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最早于原始宗教的“神人合一”,发展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易传》的“与天地合其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种中国传统美学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也,“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周易》泰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天地交万物通是说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生命繁盛。“生”的甲骨文即为“生”,草生地上,万物繁育。这里的“生”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气”,阴阳二气相交,万物诞育。《周易》咸卦“天地交而万物化生”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阴阳之气交感诞育万物生命,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系辞上》言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诗文的比兴、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智慧。
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之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太极的基本特点。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其言有理。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S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
第四,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一种块的艺术、空间的雕塑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音乐之美,一切都犹如乐音在时间中流淌,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比如国画中的多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就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完整的风情画面。而最能反映线型艺术特点的是书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成为中国传统线性艺术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7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符合“生生美学”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在《离骚》中,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在《荀子》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在《望岳》中,杜甫写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
B.文章首段对“生生美学”进行概述,引出对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的论述。
C.文章第三段主要对“天人合一”的“一”进行阐释,然后引用《周易》进行例证。
D.文章论述“太极图示”,认为其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是对生命形态的描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的著述想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则须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如果说“神人合一”“天人感应”还带有原始宗教色彩,那么“天人合一”已极大地削弱了宗教色彩。
C.在书法和绘画中多用S形,可借助圆形艺术思维构成艺术的巨大张力,因为其形植根于“太极图示”。
D.按照“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的标准,可判断出某些诗歌绘画作品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04:0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②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对象,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寻求保护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源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之后,相关学者逐渐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如张士闪在对张泥玩具的研究虫指出,民间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造、传承和演变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张建世也在对苗族银饰的调查中指出,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导致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可以说,基于文化生态整体观的视角,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得到了新的解读,这对其保护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③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具体到手工艺领域,重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生产实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曾指出,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人在变迁,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一切外力作用下的变迁都不可能实现。
④的确,手工艺人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并对手工艺生产的结果施加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如果只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而较少考虑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的中介意义,那么任何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任何的文化生态保护措施都需要认真评估它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也需要跟踪手工艺人相应的生产活动情况,这将利于保障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编自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B.文化生态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张士闪、张建世等学者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C.有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反对文化整体观视角,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满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
D.文化生态整体观可能会忽视作为实践者的个体,但它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阐明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指出了其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困境,并从两个方面推导了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张士闪、张建世的观点,这是为了说明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C.文章从起源、内容、意义等方面,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整体论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见作者非常认同这种文化生态保护理念。
