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它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其字符为斜体,呈“多”字形,流传在我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东北潇水流域。当地有“一语二文”现象,即当地人说同样的话,却写两种文字:男人写端庄的方块汉字,女人写秀美的斜体女书。。
女书是一种音节文字,表达的是通行于江永县上圩镇一带的方言音,其基本字只有390个左右,字符虽少,但基本可以完整地记录当地汉语方言。
女书作品以韵文为主,主要形式为七言诗,可用江永当地的汉语方言来唱读,被当地人称作“读纸读扇”。女书的栽体主要有布面纸本三朝书、折扇、手帕、纸片、花带等。可以说,以女书为栽体的女歌、女红等,构成了独特的女书文化体系。
女书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旧制度下,江永的女性通过创造、使用特属于自己的文字,而拥有了话语权,她们既可以“我写”,也可以“写我”。当地女性用女书写自传述身世,写农事歌摇、乡里逸闻、民间故事,翻译转写汉字诗文等。季羡林曾道:“女书作为一种在旧制度下,被剥夺了学***录的是江永方言基础上的妇女群体语,就具体作品而言,全部为她们独创。B.女书的产生与江永地区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是文化相融合的产物。C.女书作品往往人死书焚或随葬,无法代代相传,因而女书产生于何时,没有定论。D.20世纪50年代女书进入学术界视野后,并没有及时得到科学的抢救整理,女书一度濒危。【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书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体现了我国南方汉瑶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B.女书作品涉及内容广泛,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地普通劳动妇女的生活状况。
C.女书不为男子所识,可见女书是记录闺中私语的秘密符号,只适合私下交流。
D.女书列入在研课题及江华设立方言文化生态区后,所有的女书秘密将会--破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8:5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

资中筠

⑴从小听说太史公久历名山大川而为文有奇气,颇心向往之。但是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那时总以为只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才称得起文“气”。后来稍谙世事,从同情司马迁的遭遇出发,逐步体会到他的笔调之深沉、隽永,不同凡响。然而,还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⑵这“奇”,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⑶《李将军(李广)列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都知道,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获罪,遭受了宫刑。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鸣,也不能发怨谤之声,只好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将李广立传抒发出来。

⑷《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干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写了他一生坎坷、凄凉悲惨的下场;写了他多少次化险为夷、惊人的大智大勇;写了他廉洁、朴实、身先士卒的品德。还从文帝的赞叹、士兵的爱戴、匈奴的畏惧和百姓的怀念,多侧面地反映出他的可敬可爱。这里面有千军万马鏖战方酣的古战场情景,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如果不是太史公特有的笔法,恐怕再加一倍笔墨,也不足以充分表达这一切。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例,刻画出李广的鲜明性格;而且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试举几段为例

⑸第一次,李广从周亚夫伐吴楚军,把对方的帅旗夺了过来,“显功名昌邑下”。这时是一个初露头角、猛冲猛打的青年英雄形象。但这一次的结果是,“还,赏不行”。

⑹再一次,李广以百骑深入敌人阵地数十里,消灭了对汉军威胁很大、占据了要害地势的射雕手。他归途中遇到了匈奴的数千骑,不退反进,从容不迫,使匈奴疑有伏兵,一夜不敢动,最后他得与大军会合。这里的李广已是成熟的、智勇双全的将军了。但当时他是上郡太守,战绩作为守边分内之事,也没有记功。

⑺还有一次,为了执行他本来不同意的上级命令,使他又处于众寡极为悬殊的境地,以至受伤被俘。李广以伤病之躯,夺得敌人好马,边射、边跑,一连数百里,终于进入塞内,敌人竟奈何他不得。当读者怀着紧张的心情,屏息读到这里时,谁都会对这位将军非凡的谋略和英雄气概无限钦佩,期待着他得到应有的荣誉。然而,结果如何呢?文章至此,笔锋一转,出现了这么几个字: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⑻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

⑼写李广最后结局的一段,是全文的高潮:那时李广已经老了。在他自己再三申请下,随卫青大将军出战匈奴。这次是有机会活捉单于的。他恳切陈辞,请求打前战,但是那位与皇帝亲上加亲的国舅卫青要把立头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公孙傲,硬是派李广走那明明是迂回而难走的东道,限期与前线会合。结果迷了路,误了限期。卫青自己把单于放跑了,还要问李广失道之罪,再次叫他去与“吏”对质。李广最后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于是,“引刀自刭”了。

