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和艺术的欣赏;二是对艺术和各种审美对象的创造。审美活动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中发生的,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它包括审美心理活动、审美评价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各种审美意识。
审美学和美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美学应当包括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也就是包括了审美学的研究内容。但就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看,审美学却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比如,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等。
20世纪以来,审美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同当代西方美学发生的重大变革相联系的。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分不开的。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却不是人的审美经验,而是美的本体。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到了近代,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研究逐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强势延续。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审美经验单独成为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要对象。
从20世纪末开始,在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新变化的推动下,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开始走向美学的前沿,标志着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和生活的转型。和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中明确提出,在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限于艺术领域,是对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阐明,主要来自对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用这种审美经验理论来说明艺术之外的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并不完全适用。
当代西方美学中审美学的发展,展现出审美学是一个包括多种形态的、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既有从不同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探讨审美意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审美哲学,又有从各种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阐明审美心理构成和特点的审美心理学;既有结合价值哲学和艺术评价研究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学,也有主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探索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审美艺术学。正是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摘编自彭立勋《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其中审美活动作为人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两种形式组成。
B.审美活动发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作用之中,它不仅包括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而且还包括对审美客体进行更深层次的创造。
C.美学研究包括对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审美学虽然属于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但它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却突破了美学的学科界限。
D.美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主要研究对象由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受到控哲学研究重点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及在此之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就是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理想等各种审美意识构成了审美经验。
B.进入20事,审美学在西方得到持续发展,这与西方当代美学本身发生的变革相关。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讨论有利于美学思想的形成。
C.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新的美学研究领域的出现,美学研究开始全方位地面向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D.按照费瑟斯通的观点,在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中,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是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美学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使得审美经验成了当代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
B.以对艺术领域中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为主体形成的审美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
C.当代西方审美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种形态、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其中既含有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价值学,也包括审美艺术学等。
D.作为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之所以能够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有赖于审美学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学科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4:2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当今诗坛,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诗评家陈仲义认为:“就语言层面来说,陌生化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因其特别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陌生化的合唱一浪高过一浪,陌生化终成为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但我要说的是,由于诗人们过于偏好陌生化的语言,导致诗歌偏离了读者的审美趣味,诗歌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远离诗歌和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当前的诗坛需要有一种让读者觉得亲切和亲近的诗歌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从学术层面看,任何把某种诗学理论极端拔高的结果,都会导致诗歌创作生态发生不必要的偏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出不同的诗学观点和理论,显得比较艰难。尽管这样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中国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恰恰对深入本体世界构成了一次障碍、一种抵消;它只是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一极,而忽略了潜在的另一极——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朴、归真。诗评家陈仲义也认为在某些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一点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诗人王立世是这种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他这方面的代表诗作,我认为当推他的《夹缝》。
《夹缝》这首诗就这么短短几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和体味却是无限的丰富的。就是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诗人王立世,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将满腔的情绪完全倾倒而出,而是很节制地选取了“夹缝”这一中心意象,同时撷取人们常见的花草、空气、鸟鸣、风雨等意象进行了丰富而又亲切的描写。他不像有的诗人板着面孔,更不像有的诗人故作高深,在那里写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应该说,当今诗坛不缺少法官般刻板的诗人面孔,也不缺少哲学家般缥缈的诗意述说,更不缺少那些让人感到陌生和新鲜的现代或者后现代诗篇,缺的恰恰就是像《夹缝》这种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让人读之觉得亲近而又诗意深邃的诗篇。
现在很多诗评家和诗人认为陌生化的语言是最好的诗歌语言,甚至把它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样的认识是偏激而又片面的,也是对诗歌创作有害的。要知道真正好的诗歌语言其实是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着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选自《在亲近朴实的诗写中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有删减)

