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导致经学缺失了自主性,也是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C.要形成贯通中西的经学,经学研究者要进行义理反思,吸收中华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
D.礼学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二十世纪经学衰落原因入手,阐述了经学需要新变,重点论述了经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B.文章在论证经学新变问题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其中以道理论证为主。
C.文章指出了经学和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学研究的具体措施,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D.文章论述中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如“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注重正反两面的论述,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和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结果。
B.经学研究要革新,既有经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寻找经学应有的载体,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C.经学新变的关键是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重新回到世界之中,取精用宏。
D.经学发展有过一段黑夜,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9 09:0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花石

①南京,这座“石头城”盛产一种美丽的石子。在雨花台、夫子庙等地,到处都能看到兜售它们的石摊和三五成群的玩石人。一个个小小的瓷盆中,一汪汪清水之中,是数粒极美的石子。它们大抵晶莹剔透,似有霓虹凝聚其中,丽影在水中摇荡着,像花、像景、像画。人们叫它“雨花石”。

②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的: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开坛讲经,其微言大义如悬河流水、咳唾成珠,竟然感动了上苍,遂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石头。

③那么,雨花石到底是怎样的石头呢?

④历史上,雨花台早早成名,文征明“雨花台上雨花石,野色江光入座间”说的便是这里的五彩奇石。近几十年南京雨花台奇石渐少,六合区一带成为主产区,可雨花石的名称却这样流传下来。据著名岩石学家王德滋说,无论是雨花台还是六合,都有着同样的特质——都是雨花台砾石层的分布地带。这一砾石层是南京地区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是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在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分布在南京雨花台及周边的六合、仪征、江宁等地,是多时代、多期次、多物源的沉积物相互交切叠置构成的复杂堆积体,厚度从数米到数百米不等。

⑤不过,这一地层只是雨花石的“公寓”和“社区”,石头真正的诞生故事更为遥远而复杂。在王德滋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一位“玛瑙雨花美人”传奇逐渐浮出水面——大约在一亿年前,长江上游出现了猛烈的火山爆发,伴随着灼热的岩浆,大量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也喷涌而出。她们急切寻找着容身之地,争先恐后地钻进火山岩中空洞和缝隙。在这场混乱中,红色的钾铁元素、黑色的锰元素和绿色的铜元素等也被裹缠沾带,一并涌入。随后,大地的愤怒逐渐平息,炽热的二氧化硅热液也慢慢冷却,与各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千变万化的玛瑙石。她们成为沉睡在岩层中的“胎儿”。可外面的时节并不平静,千年万年,烈日、暴雨和冰雪击打着“母体”。终于坚硬的岩石也扛不住了,她们风化碎裂,滚下山崖,美丽的玛瑙石遂与母体脱离,堕入红尘,开始了“流浪”生涯。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有棱有角的石头被磨砺成圆滑光亮的卵石,五彩纹理如花般绽放。终于,在漫长的跋涉之后,她们来到了长江下游的南京一带。这里江流平缓,水波缱绻,遂逐渐停泊沉积下来,与其他各路“游子”以及当地的“土著砾石”组成了“雨花台砾石层”大家族。所以,玛瑙雨花石和一般的玛瑙矿不同,多为藏身于砾石层中的细碎卵石,并无矿脉可循。可是,如此复杂的形成过程,也只不过是雨花石中小小的一类——“玛瑙雨花石”罢了。

⑥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发现,雨花石不仅丽影神秘缥缈,其定义也充满了种种疑问和争论。关于雨花石的形成,除了较为公认的三段论,还存在着海底火山间歇喷涌、近源火山喷发再加工、星云说、陨星说等诸多说法。而最根本的,就连雨花石的种类和范围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王德滋告诉我,一般来说,地质学上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不论美丑大小均可称为雨花石。可在雨花石研究界有着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即使出身于“雨花台砾石层”,也须得千里挑一的美丽卵石才能算雨花石,俯拾皆是的砾石不能入类;有人认为,雨花石在大小、圆润度、透明度上也应有规范。

⑦池澄是当代收藏界的大家,出版了诸多雨花石专著。对目前通行的各种定义进行了集纳和说明——就狭义来说,雨花石是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而已被大众认可的雨花石概念,其出产范围则扩展到江宁、六合、仪征、江埔、和县等地;再扩而大之,雨花石的产地包括整个长江流域。池澄认为这一定义获得认可,只是“时间问题”。