⑽这短短的一段话,概括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对于一个毕生以征战为业的武将来说,还有什么比生擒敌酋更大的满足呢?但是眼看到手的机会,偏偏被无理剥夺了。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到白发苍苍的晚年还要交到为虎作伥的刀笔吏手里去挨整,最后逼得只好自杀。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扼腕、太息,拍案愤起!在对李广无限惋惜、无限同情之余,总不能不想一想,这悲剧是谁造成的,是谁之过?自然会想到,汉朝赏罚制度多么不合理,对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笔吏又多么可恨(顺便说一句,司马迁本人也是“下吏”治罪的,所以他对刀笔吏有特殊的恶感)。这样,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

⑾文章到此,没有结束,而是以平常续家谱的方式轻轻带过李陵。笔法依然是那平淡的客观叙述。但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三千字的李广传里给了李陵三百多字的篇幅,这本身已见其偏爱,而对其为人和遭遇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处处都使人联想到他的祖父,不禁叹息:“何其相似乃尔!”通过这,作者顽强地坚持了他的观点:李陵也是杰出的将才,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他降匈奴是不得已的。并且以单于对他的器重,进一步反衬出汉朝统治者的不知爱惜人才和残酷无情。

⑿全文最后的结尾是:“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这就不仅是李广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而是进一步作为武将世家李氏门第的败落。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李广的祖先就是当年逐得燕太子丹的秦时名将李信。首尾呼应,两相对照,在重门阀的封建时代,使整个悲剧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加典型。

⒀人们有理由以为,作者如此克制自己的感情,写完本文之后,在篇后的“太史公日”里面,总该发一点感慨和议论吧!——还是没有。“太史公曰”只正面称道李广的为人,无一字涉及他的遭遇。最后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A作结。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何尝不正是太史公文章本身的写照!

【小题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中“太史公曰”中的“曰”相当于 的意思。
【小题2】第⑽段“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这句话中称李广为“飞将军”引自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中的诗句:“  ,  。”
【小题3】第⑴段中写到庄子、战国纵横家、苏东坡、六朝文章的目的是:
【小题4】上文第⒀段中两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分别是什么意思?
A: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限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经济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张扬与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有文化体系的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关乎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春节过得怎样,可以直接体现人民生活是否幸福。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有着其它节日不可比拟的精神引领地位和活力。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要将它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将春节文化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文章先指出了长期以来对春节研究的局限,先破后立,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C.文章将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相提并论,意在体现春节文化走向国际的方法和路径。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前两段亮明观点,三、四段从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结尾总结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B.春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精心打造春节文化,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向世界。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强春节文化,最终做大春节经济,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D.春节要真正成为国际化的节日,就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如今,也许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了。当下文学已将现实的石头狠狠砸在了自己的胸口。翻阅近年国内的长篇小说,现实之砸痕深深浅浅,真真假假,时常令人窒息。在某种现实自觉与道德焦虑开始回归,“文学不应自我边缘化”“作家应表现出明确的价值立场”的呼声鹊起之时,也有人开始呼吁作家应停止对“现实”矫枉过正的追逐,回归个人独语才是文学正道。
但文学是否只能摇摆于公共化的“现实”与个人化的“独语”之间?文学的意义是否只在于给公共领域的认知结论提供一个个感性的注脚——比如腐败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全球化问题之类,并以此表明作家是正义的好人、社会的良心? 或者文学的价值只在于给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提供“个性秀”的舞台? 这种非此即被的思维习惯把文学看作改造社会现实、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是一种并无新意的“文学工具论”,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它有存在的权利,但是并无“统一作家思想”的权力。文学与政治相关,但绝不是政治;文学与道德相关,但也绝不是道德。政治的价值尺度是利益,道德的价值尺度是实践,而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是艺术的创造力。也许这种创造力来自作家对政治、道德或其他领域的独特洞察,但它必定是一种将洞察力化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能力,而非某种简陋的直抒殉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创造力,则任何道德的高调或行为的标新立异都属白废。
【小题1】为什么当下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请结合第一段加以概括。
【小题2】作者所说的“文学工具论”存在哪些问题?
【小题3】从材料看,作家怎样才能更好地创作文学作品?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原创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原创文化是一个国家科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它旨在追求卓越,激励人们既要焕发自己的创造力,也要努力吸纳前人的思想。原创文化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正如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科学上的许多原创性成果都是在学者们的思想交流、观念碰撞中孕育产生的。萧伯纳说得好: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人就同时拥有了两种思想。原创文化的精髓在于维护学术自由,这源于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特点,原创的东西一般在开始时不易被大家理解,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它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被扼杀了。当前,我国科学研究偏重于应用性研究,对基础性理论的探索重视不够;企业重技术手段的模仿应用,轻自主创新研发;科研机构追求论文论著的发表数量,轻问题本身的探究……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亟须完善,原创文化研究亟待加强。

