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诗学形态,有光耀古今的诗歌大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这既是新诗写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构成创新与突破的沉重压力。面对中国古典诗歌悠久的传统,中国现代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以一种不容置辩的态度揭竿而起,为了冲破中国传统诗学的沉重压力,他们选择的是面向外国寻找助力,从异城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但与此同时,不时流露出的则是由他们骨子里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所决定的对古代诗歌意境与表情方式的欣赏,对博大精深的古代诗歌美学的眷恋,正是对待传统的复杂心态,使他们无法摆脱焦虑。“五四”时代,革故鼎新的时代,新诗的缔造者们对旧诗的传统发起的抨击,有一些明显是情结化的,是过火的。胡适在《谈新诗》中写。“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像这样不加区分地把近体诗的形式一概打倒,无疑是简单化的。取消了诗歌写作的技艺与难度,诗歌就很容易滑向浅白的言情与对生活现象的实录。
新诗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冲撞,还鲜明表现在新诗人与持有目的诗学观念的读者身上。新诗一出现就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声浪;而且九十年来,质疑与责难的声音始终伴随着新诗的成长,不绝于耳。这是因为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关习惯,因而引起了某些读者的反感。诗歌鉴赏,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由诗作发出的信息,只有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才能被接收,被加工。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从宏观来考察,是人类世世代代审美经验的积淀;从微观来考察,则是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总和。以我国读者的诗歌审美观念来说,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诗歌开始出现的时候。先秦时代形成的“风、雅、颂、赋、比、兴”即所谓诗之“六”,其影响一直绵延到今天。我国古典诗歌到唐代进入鼎盛时代,各种诗体备具,形成了完整的格局,自此以后,古典诗歌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超稳定性,即使是新诗诞生多年以后,旧体诗还有相当大的读者群以及教量可观的作者。
新诗的艺术上的创新与完美国然有待时日,读者的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的改变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为弥合新诗尤其是自由诗与传統的审美方式距离过远的不是,新诗人也做了不少工作,诸如何其芳、林庚等为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体格律诗的努力,尽管收效不大。但这种尝试精神却是可贵的。从新诗发展的历程来看,新诗的草创阶段,那些拓荒者们首先着着眼的是西方诗歌资源的引进,但是当新诗的阵地已巩固,他们便更多地回过头来考虑中国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街接了。
(节选自吴思敬《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超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不无联系中,国现代诗人可以从古典诗歌那里学习和借鉴,但又面临着创新的难题。
B.“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
C.中国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美习惯,持有旧诗学观念的读者无法从新诗中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D.为了开拓中国新诗的阵地,诗人们坚决与古典诗歌划清界限,对古典旧诗给予了彻底的抨击。
【小题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本第一单元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的《雨巷》虽为新诗,但诗中所塑造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
B.“新月派”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三美”的主张,这种形式化的追求,取消了诗歌写作的技艺与难度,使诗歌滑向浅白的言情与对生活现象的实录。
C.近体诗讲究格律之美,社甫的“无边落木带第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平仄相对,对仗工整。
D.“柳”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常常表达留别之意。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和“夕阳中的金柳”都有此意,这种解读源于诗歌读者审美经验的积淀。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看来,诗歌鉴赏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必须有读者的参与。
B.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人类世代审美经验的积淀与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结合体,一旦形成就非常稳定。
C.何其芳、林庚等为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体格律诗进行的努力,本质上是对新诗创作从西方引进资源的做法予以纠正。这表明当初“从异域借火种”是完全错误的。
D.新诗的开拓者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复杂态度,与他们所处的“五四”时代有密切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6 09:0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众多,甚至被纳入历史课本。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如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和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质疑,其根本原因是对“纸”的定义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纸面还能看到麻筋,上面大多也没有字,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另辟蹊径,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当下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从而提出西汉纸是中国古纸,蔡伦并非造纸术发明者,而是改进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此次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得到广泛认同。
李晓岑长期对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他发现,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厚度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的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到底应以哪种为准。
B.文章中主要用李晓岑教授对于纸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证明了西汉时期就有纸张的观点。
C.文章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纸工艺,又介绍了西汉纸的纸张成分,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分析问题,最后确定纸张出现时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有人质疑“纸”的定义,灞桥纸、中颜纸、悬泉纸的出土就可证明西汉有纸了。
B.如果没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就无法证明少数民族造纸术传承自古法。
C.出土的西汉纸张被发现有淀粉颗粒,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纸张了。
D.从对造纸术起源的探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解开许多历史考古存在的谜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些电商平台会利用满减、红包、优惠券等活动,通过“先涨价再促销″的方式,以假折扣误导消费者。某些网店经营者为吸引消费者,不惜在商品标题或宣传页面中夸大甚至虚构部分产品功效或性能。许多商家以次充好,混搭销售劣质商品。还有许多商家把钱花在“刷单”上,很多消费者容易被虚增的部分好评或销量蒙蔽。网购不仅要看商品评价和成交量,还要注意销量突増或突减现象。不少网店经营者断章取义,利用声明、规则、通知等形式“秒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且常常利用合同约定,使用技术手段强行搭售,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一些“网络专供款”不仅质量参差不齐,售后待遇也大相径庭,售后维权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这种既费时又费钱的等待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煎熬。部分不良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消费层次等特征,定向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容易导致订同样的酒店、买同样的服务,苹果手机用户比安卓手机用户贵;同样的打车起点和终点,不同用户价格也不一样。

