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札的文献价值研究

书札也可以称为手札、尺牍、书翰或者书信,诸名之间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但又有所区别与侧重。书札与尺族牍、尺素兼重物质形式与文体形式,相比之下,后二者又更为古雅一些。这是因为书写尺牍所用之材质;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写信函不是用竹简,即是用木牍,偶尔亦用小幅丝帛织物,即为尺素,这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用“简”“牍”“礼”“牒”或“素”等称呼书信的由来。手札与书札、书翰相近,但书札、书输强调其为书写的作品,而手机强调其出于书写者的亲笔。书信则侧重其文体内容,着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但是,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人使用这些名词时,各自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免混用。还有人使用“尺素”或“笺素”之称,在追求古雅之外,又更加强调笺纸的形式种类及其物质文化意义。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有《笺素珍赏》,其副标题就是“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百位名人手札”。也有人使用“名人墨迹”这个名称。从字面上看,“名人墨迹”当然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形式或文体形式,但手札无疑是其中之荦荦大端。

毫无疑问,书机是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类别上说,书礼文献是写本文献的一种。所谓写本文献,是相对于印本文献而言的。一般而言,印本文献刊印之后,即可化身千百,存世者往往不止一本,同一版本者就有相同的文献价值;而写本文献往往只此一本,并无复制本,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书札文献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件书札都是无法复制的,即使作者重抄一遍,其墨迹也不完全一样。因为独特,所以稀罕;因为稀罕,所以珍贵。书札的文献价值,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史料价值。因为出于当事人之手,书札提供了研究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第一手史料,这些史料中所披露的人事关系、政事秘辛,往往是不见于正史记载或公开报道的,往往寥寥数行便抵得千言万语。

其次是艺术价值。传世的民国以前的书札,大多出于名人之手,这些名人或者是著名学者,或者是达官贵人,或者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或艺术家。他们大多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有较多的传世墨迹之外,大多数名人的手迹并不常见。后人从他们所遗留下来的手札中,不仅可以一亲前贤之手泽,也可以欣赏他们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书札中的名人墨迹,代表的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常态,最真实、最原生态地体现了其书法的艺术面貌。

第三是文物价值。所谓文物价值,既取决于此类书札的珍稀性,又与书写者及收信人的年代与身份以及书写者艺术水平的高低有关,更与书信用笺相关。笺纸的材料、形制、色彩、图案乃至制作笺纸的纸店笺铺等方面的信息,既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书礼文献的文物价值,也提供了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书札文献的新颖材料。

《笺素珍赏》一书的封面上,印了这样几行煽情文字:“聊供凭吊——那个逝去不远、曾经天翻地覆、风云际会、影响深远的时代;聊供品味——那些曾经创造了历史亦被历史铸就的各路风云人物;聊供赏阅——甄选在本书中的晚清、民国各色花笺、素笺上极具个性的名人手迹墨宝。”前两点说的主要是书札文献的史料价值,后一点说的主要是其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札与手札、尺牍、书翰、书信都是持有人书写的文字,但使用功能却各有不同,这是因为使用不同的名称的人对其理解不尽相同。
B.书札是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史料,常言简意赅,其中所披露的人物事件往往在其他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报道,显得独特而珍贵。
C.书札,大多出于当时的学者或达官贵人之手,呈现的是名人日常生活中的书写状态,真实自然,毫不矫饰,展示出书写者很高的艺术造诣。
D.书札又被称作“尺素”或“笺素”,其拥有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不仅取决于书写者的身份地位和艺术水平,也与书写者使用的书写材料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札(尺牍与尺素)的称谓与其所用材质相关。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信刻在木板上的叫“尺牍”,写在布上的叫“尺素”,与“书札”相比,这些称谓显得更为古雅,也突出了它们在物质形式上的特征。
B.手札、书翰、书札、书信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但从内容上看,书札、书翰凸显其书写的特点,书信强调社会交往,而手札的意味则在于更突出书写人“亲笔”。
C.书札文献是一种写本文献,尽管形式种类繁多,相对于印本文献刊印之后即可化身千百的特点而言,书札文献往往只此一本,即使是作者本人也无法复制,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D.手札也被人们称作“名人墨迹”,是历代名人书法艺术的最真实的体现,代表了名人们书法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也是那些历史上各路风云人物留给后人的记录时代、展示个性的珍贵遗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札、手札、尺牍、书翰、书信,这些名称尽管有所区别,但也可以混用,亲笔书写的书信也可以称为“手札”,古人的“尺牍”在今天看来就是书信。
B.书札是一种写本文献,每一件书札都有不同的文献价值,即便对其进行复制,其墨迹也不完全一样,文献价值也不完全相同,所以非常珍贵。
C.书札既有精神文化价值也有物质文化价值,因而研究笺纸的各种特点、制作流程以及纸店笺铺的沿革对于研究“书札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D.代表书札艺术较高成就的《笺素珍赏》一书荟萃了诸多名人的手迹墨宝,不仅让我们可以欣赏前人的书法艺术风采,也能够从中感受其珍贵的价值所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0 08:2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
钱学森
①我曾写文章谈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服务,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器、皿、盘、瓶、盆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又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原来是衣料布匹花色品种太单调,不美观,所以人民不喜欢 。这里工艺美术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从而创造出以亿元计的价值。因此工艺美术是件大事。
③其实这个领域还可以扩大些,包括一切产品的设计,一台机器的外形、色彩,难道就不需要搞得“美观大方”些吗? 从前我国制造的机器总爱漆成暗灰色 ,很难看。现在色调浅些,常常是谈灰色,是个进步。这样,工艺美术就该扩大成为“技术美术”,它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了。
④我以前曾把文学艺术分成六个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艺术、书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音乐,以及戏剧电影等综合性的艺术。现在看,这六大部门包括不了。出了一个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部门----技术美术。当然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会有发展。例如我最近也在考虑:有我国特色的园林艺术应不应包括在建筑艺术之内? 因为园林艺术是一种改造生活环境的艺术,比建筑艺术综合性更高。如果这样,那艺术又要再加一个大部门----园林艺术。
