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族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B.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C.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D.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西周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
B.自清末以来,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精英向大城市流动,“家本位”文化再也无法承担回应“终极关怀”问题的功能。
C.20世纪中叶,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守法制度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D.20世纪80年代,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本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不朽的,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或者削弱家族的作用。
B.其他社会组织也有可能使个人从中获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但却无法提供像家族那样的亲情环境。
C.在中国传统社会,儒教道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回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问题的是“家本位”文化。
D.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这意味着家族文化并未消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9 11:3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部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在京公布。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摘编自2017年4月19H《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商品的自身价值之外,还承载了一些关于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政府应加大扶持实体书店力度,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当网的实体书店为什么要开在长沙梅溪?这是根据长沙读者的网络数据综合而成的结果。据悉,在当当网的内部数据调研中,长沙拥有良好的购书集聚力,有100万读者是网站的实际购书读者,而梅溪这个地方的读者有着不错的线上购买力。在图书品类选择方面,当当梅溪书店根据数据统计而专门在书店内推出“书湘榜”,显示湖南地区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同时迎合当地读者的阅读偏好,还加大了军事、历史、政治等题材的图书比重,并且也是网站评分四分以上的图书才有资格进入。
那么,其他实体书店是否会因此而感到危机丛生,难以招架?也许并不会,事实上,近两年,实体书店复兴大有回潮之势,不断有品牌书店宣布自己的分店新开张,类似“言几又”“建投书局”这样转型升级的新品牌也越来越多。细究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实体书店自身的转型创新,如今读者进入一家书店,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综合文化体验空间,除了基本的图书之外,还有咖啡店中店、文创产品、花艺甚至服饰、家具等产品的存在,后者带来的利润率远高于图书销售,这也是许多实体书店得以逐渐保持生存能力甚至带来扩张能力的基础。二是近年逐渐崛起的城市综合体商场,对书店持有浓郁兴趣,不少商场积极引进品牌书店,给予优惠扶持甚至于加盟新分店,这正是为何许多实体书店会开设于商场之中。对商场而言,书店带来的文化体验以及时间停留长度,都会让消费者更持久地停留,从而引发多次消费潜力。这两个原因的结合,促成了实体书店的复兴。
(摘编自2017年04月24中国作家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上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九年来,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领先优势,并逐渐与网络在线阅读率拉开距离。
C.实体店困难重重,纸质图书不受欢迎,因此,政府应重点扶持实体店,使其能承载相应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
D.实体书店的存在是必要的,它的消亡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比较了国民阅读率的变化;材料二指出实体书店面临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材料三介绍实体书店正逐步回暖,并剖析原因。
B.材料一是新闻,客观真实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材料二是评论,对数字阅读改变阅读习惯肯定的同时,站在政府立场提出较权威的建议。
C.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陆续关张,由此看出,实体书店光是依靠个性化、特色化是不行的,还要思考从更多渠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D.材料二、材料一都认为实体书店面临困境,相比于材料二中作者提出的建议,材料三通过具体成功案例的剖析更让其它实体店看到希望。
【小题3】如何才能让实体书店重新焕发生机和魅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3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尤为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可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江南雨巷,使人读后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浓烈的抒情意境。
C.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文章第⑨段,作者以写现实的嘈杂与躁动来写江南小巷在尘世中也受到干扰而变得物是人非,表达作者的失望之情。
【小题2】江南雨巷的特点有哪些?它给人什么感觉?
