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谁荣膺唐诗桂冠?便有了不少纷争。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独占鳌头之作的当数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代胡应麟则认为《登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五言与七言绝句分别起源于汉代和西晋的民间歌谣,至唐朝时蔚为大观。对于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压卷之作;章太炎先生推王之涣《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尽管第一都是唯一的,但对于唐诗的评价,却有“多元第一”之说。对唐代律诗,杨慎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难分优劣,故而把两者并举:“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升庵诗话》)王世贞认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阙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乃是唐诗的王冠。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认为“必欲压卷,还当以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艺圃撷余》)李光地认为李白的绝句超群绝伦,特地标举《峨眉山月歌》和《山中问答》两首为第一。

明代胡应麟则提出“分期之冠”说:“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诗薮》)胡应麟不但开创了唐诗分期第一的评价思路,而且认定王翰《凉州词》、王维《渭城曲》、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刘禹锡《杨柳枝》分别为唐代各个时期的绝句第一。

更有甚者,认为第一不是恒定的,而是流动的。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凡诗对境当情,即堪压卷。余于长途驴背困顿无聊中,偶吟韩琮诗云‘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乡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对境当情,真足压卷。”在吴乔看来,诗歌乃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不同时空中的境与情不同,认定为鳌头独占的诗歌作品也不相同。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清代袁枚《随园诗话》:“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搞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3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优秀作品群星灿烂,究竟谁能独占整头,历来标准不一,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才使有人提出了不必选出第一的观点。
B.五言和七言绝句起源于汉朝和西晋民谣,到唐朝时蔚为大观,王昌龄《出塞·其一》与王之涣《凉州词》分别被李攀龙和章太炎推崇为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之冠。
C.“多元第一”说法的提出,折射出诗评家们对唐代诗歌品评的角度和标准具有多元性。
D.律诗绝句到底谁能荣膺唐诗桂冠,成为诗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反映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及文学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谁能荣膺唐诗桂冠”的问题,但最终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针对“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列举并阐释了历代诗评家的不同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C.文章主体部分是以层进式为主的论证结构,将不同的观点逐一呈现和阐释,最终得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结论。
D.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不必分出哪首诗位居第一,这一点与吴乔“诗歌是对境当情、情与境会的产物”的观点是一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桂冠”归属的纷争, 文章列举了“多元第一 ”、“分期之冠”、“流动说”等观点,反映了“唐诗桂冠”品评的流变历程。
B.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唐诗桂冠”的归属问题,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唐诗天空的璀璨群星、迷离难辨高下。
C.明代胡应麟将王翰的《凉州词》、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王维的《渭城曲》、刘禹锡的《杨柳枝》分别认定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绝句第一,虽然诗人和诗作与所处时代有些不相对应,但是充分体现了他“分期之冠”说的观点。
D.尽管历代诗评见解不同,“唐诗桂冠”之争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但这种探究本身还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10:0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未来

李洪兴

“来!试试这杯机器人的手冲咖啡。”从下单到取咖啡只需十秒左右,在美国旧金山,一款咖啡机器人近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无论是咖啡师、厨师,还是服务员、保洁员,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闻消息由机器人完成,谷歌机器人在围棋的人机对战中屡尝胜果……拥抱人工智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60多年来,原本存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无人汽车到农牧自动化作业,从医疗看护到育婴保姆,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对劳动力的解放也显而易见。但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变得更加从容,对其了解越深入越觉得担忧,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焦虑和恐惧。在好莱坞电影中,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造反”的桥段不胜枚举。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是一个随时可能“张开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从“类人类”到掌握人类思维,科学家们的提醒,揭示了潜在危险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不过,有一点是共识,即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近期,欧洲议会就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曾设想“机器人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能在人类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考虑到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比尔·盖茨就提议向机器人征税,此前欧洲议会也对类似法律提案进行过投票。制定法规,是否会造成过度干预,又该如何避免阻碍创新?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人类也在进行着去焦虑化和去危机化的制度探索。