⑤厦门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中,与会同志除了肯定了技术美学之外,还对部门艺术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美学的研究还应强调部门艺术美学的探讨,更多地注意到文学艺术各部门的特性。从这一观点看,我们这里说的技术美学应该是联系技术美术的部门艺术美学。有多少部门美学呢? 有多少艺术的大部门,就有多少部门美学。照前面讲的,就该有小说杂文美学、诗词歌赋美学、建筑美学、造型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电影美学、技术美学,或再加上一个园林美学。
⑥研究学问就是一个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用上升到一殷的规律来指导更深入的对个别的研究。部门艺术美学的研究是一条必须经历的道路;从艺术的实践到理性认识、部门艺术美学,再到一般美学,最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认识的最高概括。这条认识道路的顶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这个思想,我曾提出,美学是艺术的创作实践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⑦以上这条思路也许是有助于美学的研究的。目前大家对美学的见解还不很一致,有同志说美学现在还偏重于哲理性的探讨,建议要从心理学等方面来研究美学。走心理学的路是可取的。但我认为如果要说得更完整些,就应该引用思维科学这个概念,因为美感是人思维过程的结果。这是从人的思维实践来研究美学,所以我以前也想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但我现在认为这不妥,这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⑧人的美感与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有直接关系,不完全决定于人脑思维方式和规律,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即便两个人的思维方法和规律相接近,但社会实践从而社会意识不同,美感也很不一样。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美感同被压迫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美感不一样;而在今天,有些人认为是美的东西,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说是精神污染!真是天南地北, 绝然不同。所以美的实践又是一项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必须从社会活动的规律去理解。没有什么脱离社会实践的所谓美。
⑨这样,研究美学还必须考虑又一条路子:考察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这项社会活动的规律。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服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⑥段“顶峰”、“桥梁”比喻的作用分析正确的—项是( )
A.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思路。
B.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地位。
C.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宗旨。
D.阐明了技术美学和美学的学科结构。
【小题3】依据本文,对“技术美学”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技术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结合、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的新兴科技门类。
B.技术美学是研究科学技术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美术问题的工艺美术学科。
C.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门类。
D.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术的实践和理性认识为特性的部门艺术美学。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是一个概括性事例,请分析这一事例是如何证明“把美学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门学问不妥”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的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回老家了。我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的话,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人,一下雨,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的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船中,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土上扬起,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的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上?只是未像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先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连,我不明白,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排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才”,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见,心里踏实,好。
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们视作生的一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头把目光投向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茔中,母亲找到父亲的那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开不败的野油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悉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仍在看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茔都培了新土,坟茔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下,一切都在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藏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群不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上。碑在风中一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想在众多的坟茔中,一下子就能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起来,使水中的美变得有些虚幻——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些恍惚,这种感受真切自然。
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先在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C.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理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部分,折射出充满温情的淳朴乡风。
D.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一实,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破云之血
酉蕾宁
高个儿红军倚着树干一动不动,弄得乡民趴在灌木丛中大气都不敢喘。鸟儿们像被枪声吓破了胆,这儿静得让人头皮发麻。吸引他跟随这个掉队军官翻山越岭的,是那个看上去鼓囊囊的皮包。都在讲这支缀五角星的军队见土豪就打,值钱的东西肯定不会少。乡民朴素地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只是那把系着红绸带的手枪让人惧怕,他只得以豺狗般的耐心等候猎物乏累并打盹。
透过树冠的缝隙,高个儿红军没见到一丝阳光,他郁郁地叹口气:几万战友的热血还没能争来一片灿烂,那么再加上一个吧。他为解救大众而不惜生命的热忱和此时的体温一样滚烫。这样的病体看样子不能随部队远征了,他打开文件包拿出张《红星报》,用短铅笔头在空白处唰唰地写,眼泪不由自主掉下来——亲爱的首长、同志们,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离你们远了,心却更近……忽地有串塞塞率率的声音使他警觉地竖起了耳朵!