⑧更有趣的是,就我读到的众多资料看,在民间,雨花石的概念比池澄的集纳还要广阔复杂,更有甚者,将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纳入了雨花石概念之下。

⑨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了疑问和争论——这和其他著名观赏石有着明显的差异。美丽的雨花石啊,你究竟该被怎么定义?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语序特点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为什么写雨花石美丽的传说?
【小题3】第⑤段中“‘公寓’和‘社区’”分别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第⑤段文意,简要概括南京“雨花石”形成的三个阶段。
【小题5】下列对“雨花石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岩石学家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均可称为雨花石。
B.收藏家认为雨花石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
C.民间人士认为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可以纳入雨花石的概念之下。
D.作者认为雨花石的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疑问和争论,现在还没有公认定义。
【小题6】举一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但唯有汉字沿用至今。这不应该是侥幸,而是源自于汉字的特质。
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其表音符号很多都是衍生自象形表意符号。即便是汉字,占绝大比例的形声字的声符,也大多来自表意成分。在长期发展中,汉字表音的因素在汉字体系中大大增强,表现出明显的表音化倾向。但为什么汉字的表音化倾向停滞了?为什么表音的声符没有进一步简化、抽象化,像很多拼音文字那样发展成为纯粹表音的字母?汉字的生命力何在?
若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原因,这首先是因为汉字的适用性。汉字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这是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是词根语,不用改变词首、词尾或词中间的语音来表示语法关系。印欧语言很多“性”“数”“格”都要求有小而频繁的词形变化,这是方块汉字难以如实记录的。汉字作为语素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在语音上也没有什么变动,和汉语匹配十分得当。
其次是汉字具有时空包容性。汉字的“包容性”是一种巨大的弹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包容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一看就懂,但如果当年有录音机录下老夫子的话,我们可能难以听懂。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春秋时代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大不一样。然而,不管语音发生了何种变化,字仍然是这些字,意思始终不会改变,这就是时间的包容性。对于英语、法语或其他拼音文字,几百年前的作品现代人可能就看不懂了,因为语音的变化直接反映到了文字的拼写上。汉字承载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比较容易解读的文献,这也成为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
二是空间包容性。同样一张《人民日报》,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都能毫无障碍地阅读,他们使用同一个汉字系统,字形和字义是一样的,但读音却各行其是。中国疆域辽阔,方言繁杂,汉字可以起到统一沟通的作用。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联系使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试想,如果历史上使用的就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要反映实际语音,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各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就像今天欧洲或印度,语言纷繁复杂。据统计,印度有1600多种语言,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就有18种。可以想见汉字的包容性,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起着何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产生了何等强大的凝聚力。
最后是汉字具有文化积聚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它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生产、商业、政治、战争、家庭、饮食等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隐藏着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作为历史考古的线索。例如买、卖、贵、贱、资、费、财、货、赚、赔等字,都有“贝”字,这反映了早期社会“贝”曾被作为原始货币的历史。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成为不可抛弃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展现出其科学性、艺术性,闪烁着独特的智慧光芒,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选自黄国营《中国汉字的开放性与生命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体系之一,汉字是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
B.汉字在发展中曾呈现出明显的表音化的倾向,表音的声符来自于表意成分,但没有进一步抽象化为纯粹表音的字母。
C.汉语是词根语,没有“性”“数”“格”等词形变化;汉字是语素文字,与不通过改变语音来表示语法关系的汉语十分匹配。
D.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和认同作用,具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汉字能够沿用至今,源于汉字的特质,汉字虽然也有表音化倾向,但这并不是汉字的生命力所在。
B.文章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汉字不废的原因,那就是汉字具有适用性、时空包容性和文化积聚性特点。
C.文章第5、6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阐述汉字的包容性,将汉字与拼音文字进行比较,是为了证明语音变化不会影响汉文化的传承。
D.文章论证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从三方面分析汉字特质,最终得出汉字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汉字发展的表音化倾向没有停滞,发展成纯粹表音的字母,它也有可能像楔形文字、圣书字等一样失去沟通交流的作用。
B.虽然汉字的读音可能受时间和地域影响而产生很大的变化,但因字形和字义是确定的,所以不会影响人们的理解。
C.如果汉民族历史上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受实际语音影响而各不相同,甚至可能会导致汉语演化成多种语言,而不是方言。
D.汉字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早期社会生活历史考古非常重要的依据。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小题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B.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C.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D.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小题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
B.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C.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一页。
D.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高铁在这五年迎来诸多世界第一。2012年12月26日,世界里程最长的高铁——京广高铁正式全线通车;2014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全线贯通;2017年9月21日,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京沪高铁“复兴号”实现350千米时速运营。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已基本建成。同时,中国高铁以先进的技术、完善的设备及全球互利共赢的理念被世界所认可,代表着今天的中国产业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高铁不仅改变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异地置业、跨省上班、双城生活……未来,高铁对社会的深刻变革还将进下扩大。

