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的目的,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起着决定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的得出,源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向内核心内容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4 03:5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传统与时代精神
南帆
单独谈论文化传统的时候,我们通常总是持肯定的态度。传统总是先于个人而存在。每一个人一无所有地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传统是我们依赖的坚实拐杖。传统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说什么,如何为人处世。从家族、地域到民族,强大的传统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的强大号召,沿途护送我们完成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传统使“现在”变得复杂了。人们不再遇到一个悬空的今天。今天不是一个片断的“此刻”,今天是从昨天的必然之中诞生出来的。传统负责指明今天与昨天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
但是,考虑到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时,情况不再那么简单了。传统会不会成为一种僵硬而沉重的躯壳,窒息一个民族的活力?这时,传统成了一种遮蔽,以至于社会成员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应对一个崭新的时代。至少在20世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危险。他们激进地主张抛弃传统,以此换取民族涅槃式的新生。他们的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相反,复杂而急迫的历史形势迫使他们行使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策略:以放弃文化传统作为拯救民族的手段,同时,与此相对的是,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与反抗西方文化殖民。
我们始终要意识到传统在时代文化之中的正确位置。一个时代文化的内部坐标通常隐含了纵横两轴。纵轴来自传统的继承。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这些内容来自传统的传递,在时代文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时代文化之中的横轴指的是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这些冲击足够强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这时,传统被改变了,同时,传统也发展了。我们总是从传统开始,但是,应对崭新的时代同时是为传统注入新的内容。我认为,横轴是主动的,活跃的,开拓性的;纵轴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意义的衡量也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换言之,文化的意义是解决当代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复制传统范式的精确程度。
不可否认,传统至今依然坚实地存在。传统从许多方面植入中国经验,形成种种文化神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始终活在中国经验之中。不论是肯定、赞颂抑或分析、批判,整个社会需要特殊的思想爆发力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这需要依赖传统,同时还需要开拓传统。传统的位置从来不是空无,传统始终是我们的起点。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不要把起点误认为是终点。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时代都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而是深刻地改造、发展和开拓传统。吸收传统之中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最好的继承传统。
(选自2013年9月30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是人们依赖的坚实拐杖,它一般先于个人而存在,告诉一无所有地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的每一个人应当如何立身处世。
B.传统也可能成为一种遮蔽,当时代精神发生变革时,在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社会成员可能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去应对这个崭新的时代。
C.传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家族、地域到民族,强大的传统能号召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并帮助人们完成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D.传统指明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它使人们明白现实不是悬空的、断裂的,而是从过去的必然之中诞生出来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继承在时代文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等的传递。
B.传统会发生改变和发展,因为社会历史强烈的横向冲击使人们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
C.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是主动的,活跃的,开拓性的;传统的继承与传递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D.时代文化的意义在于解决当代的问题,即如何使传统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得到发展,而不是如何精确地复制传统范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主将主张抛弃中华文化传统、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以拯救中华民族,他们的主张未免激进,但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
B.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永远坚实地存在,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其传统文化精华,即传统中植入的活在中国经验中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忆。
C.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论人们对传统持何种态度,它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既要依赖它,又要开拓它。
D.传统是历史传承的,也是现实创新的,它是时代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只要深刻地改造、发展、开拓而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就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最早于原始宗教的“神人合一”,发展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易传》的“与天地合其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种中国传统美学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也,“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周易》泰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天地交万物通是说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生命繁盛。“生”的甲骨文即为“生”,草生地上,万物繁育。这里的“生”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气”,阴阳二气相交,万物诞育。《周易》咸卦“天地交而万物化生”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阴阳之气交感诞育万物生命,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系辞上》言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诗文的比兴、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智慧。
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之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太极的基本特点。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其言有理。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S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
第四,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一种块的艺术、空间的雕塑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音乐之美,一切都犹如乐音在时间中流淌,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比如国画中的多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就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完整的风情画面。而最能反映线型艺术特点的是书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成为中国传统线性艺术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7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符合“生生美学”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在《离骚》中,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在《荀子》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在《望岳》中,杜甫写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文章首段对“生生美学”进行概述,引出对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的论述。
C.文章第三段主要对“天人合一”的“一”进行阐释,然后引用《周易》进行例证。
D.文章论述“太极图示”,认为其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是对生命形态的描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的著述想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则须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如果说“神人合一”“天人感应”还带有原始宗教色彩,那么“天人合一”已极大地削弱了宗教色彩。
C.在书法和绘画中多用S形,可借助圆形艺术思维构成艺术的巨大张力,因为其形植根于“太极图示”。
D.按照“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的标准,可判断出某些诗歌绘画作品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
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
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
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
B.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