【小题1】下列对“人工智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
B.体验过人工智能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功效可媲美人工制作。
C.人工智能可以做电影预告片、完成新闻消息、下围棋,这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
D.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更加从容,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人类的焦虑和恐惧。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的60多年来,原本存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
B.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
C.埃森哲咨询公司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
D.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这是各方的共识。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全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的终结,因为人类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
B.近期,欧洲议会正式向委员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安全。
C.因为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所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向机器人征税的法律提案。
D.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是人类依然在探索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拓展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这个过程中,一个虚拟和现实交相辉映的全新时代或许正在加速到来。虚拟现实并非新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并应用于模拟军事训练中,与单一的人机交互模式不同,虚拟现实旨在建立一个完全仿真的虚拟空间,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正因如此,虚拟现实被视作下一代信息技术集大成者和计算平台。

虚拟现实还处于起步阶段,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需要攻克不少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只有赋能各个领域的创新,才能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如何把看似“虚”的技术变成“实”的产业,需要各地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表明,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虚拟现实真正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蝶变、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先机”二字格外重要,谁抢占先机,谁就能在创新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发展虚拟现实已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有十余个地市发布了专项政策。在核心技术上,我们相比发达国家有些差距,这背后有人才缺乏、科技攻关不足等多种原因,再比如,当前虚拟现实内容相对匮乏,产品存在低端化、同质化的情况,这恐怕和企业热衷资本跑马圈地、忽视产品质量提升的做法不无关系。破除这些制约短板,方能为虚拟现实打开更多想象空间。好在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一个更为理性的市场环境,正在为虚拟现实的突破和发展提供土壤和阳光。

