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文化创意产品,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赋和文化积淀,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一个新鲜的创意让一件产品附加上超出用户期待的文化艺术价值、智慧创意价值,使大众心甘情愿地接受并产生购买行为,便是文创产品通行天下的理由。这些年,有一些相当“火”的文创产品,不但“萌萌哒”地让人脑洞大开,还精致典雅、霸气十足,相当接地气。
2014年,故宫设计的一款“入耳式”朝珠耳机一夜间成了被热捧的“爆款”潮品。这款耳机样子酷似清代朝服上的朝珠,有红黄两色珠子装饰,使用时佩戴在脖子上即可。朝珠是清代朝服上的珠串,形状与和尚胸前挂的念珠相似,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之一。朝珠耳机的创意则是将这一清代宫廷特有的物品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材料为仿蜜蜡,佩戴时外观为整圈朝珠,肩部两侧延伸出入耳式耳机,底部为插口接头,体现出复古、时尚、实用的特点。
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款“朕知道了”纸胶带以其霸气、幽默、集文物知识与时尚趣味于一身的独特气质风靡海峡两岸,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朕知道了”是台北故宫首次推出的皇帝朱批纸胶带,以康熙帝御笔朱批真迹印刷而成,共有黄、白、红三款颜色。其创意源于2006年,院长冯明珠曾策划过一个朱批奏折展,其中有康熙朱批的“知道了”三个字,后来又截取康熙在其他朱批中的“朕”字,联合运用到胶带纸上。借电视剧《甄嬛传》风行的契机,至2014年3月即售出139000组,取得共计2660万元的惊人成绩。现在到台湾观光的大陆旅客,这款胶带几乎是必买的纪念品。
(取材于新华网、人民网资料)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特的创意是文创产品通行天下的重要因素。
B.念珠同朝珠一样是和尚地位身份的标志之一。
C.冯明珠对藏品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利用。
D.台北皇帝朱批纸胶带成功借助影视东风热卖。
【小题2】文中“脑洞大开”的意思是想象丰富,下列成语中可与之替换的一项是
A.波诡云谲B.游思妄想C.浮想联翩D.想入非非
【小题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名思义:“顾”与“眷顾”一词中的“顾”同意。
B.朝珠:“朝”读zhāo,是古代朝服上的一种饰物。
C.风靡:“靡”读mí,与“靡有朝矣”中读音相同。
D.契机:“契”读qì,指事物转化的关键;也指机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7 11:0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反对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因为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中国传统哲学的作用。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希望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D.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维护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可以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材料按照“总分”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一段从现实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可行性。
B.材料开头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一种全新的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这一全球观是时代的要求。
C.材料中间部分紧承第一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D.材料中间三段的内容实质上解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是中国提出”和“怎么做”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
D.一旦强制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隐性地取消了彼此的平等地位,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①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空交错的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
B.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
C.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
D.文章最后四段,将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小题2】划线句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乌桕树怎样的特点?
【小题3】怎样理解“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陶冯