【小题1】材料中提出的“原创文化”有哪些特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所引费孝通的话的理解?
【小题3】你认为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鉴赏既然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那么形象的感受是一种什么心理活动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感受仅仅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对个别事物的全神贯注的知觉活动,不产生任何联想和推 理。例如对玫瑰花的直觉,就是只看到它的形状、颜色,嗅到它的芳香。如果回忆起在这株花下自 己与人会晤的情景,就产生了联想,已不再是直觉了。如果想到玫瑰是花的一种,就有了推理,也 不再是直觉了。而离开直觉,也就离开了纯粹的感受,不能算是审美活动了。他们认为,联想妨碍 审美和鉴赏,因为它使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于欣赏对象本身,所以联想力最丰富的人鉴赏力最低 下。他们排斥联想,是要使鉴赏活动局限于艺术形式上。听音乐,就欣赏声音的和谐;看图画,就 欣赏色彩与线条;读诗歌,就欣赏韵律和节奏。
联想会不会使注意力涣散,从而妨碍了艺术鉴赏呢?如果联想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任其漫 无边际地发展,那当然不成其为艺术的鉴赏了。但是受了作品的启示,随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而产 生的联想,以及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无疑能够帮助鉴赏活动的进行。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 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 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正是在同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白 居易《琵琶行》写他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完全是联想在起作用,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白居易一会儿联想到急雨,一会儿联想到私语,一会儿联想到莺语,一会儿联想到泉声。即使在音 乐暂时休止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他的联想,他觉得另有一种幽愁暗恨,胜过有声之时。正是在联想 中,在对急雨、莺语等生活场景的重新体味中,白居易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白居易写的是音乐欣赏中的联想,在诗歌欣赏中联想活动同样很重要。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 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甚么?就是读者的联想。所以,好诗 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无论诗歌创作或诗歌鉴赏,离开联 想都是不可能的。
何景明说:“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辞断意属,跳跃性强,留下 的空白大,供读者联想、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也就比较大,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艺 术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由于它自身的某些特点,尤其要借助联想的作用,这是必须加以强调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鉴赏中对形象的感受在心理学家看来只需要依赖直觉,不需要推理,也不需要联想。
B.要准确感受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必须对文艺作品全神贯注,把握艺术细节,获得准确感知。
C.感受诗歌形象时候的心理活动和看到玫瑰花的形状、颜色,嗅到它的芳香,是一样的。
D.对不同的艺术作品的形式的鉴赏依赖的直觉方式也并不相同,获得的艺术美感也会不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鉴赏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鉴赏者在作品的内容和情绪的启示下引起联想的创造性 活动。
B.艺术鉴赏中的联想是作品本身的留白和鉴赏者自身的生活积累和谐共振时的产物,不能天马 行空。
C.艺术鉴赏的愉悦感于艺术作品对鉴赏者生活经验的唤醒,使之从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中获 得满足感。
D.鉴赏艺术作品的时候鉴赏者的注意力会分散开去,但只是从单纯关注作品形式分散到对作品 内容相关材料的联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鉴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依靠直觉对诗歌的形式进行的感受,二是通过联想和推理对诗歌“言外之意”的发掘。
B.中国古代诗歌因为留白等艺术手法的使用,为鉴赏者留下了极大的联想空间,也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启发性。
C.诗歌的艺术鉴赏是鉴赏者和诗人心灵交互的过程,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创造交互的过程,也是基于诗歌语言有超越诗歌语言的过程。
D.诗歌的艺术鉴赏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就要求诗歌本身具有含蓄性,含蓄就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