(摘编自《市监督管理局发布消费警示:网购的八大“陷阱“》,《盐阜大众报》2019.03.15)

材料二:

不再“单纯”的微信朋友圈已发展为网络营销的一种常见方式和渠道,由此衍生出的购物纠纷事件也频频发生。微信属于社交媒体,通过微信朋友圈购物,卖家很分散,而且没有一个像阿里或其他电商这样的专业电商平台来规范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没有对卖家资质的审核、验证以及信用评价,导致微信朋友圈的卖家质量和信用良莠不齐。从平台的角度来讲,作为社交平台,微信上很多信息都很私密,平台基于对用户隐私权的尊重,不能监控人们的日常通信,所以发在朋友圈的广告以及微信交易确实很难监管。

据统计,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1.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叶,也引发诸多消费纠纷——2018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68.2万件,同比增长高达126.2%,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等成为投诉的主要问题。

(摘编自《微信“朋友圈”渐成“商业圈”网购还有多少痛点待解》,《光明日报》2019.04.22)

材料三:

针对网购行业的种种乱象,2019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义务,同时还强化了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这无疑为消費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也再次表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线上网店还是线下门店,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不能突破合规的基本框架。

无论是电子商务法对商家行为的规范,还是平台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质上都是对整个电子商务行业规则的重塑。当然,从缺少规则、野蛮生长向透明化、规范化过渡,可能会伴有转型阵痛,但从长远看,只有电子商务经营者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来参与市场竞争,履行自身义务,整个电商行业才能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要真正让网购环境清朗,必须构建起买卖双方和监管者共同发力的消费环境。盼望随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断落实、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网购平台的自我净化以及消費者维权意愿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网购商品不仅能让人们买得放心,而且用得舒心。

(摘自《对网购乱象不能“自认倒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5.01)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电商平台的满减、优惠券等促销手段都存在着假折扣,还有夸大其词的宜传,购物时应多比较甄别。
B.微信购物不同于专业电商平台购物,卖家的资质审核验证等问题难以进行,卖家的品质和信用也很难得到保障。
C.政府相关部门出重拳、立法规,目的是告诉人们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经营活动都要符合规则。
D.当前电子商务仍处于野蛮生长期,制定法律法规去约束电商,从长远看,对电商平台也有益处。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上,商品评价和交易量是购物时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如果某商品销售量突增突减则是商家在“刷单”。
B.一些网络专供款商品的品质较差,其售后服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周期较长,既费时又费钱。
C.当前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增长迅猛,但实际上也存在诸多痛点,由网购引发的消费纠纷成倍增长,问题突出。
D.不只微信等社交平台购物容易出现消费纠纷,整个网络购物市场近年来都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规范网络购物市场的另外两点措施。
(1)政府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并执行好监管职责
(2)电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发生过程中,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B.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属于“父权在场”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不肖种种大承答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欣然接受了晚消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科学制度废除后,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胡适把“出洋留学”作为“上进之阶”,因此最终选择留学美国。
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戏

岳阳·梅实

儿时的记忆中,我们梅家大屋那六百多人丁的屋场,房子最好的当推祖堂屋。它从脚至顶,清一色的火砖。这砖头是经人细心挑选后在青石板上磨过的,接缝处也不挂泥灰,而是用的糯米粉拌石膏,墙面平平整整,标标直直,既好看又牢固,即使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也绝不怕阶级敌人“挖墙脚”的。

祖堂屋对门是戏台。戏台由四根硕大的楠木柱子撑着,台顶系盔顶结构,盖墨绿色琉璃瓦,屋檐四角各配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下边吊着铜铃,风起处,铜铃叮当,传去好远好远。

连年过节,锣鼓一响,这里就成了北京的王府井、长沙的天心阁,上屋里、下屋里,潘、卢、程、肖、李,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梅家的戏班唱戏。

梅家有个呱呱叫的戏班,这是梅姓家族的一大荣耀。那年头,在临湘路南一带,只要你说起是梅家的人,人家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就会夸你梅家的戏如何如何唱得好,唱得妙,那情形,真有点当年湖南人在外说起毛主席的老乡而受人盲目推崇那味道。

