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士人情怀及其文化内涵
士人是存续于东方民族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影响东方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数千年的一个社会阶层。中国古代的士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具有传统文化情结和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介于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一种社会力量,“有统御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一方面,他们是两千多年来各个朝代国家和地方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是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盛行于中国社会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要筛选、要提炼的,就是这个群体中的精英。
中国士人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高尚的人文情结,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升华的同时,也在激励和塑造着新的士人群体自身诞生成长,使这种特色独具的价值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得到延伸,文化道德观念不断地得到完善。儒家道德文化理念奠定了中国士人文化的丰富内涵,士人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事件中适时地、恰如其分地、淋漓尽致地弘扬了这种文化传统,渲染了这种文化气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认知体系。其内涵以及表现方式总是不能脱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忧国忧民、忍辱负重、不计得失、为民请命的品格等这些传统的道德追求。
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将士人品德归纳为:智、仁、义、耻、德五个方面。一是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智慧聚于一身的人;二是乐于助人,以仁爱为出发点的人;三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当取予、以义为据的人;四是懂得耻辱,勇于奉献的人;五是品行端正的人。称之为士人五品。这便是中国士人情怀具体的道德人格内涵和显著的思想文化特征。太史公所言“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智慧聚于一身的人”,与君子理论强调的个人道德修养,如出一辙。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其本意就是有道德的人,在孔子的设计中,君子不是先天造就的,而是成为君子的人经过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其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加强自我修养和智慧聚于一身”。君子理论认为: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司马迁所强调的“乐于助人,以仁爱为出发点的人”,也正是这种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当取予、以义为据的人”。君子理论认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也就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强调的“懂得耻辱,勇于奉献的人”。在儒家看来,时政黑暗、社会无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政者的人格卑污。所以,孔子提出了道德性的君子论,以救时弊。士人道德所强调的品行端正的人,也正是君子理论所期望的有道之士,都是在加强自身修养。“吾日三省吾身”“言必信,行必果”。并由此改善政治、治理国家。只要这样的士君子与朝廷共同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望风而靡随之而动,天下由此而治。
由来已久的“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士人情怀高远的志向和优良的传统。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士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北宋时期,士大夫范仲淹在他的千古名作《岳阳楼记》里继承了这种“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的士人情怀。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士人情怀既是一种修身的气节,也是一种齐家的坐标,又是一种治国的境界,更是一种平天下向往。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人是介于统治者与贫民之间的一种社会力量,是两千多年来各个朝代国家和地方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
B.中国古代的士人,相当于今天的具有传统文化情节和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C.士人情怀是高尚的人文情结,中国士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是儒家道德文化理念,士人情怀的内涵以及表现方式体现在对一些传统道德的追求上。
D.太史公在《报任安书》归纳的士人品德的五个方面被称之为士人五品,这五品是中国士人情怀具体的道德人格内涵和显著的思想文化特征。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士人情怀,特色独具的价值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低得到延伸,文化道德观念不断地得到完善,在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汇中,不断得到体现,被继承,被弘扬。
B.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和忧国忧民、忍辱负重、不计得失、为民请命的品格等等,其实就是中国士人阶层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道德追求。
C.因为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认知体系、士人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事件中适时适地、恰如其分地、淋漓尽致地弘扬了儒家的文化传统。
D.孔子、司马迁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士人应该是有道德的人,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的设计中,后天的努力可以让人成为君子。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人关注社会、政治与民众,他们既可以管理民众,也可执械保家卫国,通过这些来检验自身的道德行为,他们的人生理想就是依照一个既定的不可改变的传统模式来规划自己的一生。
B.君子理论所期望的有道之士,“日三省吾身”“言必信,行必果”,只要这样的士人君子与朝廷共同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望风而靡,随之而动,天下由此而治。
C.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中国士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士大夫范仲淹的千古名作《岳阳楼记》里得以继承。“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影响至今。
D.传统价值观所提倡的好学审势、诚信厚仁、持节重义、改过知耻、奉公正直、是士人五品智、仁、义、耻、德五个方面的表现,与民族传统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核心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11:1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助兴,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后一层意义的钟声,逐渐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感悟的钟声所暗示的“精神时间”。在中国古代,钟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寂的钟声”。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佛教所说的“空寂”,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源于宗教,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作为某种庆典助兴的音乐。
C.在西方,钟声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在中国,“钟声”既是宗教乐声也用于庆典。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精神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里,钟声能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同时还蕴含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是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B.钟声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能提示自然时间,还能展示生命在时光中消逝、磨损的一面。
C.中国古代诗人诗里的钟声,往往含有宗教的精神情感意味,但也具有特定的审美属性。
D.王维的《过香积寺》,以钟声为意象,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传递出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召唤人们皈依空寂的世界本原。
【小题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一项是
A.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B.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C.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产物。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是颜真卿的《条侄文稿》,抑或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第6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过云朵直至阳光处

