说不尽生活的简洁而厚重,命运的斑驳与苍凉。
⑺“一颗明珠卧沧海,浮云遮盖栋梁才。灵芝反叫蓬蒿盖,聚宝盆千年土里埋……”说不尽的英雄落魄,明珠暗投。
⑻ “将令一声镇山川,人披盔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链环,胸前狮子扣,腰上跨龙泉……”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紧锣密鼓的敲击,恍惚间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刹那间,重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剑戟撞击,马蹄踏踏,尘烟弥漫,人喊马嘶。
⑼你看,这些歌者,他们无一例外地全投入进去,容不得羁绊,容不得压抑,容不得委屈,容不得平庸!所有人都在表现,所有人都是主角!
⑽观者无不惊愕!小小的心胸无不被强烈激荡和震撼着。被俗世生活压迫而变得逼仄窄狭的心胸,瞬间开阔舒坦,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恨不得挥刀催马与贼厮杀!
⑾此时,领首者情绪愈发激烈,他仰天长啸,唱词激昂,豪迈奔放,像在倾诉,似在号哭。受到感应,那位蹲坐在板凳上的精瘦老人猛地跳将起来,疯了一样抄起板凳,抡过头顶,举起,举起,再举起,像竭力要用四腿长凳撑起天。板凳再放下来时,一手狠狠地摁着,腾出来另一只手,抓起一块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面,那令人惊诧的哐哐响声不啻惊雷轰鸣,围观者、帮腔者齐声吼叫。
⑿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观者的眼睛睁大了,头发竖起来了,额上的青筋跳蹦,视觉、听觉都在经受着最大的冲击和撕扯!
⒀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千里的乌云万里的闪电,千军万马冲撞与撕咬,嚎叫,乞求,呻吟,大笑,哭诉,痛苦抑或快乐,悲欣抑或麻木,世界在战栗着……你已听不到了唱腔,你已看不见了人,你只感觉一团躁动的热量和能量在呼啸,在聚集,在奔突,在疯狂而执拗地寻找某一个出口……
⒁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不知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像一阵狂风骤雨猛地刹住了阵脚,说停,它就戛然停止了,似乎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⒂在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静!世界似乎毁灭过了,又似乎重生过了!
⒃“姓姚,家住桃园桃花坞,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耄耋老翁分开众人,走到人前,穿青衣,面容清秀,身材精瘦,吱吱呀呀,唱词寥寥,简洁而意味深长。
⒄他描述的家在渭、洛、黄河交汇处,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逆水行舟,千百纤夫,光膀赤脚,拉纤曳船,叩舷而歌——这些来自生活最本源的歌吟,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豪迈。
⒅人如蝼蚁,河流滔滔!他们世世代代站在这厚土上呐喊、啸叫,直起直落、宽音大嗓,这中国古代酣畅淋漓充满阳气的“摇滚”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⒆朝代更迭,人事兴覆!他们一茬茬出生、茁壮、老去,重归泥土,好一个黄天厚土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
(摘自2015年9月5日第8版《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开头两段文字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题2)本文中间画线部分写的“精瘦老人”属于“歌者”还是“观者”?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小题3】(小题3)文中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华阴老腔”的演唱场景,请简要概述“华阴老腔”的丰富内涵。
【小题4】(小题4)文章最后说“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作者为什么说“悲欣交集”,试结合全文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③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一一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校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④***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小题1】文章第②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说明诗博得了“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你觉得这些绰号恰当吗?请任选一个加以分析。
【小题3】第②段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具体涵义是
【小题4】第④段中的“真理”具体指(1)   ;(2)   。
【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
B.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
C.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
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
【小题6】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如: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辞。
又如:(1)(2)

同类题5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
④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小题1】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具有哪些共同点?选出回答不正确的一项()
A.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
B.都参与创造和建设。
C.都具有温情和人性。
D.都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
【小题2】(小题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
B.概括冰心经历的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C.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D.以诗意的语言概括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引用《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B.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C.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D.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显刚烈犀利,表现了疾恶如仇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