【小题3】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了,这就够了 陈四益
满子先生姓孙,这是我一次问到“何满子”这名字由来时他告诉我的。我原以为“何满子”是出自“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句有名的唐诗,想当然觉得这名字的来由一定有什么故事。不料他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意思,随便拿来用用的”。于是讲起他本名孙承勋,浙江富阳人,若要查究家谱,可以上溯吴大帝——也就是孙权。我知道他是在调侃,因为家谱之类的不可靠,这是常识。何先生家虽不是世代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可也是颇为体面的人家。但他是“五四”那年出生的人,受新思想的熏陶,追求的是新的人格、新的人生,所以对吴大帝之类的家世“基因”,向来一笑置之。至于不用孙承勋这名字,既不是怕辱没了门楣,也不是要划清阶级界线,只是在旧时代为了逃避官方的缉捕罢了。
我同满子先生的交往,是八十年代以后分处京沪两地时的事。
那时我在《瞭望周刊》做编辑。《瞭望》有个文化副刊,后来改名为“珍珠滩”,栏名为九寨沟一处景点,是穆青取的,寓意自然希望这副刊的内容虽非波涛汹涌,却也莹澈明亮,不染尘垢,赏心悦目。这个副刊从办到停十几年,都是我在经手。满子先生便是一位热心的作者。他是学问家,又是杂文家,给“珍珠滩”的文章虽然都是杂文,但又都蕴含着学问。
满子先生文如其人。他这一辈子因坦诚率真吃亏、吃苦,但这性格却“年既老而不衰”。从1988年到1990年,大约两年多的时间,他在“珍珠滩”上以“坛边独白”为题,写了几十篇文章,对当代文坛和一些文艺现象发表了尖锐的意见。这些意见得到了一些读者的赞赏,也遭到了一些读者的反对。这原在意料之中。人人都不敢置喙或人人都不屑置喙的文章,写来还有什么趣味。你可以不尽同意或全不同意他的意见,但你不能不欣赏他的坦诚与率真。
满子先生是做学问的。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多有创见,但他的文字没有学究气。这同他长期撰写报刊评论固然有关,但恐怕更得益于杂文的写作。学术文章自然要讲究学术规范,但学术规范并非一定要把学术文章写得佶屈聱牙、死气沉沉。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觉得淋漓酣畅,且不失洞照历史的卓见。满子先生是服膺鲁迅的。文风也相趋近,所以他的学术文章有杂文的锋芒,而杂文又有学术文章的沉稳。能身兼二者优长的人,在杂文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多的。
前些年到上海,满子先生八十余岁,但精神旺健。时值秋令,赵兰英女士请我们吃大闸蟹。席间,他说会吃蟹的,吃完蟹肉还能把蟹壳摆成一只蟹状。我问他是否有此本事,他说可以试试。果然,那些空壳仍旧摆成了一只完整螃蟹。我惊叹于这种本事,他却端详着那些蟹壳,不满地说:他们蒸蟹时没有捆紧,不然还可以摆得更加紧凑。追求完美,似乎浸透着他的生活。
满子先生仙逝,我全无所知,也不曾看到他的讣告。像满子先生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作家,去世后竟然不见讣告,不见消息,令人讶异。想想,也不足怪。他好为杂文,直言无忌,不会讨人喜欢。中国历来最发达的是经学,以注释与阐发圣人之言为能事,从不喜欢自由的思想,而满子先生毕生向往并追求的恰恰是思想的自由表达。若是他也会迎合潮流,或许身前身后都会煊赫得多。但学问之道,文章之事,本来就是冷清的。我知道,满子先生更喜欢这种寂寞,毕竟他不曾枉费精力去说那些不想说的废话,而想说的话在生前大都痛快淋漓地说了。说了,这就够了。这是他对时代的交代,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交代。
他曾抄录1966年所吟旧作一首赠我。诗曰:“抛书对酒当除夜,憔悴斯人独送穷。不免输身迎冷暖,何如放眼看鸡虫。文章得售贤阳五,孺子成名憾嗣宗。坚白纷纷哪有定,由他智叟笑愚公。”那意思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别人如何看,由他去吧。
(节选自“光明网”2009年11月1日)
【相关链接】
①何满子的笔管里流着汨罗江水,他坚执着屈原式的“发愤以抒情”或如他自己说的“排愤懑”,但他一般不止于情绪性的挥发,可怨可怒,而不忘“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文章学传统。
何满子先生的学术专著和杂文随笔,文体多样,异彩纷呈,而贯穿其间的是一派浩然之气,憎爱分明,心口如一。他的杂文以文化批评居多,其社会批评或融入文化批评之中,或有确实按捺不住的激情,也多用鲁迅笔法,痛快淋漓后面有隐喻曲笔。
(邵燕祥《何满子:特立独行的人与文》)
②他钟爱杂文,一生敬仰鲁迅的风骨文章。他学识渊博,观察生活细致入微,针砭世弊入木三分。一文既发,振聋发聩;破解民风,痛快淋漓。
(张兴渠《追忆吾师何满子》)
【小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孙承勋先生以“何满子”为名,并无特别寓意,不用原名是为了逃避当时官方的追捕。
B.何满子为《瞭望》周刊“珍珠滩”写的杂文,蕴含着学问,受到了读者们的普遍欢迎。
C.何满子的文风受到了鲁迅的影响,他的文章因为不讲究学术规范,所以写得淋漓酣畅。
D.何满子是当代杰出的学问家和杂文家,他在学术文章和杂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E. 何满子去世后没有讣告,作者认为这与他喜欢寂寞,文章直言无忌、不迎合潮流有关。
【小题2】本文除了写何满子的杂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还写了他生活中的哪些小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本文标题“说了,这就够了”有何含意和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何满子“文如其人”,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沪上名士何满子酷评当今文坛》《说了,这就够了》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朱军