同类题4

   联想与审美

童庆炳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

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们从音乐中获得愉悦,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联想。
B.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和自由联想,分别与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相类似。
C.审美联想给人美感的愉悦,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是它的最大特点。
D.对于以形式感取胜的艺术品的欣赏,仅仅凭审美联想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艺术直觉。
E.文章认为,运用何种联想方法是由审美对象属于“依存美”还是“纯粹美”决定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联想到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器绕月飞行。
【小题3】请概括某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与联想无关的理由。
【小题4】根据文意,指出怎样才能从艺术作品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极有价值的著作。《人间词话》虽是词论,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逸出词的范围,而且有普遍性的诗歌美学意义。尤其是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把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结合起来,使之中国化,“境界”说便是这样的产物。
“境界”(也可称之为“意境”)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境界”(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并非从叔本华美学中来的,也并非王国维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早已有之的。在诗学范围中,金圣叹批评杜诗,偶尔用过这个概念。叶燮和刘熙载也都在其诗学论著中使用过它,但都较为零散,且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王国维之所以堪称“境界”说的“集大成者”,在于他将“境界”从诗的功能论上升到诗的本体论,同时又予以系统的理论构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即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惟是词,这也是王国维对诗的根本看法。他认为自己“拈出”的“境界”,比严羽的“兴趣”和王士祯的“神韵”更能说明诗的本体。
“境界”并非仅指景物画面,同时也指诗人的“真感情”。在“境界”说中,王国维反复论述了“心中之境界”,使诗歌创作鉴赏不只停留在状物写景。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特地指出了“境界”也包括“真感情”这个方面的内涵。
何者为“有境界”?何者为“无境界”?在王氏诗学中,“不隔”与“隔”是关键的分野。在他看来,诗词“不隔”,方可称为“有境界”。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称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两句,妙处唯在不隔。”在王氏看来,自然天成者“不隔”,而镂金错采者为“隔”。“不隔”的作品,还应是“语语都在目前”,意象鲜明生动。所谓“有境界”的诗词佳作,便应是“不隔”的。
王国维的诗学,当然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最突出的便是“境界”说,这里只阐释了其中最主要的内涵,大致可以看出其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近代美学性质了。
(摘编自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第一卷》)
【小题1】下列对“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境界”是产生于诗人内心和外物相契合基础上的,带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诗人主观理想和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
B.“境界”这一概念,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也不于西方哲学,而是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只是历史上的论著使用得比较零散。
C.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是其吸收借鉴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使之与中国本土古典诗学传统结合后的产物。
D.“境界”不仅是词范畴的理论,也是诗范畴的理论。有无“境界”是王国维评判一首诗词品格高低的标准。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对意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历史上散见的“境界”理论加以系统的整理建构,并使之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B.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尤其是他提出的“境界”说,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C.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与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上,还应写出诗人“心中之境界”,要在自然景物中融入诗人的喜怒哀乐。
D.王国维认为诗词“不隔”不仅指诗人创作自然天成,不会刻意雕琢文词,还指创造的意象要鲜明生动、宛在眼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国维的诗词理论中,倘若诗词“隔”便不会产生“有境界”的佳作,而只要做到“不隔”诗词便能自然天成,进而成为“有境界”的佳作。
B.之所以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是因为他在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理论。
C.在王国维心中,苏轼、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词大多“不隔”,且“有境界”,所以其品格普遍要比颜延之、黄庭坚的来得高些。
D.除了系统地阐释了“境界”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学价值还有很多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诗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