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的诗词以其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享誉海内外,被人们广为传诵。

***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啊!从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介书生,而是一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英雄。

***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的诗词,就是读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他的心中始终装着革命,即使看见山、河、雪、梅等自然界的景物,也能联想到革命,给景物以非凡的气势,以借景抒情。如《念奴娇·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没有一首是纯粹写景的。他的一喜一忧都与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有关,喜时“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忧时“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他为善打硬仗、屡立战功的爱将彭德怀所写的“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直抒胸怀,毫不掩饰。

***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就连在得知爱妻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后,他也没有作诗悼念,只是满怀悲愤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直到1957年,他在给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杨开慧的好朋友李淑一女士回信时才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深情悼念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可见并非英雄无情,他对妻子的思念几十年来从没有断过。可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更多的时候是投身于革命。他先后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牺牲,然而他顾不上太多的儿女私情,他的心中,装的是亿万百姓。

***的诗词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是鼓舞人民前进的号角。他的诗词体现出了蔑视一切困难,坚信革命必胜、人民必胜的乐观与豪迈之情。他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不论是面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还是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和绞杀,从来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

***的诗词被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也许是***的诗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恢宏气势能够激起书写者的激情,很多书法爱好者抄写过他的诗词。 他的诗词中的佳言妙句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很多景点因他的诗词而名扬天下。他的诗词和他的思想一样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小题1】***的诗词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概括。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诗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你认为***的诗词属于哪一流派?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5 10:3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容否认,文化哲学已成为人类的一门“显学”。这与人类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对有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哲学所思考的问题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但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的提高,文化世界越来越取代自然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无法回避的课题。

文化哲学是关于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等。学界一般认为,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哲学所要面对的主要不是“已然”世界的问题,而是“未然”或者是“应然”世界的问题。“事实”的世界是科学要关注的对象,“价值”的世界才是哲学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例如在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看来,“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在新康德主义思想家那里,核心价值诉求就在于从人类日新月异的文化世界中,确立人的价值的应有位置,切勿使人性消弭于喧嚣的文化世界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明确指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对象。”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

人所以要反思文化,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及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因此,人类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人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其文化创造不应是一种盲目的操作,一种现实文化实践要想成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引领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哲学及其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也不存在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
B.文化的内容,文化与自然、人、社会进步的关系就是文化哲学应该关注的对象。
C.文化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对人的肯定与否定,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
D.文化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康德主义,其核心价值诉求在于确立人的价值的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明文化哲学生成的原因,是论述的前提。
B.第二段侧重阐述文化哲学的内容、兴起和本质,回答“文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从人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人要反思文化的根源,是前文的递进。
D.文章对文化哲学的阐发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然”世界是被科学关注的“事实”世界,其不同于“未然”“应然”世界。
B.为减少文化实践中的盲目性,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反思与批判。
C.文化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存在的方式,但它的否定性大于肯定性,导致人要超越。
D.文化创造与哲学发展相辅相成,哲学助文化更加自觉,文化让哲学具有现实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梁 衡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遗憾的是,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园子的主人叫王相泽。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阴满院。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
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王相泽上去说:“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结果他花了6 000元把树带回了家。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
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则植,不用则弃。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一次某司机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满目荒凉。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价格。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10元。”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紫薇,又名百日红。杆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好花相与析。
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那年他从福建漳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20米高的保温大棚。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
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园内约有500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而且它们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108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我能体会到老王的爱树之心。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树养老院的主人做收养古树的慈善,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来的爱树情结。古树之“古”,自有其价值,它与生态相关,与文化相关。
B.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收买移栽古树,有利则行,无利则弃,只讲实用,目光短浅,与古树养老院主人的情怀形成对比。
C.园中的毛梾古树,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
D.文末委婉传达出这样的期盼——这座古树养老院,会给寻常百姓以警醒,也会给主政者们以警示;同时还传达出了对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小题3】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进北京世园会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半环形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青山绿水间、梯田花海旁,这座建筑宛如一柄温润的“如意”,金色的屋顶勾勒出蜿蜒柔和的曲线。中国馆汇聚了中华园艺精华,向人们讲述中国园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

“园艺文化最早是从农园艺发展而来。中国馆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位置,我们希望它传承先人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介绍,“在中国馆的顶部,我们以农民‘盖窝棚’的做法为原型,采用了最简单的人字支撑。我们又想到中国人喜欢圆满,就将其平面设计为半月形,中间还设计了一口井作为水院,四水归堂,这也是农耕文化典型的代表。我们还选择了故宫琉璃瓦的颜色作为人字形钢结构的装饰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希望能代表中国特殊的文化气质和国家礼仪建筑文化的形象。 ”

在中国馆的设计中,绿色节能理念贯穿始终,中国馆因此被人们称为“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中国馆大部分展馆置于梯田之下,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筑结构的保湿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场地采用透水铺装,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可进入地下雨水收集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用于梯田灌溉和展览植物的滴灌、微灌,形成生态微循环。

中国馆总展览面积为15000平方米,包括中国生态文化展区、中国省区市园艺产业成就展区、中国园艺类高校及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展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插花艺术展区四个展区。

