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回答是:“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王筠则曰:“羊大则肥美。”段玉裁进一步说:“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许慎、王筠、段玉裁都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宇源意义。宋代的徐铉在整理《说文解字》时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有个补充,他说:“羊大则美,故从大。”。他试图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上谈了美字意义的起源。这一解释不应视为对许慎说的一种否定,应当是对许慎说法的一种补充.从段玉裁的解释中看,他似乎既赞同许镇的味觉说.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美的价值取向还来自对羊内在特质的认识。即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在传统文献里。羊常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毛诗注疏·小雅·无羊》里说:“尔羊来思,其角濈濈。”郑玄笺注言:“此者美畜产得其所。”。这里,羊被郑玄视为美畜。《惠氏易说》云:“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羊在这里,又是坚强和顺从的形象,在西汉大儒董仲舒的眼里,羊有角不触人,杀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义、知礼,集美德于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总之,羊的美德反映了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人们对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而正是在这种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并最终导致“羊大为美”观念的生成。“羊”成为“美“的化身,于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义,而“美”的惫义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引申,有了素质优良、价格贵重、完美淳良、巨大功业、志趣高尚、称赞褒奖等意思。
“羊”与“善”的关系,同样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视觉感受和精神感受。字关系密切。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人人的价值观中。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因此,受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普遍推崇。羊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而且具有如此众多的优良品德,很自然地,这些品性也就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据文献反映.人们很早已经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诗经·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为什么说人“德如羔羊”?孔颖达的疏道:“羔取其群,而不失其类,羔取其群而不党,羔取其贽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死义生礼者,此羔羊之德也。”序成于汉代,疏制于唐代,从中看出.羊的品德至迟在汉代已经衍化为人格的道德标准。《后汉书·王涣传》也有类似的说法,其文云:“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寻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所谓“羔羊之义”,说的也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节选自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真实含义的解释与王筠、段玉裁的解释都是试图从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上谈“美”的字源意义。
B.宋代的徐铉在这里整理《说文解字》时,从人们对羊的视觉感受出发,指出“羊大则美,故从大”。这是对许慎关于“美”的解释的补充。
C.从对“羊大则肥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段玉裁不仅赞同许镇“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的味觉说,同时也赞同徐铉的视觉说。
D.在传统文献里,羊常被描述为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郑玄视羊为美畜,董忡舒将集美德于一身的羊归结为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们对羊的精神感受和对羊秉性的人格化的意象概括中,“羊”与“美”产生了联系,从而最终形成了“羊大为美”的观念。
B.“羊”的美德具有了人格意义之后,“美”的意义也随之得到扩展引申,从而具有了“素质优良、人格贵重、价格贵重、完美淳良”等含义。
C.“羊”被视为“善”的化身,是因为它是人们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也是因为人们认同其品格并将之融入到人的价值观中。
D.作为人们祭天祭祖的牺牲,羊还具有“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等许多令人仰慕的美德,这些品性成了人格化的道德准则。
【小题3】跟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美”与“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来自人们对羊的味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而且还来自于人们对羊的内在特质认识的精神感受。
B.《诗经.召南·羔羊》序、孔颖达的疏对“德如羔羊”的解释以及《后汉书》中“羔羊之义”的记载,说的都是人格化了的羊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C.汉代董仲舒认为羊知仁、知义、知礼,唐代孔颖达也认为羊在死的时候有义,活着的时候讲礼,这些都衍化成了人们的人格道德标准。
D.依据诸多文献中的记载.“羊大为美”的观念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而人们把“羊”的“道德”视为道德准则和榜样的时间比这还要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01:0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
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儒学把淑世主义导向应用于国际关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义导向。儒学讲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从修身讲起,推己及人,进而讲到齐家和治国,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学发端于中原地区,其创始人为汉族人,但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认同儒学。儒学只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受众,决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众灌输。儒学“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东亚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这种和平主义的取向,在历史上曾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则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选自宋志明《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立足于内在性,人如果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求仁得仁,超凡入圣。