1984年大学毕业,朱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就晋升为主治医生。在事业上不满足的朱军开始寻思:再往下发展,要么读研究生读博士,要么出国深造。他选择了出国。第一次走出国门,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卑。他就读的以色列哈达萨医学院是中东最大的医学中心,水平跟欧美齐平。跟以色列这样的小国家比,我们的医疗科技水平差距太大了。他下决心要把自卑变为自信。“别人都不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实验室。有时候这是精神上的折磨,但何尝不是对人的磨练。”
三年的留学生活,让朱军开了眼界。他掌握了一些知识后,自信心也增强了。回国一年后,朱军转业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拓展新的事业。在这里,朱军带领北大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跃居国家领先地位。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朱军从医,看见的“最初的东西”是什么呢?
1979年,他毅然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那时候,军医是令人尊敬的职业。至今,他还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高兴。“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的工作是在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也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医生的后代不学医”的现象。对此,朱军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医学教育是必需品,医生这种职业应该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只要人类存在,这一点便不会改变。一定会有优秀的人来接班,把医学的精华传承下去。
不可否认,医学教育也面临压力和挑战。现在有的医生天天抱怨患者“怎么不喜欢我们了,怎么污蔑我们了”,对此,朱军很不以为然,他感慨地说:“现在医生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身还有问題,需要自我调整,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尊敬。医院里一直都有好大夫、差大夫,但是目前的社会氛围,可能会惯坏一部分大夫,让他们养成一些毛病。”他认为,现代医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给准备从医的人补上人文这一课。
下医治病,上医治心。在朱军看来,无论肿瘤还是其他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受哪一个单独因素影响的。“现代社会压力大,要有好的身体,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重要的是要心安。让病人心安,考验的是医生的心胸和情怀。”
在同事眼中,朱军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有慈悲之心。他曾说,慈悲心是与医术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他很细心,无论对小孩、老人还是别的患者,都很注意他们接受治疗时的感受,并希望用自己的言语举止去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患者是来找我们看病的,不是来结仇的。他长得丑还是美,有钱还是没钱,都是病人。他来看病,我们就给他服务。”朱军也希望科里的医生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给每一个生命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摘编自杨桂青《朱军:悲悯之心待病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这让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朱军感到自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弃。
B.三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朱军受益匪浅,回国一年后他转业到北大肿瘤医院,在这里,他带出了一个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的医疗团队。
C.第三军医大学是朱军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毅然报考这所学校,成为一名医生,借此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D.医生的后代不学医,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引发了朱军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的思考。
【小题2】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朱军所持态度为何是“乐观而谨慎”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