走进中国生态文化展区,“天地人和”“惠风和畅”“山水和鸣”“祥和逸居”“和而共生”等主题依次布局,通过传统园艺场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多方位诠释中国传统生态观和生活哲学。“天地人和”展项以甲骨文、《诗经》中的植物等为素材,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惠风和畅”展项以精美的押花、插花等工艺再现秀丽多姿的绿水青山;“祥和逸居”展项通过纱幔、光影、数字影像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营造“风拂花开、崇尚自然”的动态互动效果……

中国省区市园艺产业成就展区综合运用实物展陈与场景再现相结合、传统展陈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形式,让各地园艺历史文化、园艺产业发展、园艺科技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内容得到充分展示。中国园艺高新科技成果展区则主要面向与园艺相关的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汇集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原创的园艺产业科技成果,展示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绿色发展技术成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插花艺术展区通过花材花器、古籍书画和配合品花观花的定制装置,向公众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艺术的魅力。

一座中国馆,将中国古典生态哲学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融合起来,成为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之美、讲述中国园艺历史文化的绿色窗口。

(取材于鲁元珍《中国馆: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之美》)

材料二

长城脚下,占地5.03平方公里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宛如一扇绿色之窗,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始终,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园区内,处处可见就地取材营造的自然景观,会呼吸的场馆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融。

作为园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馆如一柄温润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间。其大部分展厅处于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钢结构屋顶,屋顶下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园艺精华。这个优雅的设计始于对园艺、农耕和自然的理解——园艺脱胎于农耕,梯田是山区农耕文明的独特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借鉴人类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中国馆被打造成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它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筑结构的保湿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屋顶的琉璃瓦是仿真的,实际上是一种铝合金型材。它既可以模拟传统建筑的质地,又能节约成本,是现代科技在北京世园会的独特运用。”

中国馆采用了“地道风”技术,外面的空气通过新风吹入室内前,会先在土壤里“过”一遍,好比让空气先在冬暖夏凉的地窖里待一会儿,最后再吹到室内。“地道风”系统将大幅减少空调和采暖系统的使用时间。为了保证空气在地下管道中依然保持新鲜,中国馆没有使用传统的水泥管道,而是找到了一种高密度聚乙烯材料。

中国馆的下沉庭院是天然的雨水收集系统。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还可经过梯田绿地渗透、粗过滤后,进入地下的雨水收集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和展览植物的滴灌、微灌,形成生态微循环。

抬头仰望,环保低碳、绿色生态的设计遍布中国馆屋顶。屋顶部分开有通风口,可以在不同季节实现自然通风或保温;1024块光伏玻璃还能充分吸收太阳能,提供清洁能源。

漫步园区,就地取材营造的自然景观无处不在,这里不仅是全球园艺资源的生动展示区,也是先进建筑理念的集中承载地。园内利用当地原有材料搭建的石笼墙、夯土墙、石板路等,共同营造返璞归真的田园意境。

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中的主体建筑,为六层下沉式环形梯田花园,是南美印加文明著名遗产“莫瑞梯田”的翻版。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由3500条废旧轮胎打造而成,这3500条轮胎全部由北京本地回收而来,不仅是梯田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整个展园的围墙构成材料;铺垫在轮胎底部的塑料布也是回收来的,它可以防漏控温,让不同耐寒属性的马铃薯在对应区域中实现良性生长。这个“轮胎生态园”有4000余株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马铃薯、甘薯作物陆续在梯田落户,它们共同讲述着绿色、低碳、环保的生动故事。

世园会整个园区,又是一个海绵园区。全园建设了长约20公里的生态草沟,下凹绿地雨水收集率不小于60%,道路广场铺装透水率不小于70%。为保障水体水质,还设置了沉砂池等过滤雨水。雨水通过草沟、旱溪、砾石沟等不同方式汇入水体,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园区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同时加强雨水回收利用。

永续使用是世园会规划设计的初衷之一,也是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题中之义。世园会闭幕后,园区可转型为区域性大型生态公园,其中,中国馆可转型为国家级生态博物馆,屋顶下方空间采光良好,可举办园艺创意工坊,传播园艺文化。模块化设计的生活体验馆也可根据功能需要灵活调整,带动多产业发展。

(取材于陈雪柠《低碳世园取法自然》)

【小题1】根据下列选项的内容,概括中国生态文化展区的主题
A.天地人和B.惠风和畅C.山水和鸣D.祥和逸居E.和而共生
【小题2】下列对中国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润的“如意”,喻其整体形状。
B.“盖窝棚”,比喻其顶部的形状。
C.会呼吸,喻其结构具有调节温度、湿度的功能。
D.绿窗口,比喻向世界展示中国园艺文化的地方。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的建筑设计蕴含着中国文化元素。
B.中国馆的园艺文化从农业园艺发展而来。
C.中国馆到处体现出“绿色节能”的理念。
D.中国馆的四个展区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取材料。
B.脱胎:比喻此一事物由另一事物孕育变化而产生。
C.返璞归真: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D.初衷:最初的愿望或心意。
【小题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对中国馆的顶部设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采用窝棚的人字支撑。
B.平面设计为半月形。
C.铺设金色的琉璃瓦。
D.材料是铝合金型材。
【小题6】下列对“海绵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条长约20公里的生态草沟。
B.下凹绿地雨水收集率至少在60%。
C.道路广场铺装透水率不小于70%。
D.利用沉砂池、草沟、旱溪等汇集雨水。
【小题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绿色节能”理念有哪些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