夹 缝
王立世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陌生化因为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能够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感,且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所以得到了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可。
B.诗评家陈仲义认为:语言的陌生化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陌生化是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准之一。
C.诗人们在诗歌中大量运用过于陌生化的语言,会导致诗歌偏离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远离诗歌和诗人,因此作者呼吁出现亲近朴实的诗歌。
D.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在诗歌创作生态已经发生了不必要的偏离的状态下,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这一点令作者感到十分欣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王立世是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其作品《夹缝》语言亲切,诗意深邃,以极其寻常的意象带给读者无限丰富的感受和体会。
B.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忽略了语言的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真。提倡语言陌生化的陈仲义也同样认可语言的亲近化。
C.当今诗坛充斥着板着面孔或是故作高深的诗人,他们写着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诗坛极其缺乏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的诗篇。
D.把陌生化语言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种偏激、片面的认识对诗歌创作是有害的,事实证明,通俗易懂、语言亲近化的诗歌更受大众欢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不应把追求新鲜刺激作为自己的创作观念,也不应该一味追求陌生化的诗歌语言。
B.一定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王立世的《夹缝》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C.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
D.诗歌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有时也来自读者的创造,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性•兽性•虫性
——进化论出世150周年陟览
(1)人类能进化到今天的优秀和强大,胜过一切其他动物而统治着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获得了理性,即认知世界、概念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动物学研究表明,其他动物如灵长目也有初等的认知、简单的思维和粗浅的推理能力,但都不如人类的能力那么强大、系统和深刻。只有人类具备理性思维和行为能力。
(2)人的理性包括感性认知,学习记忆,思维推理和智能创新四部分。
(3)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认知食物和猎物,鼠见猫逃窜等,多是先天遗传技能。除高级灵长类外,都不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影像,经长期训练也不成。学习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发达的大脑是浩瀚记忆力的物质基础。符号语言和文字是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积累和传播知识的手段,是人类独有的后天习得的技能。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气和为集体利益的身精神使人类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创新智能。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都是人类智能创新的产物。
(4)理性是后天获得的能力,灵敏的受感器官,可靠的神经系统和强壮的大脑等是理性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公认后天习得的性状和能力不可能遗传子代,至少短期内不能。每代新人的理性要从头学起,靠社会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是培育公民的良好品德、优越智慧和坚韧的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没有先进文化的陶冶和良好的教育而指望天赋予睿智美德是与科学规律相悖的。
(5)人是社会性动物。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道德观念、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人的理性是从社会文化中,即群体的经验、知识和习俗中通过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生来即孤单孑立与社会隔离的人无理性可言,连语言都不可能掌握。
(6)20世纪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就都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陶醉于自己智能的增长,思想的进步,科技的成就和对自然界的某些胜利,绝不要忽略人的动物性这个本质。不管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即使走出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也可能造访火星,都不可能改变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躯体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产生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人类是地球上30多亿年的生物进化链中的一环,我们已彻底适应了这个自然环境,每一滴血、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理论、每一种主义都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成仙,自然界不能超越,更不能破坏,否则就是人种的衰微、死亡和灭绝。航天科学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  
(7)倘若把人的生物性称为兽性,则人性等于兽性加理性。兽性来自遗传,基因万年笃守,千年不见有变。理性获自文化陶冶和教育,随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迅速变化。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兽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文化、科学和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机杼。即使人的兽性万年不变,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总在提升着人的理性,增益着人性的光辉。  
(8)后天获得的理性,如科学、文化能否影响人的兽性进化?科学界仍有争论。20世纪生命科学主流仍然否定法国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获得性状”可遗传后代的理论,认为缺乏实验证据。多数人认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会影响甚至操纵人的遗传特性,如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使后人免疫能力更强,变得更健康,更聪明,那是可能的,有的已经实现。
(选自《文汇报》2008年11月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E.科学界普遍认为,后天获得的理性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物本性的进化,例如科学文化的进步使得人类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等。
A.人类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字去思维和表达,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这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B.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这说明了人的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离开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C.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备了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人的理性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D.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人的生物本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
【小题2】下列对有关“理性”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其他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的生物都不能认知、思维和推理。
B.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能够认知食物和猎物,不属于感性认知的技能。
C.学习记忆以发达的大脑为物质基础,思维推理建立在感性认知和学习记忆的基础上,是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的过程。
D.人类智能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良好的悟性和探求真理的勇气,它促成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小题3】(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4】根据文意,人获得“理性”有哪些途径和必备条件?(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流派不是独木桥

刘连群

①流派的学习和继承,一直是京剧界深为关注的话题。在好长一段时期里,呼唤创造新流派的声音很强烈,不时见诸报刊和有关的学术研讨,成为引导流派传承的“主旋律”。然而近30年过去了,新的流派没有产生,反倒是现有流派的抢救、保护问题显得突出和紧迫起来。在纪念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诞辰90周年的研讨会上,对于流派传承的看法,有人强调原汁原味保留,也有人主张要尝试走自己的路,只是没有人再提创造新的流派

②这就颇值得思索。表面看,对新流派的呼声转低,是基于新流派的难产, 久唤不至而不免无奈和失落, 细究起来,在一定程度上, 包含着对前一阶段思路的某种务实和纠偏。呼唤新流派并没有错,进一步丰富京剧表演艺术的风格特色,是京剧界内外的共同愿望。问题在于新流派的形成和创立,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不仅需要演员的艺术根基和努力,还受着剧种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制约,这不是单纯的提倡和引导所能奏效的。