D.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文章先介绍背景,接着提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的两种看法,最后得出作者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张建世认为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是,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
B.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学者邱春林认为,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不可能实现的。
C.如果能对手工艺人身份建构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那么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保障。
D.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不仅要专注于其文化形态的保护,还要重视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否则,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20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无论类书还是目录学著述、索引,都是以“书”的形式出现,长期以来,治史以读书为根基,无人怀疑和挑战。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学者可以自行设计检索内容,随时提取数据库内史料,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例如,以“实录”为名的史书产生很早,但许多史书的性质与唐太宗时开端的朝廷官修、记述一朝皇帝言行、以政务为中心的编年史性质完全不同,而史学界将其混同看待的却不乏其人。这是在“名”与“实”之间的失察,而学术资料数据库的检索就是以词语、字串为核心来汇集资料,所以特别需要警惕。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须以读书为根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代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不能替代
B.为了解决史家难以全部阅览众多书籍的问题,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
C.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使治史更轻松,因为直接取用检素出来的资料更易出错。
D.从传统类书到学术资料数据库,史料选取更为方便,治史需要读的书相对变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信息技术发展为立论前提,提出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须要彻底改变的问题。
B.文章分析电子学术资源的种类,论证学术源数据库对传统读书治史方式的冲击。
C.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方法,阐明直接取用具体史料,出错的可能性颇高
D.文章从传统到当代,再到具体史料的运用论证了治史仍须要以读书为根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书史料会导致误解,治史者通读史料出处的原书籍,有助于避免对史料的误解。
B.史学研究中如果运用数据检索发现重要资料。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增益研究
C.近代电子书籍资源兴起,书的载体发生变化,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
D.网络信息时代对读书治史提出更高要求,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由人而玉,由玉而人
李寅生
①古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又说:“君子比德于玉”,将人们的品德与光洁温润的玉联系在一起。正是在玉文化的浸润下,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大都爱或明或隐地与玉联系在一起,如瑾如璋、如珍如璇、如璞如珩、如琼如瑶、如琪如琛、如珊如玮等等。曹雪芹虽然名中无玉,可是在他用毕生心血创作的红楼梦中,把心目中所钟爱的人物皆呼之为玉,如宝玉、黛玉、妙玉等等。这里体现的是中国人一直在生生不息地用玉的品质来规范自己、祝愿自己、影响自己、鞭策自己。
②说到“美玉不琢”,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世上哪有不琢的美玉呢?人们所说的玉文化,这里的“化”是熏陶,是感染,实质上也就是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琢。是千百年来承传嬗递的感染与积淀。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夏文明的脊梁。“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玉这个载体而言,从史前的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诸多其它文化遗存的玉器上看,鲜有不琢者。它们可以是女性,是动物,是神器。大家所熟知的中华第一龙,史记中完璧归赵的璧,始皇帝的玺,以及士大夫们佩戴的璜、环、珮等,万千玉器,可以说是无玉不琢。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写到这幡然有觉。“美玉不琢”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理念。即属美玉何须添足。“不琢美玉”是为保持“质朴、自然、归真”之美,这种思想正好与现代人的“原生态”需求相一致。从巧夺天工,到造化无工。我辈在此穿凿,无的放矢。然覆水难收,一吐为乐。
③是的,凡事做作,穿凿,刻意雕琢往往弄巧成拙,反成蛇足。从艺术风格上讲,唐代韩干画马发展到徐悲鸿画马;从宋代马远、夏圭、范宽的工笔山水发展到明清的文人写意。所谓笔愈简,而理愈出。曾见过一个用毛笔写成的硕大无朋的“一”字。弯头曲尾,如同一游动的太极龙。隐含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哲理,艺而至此,方成妙境。今天我们这令世人称道的奥运会会徽,正是传统玉文化的生动体现与承传。这件简洁灵动的玉雕,蕴涵着人物、地点、内容、感情丰富的意境。
④说到“美玉不琢”不禁让我们想起人类赖以生存栖息的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她何尝不是造化馈赠给人类一块精美珍贵的宝玉。她又何须由我们人类去处心积虑地去穿凿雕琢。这几年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异常,以及海面上大片赤潮海藻的形成,使人类不止一次尝到了过分雕琢的苦果。
⑤自然也好,人类社会也好,她们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轨迹和历程。科学家、政治家只能发现她们的规律,利用她们的规律,而绝不能改变规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绝不是其乐无穷,而是实实在在的其害无穷。揠苗助长的后果,我们年长一些的记忆犹新。
⑥玉者,寓也;玉者,遇也;玉者,预祝也。如能把玩一件温润光洁的美玉,养心、养眼,固是一乐。然而并不一定非要人人都怀瑾握瑜。我们无法让古人为我们生产遗存数量丰富的精美玉器,达到按需分配。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眼中无玉,心中有玉。人们可以没玉,但不能没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美玉不琢”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关于“美玉不琢”,作者不以为然,认为世上没有不琢的美玉,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B.“美玉不琢”指的是一种理念,玉之美属巧夺天工,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无须处心积虑去穿凿雕琢。
C.无论从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是从诸多文化遗存的玉器上看,就玉这个载体而言,无玉不琢,这足以证明“美玉必琢”的道理。
D.“美玉不琢”强调了不必过分雕琢,从艺术风格上讲,用笔要恰到好处,意蕴要丰富。
 
(小题2)下列关于“玉“的精神意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国人就讲人们的品德与玉联系起来,用玉的品质来规范自己、祝愿自己、影响自己、鞭策自己。
