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行路上左公柳

徐 刚

一过酒泉,西风更烈。

西行路上的荒漠与废墟,更加浓重地扑面而来,更大的戈壁、更多的沙漠似乎一直延伸到了祁连山下,荒凉感震撼着我。晃动着金色叶片的小叶杨,蓬首垢面地屹立在风沙中的红柳,都留在身后了。真正高远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絮,戈壁滩上没有一只鸟,太荒凉太寂静。

华夏民族鼎盛时期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它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上留下了无数重重叠叠的脚印,以及残损的、至今依然壮观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景观。不妨说,那是人类行进的使命未竟,上苍殷殷的照拂未断。丝绸之路的相当一部分被沙漠埋没之后,河西走廊尽管历尽战乱、凋敝与风沙的进逼,至今不仅仍然存在着,且因为三北防护林①的崛起,有了再度辉煌的可能。

在兰州,在酒泉公园,不断有人告诉我这样的话:这是左公柳。

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站立着的斑驳。历时一百二十余年的老杨树老柳树老榆树,粗糙的树皮如同当西征丁勇的盔甲一样,那横伸枝节的树冠虽然被厚厚的尘沙压着,却有掩不住的苍老的绿色,显示着植物世界生命的强大与韧性。

因为这树,人们不能不想起左宗棠。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西安到兰州、到新疆开辟了一条三千多里长的大道,并且在道路两旁种了三千多里树木,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线推进的官员。

后人的诗赞实在不为过:

上相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柳后来的命运如何?当年那一块告诫人们“勿翦勿伐”的告示牌,挡得住随后的风雨和贫困吗?对大西北的人民来说,维持生计所急需的是粮食与柴薪。对于身陷贫因中的人来说,要求他目光远大是天方夜谭。河西走廊的树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次地遭受到人为的滥伐,以致河西的沙漠化日甚一日,富庶之地变得穷困潦倒。而近代惟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以军队为主力的植树,实际上是改变中国西北生态环境的一次伟大的实践。然而,这“新栽杨柳三千里”,在左宗棠离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砍伐殆尽。

左宗棠之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张“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可惜这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受到社会、历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孙中山先生的造林设想如同他热衷的修铁路一样,只能托付后人勉力为之了。

今天的安西,左公柳已经寥寥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接敦煌、东连酒泉的防护林,及星星点点的固沙植被。三北地区8000公里的风沙线上,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可以说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历史的重托。其壮观景象已经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语的了。然而,它所面临的困扰却与当年仿佛。“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犹是。风沙沿线的人民为三北防护林所奉献的人力与热情还能维持多久?建国四十五年来汗水浇灌的林场普遍萧条,比三北防护林更艰难的三期及以后的工作又如何去完成?

与此同时,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改变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高居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伟大的工作,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使之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城,庇荫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取材于徐刚《中国风沙线》,有删减)

注解:①三北防护林:国家在西北、华北、东北这三个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的“西风更烈”,既点明当地的天气特点和作者的实际感受,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下文西行路上所见会更加荒凉。
B.作者引用后人的诗赞,一方面直接表现、歌颂了左宗棠造福后人之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和历史气息。
C.左公柳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砍伐殆尽,行文至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人故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怒与谴责。
D.由“建国四十五年来”“如今已建设了十五年”等语句可知,本文写于1994年,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9年。
【小题2】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子中,“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指什么?“整体恶化”又指什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①“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____________ 
②“整体恶化”:___________ 
③ 观点: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7:1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饮一口汨罗江

①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②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这一捧比虫蛀的线装书还有古老的浑黄能反映什么呢?天上艳阳正好,今天恰恰又是端午节。软白的粽子香在别人的嘴中,翠绿的艾剑戟立在苍茫的原野上。这些,都使我手中的这一捧,浑黄有加。我想,大凡成了历史的东西,肯定是再也清澈不起来了。可是,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③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④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⑤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⑥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⑦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⑧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⑨何处没有汨罗江?