B.按照孔子的认知思路,儒学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
C.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说以道德观念为前提,就自然具备仁义礼智。
D.儒学创始人为汉族人,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古代各民族的共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指出儒学价值观的着眼点、立足点及意义,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B.文章论证儒学价值观“立足于内在性”时,以孔子、孟子的思想为例证。
C.文章层层递进,卒章显志,至第5段才推导出儒学的和平主义内涵。
D.文章涉古谈今,意在论证儒学价值观对于古今(中国)、中外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价值观着眼于人性阴暗面,而儒学着眼于人性光明面,因此作者肯定了后者而否定了前者。
B.儒学的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等淑世主义导向,为中华民族培养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养基础。
C.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的精神,《论语》“和为贵”、《孟子》“地利不如人和”等都是相关表达。
D.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有对传统儒学的积极借鉴与发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在悠远文明历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参天地赞化育(参悟天地万物规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生生意识和“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的生命关怀,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历史积淀中最为广泛而又精微的部分。
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贤始终将天地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构建了“三才”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天地人和万物按照一定的时空秩序不断因应、互动和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又具内在统一性。古贤基于农业社会实践解说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天行有常,地养有宜,万物各有其性;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赞天地之化育”,辅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其中,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类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其二,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蕴含着最深层的生命思考和生态伦理。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有灵),不但人类、动物、植物有生命,山岳、河流、渊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认识自然、对待环境皆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这种生命关怀既不局限于自我,亦不独施于人类,而是“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其三,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天地生养万物,故称“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所以,先民极重“养地”“养田”,世世代代不敢懈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然根基因此得到维护。令人赞叹的是,这一伟大成就乃是通过废物循环利用获得的。最晚在商朝,中国农民就开始积肥施肥。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人畜粪便及其他生产生活废物皆有“余气”,随意弃置则污秽不堪、恶臭难闻,用作肥料却能“变废为宝”“化恶为美”,得废物“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配合多种经营,且能“相资以利用”“相继以生成”。
这些历史积淀,既包括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哲理思辨,也包括百姓的生态观念和自然知识;既包括农耕民族保护农业环境的经验技术,也包括游牧、渔猎民族爱护自然资源的习俗传统;既包括国家关于山林川泽管理、自然灾害防御、水土环境整治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也包括基层社会有关田土、山林、溪泉、渠堰利用与保护的族规、祖训、乡约等。
它们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溢着好山乐水、热爱乡土田园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家国情怀。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才”思想体系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在此体系中天地人与万物具有内在统一性。
B.参赞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识,既强调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又肯定人参与天地化育的合理作为。
C.“人的职责是顺天时、量地力、尽物性”,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万物的潜力。
D.“天地之大德曰生”体现了先民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对待自然应以生命为本的德性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生态文化先概述,再分条梳理,最后总结,条理清晰。
B.文章主体的“三才”体系、“生生意识”的生态伦理、爱养土地三部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C.文章举出先民“养地”“养田”的例子,证明了先民土地是生命的根本、土地也有生命的认知。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生态意识、生命情怀弥散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观—项是
A.某楼盘依山傍水,开盘广告语“聚山水之灵气,撷天地之菁华,享人文之盛事,谱盛世之华章”。
B.拙政园浮翠阁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名“浮翠阁”。
C.古人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准绳,指导农业生产,节气也是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D.某水利工程,既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防洪功能,也考虑到水库的灌溉主力能,追求综合效益。

同类题3

(题文)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现:(A)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
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地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
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项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B)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小题1】(小题1)第⑨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