B.“美玉不琢”的道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玉”的精神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C.玉文化的传递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承传嬗递的过程,其蕴含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所谓“眼中无玉,心中有玉”,说明玉的物质价值远没有精神价值大,要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玉承载着千年中国古老的文化,给人在精神上一种寄托,并能给人以启迪和灵感。
B.现代中国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崇尚人格化的“玉”,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人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对大自然感恩的表现。
C.现代观念认为,“美玉不琢”是现代玉文化的特征。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审视玉文化,古代与现代截然不同。
D.“美玉不琢”,保护玉的原生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应将现代玉文化发扬广大、推陈出新,让后人领略到我们所传承下去的玉文化、玉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人们对汉字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汉字应该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这个问题需要汉字研究者冷静回答。
汉字文化是深厚的,它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兴袁嬗变。讲解汉字,必须展现出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度。在《十讲》中,王宁先生梳理了汉字的起源与历史,举重著轻地展现出汉字文化磅礴壮美的历史画卷。汉字的性质是表意文字,在传统“小学”中,文字训诂之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十讲》对汉字文化的展现体现出鲜明的语言意识。比如对汉字声符的讲解,兢结合了汉语词源的考察——“妻”与“凄M萋”同源,亲近紧密的妻子、“凄凄惨惨威戚”的压抑紧张,还有“芳革萎萋”的春草浓密,都呈现出“紧密、密切”的共同特点。汉字、语言、文学三者融合无间,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内涵。“聪(骢)"和“葱(蒽)"也是同源的,聪明畅迭的心灵和“中通外直’’的大葱形成通感,在古老的汉字中,更呈现出生活的亲切与妙趣。在汉字和汉语的互证中,汉字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汉字文化是科学的,它不能沦为“看图猜字”的臆测,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学理之上。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汉字研究就在宇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客观准确的学理基础。《十讲》有着鲜明的理论意识与方法自觉——汉字普及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要用学理阐明规律,以方法金针度人。从三个角度展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如何科学地分析一个汉字?如何把握汉字的书写规则,从而写好每一个字?如何准确、有效且不失趣味地进行汉字教学?《十讲》用深入浅出的学理、丰富准确的实例和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汉字文化属于历史,更指向未来。汉字普及当然要溯源讨流、回顾历史,但一味复古又带来了根本性的偏颇——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汉字的所史就是一个不断“堕落’’的过程,从古文字到今文字,从繁体到简体,意味着汉字文化的不断沦丧;而汉字教育的核心使命,不过是带领学生回到古代而已。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何在?汉字在信息时代走向何方?汉字在当代社会是否面临危机?《十讲》体现出深刻的现代情怀:“汉字在长达数千年的皇权社会中,由于被宫廷和少数文人占有,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而汉字普及的现代情怀,正是对垄断与复古的批判与反恩——如何理解汉字简化?汉字简化的背后,是几代人追求文化普及的崇高努力,是新中国文化扫盲的伟大成就。只有在文化普及、社会平等的大进程中,才能更好理解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而非困惑于“亲不见,爱无心”的肤浅嘲讽。如何理解汉字的现代命运?汉字走过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经过了汉字规范、汉字标准,进入国际编码,它经受住了时代的严峻考验,为中国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语言信息化的基础。汉字走向了大众与时代,展现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不但汉字行废的论争已经结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依托数字化,为了文化发展和大众应用的最高利益,我们制定了十分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更好地研究了它的历史,让它沟通了古今、适应了当代,已经没有什么危机了。”在这份自信的背后,凝聚着汉字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与现代情怀,也凝聚着几代学人数十年来的孜孜求索。
在《十讲》中,汉字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充分贯通,体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术底色、科学意识与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开阔的格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选自《汉字,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读王宁先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4日16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教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重要性日益提升,人们对汉字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B.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厚,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
C.汉字研究要讲求学理基础,这个基础是在字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来的。
D.汉字教育的核心使命不是复古,汉字教育不再需要传统“小学”中的文字训诂之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十讲》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启示意义。
B.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文化底蕴、学理意识、现代情怀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论述清晰。
C.文章举“妻、凄、萋”和“聪和葱”的例子,意在说明汉字所呈现的生活的亲切与妙趣。
D.末段是对全文论述的总结,肯定了《十讲》贯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的开阔格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具有象形特点,因而“看图猜字”的臆测虽然缺乏客观准确的学理依据,但仍然是以字源分析为基础的。
B.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包括三个方面:科学地分析汉字、把握韦写规则写好汉字和准确有效有趣的汉字教学。
C.汉字简化的价值在于,在文化普及、社会平等的大进程中,对大众的文化扫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D.进入计算机时代后,依托数字化,汉字具备了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沟通了古今、适应了当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类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