姚兴刚
熊孩子光知道败家,不知道过日子。娘拿一根木柴哆嗦着手敲打纪臣的头。
窑口里的火正旺,映红了纪臣的脸膛,纪臣一句话不说,眼睛死死盯着窑口里的火。
娘说,你爹活着的时候拧着你耳朵要你好好学,你死活不上心,现在你见谁家还用这些盆盆罐罐?你是不是嫌我死的晚了?一天到晚不挣钱瞎鼓捣。
爹是远近闻名的黑陶冯,不过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
黑陶的技艺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到了爹这一辈,爹把黑陶做的黑中透亮,技艺已经炉火纯青, 用石子一敲发出清脆的瓷音,爹也落了个黑陶冯的好名号。
特别是单干以后,下地用瓦罐捎稀饭,家里用瓦罐腌咸菜鸡蛋,就算院子里摆一盆不值钱的野花,那也是黑陶冯烧制的花盆,家里如果没有一件黑陶冯烧制的陶器,那这家人的日子也肯定过的不像话。
到了纪臣七八岁的时候,黑陶冯开始关起门偷偷传授技术。但纪臣不是个做学问的料,一天到晚就喜欢大街上疯跑,捉迷藏打群架,有好几次爹拧着纪臣的耳朵使用家法,纪臣老老实实服软,爹信以为真,一不注意,纪臣已经像猴子一样爬上窑顶,冲爹吐着舌头做个鬼脸,跳出院子跑了。爹跺着脚直骂败家玩意,气的上气不接下气。
在黑陶冯最辉煌的时候,却不知道敛财,他说,庄稼人的日子紧巴,缺家什用,陶器虽然是黑的,但咱的心可不能黑。
随着现代生活用品充斥市场,黑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到最后只剩下死了人摔的陶盆在用,黑陶冯的日子也开始清苦起来。
尽管日子清苦,但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说什么也不能毁在自己手里。纪臣的不用心,是黑陶冯心里最大的疙瘩。
受不了爹的叨叨,纪臣那年一气之下卷起铺盖进了城。爹跪在爷爷的坟前一声长叹,老泪纵横,最终把遗憾带进了坟墓里。
娘说,是你个不成器的东西气死了你爹!娘一夜之间把窑扒了个干净。
打爹死了,娘笑过一次,那是自己结婚的时候。
娘对邻居说,没想到俺家纪臣小学上到三年级,还能从潍坊领回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大了有出息了,烧窑这活他不学就不学吧,反正以后也没人再用那些盆盆罐罐,以后讨了媳妇知道挣钱过日子就中。
日子舒坦了没几年。
纪臣突然把工作辞了,在院子里重新建了窑,一天到晚鼓捣陶胚。老婆一气之下回了城,街坊邻居背后议论纪臣精神不正常,娘的心也堵得不透气。娘说,就算你烧出来现在也没人会用,顶多卖几个花盆也不够你孩子上学用,等你把家整散了,也把我气死了。
纪臣说,爹以前是工匠,我要做大师,爹以前烧给人家用,我烧出来是让人观赏的。
纪臣说,自打有了孩子,这几年整宿睡不好觉,我总得干出点事来,给孩子立个样子,也对得起爹的在天之灵,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在我手里。
纪臣说,有一次无意参加一个工艺品展会,见人家的陶器远没有爹的水平高,却被奉为艺术,想起小时候爹对自己的良苦用心,现在恨不得把肠子掏出来扔了
娘用木棍敲打纪臣的头,做你的春秋大梦。纪臣一言不发,死死盯着窑口的火,那窜动的火苗,把自己的心烤的火热。
出窑的那天,来了很多人围观,有看热闹的,也有来看本事的,还有县电台的记者,等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臣跑到爹的坟前磕了几个响头,又冲着窑口磕了几个头。
一件件黑中发亮的花瓶、兰花盆、砚台从窑口递出来的时候,围观的人都伸长了舌头。纪臣抚摸着作品,每一件都在上面刻上了“黑陶冯”。
娘这次哭了,打爹死后,第一次见娘哭。
(选自《小说月刊》2017.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写娘敲打、数落纪臣,既表现出他的执着,也反映他的行为不被理解,同时巧妙设置悬 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为一种生活用品,黑陶退出历史舞台有其必然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非物质文 化遗产,仍有存在的必要。
C.自打爹死后,娘因儿子结婚而笑,因儿子成功烧制黑陶而哭。这一“哭”一“笑”,相反相成,均表现 了娘的喜悦和欣慰。
D.小说巧妙地运用插叙手法,既自然地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又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
【小题2】小说中黑陶冯(纪臣的爹)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线的三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予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王记录
1902年,也就是梁启超撰写《新史学》的这一年,他三十岁,同年撰写的《三十自述》,已经清醒地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世。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出生:“余生同治癸酉(1873)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如此宏阔的历史眼光和自负的使命安置,是以前的梁启超所不具备的。此时的梁启超,已经从旧学的窠臼中蜕变而成具有世界眼光的新学的代表人物。
虽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和变法之中已对新史学有所关注和思考,但真正理论意义上的《新史学》的酝酿应当是1899年到1901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梁启超,正是政治上最为痛苦和矛盾的时期,一直在“反满”和“保皇”之间摇摆不定。戊戌政变的失败使他倍感失落和紧张,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开始疏离清政府,主张革命;迫于康有为的压力,他也不断“自省”,试图寄希望于朝廷;但庚子勤王的惨败使他再次倾向于革命;1901年的预备立宪又唤起了他对君主立宪政治的新希望,遂于是年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鼓吹保皇,反对革命”;然而随着对君主立宪的期盼不断落空,他很快又从君宪改良向反满革命游移。梁启超一生多变,政治上的困惑影响到他对史学的思考。