【小题2】(小题2)第⑦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小题3】(小题3)读了《花树》,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领悟。
【小题4】(小题4)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鞋匠菩子
沙克
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鞋匠菩子用老式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
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这次还是让他打鞋掌。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侧歪。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都觉得不满意。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
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菩子的身体似乎歪了一下,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你凑合着打个掌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我有点替他着急。“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得的。”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
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了。
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好了。”他把鞋子递给我查看。
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拿走吧。”我说,“那不行,你得收钱。”他说,“给两块钱吧。”我说,“给你五块。”他摆摆手说,“打个小鞋掌就两块,对哪个都一样。”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我没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
“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1948年穿到1977年,我接着穿就是穿不坏。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我起了话头。
“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现在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菩子答着话。
“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好多皮鞋说是真皮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
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腿根本伸不直。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多年。”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
“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要减少几倍。”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九岁了。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我拿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了回来。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影子。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
“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客的认可和赞美,这是在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
B.菩子的老婆是个哑巴,她身强力壮,耕种几亩田地,家里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家务活儿都是她一个人揽着,不让菩子操心。
C.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的人,他靠修补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贏得了客户的信赖。
D.作者用“试”“换”“翻”“找”“剪”“锉”“涂抹”等动词,准确地描写鞋匠补鞋的过程,表现了其高超的技术。
【小题2】开头第一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鞋匠菩子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些美丽的禁忌 王开岭
(1)中国的青山绿水在哪儿?我想,答案是:在有禁忌的地方。换言之,在信仰之乡。
(2)一个乍赴南疆的人,尤其冬天,视觉上会有异样感,满目葱茏,直让你怀疑自己戴了墨镜。若到了那些大西南村寨,绿的浓度和幅度更让人油生幻觉,以为掉进了绿池子里。不仅绿,且绿得亢奋,魔幻,忘情。
(3)和气候水土有关,又不尽然。最感人的绿为何独藏于南方乡野呢?南野多了一缕精神上的东西:禁忌。具体地说,即草木崇拜。他们奉树为仙,敬林若祖,轻易不敢折木斫枝。
(4)民间对树的尊崇和仰望,要等到草木图腾和相关禁忌文化生成之后。植物有灵的说法,先秦有之。在华夏的犄角旮旯里,随处可闻“树精”“树神”“树怪”的传说。
(5)我客居山东济宁时,窗外有条古槐路,街心有铁栏,护着一株数百岁的嶙峋老槐。每天清早,枝丫上都会新添一缕缕的红绸布,皆是夜里缠上的,用意不外乎祈福驱灾。这条路扩了许多回,树也从路边到了中央,可谁也不敢去伤它。甚至,为让老树享饴孙之乐,整条路全补种了新槐。
(6)从前,凡去一个村子,村口总会遇一棵沧桑大树,北方以槐、榆、柳居多。该树往往地位显赫,待遇优厚,一打听,保准跳出一大堆灵异故事。
(7)相对于北方,南方乡民对树的感情和构思更丰富些,除“树精”“树怪”这些非凡个体,还把范围扩大到了族群——“风水林”。
(8)广东鹤山雅瑶镇昆东村后的小冈上有一片“风水林”,相传是从南洋带回的种子。该树叫格木,为亚热带珍贵树种,其大龄者已逾 200 岁,上世纪 60 年代,某造船厂许以两台拖拉机换 这片木材,被村民一口拒绝。且不说经济实惠,在那个高音喇叭天天喊这喊那的年代,敢拒绝尔等要求,足见“风水林”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了。“风水林”,让“青山绿水”的比例和稳定性大 大提高了。从单株神树到成片的“风水林”,人的敬畏范围和禁忌力度在放大,受惠面积和获益 程度也在增长。
(9)较之汉族社会,少数民族的树神崇拜,情感上更天真,纪律上更严格,行动上更彻底。贵州的苗、侗两族,自古崇拜草木,在族人眼里,树等于神灵和福祉。每年春天,族人都要过“树 秧节”,人人种苗造林,连未婚男女的信物也是一棵树苗。还有个风俗:谁家婴儿降生,全寨老小要齐力替之栽种一百棵杉苗。
(10)西双版纳,乃中国热带雨林最完整、面积最大之地。为什么呢?并非偏僻荒凉,而因这儿的居民有个共同的图腾——神林。视树为衣食父母,为感恩示敬,将大片地势好、近水源的森 林供为“神林”,在那儿,连花草禽兽也被视为精灵,不得侵扰。那里要求寂静与安详,不允许 伐木、狩猎、开垦,不允许喧闹、泄秽、有猥亵之语,甚至不允许捡拾枯枝落果。整个西双版纳,那样的地方有 600 余处,近 10 万公顷,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 200 余种。中国最大的植物种子和基因库,寂静如初,仓储完好,靠的是“门神”,是“闲人免入”和“肃静”的牌子,是精神防护罩和铁布衫。不仅西双版纳,“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彝族、白族、水族、瑶 族……皆奉树为神,虔敬有加。
(11)如今,很多事应了那句老话:失礼而求诸野。所谓天道,即如此。害怕,有时候是美丽的。上苍佑之,必使有所忌,有所敬,有所自缚和不为……如此,其身心才是安全、舒适的。上苍弃之,则使之无所畏,狂妄僭越……那样,其灵魂即时时于混乱、激酣中,距离毁灭即不远了。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
【小题2】简析文中第五段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美丽的禁忌”的“美丽”体现在何处?
【小题4】作者认为不轻易砍伐是美丽的禁忌。在生活中,文化上的“美丽的禁忌”还有哪些?试举例, 并说明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