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字拥有强大生命力”原因的一项是
A.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充分体现了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B.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也正是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
C.“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汉字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成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正是汉字自身系统不断调试和完善的表现。
D.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就崇尚文字的国度里,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取代的,这是汉字得以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B.汉字字词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可以使不同方言区之间能够做到统一交际,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就做不到这一点。
C.早期汉字,表意形象而又优美,这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汉字从象形到形声,由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有效满足了语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使得汉字长期充当交际工具成为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汉字早在西周时期成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汉代还将汉字的书写要求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都说明汉字自古就受到足够的重视。
B.我国自古以来方言众多,如果没有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的汉字,不同方言区文字就可能出现分裂,最终导致中华文化的分裂。
C.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而且我们已经看到汉字很快就要充斥全世界。
D.汉字陆续远播并逐渐形成了覆盖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汉字文化圈”,说明汉字顽强的生命力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11:4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铺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古诗不仅抒写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因此,唐人古诗表达的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经过不断变化和拓展后的唐人古诗更具艺术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作者从诗歌的表现范围和音节两方面比较了汉魏和唐人的古诗,认同了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的观点。
B.对“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一分论点,作者主要是引用杜甫的五言、七言古体诗为例来进行证明的。
C.本文第3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诗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D.第2段后半部分引述李攀龙、王士禛等人的言论观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小题3】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表现范围有较大的开拓,这就促使古诗体的特长得到发挥。
B.古体诗的形式上有四言、五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但与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有别。
C.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经与以往古体有所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音

衣向东

“今天又不会有鸟了。”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脊背“呜呜”地走过,心里空荡荡的。

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潍上的一个实验基地的警卫中队,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中队长在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

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无风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起初,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呢?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儿飞走,把核污染带到戈壁滩外。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别怪我太无情了。”

有时候,风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跟踪瞄准飞行物。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灰心丧气。

一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鸟毛也没看到!”

中队长并没有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儿的鸣叫。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

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儿存在。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只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他用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

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池水后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

张宏英兴奋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一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就在这个时候,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快走开,哟兮——”

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逼近的鸟儿。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

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饮着。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

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即使是废水也让鸟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

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

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飞去。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滩的搏击中。

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扳机。中弹的鸟儿挣扎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鸟儿明白自己飞不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扬的鸣叫,声音婉转清丽。