⑩刘伶的汨罗江,是一把酒壶;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⑾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⑿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⒀徘徊又徘徊,在岸边的蒿草丛中,我歌我哭的心境,竟沦为鱼虾之沼。

⒁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a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⒂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⒃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⒄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⒅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小题1】文中的“汨罗江”除了指屈原殉国之处外,还有拿两种主要含义?请简要概括。
【小题2】第10段划线处,一种版本写作“是一腔滚滚热血”,另一种版本写作“是一把砍头的大刀”,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小题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划线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却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小题2】“谎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在危难、财利等面前仍然不忘道义和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我国的“成人节”仪式应该和公民意识教育以及国家观念教育相结合,从而给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D.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成人节”早已在许多地方通过各种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成人礼”不仅是仪式,更是具有实质意义的要求,公民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更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小题3】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科学的意义
吴以义
如果我问学生,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他们大概会给我这样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灭害虫的农药和我们吃的抗生素,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幸福显例。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技术成果,把科学和技术成果等同的说法,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
让我们作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从历史上看,现代科学起源于16世纪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科学在当时并没有立即给我们带来具体的好处,而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看得见的利益,如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产业革命。但蒸汽机的发明与当时的科学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对世界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各自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
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本身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了解世界,帮助我们构建我们生活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它的成果,尤其在其发展初期,并不常常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那么与禽兽也几无差别了。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创设力学,再到后来一系列科学发现,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在对“理解世界”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思维模式,从观察到假设,从推理到验证,然后得出结论。科学发展了现代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领域,我们谓之“科学的非科学功能”。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屡战屡胜。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欧洲的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比西方晚。1642年,伽利略去世牛顿诞生,西方科学发展之始,而在中国,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有国人关心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到了1879年爱因斯坦诞生,光绪朝的人们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技术,有些人竟至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并与之密切相联的科学,对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的无法消化的外在。认识既已落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便迟缓。落后便会挨打,这是历史教训。如今,我们有了科学和技术,但更应明白,科学除了是一种知识,是一个体系,科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小题3】第四段论述了“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的内容,这对全文而言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注社会物流总额是指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产生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物品的价值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总和。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融合了道路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其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十几年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发展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例如,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远高于发达国家,2016年中国该比例为14.9%,美国、日本、德国均不到1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跟物流运行质量、效率成反比。不过,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以“互联网+”带动的物流新业态增长较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明显。

(摘编自《智慧物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材料三:

预计未来五到十年间,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教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木将进入成熟期,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形成全及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万物互联”助推智慧物流发展,智慈物流正在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

智慧物流通过连接升级、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脸升级、智能升级和绿色升级全面助推供应桩升级,深刻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智慧物流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

特征

 

融入智能制造工艺流程

智能单元化物流技术、自动物流装备以及智慧物流信息系统是打造智慧物流的核心元素。未来智慧工厂的物流控制系统将负责生产设备和被处理对象的衔接,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装备服务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对智慧物流装备正常运行的保障性服务、对物流运作或管理的支持服务、技术改进和系统升级服务

智能物流仓储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随着物联网、机器人、仓储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已成为智慧物流方式的最佳解决方案

智能物流云仓即将蓬勃发展

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依托智能制造兴起的智能物流云仓,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中国国情国力》的《我国智慧物流的现状及趋势》)

材料四:

来自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全突破500亿件,同比增长26.6%,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这种背景之下,用户对快递时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电商的发展,物流末端配送环节出现诸多问题和痛点,主要表现为:末端配送与城市交通于控矛质逐渐升级,标准规范互待出台;新能源车路权不明确,制约末端配送摸式多样化、合理化发展。

末端配送不仅是物流健条中最贴近消费者的末梢神经,其效率与服务深度影响着用户体脸;而且是城市交通重要的“毛细血管”,时其进行及时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一环。将智慧物流纳入新型令慧城市建设,在做城市交通规划的顶层设计时,要考虑快递物流的发展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并从制度层面推进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规范制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持续加速以智能化助推行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末端配送技术,发展新型新能源车及末端配送无人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安全及成本问题,形成多层次配送网络。

(摘编自《将智慧物流纳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是2010年的两倍多。
B.从2010年到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复合增长率为10.53%,2010~2011年间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C.即将蓬勃发展的智能物流云仓,依托智能制造而兴起,与电子商务平台无缝对接,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坚力量。
D.从2013年到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相应同比下降,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物流在国计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多个产业,能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其发展程度高则某种程度上说明综合国力强。
B.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马上进入成熟期,将形成全覆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加之国内经济发展,物流产业将进入转型升级阶段。
C.智慧物流助推供应链升级,影响社会生产和流通方式等,打造智慧物流离不开智能单元化物流技术、自动物流装备以及智慧物流信息系统。
D.中国快递业应加速智能化,助推物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形成配送网络,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小题3】当前,我国物流业有哪些不足?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