我父亲和叔父都是戏班子里的角色。父亲是坐后台的,司鼓、敲锣、操胡琴、吹唢呐都是他的拿手戏。他平时不苟言笑,甚至看起来有点木讷,一旦坐到台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吹拉弹唱、样样皆精。我叔父其实我不叫他叔父,叫细爷。细爷在戏班里当班主。他唱老生,常在台上摇头、甩一尺多长的“胡子”,抖手,然后一声“呀呀呸!”喊得那屋梁上的扬尘直往下掉,喊得你栾心①直跳。细爷可不像现在有些演员,台上演英雄,台下是狗熊,他在台上台下都是正人君子。他一生只读《三国演义》一部书,也最最崇拜那摇鹅毛扇的孔明诸葛亮,他在戏班子里威信颇高。除了父亲和细爷,还有三名主要演员:花旦兴福、小生巨民、丑角忠和。花旦兴福平时看起来眯眼睛,龅牙齿,那样子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可他若将锦缎一披,凤冠一戴,莲步一扭,水袖一甩,着实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常令那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二吊子们眼睛瞪得比牛眼睛还大。如遇喜庆玩采莲船,他就扮演蚌壳精,同样妖冶动人。小生巨民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且唱做俱佳,逗人喜爱。与花旦兴福恰恰相反,丑角忠和平时白白净净,一经粉墨登场,则奇丑无比,令人捧腹。梅家戏班里除了这几根台柱,剩下就是跑龙套喊“呵啊”的了。

据老班祖辈们讲,梅家的戏班成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解放四十多年来,经历了两起两落。五十年代,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五谷丰登,百业兴旺,戏班子进入鼎盛时期,每年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唱到桐子开花、麻鞭水响,待新谷入仓,八月中秋一到,一声呵嗬又开了锣,有的要唱到腊月二十四老鼠子嫁女才收场。三年困难时期,人饿得一个个直不起腰,谁还有心思看戏,这戏就衰下来了,接着十年动乱,老戏被当作封资修批判,一律禁演。不得登台唱了,戏班里的人喉咙发痒,就常常偷着拱到我家来,父亲抄起他自制的胡琴,嘎咂嘎咂,他们就开腔:“在家中啊请过了,母亲严亲哪嘛唉……”这时,我娘总是一边骂他们呷多了,健翻了蔸②,一边泡芝麻豆子茶他们喝,然后端把小凳,坐在一旁纳着鞋底,听得津津有味。

我可是怎么也听不出味儿来。戏班子红火那阵,父亲常常晚上驮起我去看他们的戏,什么《送别》、《寻夫》,什么《朱买臣卖柴》、《杀狗劝夫》,我全看不懂,看着看着就倒在戏台旯旮里睡着了,唯一使我不困且迄今未敢忘却的是那出《大悲塘洗澡》,也不知何因何敌,那演员哀哀切切唱过一阵后,竟上起吊来,然后那舌头伸出老长,那眼瞪得老大,然后有人拿过一把旧油纸喷上“洋油”,点上火,那蓝色的火焰腾地而起,然后听到台下有人惊呼……

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禁锢了十几年的老戏终于开禁了。这时,梅家老戏班的戏子们虽然都还健在,可一个个驼了背,掉了门牙,脸上布满了沟沟岔岔。他们不管这些,壮心不已,偏要在垂暮之年露几手看看。戏台上,又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人们也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可没过多久,这般热潮冷却了。不是上头来了禁演的红头文件,也不是老戏子们唱戏不卖力,更不是看戏的人冒钱冒时间,关键是,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娱乐的名堂多了,要求更高了。老戏子们也曾试图来一番改革,比如,你七老八十岁的,嘴巴不关风,眼皮打不开,谁爱看你那干茄子老相?如今漂亮妹子到处是,便想挑几个年轻男女前来接班,可找谁谁不干。他们说,到渔潭、长安搞副业,稍微吃点亏,用点心计,一天就要赚个十块八块的,唱戏划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老戏子们只好到家里抱孙孙,到园里布菜去了。

伯牙弹琴遇知音,不遇知音不弹琴。我父亲的那把破胡琴送给了一位盲人,父亲说,把给他还可讨碗饭吃。

只有那戏台仍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那四根楠木柱子早被白蚁掏空了,连细伢子玩捉迷藏都不敢上去。

(选自梅实散文集《往事悠悠》,有删减改)

(注)①栾心,临湘方言,指心脏。②健翻了蔸,临湘方言,指精力旺盛,玩耍个不停。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描写坚固的祖堂屋、气派的戏台,与结尾孤零零的戏台、被白蚁掏空的楠木柱子形成对比,含蓄委婉地寄寓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B.“我娘总是一边骂他们呷多了,健翻了兜,一边泡芝麻豆子茶他们喝”这一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泼辣、质朴、善良的性格特征。
C.“伯牙弹琴遇知音,不遇知音不弹琴”,写出了父亲对老戏无人欣赏的伤感,也写出了作者对老戏这一传统文化在时代潮流中被淹没的痛惜。
D.文本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但在俏皮戏谑的背后又有一种苦涩感引人深思,可谓“含笑的泪”,深深打动了读者。
【小题2】“胡琴”与老戏相伴相生,在文本中共出现三次,请分别分析“胡琴”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评价梅实先生的散文“于乡情乡恋中见人生社会”,请结合文本赏析这—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小题1】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层”指代的是什么?
【小题2】“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这为什么让我们不安?
【小题3】你如何理解“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句话的含意?请从原文中列举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