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呜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壁滩碧蓝的天空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补叙的手法,将张宏英在戈壁滩上打鸟的缘由进行了说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完整。
B.张宏英的任务虽是打鸟,但他最初却不希望鸟来。鸟来了之后他不愿扣动扳机,这体现了张宏英的善良。
C.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打鸟,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
D.本文通过描写一人一鸟的对峙,人最终在无奈之下射杀了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坚守在戈壁滩的忠于职守的军人形象。
【小题2】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
【小题3】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所在,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张宏英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请赏析本文主要矛盾冲突的作用。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推拿
毕飞宇
沙复明在前厅嚼药,王大夫站在“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的门口,大声喊了一声“沙老板”。王大夫到底走过码头,他没有喊“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这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沙复明从里头出来,一来到门口就开始和王大夫寒暄。
沙老板和王大夫的寒暄很有节制,也就是一两分钟,沙复明就把王大夫带到休息区去了。休息区里鸦雀无声。不过王大夫感觉得出来,休息区坐满了人,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王大夫愣了一下,笑着说:“开会吧?”沙复明说:“开会一般在星期一,今天是业务学习。”王大夫说:“正好啊,我也来学习学习。”沙复明笑着说:“老同学开玩笑了——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现在的教育马虎得很,一代不如一代,没法说,跟我们那时候没法比了。”王大夫笑出声来,同时也听出门道来了,当着全体员工的面,沙复明给了王大夫十足的脸面。王大夫没顺着杆子往上爬,而是笑着说:“沙老板客气了。沙老板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流的。”沙复明不在意人家夸他的手艺,却在意人家夸他的“理论”。他非常在意自己是一个“有理论”的人。沙复明就笑。王大夫这样说倒也不是拍沙复明的马屁,沙老板的确有手段。短短的几分钟,王大夫已经“看”出来了,生意不论大小,沙复明拾掇得不错,有规有矩,有模有样。王大夫放心了。作为一个打工的,王大夫喜欢的事情有两样,规矩,还有模样。
王大夫的感觉是对的。“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有一个特征,不只是做生意,业务培训抓得特别紧。这也是沙复明别出心裁的地方了。培训是假,管理才是真。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左右都是推拿中心生意清淡的时候。沙复明打工的那会儿,经常利用这样的机会睡个回头觉。说起上班时睡觉,盲人最方便的地方也就在这一点了。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一闭上眼别人就看出来了。可是,盲人就不一样了,只要坐下来,脑袋一靠就过去了,谁也看不出来。沙复明当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暗地里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严要求:哪一天自己要是当上了老板,绝对不能让员工在推拿中心睡觉,这个现象必须杜绝。客人都是有眼睛的,如果员工们都在打瞌睡,他们所看到的绝不是懒散,而是生意上的萧条。反过来,利用空闲的时候开开会,探讨探讨业务,前厅的精气神就不一样,是精益求精的气象。气象很重要,它是波浪,能够一传十,十传百。沙复明是打工仔出身,知道打工生活里头的ABC,回过头来再做管理,他的手段肯定就不一样。他知道员工们的软肋在哪里。所谓管理,嗨,说白了就是抓软肋。
沙复明带领着王大夫在推拿房里走了一遍,每一个房间都走到了。王大夫对沙复明的盘子已估摸出来了,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不算大,可也不算小了。如果王大夫的资金没有被套住,他的店差不多也能有这样的模样。这么一想王大夫就难受起来了,手指头的关节噼里啪啦又是一阵响。
最后一个房间看完了,沙复明后退了一步,把推拉门关上了。王大夫知道,关键的时刻来到了,谈话马上就走入了正题。沙复明的语调是抒情的,意思是,老同学来助阵,他由衷的高兴,由衷的欢迎,所谈的内容却是平等。王大夫懂沙复明的意思,虽说是老同学,他王大夫在这里和别人一样,没有任何的特殊性。王大夫干脆把话挑明了,轻声说:“这个,老板放心,我打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既然王大夫把话都说到这儿了,沙复明就搓了搓手,说:“那你就去添置一点东西,生活必需品什么的,我马上打电话到宿舍去,给你清理床位。”王大夫拍了拍沙复明的肩膀,沙复明也拍了拍王大夫的肩膀。沙复明提高了声音,说:“沙宗琪推拿中心欢迎你。”
王大夫侧过脑袋,不解了,明明是“沙复明推拿中心”,沙复明为什么要说“沙宗琪推拿中心”呢?
“是这样,”沙复明解释说,“这个店是我和张宗琪两个人合资的。我一半,他一半,可不就是‘沙宗琪’了么。”
“张宗琪是谁?”
“我在上海认识的一朋友。”
“他现在在哪儿?”
“在休息厅呢。”
“我还没去看望人家呢。”王大夫说。
“没事,”沙复明说,“时间长着呢。什么人家我家的,我跟他一个人似的——他在开会。”
王大夫仰起头,做了一个“哦”的动作,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大夫的推拿手艺非常好,但因为自己资金紧张,不得已来到自己同学沙复明的推拿店打工,尽管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B.沙复明带王大夫来到休息区后,当着休息区的全体员工的面郑重地对王大夫说“抽空你还得给他们讲讲”,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员工技艺的不满。
C.尽管沙复明的推拿店不算大,有十三四个员工,十七八张床,然而他拾掇得有条有理,有规有矩,这表明沙复明是个懂管理的人。
D.沙复明对推拿店严格管理,他经常在上班的时候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盲人推拿师在上班期间睡觉,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E.小说通过对沙复明和王大夫两位盲人推拿师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展现了他们体现世态人情的日常生活,揭示出他们敏感、细腻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
【小题2】文章开头部分,王大夫为什么不称呼沙复明“老同学”,而是把“沙老板”三个字喊得格外有声势?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王大夫“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