——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贾平凹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①几年前,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翻译就是世界文学。这话让我吃惊,可冷静一想,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翻译,从何谈世界文学呢?正是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出去,尤其是被翻译出去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使世界才了解了和正在了解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功德巨大啊!现在,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文学组织机构,中国作家对翻译的热情很高,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其希望和目的要让中国作家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翻译得更好更准确更丰满,有幸参加这个大会,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故事的话题上,我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②解读中国故事,就是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故事,并从故事中能读到当今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能读出中国的气派、味道和意义。而当下的中国,作家是极其多,作品也是极其多,据有关资料报道,仅长篇小说,每年就印刷出版三千余部,在这些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哪些作品值得被翻译出去,哪些作品是需要下工夫做的重点翻译?别说翻译家,就是中国的文学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那么好。虽然对于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低鉴别那是自有一种标准和感觉的,好的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它会口口相传,产生出影响,但是当不可能把所有作品都读过,或无法从整体上来把握时,具体到某一部作品,常常是各人有各人的解读。

③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当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就自然都发现了。要了解孔子,不仅是读孔子,还有必要读老子,读荀子,读韩非子等等,这样更能了解孔子。在这种能整体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求辩解: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它的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什么不同?与东方别的国家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生活?传达了当今中国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这些生活这些精神这些气质,在世界文学的格局里呈现了什么样的意义?

④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途径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

⑤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劲期,那些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那只是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元素不是元典,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上,根本上。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的。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的。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王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中国文化中这些元典的东西,核心根本的东西,才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能深入了解了这些,中国的社会也才能看得懂,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才能搞明白。有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进而又影响和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形成了它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⑥我在早年,曾说过,我们的写作,要在作品的境界上向西方的文学学习,目光要盯住全人类的主流东西,而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一定要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举了个例子,当我们没有乘坐过飞机,我们认为天是阴晴的,月是圆缺的,云是聚散的,当我们乘坐了飞机,才发现云层之上都是阳光,穿过哪一朵云,无论这朵云是导致着下雨或是冰雹雷电,穿过去都是阳光。如果把阳光比喻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穿过这些云朵直至阳光处。而同时,我们是生存在某一朵云下,即便这些云朵在下雨下冰雹,我们也不必从这朵云下跑去另一朵云下,就在这一朵云下穷力穿过去阳光处,这朵云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穿过时就是我们的表现形式。

⑦为了穿过我们的云层,我也曾经把我们的戏剧与西方的话剧作过比较,把我们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作过比较,把我们的中医与西医作过比较。戏剧更多的是写意,话剧更多的是写实,水墨画更多的是线条,油画更多的是色块,中医更多的是综合,西医更多的是分析。我讲这些,大致的意思是,在解读中国故事时,不仅要看到这个故事是否传奇,是否热闹,是否精彩,更要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它的思维、方法、语言是中国式的。

(节选自2014年10期《美文》,有改动)

【小题1】第①段加点的“解读”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综观全文,第③段加点的“好的豆子”在文中指的是怎样的作品?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文化“元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元典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精髓、核心、根本的东西。
B.拳、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是中国文化元典的表现形式。
C.中国文化元典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哲学观念和社会运行。
D.中国人的思维性格、宗教和哲学影响和左右了中国人的审美。
【小题4】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贾平凹的发言对象是翻译中国作品的汉学家、翻译家。
B.中国文化的元典最终会影响和左右中国作家的写作。
C.东西方差异导致中国作家只能穿过中国“这朵云”。
D.翻译家应选择既具故事性又具中国特色的作品翻译。
【小题6】本文思路十分清晰,请结合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的。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②在山水画的具体创作时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精心地构思、立意,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构思是指作者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里加工成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它包括立意、选材、确定表现形式等,其核心内容是立意为象,即确定作品表现的主题,而主题内容各式各样,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老,有的淋漓,有的雄厚,有的情逸,有的余味……不论何种意境的营造都需经历一个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的过程。当然要想达到最高境界,除了作者必须具备的绘画技巧外,还要有一定的先天禀赋和“功夫在诗外”的修炼和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提高构思,立意能力的根本途径。

③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山水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很多,运用这些手法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它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山水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小题1】下面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意与象的荚系问题,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
B.“意”的概念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论中首次出现。
C.意境这一概念在明、清两代的画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并形成理论。
D.明代山水画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意境”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
【小题2】下面对意境的构造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意境的构思和立意是决定这幅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B.构思艺术作品的意境时,部分作品的营造需经历一个以情观景、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的过程。
C.意境构造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人胜,情景交融,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D.意境营造的最高境界,最根本的是艺术家自身大量的实践和内心的情思构设。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是空间艺术,自古至今的画家们对意境的追求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B.留白是山水画家增强自己画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给观赏者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C.郭熙具体阐发了“意”,而笪有光则进一步论述了“境”,从而正式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说。
D.本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以及其意境构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⑥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指出宋代历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并说明这个时代的虚假繁荣和末日苍凉使真正的英雄人物们层出不穷并构造了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从宽松的文化环境与开敞的城市布局两方面揭示了宋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层原因,并指出宋代文化具有世俗化、人文化等特点。
C.文章第④段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描绘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第⑤段则侧重于展现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访友赠物的生活图景。
D.文章第⑥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并认为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内外并重的文化涵育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统治者无法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故而极力维护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为笼络民心,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未过多干预。
B.两宋都城的结构布局有着开敞式的特点,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的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唐代的古典文化有明显差异。
C.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品,被宋代士人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一种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在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层出,这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文化方面确实可称为“盛世”。
B.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中的普通民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作为宋代士人的聚会形式之一,“真率会”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在果实、殽膳方面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这是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这对宋文化的繁荣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