《新史学》于1902年连续在《新民丛报》上刊出。《新史学》第一部分“中国之旧史”发表在《新民丛报》第1号上,这部分基本上承袭了此前梁氏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国史叙论》的观点,使用了“中国种族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等概念,认为史学乃“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无疑,梁氏认为新史学书写的主体是“中国”。但这个中国,是国族的中国,即“民族全体”的中国,还是种族的中国,即“汉族”的中国呢?梁启超没有明说。就在《新民丛报》第1号出版后,因慈禧归政光绪成为泡影,梁启超的思想天平不断倾向反满,在国族与种族的思考之间摇摆不定,内心极度矛盾。这种痛苦纠结的矛盾情绪在《新民丛报》第3号刊发的《新史学》文字中流露了出来,这时的梁启超在描述新史学书写主体时,使用了“人群”这个概念,所谓“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及至《新民丛报》第11号刊载《新史学》之“论正统”,梁启超又把历史书写的主体表述成了“国民”,“良史,皆以叙述一国国民系统之所由来”。到《新民丛报》第14号,梁启超《新史学》中关于历史书写主体的表述又发生了变化,在论述“历史与人种之关系”时,梁启超使用了“人种”和“种族”的概念。“人种”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梁启超纠结于国族、种族观念之下的无奈选择,此后很少使用。至于“国民”,梁启超从一开始就使用过这一概念,一直是梁启超新史学架构中的核心内容,说明梁启超讨论新史学,多变中有不变。
梁启超生当清政权将坠之时,反满革命的情绪时时出现,不免有着“中国者,汉族之中国”的种族主义立场,其新史学观念中,总是若隐若现地出现“国族”与“种族”的纠葛。这一纠葛直到《新史学》一文即将结撰时才渐趋平复,新史学书写主体为“国族”的观念终于占了上风。在《新民丛报》第16号中,梁启超讨论史学笔法,正式把历史书写的主体确立为“国族”,认为“史也者,非纪一人一姓之事也,将以述一民族之运动变迁进化堕落,而明其原因结果也”。梁氏还认为“新史”的任务在于“新民”。至此,梁启超最终确立了以进化思想和国族观念为基础的“新史学”。梁启超的《新史学》提倡中国境内各种族相互团结,增强国家认同,并主张新史学就要书写这样的中国史。也正因为此,《新史学》得到政治改良者的回应,迅速传播开来,“新史学”遂演变为“新史学运动”,影响至今。
清末壮怀激烈、热血沸腾的仁人志士在用生命挽救危亡的努力一再遭受挫折之后,便开始希望用新史学来培养新国民,建立新国家。梁启超顺应时代潮流,以天下危亡为己任,高举“史界革命”的大旗,艰难探索新史学之路。他思考新史学时之所以痛苦纠结,是因为他希望他所挚爱的“中国人”能够在新史学的影响下走向重生。
【相关链接】
梁启超的《新史学》被严复誉为“石破天惊制作”,它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其思想的穿透力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启超把自己的出生和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他在这时已经能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身世。
B.1899年到1901年之间是狼骑吵嘴为他那个苦和矛盾的时期,他在“反满”和“保皇”之间摇摆,这影响到了《新史学》写作的顺利进行。
C.《新史学》发表之后,得到政治改良者的回应,迅速传播开来,其“提倡各种族相互团结,增强国家认同”等思想对人们影响巨大。
D.清朝末年,仁人志士在用生命挽救危亡的努力遭遇挫折之后,改变思路,希望用新史学来救国救民,梁启超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史学》体现了梁启超特定时期的心路历程,是梁启超艰难探索的结晶,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
B.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虽然对新史学有所关注和思考,但并没有着手创作《新史学》,因为此时他正忙于戊戌变法,无暇他顾。
C.梁启超认为新史学书写的主体是“中国”,“中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体现了梁启超“中国者,汉族之中国”的种族主义立场。
D.“梁启超讨论新史学,多变中有不变”中,“多变”指梁启超对新史学书写主体的称谓,“不变”指对“国民”概念的使用。
E. 梁启超认为,新史要记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不是一人一姓之事迹,而且新史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新国民。
【小题3】梁启超为什么能够撰写出《新史学》这样一部历史巨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过去的几年里,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创业成为竞争激烈的市场,2015年马云就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展示了smile to pay的扫脸支付技术,即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
如今,阿里巴巴的在线支付服务开通了新的功能, 4.5亿用户可通过自拍登录在线钱包。建设银行允许用户在一些自动贩卖机上通过面部扫描支付。专车应用滴滴出行也正利用面部识别技术验证司机身份,百度已经开发出需要面部识别才能进入的门。据媒体报道,甚至连iphone8也将指纹识别改为扫脸识别了。
