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在西方社会中有十分明确的、合法的身份和功能。从教会的观点看,骑士是和教士并列的两大社会支柱之一。教士的职务是为人民提供精神的需要,骑士则用武力来维护正义、扶持弱者与捍卫教会。从国家的观点看,骑士则与俗世的“文吏”平行,构成了国王的左右手,前者代表武力,后者代表法律。骑士构成了西方武力的主体,为保卫国家和教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5世纪末期始,由于国家常备军的建立,步兵在战争中作用的增强,骑士集团才逐渐失去其用武之地。
西方的骑士文化在近代仍有其流风余韵。骑士的中心理想影响了近代国际法中有关战争的人道原则,例如战争必须合乎正义、不得虐待战俘等。更重要的,近代的爱国精神也是在骑士的侠义观念中发展出来的,法国是骑士文化的大本营,而近代爱国精神也最早出现在法国,这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无可置疑的。西方骑士文化中孕育了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这种精神的独立至少使一部分骑士不肯完全臣服于国家权威,因此几乎每一代都有少数激进和叛逆分子出现。也就是说,西方骑士阶级虽然一向承担着为国家和教会维持秩序的任务,但是他们所奉行的一些基本价值如疏财仗义、扶弱锄强、崇尚名节等也可以使他们超越社会身份的限制,而反抗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存权威。从这一角度看,骑士文化中的超越价值未尝不能为革命运动提供精神基础。由此,我们可以说,骑士文化深刻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化。
中国“侠”的发展形态与西方截然不同。骑士属于封建贵族阶级,而“侠”不限于贵族阶级,还有着丰厚的社会基层平民土壤,依托宗族、乡党等基层的社会组织。骑士的地位获得了国家和教会的认同,与之迥异的是,中国的“侠”从来没有获得国家认同的合法性,相反,在朝廷的眼中“侠”的武力是敌对性的,因而必须加以消灭。中国文化自汉代便有明显的重文轻武的倾向,到了宋初,文武之间地位的差异更大。由于这一文化背景的差异,“侠”自东汉起便已开始成为一种超越精神,突破了“武”的领域,并首先进入了儒生文士的道德意识之中。所以我们论及“侠”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不能不特别注意“侠”和“士”的关系。
中国的儒生文士(即“士”)和西方骑士相似,也是一方面承担着建设和维持政治、文化秩序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持“道”以议政的批判传统。我们通常都认定这一批判传统的在儒家。这个判断大体上是有根据的,例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公羊派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说,显然都是反权威的。但是,“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认定这个批判传统源于“侠”是能够说得通的。“士”在道理上固以儒家为依归,然而激昂慷慨的侠节却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上的动力。所以,富于批判精神的“士”也往往带有“侠气”。这一发展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儒家传统中本有一股“狂”的精神,能与“侠风”一拍即合。
(选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有改动)
【小题1】与“骑士”“侠”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骑士集团在教会和国家中都拥有明确合法的身份和功能,都与“武力”相关。 |
B.骑士与“教士”“文吏”虽然身份功能有差别,但都是为教会或国家服务的。 |
C.“侠”与“骑士”的完全不同,“侠”源于基层平民,依托基层社会组织。 |
D.“侠”与“骑士”的地位完全不同,“侠”被朝廷视为必须消灭的敌对性力量。 |
A.第一段的核心话题是骑士在西方的兴衰演变过程,文章从骑士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功能谈起,论述骑士集团在教会和国家中所做的贡献,最后谈到骑士集团的衰落。 |
B.第二段从国际法中战争的人道原则、爱国精神、革命运动的精神基础三个方面讨论骑士文化在近代的“流风余韵”,得出骑士文化深刻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化的结论。 |
C.第三段首先强调“侠”与骑士在和地位上的区别,再指出“侠”的超越精神对儒生文士的影响,然后点出超越精神源于汉代已经明显的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 |
D.第四段阐述“侠”对“士”的影响,“士”持“道”以议政的批判传统源自儒家和“侠”;但是,“侠”为“士”提供情感上的动力,相比之下,“侠”的影响更为重要。 |
A.骑士集团是西方武力的主体,一旦国家建立了常备军,步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骑士集团便失去了身份和功能的合法性。 |
B.骑士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使骑士不肯臣服于国家权威,从而使他们能超越社会身份的限制,反抗一切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存权威。 |
C.论及“侠”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要特别注意“侠”和“士”的关系,因为“侠”的超越精神,首先进入了“士”的道德意识之中。 |
D.富于批判精神的“士”往往带有“侠气”,“士”能够发展到这种状态,是因为儒家传统中本有“狂”的精神,“狂”的精神就是“侠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