③同时,在对传统流派的传承导向中,单一地强调另创新派,以此作为衡量传承水平的唯一标准和终极目标,也有失片面。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学余派最好是杨宝森”,依据自然是杨宝森先生在学习余派的基础上创出了杨派。杨派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演唱艺术,其贡献和影响怎么称誉也不过分,但若就以此论定学余“最好”,可以设想一下,余派传人都按此“最好”去下功夫,余派本身谁来传呢?还传得下来吗?依此逻辑推而广之,京剧多姿多彩的名家流派包括杨派、张派在内,岂不都将失传,从舞台上消失吗?这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④事实上,深入了解京剧流派传承的历史,高水平传承的方式是存在多样性的。由于传人自身条件和感知解读的差异,不论主观愿望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和流派创始人完全一样,都是有距离的传承。同时学习到一定阶段,距离还会因传人各自审美和追求的不同进一步拉开,从而形成不同的走向和形态。按此区分,大致可以概括为近、中、远三种传承方式:一种是近距离传承。传人的自身条件与创始人或流派演唱要求极为接近,也有志于对本派艺术深钻细研,传其衣钵,悟性很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体现流派的“原生态”。余派传人孟小冬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演唱包括录音、唱片,作为老师余叔岩先生仅存“十八张半”唱片的补充教材,对于余派艺术后学”堪称功莫大焉。第二种是中距离型。传人具备相当的流派传承条件,通过学习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在艺事发展过程中不囿于一派,兼学别家,融会运用,并有新的追求和创造,显示出个性特色,但还不足以称“派”(现在也有的在一定范围被冠以某派)。许多为观众所熟知的在世和去世的京剧名家属于此类型。第三种是远距离传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与原来所宗流派在表现形式、技巧特色上逐步拉开距离,形成崭新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得到行内外的普遍承认,最终独树一帜。

⑤近、中、远三种类型的传承,由于学得极像和开宗立派者终归是少数,因此高水平传承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以“中距离”居多,而这恰恰是多年以来缺少研究的部分。可纳入此列的京剧名家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旦行的杨荣环,艺兼梅、尚两家,技艺精湛而全面,一直致力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演的流派代表剧目都进行了精心锤炼,根据自身的体会和顺应时代的要求做了加工处理,力求名剧新演,一些常演剧目深受行内外的好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前人的艺术实现了高水平的个性化传承的艺术家,因前些年或片面强调门派正宗、或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前还曾遇到归属两难的尴尬处境,是十分可惜和令人感慨的。如果对他们成功的艺术创造和多样化的传承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深入的解析研究,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既讲继承、又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给新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⑥流派要流起来,还要流得宽广壮阔,才能长久保持创造力和生命活力。这是流派也是京剧艺术都需要的传承。