如今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还是用在人脸和证件的比对方面。FaceOS的深圳分公司负责人王彬鑫对未来的“刷脸时代”充满了憧憬,出门不带钥匙,买东西不带钱都不是难事。“现在行人闯红灯过马路,是零违法成本。以后靠摄像头和刷脸技术,就能锁定每一个闯红灯的人,后台就可以开罚单了,就像今天汽车违章一样。”
我们人类都有很多脸盲,那计算机就不怕认错人吗?王彬鑫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跟其他人工智能一样,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的。以FaceOS的产品为例,已经可以实现99.8%精确人脸与证件自动比对。那么如果遇到整容的怎么办?王彬鑫摊摊手,“那就要靠国家立法了,比如整容后必须3个月更换身份证。”
(摘编自2017年8月1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数据来自智研咨询)
材料三:
据360公司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颜水成介绍,通常人脸识别包含以下环节:相机或者专业设备先采集到图片,人脸检测技术定位图片中的人脸,然后从中再定位诸如眼角、鼻尖、嘴角、脸部轮廓线等特征点,进行包括光线补偿或者遮挡物剔除等校正。再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身份特征提取,跟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做比对,以识别人脸身份。
专家表示,相较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方式,人脸识别最大的优点在于“非接触性”,可以大大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同时避免指纹机器接触产生的卫生隐患。此外,“非配合、非侵入”式特征,意味着可以在不需要使用者配合的情况下采集到数据,有利于安防领域的应用。
不过,人脸识别技术还面临一些安全漏洞。目前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比如用别人的照片等方式,都可能成功“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对此,很多公司都加大了在“活体检测”上的技术投入,而在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很多公司都会要求进行双重验证。
此外,人脸被采集也使得隐私泄露风险剧增。旷视科技副总裁谢忆楠表示,解决的方法是在采集到照片时进行“脱敏”处理,只提取照片特征,不保存照片本身。这不仅需要采集者自律,更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起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共同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行业堤坝。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新华社《新华视点》)
材料四:
实际上,目前最安全的“刷脸”方式是使用“双认证”,如指纹+脸部、虹膜+脸部。所谓虹膜技术是识别人的瞳孔和眼白中间那部分的技术。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将是保持不变的。要改变虹膜外观,需要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而且需冒着视力损伤的危险。这样的高度独特性、稳定性及不易更改的特点,是虹膜可用作身份鉴别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虹膜识别可有效解决双胞胎或整容的问题。
此外,声音+脸部的模式,也进入到实践阶段。中国银联等联合发布“声纹+人脸”转账产品,用户只需说出类似“我要给某某转xxx元”这样的指令,再通过“声纹+人脸”相结合的融合生物认证,就可以方便、安全地完成转账操作。
(摘编自百家号《东林科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如扫脸支付、“刷脸”开门等。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改变我们现在的生化模式。
B.人脸识别通常包含以下环节:采集图片——定位人脸及五官特征点——进行校正——提取身份特征——比对数据。
C.人脸识别技术的“非接触性”,可以大大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同时避免人的肌体和机器接触带来的卫生隐患。
D.人脸识别技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部分产品已可精确实现人脸与证件自动比对,连辨认双胞胎都不存在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脸识别会成为未来主要的身份识别手段之一,可以确定,不久的将来,“刷脸”将取代身份证的使用。
B.从材料二(图一)可以看出,2007年至2020年,生物识别技术的全球市场规模每年呈匀速增长态势。
C.根据材料二可知,到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50亿美元,其中人脸识别的涨幅最大。
D.红膜识别具有高度独特性、稳定性及不易更改的特点。所以,红膜识别是目前最安全的“刷脸”技术。
E. 银行发布“声纹+人脸”转账产品,用户只需口述转账指令,通过融合生物认证,就可以安全完成转账操作.
【小题3】根据材料,针对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说明应采取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