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导致经学缺失了自主性,也是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 |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
C.要形成贯通中西的经学,经学研究者要进行义理反思,吸收中华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 |
D.礼学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
A.文章从二十世纪经学衰落原因入手,阐述了经学需要新变,重点论述了经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
B.文章在论证经学新变问题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其中以道理论证为主。 |
C.文章指出了经学和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学研究的具体措施,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
D.文章论述中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如“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注重正反两面的论述,具有辩证意味。 |
A.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和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结果。 |
B.经学研究要革新,既有经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寻找经学应有的载体,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
C.经学新变的关键是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重新回到世界之中,取精用宏。 |
D.经学发展有过一段黑夜,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