【小题1】对第①段画线句及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京剧界对此意见不一,所以“没有人再提”。
B.“不再提”是为了纠正“呼唤创造新流派”的错误。
C.因创造新流派受多方因素制约,仅靠提倡是不够的。
D.因为再提“创造新流派”就无人来传承名家流派。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又  而  更B.因  但  又
C.且  而  也D.如  但  并
【小题3】第④段中加点的词“临‘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⑤段中与第④段“近距离传承”、“远距离传承”对应的词组分别是_________。
【小题5】第⑤段列举杨荣环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结合文意,概括作者提出“流派不是独木桥”这一说法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前文化分布的主要中心集中于华北平原东西两边的高地。这一区域主要是湖泊与沼泽。黄河流出豫西山地以后,任性流淌,现在的华北平原正是黄河长期漫流沉积的产物,这也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二级台地。
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遭遇洪水时,最需要保护的首先是他们的住地,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居住,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住地周围筑起一道尽可能坚固的拦洪围堤,或者同时挖掘一条有利于行洪的河壕。如果这两者还不够,就要再填土抬高住地的房基,如淮阳平粮台城址。这样的住地就是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古城。目前没有看到龙山时代华北平原各城址海拔地理高度的具体数据,但可以推测,同时期各城址应大体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而且后期城址应该比早期城址更低,这是由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及其变动决定的。
因此,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而发明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是人们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是中国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城的建造者是平原定居式农业文明的先锋。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使人们在洪水面前站稳脚跟。
人们到新地筑城居住的目的是为了开垦田园,由于鲧发明的筑城技术成功地让人们的住地免遭洪水淹没,他或他的继承人很自然地就会如法炮制,试图用筑堤拦洪的方法保护或开垦新田园,这就是围垦。但当时围垦还过于超前,以失败而终。他因此受到处罚,这应是“鲧堙洪水”、失败被诛所反映的史影。
鲧的失败教训启发了后人,衍生出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如《国语》所云:“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大禹当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使原来的淤泥沼泽日渐干爽,便于种植。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被先后废弃。洪水的消失与古城的废弃,意味着华北低地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这既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也为以广域王朝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地理基础。与此同时,在共同开发华北低地的过程中,原来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得以在平原相遇。正是这种历史性相遇,导致了以夏王朝为开端的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使原来文化迥异的东西民族日益融合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谌中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的先民遭遇洪水时,首先要保护的,就是他们的住地和农田。
B.作为一种特殊聚落形式,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C.经过大禹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被先后废弃,华北低地得到了开发。
D.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文化迥异的民族随即形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介绍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地形地貌,论证了“二级台地”的形成原因。
B.文章通过先民在台地遭遇并治理洪水的过程,为山坡居民融入华夏民族提供了依据。
C.文章列举淮阳平粮台的例子,用来证明台地先民曾经通过抬高住地房基来抵御洪水。
D.文章通过鲧治洪水、失败被诛的事实,阐明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走过的曲折历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如果不集中居住,就很难实施拦洪围堤、挖掘河壕等举措。
B.如果在华北平原发现龙山时代的各城遗址,就可以佐证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情况。
C.如果大禹不率领先民疏浚水道,加速水的下泻,就不能奠定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
D.山坡先民来到台地站稳脚跟后,农业文明跟随他们沿着由西而东、由高而低方向衍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彻底了解文学,要尽量欣赏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决有一分效果,孜孜不辍,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
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须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文学本来是以语文为工具的表现艺术。心里有东西要表现,才拿语文来表现。如果心里要表现的与语文所表现的不完全相同,那就根本失去表现的功用。所谓“不完全相同”可以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的能力不够,一是他存心要说谎。如果是能力不够,他最好认清自己能力的限度,专写自己所能写的,如是他的能力自然逐渐增进。如果是存心说谎,那是入手就走错了路,他愈写就愈入迷,离文学愈远。许多人在文学上不能有成就,大半都误在入手就养成说谎的习惯。
所谓“说谎”,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心里那样想而口里不那样说。一个作家须有一个“我”在,需勇敢地维护他的“我”性。这事虽不容易,许多人有意或无意地在逢迎习俗,苟求欺世盗名,昧着良心去说话,其实这终究是会揭穿的。文学不是说谎的工具,你纵想说谎也无从说。“言为心声”,旁人听到你的话就会窥透你的心曲,无论你的话是真是假。《论语》载有几句逸诗:“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斯远而。”孔子一眼就看破这话的不诚实,他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作者未尝不想人相信他“岂不尔思”,但是他心里“未之思”,语言就无从表现出“思”来。他在文学上失败,在说谎上也失败了。
其次,说谎是强不知以为知。你没有上过战场,却要描写战场的生活,没有仔细研究过一个守财奴的性格,却在一篇戏剧或小说中拿守财奴做主角,尽管你的想像如何丰富,你所写的一定缺乏文学作品所必具的真实性,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无所知。一个聪明的作家须认清自己知解的限度,小心谨慎地把眼光注视着那限度以内的事物,看清楚了,才下笔去写。如果他想超过那限度以外去摸索,他与其在浪漫派作家所谓“想像”上做功夫,不如在写实派作家所谓“证据”上做功夫,这就是说,增加生活的经验,把那限度逐渐扩大。说来说去,想像也还是要利用实际经验。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练习写作须牢记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的重要原则。
B.造成“不完全相同”的两个原因分别是,作者的能力不够和作者存心要说谎。
C.因为文学不是说谎的工具,所以你若是口是心非地创作,旁人就一定会揭穿。
D.在创作中,不论你的想像如何丰富,它都需要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虽然是一件难事,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勤于练习创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文学、欣赏文学。
B.对于文学写作,一个人如若不肯经过应有的训练,就妄想一鸣惊人,即使天赋异禀也未必能做到。
C.存心说谎是会使人沉迷,并与文学背道而驰;这时需要作者认清自己能力的限度,选择擅长的来写。
D.一个作家如若不维护自身的“我”性,而有意或无意地去逢迎习俗,不说真话,终有一天会被发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需要依着合理的程序,循序渐进,才可能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而下围棋也需要一段一段地前进,无法跳越、多争。在这一点上,二者有相似之处。
B.文学应该是以语文为工具的表现艺术,所以拿语文来表现心里的东西。有些作者心里要表现的与语文所表现的不完全相同,这样去创作,作者并不赞同。
C.孔子认为“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斯远而”并不诚实,作者心里实际上“未之思”;在孔子看来,如若真的思念,再遥远的距离也不是阻碍。
D.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无所知。如果一个作家不能认识到自己知识领域的有限,就必须具有极其丰富的“想像,这样才能创作出真实而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