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谁荣膺唐诗桂冠?便有了不少纷争。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独占鳌头之作的当数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代胡应麟则认为《登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五言与七言绝句分别起源于汉代和西晋的民间歌谣,至唐朝时蔚为大观。对于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压卷之作;章太炎先生推王之涣《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尽管第一都是唯一的,但对于唐诗的评价,却有“多元第一”之说。对唐代律诗,杨慎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难分优劣,故而把两者并举:“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升庵诗话》)王世贞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阙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乃是唐诗的王冠。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认为“必欲压卷,还当以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艺圃撷余》)李光地认为李白的绝句超群绝伦,特地标举《峨眉山月歌》和《山中问答》两首为第一。
明代胡应麟则提出“分期之冠”说:“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诗薮》)胡应麟不但开创了唐诗分期第一的评价思路,而且认定王翰《凉州词》、王维《渭城曲》、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刘禹锡《杨柳枝》分别为唐代各个时期的绝句第一。
更有甚者,认为第一不是恒定的,而是流动的。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凡诗对境当情,即堪压卷。余于长途驴背困顿无聊中,偶吟韩琮诗云‘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乡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对境当情,真足压卷。”在吴乔看来,诗歌乃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不同时空中的境与情不同,认定为鳌头独占的诗歌作品也不相同。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清代袁枚《随园诗话》:“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搞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优秀作品群星灿烂,究竟谁能独占整头,历来标准不一,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才使有人提出了不必选出第一的观点。 |
B.五言和七言绝句起源于汉朝和西晋民谣,到唐朝时蔚为大观,王昌龄《出塞·其一》与王之涣《凉州词》分别被李攀龙和章太炎推崇为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之冠。 |
C.“多元第一”说法的提出,折射出诗评家们对唐代诗歌品评的角度和标准具有多元性。 |
D.律诗绝句到底谁能荣膺唐诗桂冠,成为诗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反映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及文学意义。 |
A.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谁能荣膺唐诗桂冠”的问题,但最终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针对“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列举并阐释了历代诗评家的不同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C.文章主体部分是以层进式为主的论证结构,将不同的观点逐一呈现和阐释,最终得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结论。 |
D.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不必分出哪首诗位居第一,这一点与吴乔“诗歌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的观点是一致的。 |
A.“唐诗桂冠”归属的纷争, 文章列举了“多元第一 ”、“分期之冠”、“流动说”等观点,反映了“唐诗桂冠”品评的流变历程。 |
B.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唐诗天空的璀璨群星、迷离难辨高下。 |
C.明代胡应麟将王翰的《凉州词》、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王维的《渭城曲》、刘禹锡的《杨柳枝》分别认定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绝句第一,虽然诗人和诗作与所处时代有些不相对应,但是充分体现了他“分期之冠”说的观点。 |
D.尽管历代诗评见解不同,“唐诗桂冠”之争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但这种探究本身还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