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和艺术的欣赏;二是对艺术和各种审美对象的创造。审美活动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中发生的,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特点。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它包括审美心理活动、审美评价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各种审美意识。
审美学和美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美学应当包括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也就是包括了审美学的研究内容。但就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看,审美学却超越了美学的学科界限。比如,审美心理研究需要美学和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研究需要美学和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等。
20世纪以来,审美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同当代西方美学发生的重大变革相联系的。美学史表明,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与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探讨分不开的。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美学的研究重点却不是人的审美经验,而是美的本体。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古代美学的中心问题。到了近代,由于哲学重点向认识论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研究逐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一趋势在20世纪得到强势延续。心理学美学的发展使审美经验单独成为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各种不同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的学说和派别层出不穷。审美经验的研究取代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美学的主要对象。
从20世纪末开始,在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文化新变化的推动下,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开始走向美学的前沿,标志着美学全方位面向现实和生活的转型。和这些领域相关的不同于艺术的审美经验成为美学家关注的新热点。费瑟斯通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中明确提出,在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下产生的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以往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限于艺术领域,是对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阐明,主要来自对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用这种审美经验理论来说明艺术之外的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并不完全适用。
当代西方美学中审美学的发展,展现出审美学是一个包括多种形态的、由多种学科交叉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既有从不同哲学体系和观点出发探讨审美意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审美哲学,又有从各种心理学体系和观点出发阐明审美心理构成和特点的审美心理学;既有结合价值哲学和艺术评价研究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的审美价值学,也有主要从艺术实践出发探索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审美特点和规律的审美艺术学。正是多种形态的存在和多种学科的交叉,为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摘编自彭立勋《审美学定位与当代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其中审美活动作为人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两种形式组成。
B.审美活动发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作用之中,它不仅包括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而且还包括对审美客体进行更深层次的创造。
C.美学研究包括对美、美感和艺术的研究,审美学虽然属于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但它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却突破了美学的学科界限。
D.美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主要研究对象由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受到控哲学研究重点的转移和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及在此之上形成的判断和评价就是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理想等各种审美意识构成了审美经验。
B.进入20事,审美学在西方得到持续发展,这与西方当代美学本身发生的变革相关。对人类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观察和讨论有利于美学思想的形成。
C.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等新的美学研究领域的出现,美学研究开始全方位地面向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D.按照费瑟斯通的观点,在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互动中,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美学的新型审美经验,是后现代的图像和符号浪潮推动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美学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对审美经验进行了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使得审美经验成了当代美学的一种研究对象。
B.以对艺术领域中艺术创作、欣赏、评价的经验的观察和总结为主体形成的审美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经验。
C.当代西方审美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种形态、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其中既含有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价值学,也包括审美艺术学等。
D.作为当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学的现代构建和未来发展之所以能够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有赖于审美学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学科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4:2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
①浅阅读,就是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追求的是获取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与深阅读相比,浅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贴近实际,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如生活资讯;或者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比如娱乐信息及八卦消息等,浅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愉悦和短期的信息摄取。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为何当今社会深度阅读越来越少,而浅阅读日益普遍。。
②首先,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关,在越来越忙碌的社会里,人们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渐成风尚,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其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而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也只能浅尝辄止,进行一点浅阅读而已。于是,浅阅读由于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③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那种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著,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④与浅阅读相对应的是深阅读,指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法。对于个人,深阅读可以培养大视野,促进大发展;对于民族,书籍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深阅读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水火不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读物,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准。
⑤从阅读载体看,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它从各方面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新媒体并非是导致‘浅阅读’的唯一原因,虽然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并不矛盾,不同媒介载体各具优势,可以互为补充。”
⑥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极具个性化,阅读需求和偏好变化迅速。读者在享受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时,各种视听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新阅读工具顺应了都市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弥补了浅阅读的局限,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形式丰富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黄楚新说:“面对各种新媒体阅读环境,中国的传媒出版人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一方面把出版物的内容做深、做宽、做精,提升出版物内在的文化品位,另一方方面也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这些精品放在不同的新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成为大家‘喜读乐见’的形式,从而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浅阅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浅阅读的内容多种多样,或贴近实际,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等,符合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的特质。
B.浅阅读是浮光掠影式的,有时让书中的营养一闪而过,可能没有反复思索回味、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和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
C.浅阅读与深阅读两者不相包容。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却不够精准,而深阅读培养出来的思考习惯却无法激发阅读兴趣。
D.浅阅读是指一种对阅读内容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追求实用资讯或短暂视觉快感的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
【小题2】下列不属于“浅阅读”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新媒体可以调动读者的各种视听感官,虽对传统纸质书籍构成一定挑战,但也提升了深阅读的潜在渠道和对象。
B.由于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浅阅读快速高效,于是,在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的信息化时代里,浅阅读被广泛接受。
C.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阅读逐渐成风,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
D.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出现,使生活节奏快速的都市人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可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它可以扩大个人视野,促进自身发展;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重大作用。
B.新媒体阅读工具给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充分调动读者各种试听感官。既兼顾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也弥补了前阅读的局限。
C.中国传媒出版人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精品放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上,使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新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在“浅阅读”方式中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D.新媒体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时,使得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的矛盾缓解,让不同媒介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各具优势,互为补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由取经中的若干个故事连缀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所谓“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模拟“话本”的这种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代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甚至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说唱,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传奇小说,无论是体裁还是表现手法,都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
B.《水浒传》里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
C.从“章回小说”的“回”的命名中,就可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讲唱文艺的密切关系。
D.因为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所以明清以来优秀的长篇小说能长久流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无须保卫的