乡民凭几十年逮兔捉狼的经验马上判定危险已近,他顾不得窥探了,就地滚出去好几米远,但那只阴森的野兽比他更敏捷,早窜到他身后等着了。“呜”——那厮从胸腔里发出可怕的嗥叫声,一股豺狗特有的味儿直扑他鼻口。乡民来不及躲藏与反抗,只好紧闭双目等候末日的到来。叭叭!两声清脆的枪响使他不禁跪倒在地,半天都没缓过气。
老乡,它死了。高个儿红军手里握着的手枪还冒着蓝烟,蜡黄的脸满是关切,没事吧你?乡民胆怯地垂下脸。这里有民防团吗?高个儿红军左右看看,他知道开枪会暴露自己的行踪,但为救下这个乡民他无怨无悔。而乡民细而亮的眼不由自主又瞟向那个皮包。你能带我走出这座大山?高个儿红军伸手拉起乡民时和气地笑笑。乡民全身颤栗了:手里多了两枚圆圆的铜板。看样子跟这个军官真对了。
大山绵绵,云层厚厚。高个儿红军跟着一言不发的乡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揪心地看他冻红的赤脚与褴褛的衣衫。头顶的天幕昏沉沉的,可能只有鲜红的领章带给乡民一丝温暖了。凛冽的山风扑向高个儿红军,他全身开始发抖。这是在红军中长期肆虐、无药医治的“打摆子”,在它面前,信念之墙有多坚固呢?他强撑着跟乡民钻进一个黑乎乎的山洞。我去看看前面有没有民防团。乡民急慌慌道了句,偷偷张望那个黑黝黝的枪口,发现它老在抖动。
跑出好一段路,乡民手按着胸口,仿佛心都要跳出来。这个山洞里的秘密找谁诉说?为了镇静下来,他蹲在一条小溪边撩起凉水洗脸,这时一个更冰凉的东西抵上了他的脖子。小子,你丢魂了吧?看见谁了?——那是几个循着枪声巡山的团丁。乡民觉得所有枪口飞出来的都是阎王爷的索命小鬼。
团丁用几支长枪顶着不太情愿的乡民往山洞处走,快到洞口时,一向木讷的乡民猛地扭头与团丁讨价还价:我只要那个皮包行吗?话音未落他便结结实实挨了几枪托。穷鬼,你算什么玩意?小心吃老子的枪子儿。想起那条嘟嘟冒血的豺狗以及那张和气的脸,乡民心里堵得慌,他的脚步明显慢下来。进去!把共匪带出来!团丁如临大敌般拉枪栓占地形,把他死命推进了洞口。
山洞里空空如也,哪还有人影!石头上放着一双布鞋,乡民拿起鞋里面的一张纸条,像看一张天书——他不识字。好久团丁缩头缩脑进来了,一把抢过那张纸条费力地念:老乡,这鞋留给你。好哇!你把共匪放跑了!团丁气得哇哇大叫,把他捆得严严实实丢在角落里,冲出山洞四散追去。一时枪声大作!
乡民第一次发现自己绞肠似的难受,他在心里默默念叨:红军,你快跑吧……
枪声渐渐平息,洞口那块天奇异地散开了,露出些隐红来。乡民怎么都觉得那跟红军有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主人公高个儿红军无名无姓,是作者有意为之,高个儿红军只是几万红军的代表,更具有普遍性。
B.乡民因觊觎高个儿红军的东西而跟踪他,作者却用“朴素”一词写他的心理,其中蕴含了作者的同情与理解。
C.小说写乡民“全身颤栗”“急慌慌”“仿佛心都要跳出来”,表现出乡民对高个儿红军手中那把手枪的恐惧。
D.高个红军与团丁形成对比,都带着令人恐惧的枪,对乡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能否赢得乡民之心的根本。
【小题2】小说中“红军救乡民”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破云之血”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面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于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过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了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一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这么深刻。以前在自然里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很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也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力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尾,自然是没有结尾的。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亲耳聆听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我”的“怀疑”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B.文章开头说“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结果下文却证明不是,这样写为揭示竹林声音的奥秘埋下伏笔,更便于表现本文的主题。
C.文中写听《溪水》录音带“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以反衬下文自己没能录下竹林吹笛的声音的懊悔。
D.“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一句,通过比较手法表达了再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无法完全再现自然的精神魂魄。
E. 文章综合运用了景物、心理和细节描写手法,以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笔清新晓畅,含蕃隽永
【小题2】题目为“随风吹笛”,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很难随时随心听到这“笛声”,你认为如何才能够听到这样的“笛声”?