材料二:

世界银行在2014年7月4日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高铁在筑路成本、运营经验、运营速度、技术整合方面具备优势,庞大的高铁路回、相对较低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一直是中国高铁引以为傲的优势之一,这些优势也获得了外界的一致认可。报告对2013年末27条运行中的高铁的建设成本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各条线路的单位成本差异较大。设计时速350千米的线路单位成本为每千米9400万至1.83亿元。设计时速250千米的客运专线(个别除外)的单位成本为每千米7000万至1.69亿元。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包括工程筹备、土场、土建工程、轨道工程、车站工程(但只含部分大车站)、四电工程、机车车辆、维修场站,以及建设期利息等成本:时速350千米的项目为1.29亿元/千米,时速250千米的项目为0.87亿元/千米。相比之下,欧洲高铁(设计时速300千米及以上)的建设成本高达每千米1.5至2.4亿元人民币。加利福尼亚州高铁建设成本(不包括土地、机车车辆和建设期利息)甚至高达每千米5200万美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

世界银行支持的中国铁路项目

工程

最大时速(km)/类型

长度(千米)

总估计成本

(亿元人民币)

单位成本(亿元人民币/千米)

石家庄—郑州

350客专

355

139

1.23

贵阳—广州

250客专

807

916

1.10

吉林—珲春

250客专

360

396

1.10

张家口—呼和浩特

250客专

286

315

1.21

南宁—广州

200客运—货运

163

110

0.89

哈尔滨—佳木斯

200客运—货运

343

339

0.99

 

材料三:

近日,首钢股份公司收到来自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发来的感谢信——首钢薄规格高性能取向硅钢材料应用于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大型超低损耗、节能环保卷铁心轨道交通牵引变压器,并顺利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验,成功应用在中国高铁首套智能化变电站。

智能牵引变压器是铁路总公司为我国高铁装备制造业持续领先全球而立项开发的重大科研课题之一。该产品与传统变压器相比,空载损耗降低50%,噪声降低20分贝,同时具备在线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功能,可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运行模式,是铁路行业对传统变电站运行、检修模式的重大变革,对中国智能高铁样板工程的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常州太平洋公司在信中称,首钢薄规格高性能取向硅钢电磁性能优异、表面质量均匀、板形良好,首钢先期介入产品设计,使用过程全程指导参与。智能牵引变压器充分利用首钢取向硅钢高性能特点,在更高磁密工况下,表现出比进口产品更优异的电磁性能,变压器各项性能均优于设计标准。

(摘编自《首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助力中国高铁发展》)

材料四:

中泰铁路有望在10月正式开工建设,首期工程全长253千米,设计时速为250千米。中泰铁路建成后,从昆明到曼谷将实现朝发夕至,往返票价约700元人民。早上在昆明坐上高铁,7小时后就可以在曼谷悠闲地喝咖啡了。

泰国驻华大使毕力亚·针蓬此前表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将成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这个地区带来包括投资、商业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还将不断“走出去”。加快铁路旅游业发展,其力已聚,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在国内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愈加完善的铁路服务体系和更加频繁的城际铁路联通,加速了城市经济圈的形成。铁路正在全力拥抱大众旅游新时代,铁路旅游的“朋友圈”将会越来越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多条国际铁路的部署和开通,进一步加速了中国铁路“走向世界”的进程。

(摘编自吴君婷《中国高铁已“红”到海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在单线建设里程、一次性建成单线里程、总运营里程、商业运营速度等四个方面位列世界第一。
B.据材料二可知,中国高铁时速350千米项目的建设成本为1.29亿元人民币/千米,这一成本低于欧洲时速300千米及以上高铁建设成本。
C.首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降低了智能牵引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噪声分贝两项指标,并实现了对其在线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
D.智能牵引变压器可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运行模式,有重大意义。
E.中泰铁路建成后,从昆明到曼谷将实现朝发夕至,给这一地区带来包括投资、商业和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中国高铁怎样才能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