邹启宇

①中国绝大多数人世世代代讲汉语,长期以来没有感受到汉语有危机。前些年,有人说现在中国人的汉语退步了,英语学多了,祖国的汉语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要起而保卫汉语。后来不仅汉语要保卫,似乎汉语方言也要保卫了。2005年,有人说上海话要消失了,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了,于是一时间掀起了一股“保卫上海话”的小浪潮,最近,广州有人又无中生有地制造有关当局“推普废粤”之说,提出岭南文化垂危,号召保卫粤语。其实,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都与语言本身的发展无关。

②一些语言因为负载着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使用的人多,就更为强势;一些语言人们渐渐少用,通行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甚至逐渐消失,需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加以保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

③比如满语,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清兵入关后,清朝朝廷的语言和公文既用汉语汉文,又用满语满文,自乾隆时代中期以后,各地满族逐渐以汉语为母语,在朝廷中满语也越来越少使用;满文通行更少,渐渐专用于官方的一部分记录,到了今天,只有黑龙江少数9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家还能使用满语,能听能说的不到两百人。

④过去有人说中国“一穷二白”。“白”指的是中国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多。其实这只说到一面,另一面是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化是极其博大精深的。浩瀚的《四库全书》也只能包含它的一部分,还“白”吗?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元代和清代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个统治中国97年,一个统治中国268年,时间也不能说短,但立国以后也不得不以汉语汉文作为官方的通行语言文字。

⑤那么,人数较少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是否必然会被排挤而不得不消失呢?不然,比如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汉语通行的范围日益扩大,傣族中青年能讲普通话的越来越多。但汉语的通行只不过扩大了傣族群众的活动范围,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傣语并不因此削弱,那里的傣族互相之间照样讲西双版纳傣话。最后一任“召片领”(西双版纳傣王)刀世勋先生不仅精通傣文化,而且熟悉汉文化,能用流利的傣汉两种语言讲课,带研究生,用两种文字撰写著作。这种情况,正是因为在西双版纳傣语和至少使用了700年的傣叻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傣文化,它并不因汉文化的传播以及它同汉文化的密切交流而被替代或受到削弱。

⑥有人说,我们的青年学生英语学多了,要少学英语,多学汉语。这个话我赞成一半,就是我们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学好汉语文,起码,口语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站起来能侃侃而谈,最好是说得头头是道,不要以后当干部离开稿子就讲不了话:书面表达要条理清晰,基本上没有病句错字。虽然如此,英语仍然是要下功夫学好的。举一个例,如果电脑是中国人发明的,如果互联网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然而不是,电脑和互联网是使用英语的人们发明的。你不懂英语就掌握不好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使自己在世界上信息不对称,据统计,2008年,全世界的信息量67%来自美国和西欧。互联网中的资料,87%是英文的,全球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 ISTP)中,80%以上的检索资料是英文的,美国和西欧许多信息公司靠高价卖数据库发财,而这些数据库都是英文的。你不学英语,不努力学好英语,怎么知己知彼,怎么取得世界上大量先进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发展我们的国家?