【小题3】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文字。
【小题4】(1)文中作者由生活现象感悟人生哲理的经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2)请结合你的一段生活经历谈出你感悟到的人生哲理。(80字左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 刀
陆蠡
①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面上的人们是多么兴奋啊。方朝日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田野,替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濡;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霭,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地平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②有从远僻的山乡来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大笑道:“这也算是‘山’么?这,我们只叫作‘鸡头山’,因为只有鸡头大小。”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
  ③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嶙峋的怪石像巨灵起卧。
  ④“我不欢喜这揣测的臆谈,谁能够相信这桃源的故事?”
  ⑤于是他描说那跨悬在山腰间的羊肠路。那是只有两尺多宽,是细密的整齐的梯级。一边靠山,一边靠削壁千仞的深壑。望下去黑魆魆的,迷眩的,这深涧底下隐伏着为蛟,为龙,或其他神怪的水族,不得而知。总之万一踹了下去,则会跌得像一个烂柿子,有渣无骨头。但是居住山里的人挑了一二百斤的干柴,往来这山道,耳朵沿搁着一朵兰花,一朵山茶,百人中之一二会放上半截纸烟。他们挑着走着谈笑着,如履平地,如行坦途,有时还开个玩笑,在别人的腰边拧一把。
  ⑥他又说到山间头上簪花的少女,她在每天早晨携了竹筐到松林里去扫夜风摇落的松针,装满一筐便背了回来,沿途采些草实,在溪边洗洗手,一天也不曾间断。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来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想暂时憩憩罢,就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
⑦那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有一个悲惨的收场。你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日用品么?狩猎是不行的,鸟兽乐生,不可杀尽;农稼也不行的,团团簇簇的高山遮住了阳光。他们大都靠打柴锯木为生,换取一把盐、几枚针、一片鲞、一包白糖……
  ⑧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大树,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等到明春山洪暴发的时候,顺水流到港口,结成木筏,用竹篙撑着,撑到城市的近郊,售给木商运销外埠。山势陡峻的所在,木材无法输运,他们砍取寸许大小的坚木,放在泥土筑成的窑里烧成木炭,这样重量便减轻了四分之三,容易挑到外面来,木炭的销场是很好的。
  ⑨“你说得又远了。没有指示给我故事的连索。”
  ⑩是哟!他们是靠打柴烧炭为生。但是你知道城市里的商人的阴恶和狠心么?他们想尽种种方法,把炭和木板的买价压低,卖价抬高。他们都成了巨富了,还要想出更好的方法,各行家联合起来,霸住板炭的行市。他们不买,让木筏和装炭的竹簰搁在水里,不准他们上岸,说销场坏了,除非你们完全让步。
  ⑾山民空着手在城里徜来徜去, 竟想不出办法。他们的幸福的幻梦是被打碎了……
  一天,一位年青的人随着大家撑着木筏到城里去,正在禁止上岸的当儿。大家议论纷纷想不出主意。这位年青的人一声不响地在一只角落里用竹片削成一把尺来长的小刀,揣在怀里,跑上岸去,揪住一位大肚皮的木行老板,毫不费力的用竹刀刺进他的肚皮里,听说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血溅出来,抽回来的时候,满手都是粘腻的了。他跑出城来,在溪边洗手的时候被警吏捉去。
  ⑿“你说了可怕的故事了。我没有想到你会说出这样吓人的语句,我懊悔听这故事,但是请你说完。”
  ⒀官厅在检验凶器的时候颇怀疑竹刀的能力。传犯人来问:
  ⒁你是持这凶器杀人么?
  ⒂是的。
  ⒃这怎么成?
  ⒄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
  ⒅大家脸都发青了。当时便没有继续讯问。各木板行老板也似乎怵于竹刀的威力,自动派人和他们商订条件,见了他们也不如先前的骄傲。
  ⒆“这位青年结果如何呢!”
  ⒇听说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否则,他将在暗黑肮脏的牢屋里过他壮健的一生。
(1938年,有删改)
【小题1】第⒄段中“便是这样”一句可看出这位青年怎样的心理?
【小题2】赏析第⑦段画波浪线的部分。
【小题3】作者用对话展开文章,又不交代听话者的性别和身份,请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小题4】作者自评本文“故事中拉出枝枝节节来,有如一篇没有结构的文章”。这些“枝枝节节”的内容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