⑦语言是无须“保卫”的。我不担心汉语会在同外界交流中削弱,而且我坚信汉语中普遍应用的普通话必然会在国内外进一步推广。如果你真想保卫某种语言,□保卫某种方言,办法其实很简单,你努力增加它的社会经济文化载荷量,使它更丰富,使它更优美,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它吧。

【小题1】某种语言能够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是:____
【小题2】对第②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上,这段文字承接上文最后一句,又引出下文的论述。
B.这段文字将两类不同的语言作对比,阐述了语言兴衰的规律。
C.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它是全文立论的主要依据。
D.作者认为只有趋于消失的语言才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卫它。
【小题3】第⑥段先谈学好汉语文的道理,然后再论述要努力学好英语的必要性,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第⑦段方框内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是B.不是C.甚至D.或者
【小题5】第⑤段列举傣族人之间依旧用傣语交流及刀世勋先生精通傣汉两种语言的事例,其作用是: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其中作者就“汉语危机”问题所发表的见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已发现延缓人类细胞老化的方法,即通过修补基因物质,为老化的细胞注入新的活力,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这是分子基因学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它将为治疗癌症及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带来希望。
主持这项研究的得克萨斯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莱特说,他的研究小组已经证明,至少在细胞分子层次上,人类可以中止老化过程,但这并不等于人能长生不老。就像给一部旧车换上新引擎,虽不能让车子永远不坏,但却会跑得更长久。他说:“我们可以把患者的细胞取出,予以活化,作必要修补,再将其注回患者身体,以治疗基因性和其他各种疾病。”
这个研究小组发现,生殖细胞产生的酵素可使端粒(细胞染色体端的着丝点)重新生长,而一般细胞无法分泌这种酵素。细胞的每次分裂都使端粒受到耗损,变得愈来愈短,老化与这种耗损有关。该小组以人体皮肤、视网膜、动脉内层的细胞做实验,这种酵素能使端粒再生出来,而不像一般细胞那样逐渐停止分裂,以致死亡。
发现人类细胞老化原因的旧金山加州大学解剖学教授汉夫林力克说:“在医药及细胞工程学方面,染色体端粒基因酵素可能有许多重要用途。”
【小题1】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掉老化的细胞,可以中止人类老化过程,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
B.除掉老化的细胞,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能使人延年益寿。
C.对患病细胞的“活化”和“修补”,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能使人延年益寿。
D.对患病细胞的“活化”和“修补”,可以中止人类老化过程,甚至可使细胞长生不老。
【小题2】从第三段看,下列有关端粒、酵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刺激端粒生长的酵素,是由生殖细胞分泌出来的,而一般细胞无法分泌这种酵素。
B.能促使端粒反复再生的酵素,不会像细胞那样逐渐停止分裂以致死亡。
C.细胞的每次分裂都耗损了端粒,这是导致人体老化的原因之一。
D.通过人体细胞实验证明,生殖细胞产生的酵素具有促使端粒再生的特殊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修补基因物质.为老化的细胞注入新的活力,延长细胞的寿命,这属于分子基因学领域研究的课题。
B.这项研究工作如果成功,将为治疗癌症及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带来希望,在分子基因学领域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细胞老化与端粒受损有关。端粒变得愈来愈短,是细胞每次分裂对其造成耗损的结果。
D.汉夫林力克教授发现了人类细胞老化的原因,并指出染色体端粒基因酵素将在医药及细胞工程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用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牲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
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用“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认为心身不对立,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和疾病观。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治疗上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摘编自刘雅芳等《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系统的精神医学认识和理论,这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B.《内经》中的形神一体观和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中医医学的观点。
C.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哲学思想在调节人的心身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
D.“心”的概念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存在于中医精神医学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疾病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肯定中医精神医学的存在,接着阐述中国哲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意义,最后论述一元哲学观对精神医学的影响。
B.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论述力度,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C.文章第三段运用冯友兰的观点和白居易的诗句,论证了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哲学对人的心身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是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突出了“心”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否认心身一元哲学观。
B.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因此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C.儒道释学说蕴藏着不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因此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往往采用三家思想来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D.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心灵成长,提升心灵境界,从而起到心理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