(选自201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虚拟现实的技术特点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小题2】如何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发展虚拟现实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江
林渊液
每年春天,诗人冷雪总是发来邀约:来看韩江,来看木棉花吧。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作《苏六娘》。苏六娘与表哥青梅竹马私定终身,父亲却要她远嫁杨秀才。话说杨秀才见婚期迟迟未得苏家应允,遂带乳娘前来讨亲。经过府城时,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
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沧海桑田,水的样貌谅必有了巨变。现如今,江水或潺湲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
木棉树有些年岁了,树干挺拔高古,雄奇而有凛凛之气。春风一吹,一粒粒肥厚酣畅的红,便缀上了枝头。花,给人的感觉总是妩媚阴柔,而木棉花,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我与冷雪坐在木棉树下,眺望江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们同饮一江水,口音非常接近。那时,她结束一段旧生活已有年余,过去,已然淡了,在情绪上引不起悲,或者恼;未来,还远着,它也召不来欢,或者歌。一切仿佛迷蒙的,混沌的,打断这节奏的,唯有木棉花坠落的声响。噗的一声,重重地,似一个来自生命本身的叹息。转过身用眼光去看望它,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孩提时常去的是外砂溪。县城里的孩子只见过井水,那水是圈在井箍里的。而外砂溪是野性的,带着向远方敞开的浩浩荡荡的神秘。我所居住的小城,从南门继续往南走,远远地走过一段荒郊野地才见外砂溪。一见着了大溪,心便与嗓子、手脚一起野了。多年之后才明白,外砂溪就是韩江的支流。
眼前这一段韩江下游,便是当年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了。
冷雪写过一首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深夜,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站着,好像一枚钉子/一枚醒着的钉子/冷冷地钉在地球的表面。”
我相信,诗人这一枚探索和打量世界的钉子,不只是向内的,还有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无比漫长的半径。这条江,同时也是她建立的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眺望又在何方?
之前,其实去过三河坝,那个韩江开始的地方,看它到底是由两条怎样的河流交汇的。那两条河流,一条属红色岩系,又多盆地,故江水红而浊;另一条属花岗岩结构,周边植被良好,故江水绿而清。站在桥上,看两条秉性各异的水带,奔赴到了一起。那江水、那泥沙,那水中的鱼和微生物,它们相互进入对方身体的深处时,谅必还是彼此陌生的。我相信,很多不同事物的相互遇见和交融,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场交汇是可以给我们带来神迹的,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状,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源头呢?
(摘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了“我”懵懂记住“韩江”这个名字的特定的情境,有人物,有画面,有情节,鲜明形象,生动真切,形象动人。
B.“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乳娘比作刘姥姥,一是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内涵,二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C.说木棉花“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重重地坠落的却是“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暗示了生命哪怕将要凋零也不悲凉。
D.文章以作者和冷雪的重游韩江为线索,写了作者眼中的韩江,表达了作者对于韩江溯源、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
【小题2】文章引用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请你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隐私是指当前网络社会下被非法共享的个人信息,是传统隐私在互联网络中的发展与延伸。
个人网络资料是网络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当前网络环境下准确反映用户个人资料及特征的各种文字、图像以及其他相关的个人资料。按理说,网络用户在申请网络服务时所必需提交的个人基本信息,服务商在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这些个人信息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对这些个人资料保密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互联网络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许多如姓名、职业等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信息也成为了网络隐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个人财产状况以及网络用户的账户信息、邮箱地址等也都属于用户个人隐私。任何搜集用户邮箱地址并将之公开或向他人提供的行为,都可以被列为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
网络用户的在线行踪,是网络隐私的另一重要内容,它主要指用户的IP地址、上网浏览历史记录、对互联网功能活动的应用内容等。通过对用户在线行踪的搜集能够准确的反应用户本人的兴趣爱好及其部分思想精神。通过非法手段对用户在线行踪进行追踪、搜索并公布的行为,同样属于对用户个人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
另外,由于互联网络中的信件均以无纸化数字作为载体,因此互联网络中的通信安全系数比一般信件更低,即使在加密状态下,还是有遭到黑客入侵甚至被截获的可能性。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公布个人隐私(利用互联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发布平台擅自公布或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不但相当恶劣,且往往会产生许多较为严重的后果。
当然,网络安全隐患也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在当前互联网络中,个人信息多以数据形式体现的,因此,对数据进行安全保护也就是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要保障网络安全,则主要是保障当前互联网络中不会出现非法篡改、复制、泄露数据等情况。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当前互联网络的安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这是由于互联网络的设备、系统繁杂,用户繁多,网络信息共享性强等原因造成的。黑客通过木马、病毒等方式入侵用户电脑,从而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影响用户个人资料的安全。
互联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为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个人隐私与日常生活受到了冲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个人隐私的安全性。由于互联网络的种种特殊性,针对产生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不同原因,就必须团结整个社会的力量,从社会道德、文化氛围到政府管理与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从最大程度上对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防范并尽可能的加以杜绝。只有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强化、严格互联网络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法律调整并从伦理道德上进行严格的约束,才能有效地加强当前互联网或个人隐私的安全维护,切实地确保网络用户的隐私安全。
(钟斗《关于互联网络个人隐私的安全维护》,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不属于“网络隐私”的一项是
A.当前网络社会下被网民共享的个人信息,即互联网络中发展与延伸了的传统隐私。
B.网络用户在申请网络服务时所必需提交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文字、图像等资料。
C.网络用户的IP地址、上网浏览历史记录、对互联网功能活动的应用内容等行踪。
D.以无纸化数字作为载体的互联网络中的信件所包含的账户信息、邮箱地址等资料。
【小题2】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服务商用合法手段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但也必须对这些个人资料进行绝对的保密。
B.对用户在线行踪进行追踪、搜索并公布,属于对用户个人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
C.要防范黑客用木马、病毒等方式入侵用户电脑,就亟须提升互联网安全技术水平。
D.要杜绝个人网络隐私被侵害,必须从社会道德乃至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
【小题3】概括产生网络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色发展”及相关概念辨析
沈满洪
什么是“绿色发展”,在概念上还不甚明晰。
首先,“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绿色经济”主要针对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绿色发展”则包括绿色理念、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科技、绿色制度等的变化。“绿色发展”比“绿色经济”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
其次,“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什么区别?
从含义广狭角度看,三个概念之间具有包容关系:“绿色发展”含义最广,“循环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最窄。“绿色发展”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循环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也正是“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低碳发展”主要针对碳减排和碳循环利用,它仅仅是循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个概念各有侧重:“绿色发展”针对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旨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针对资源危机,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发展”针对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旨在建设气候舒适型社会。
由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都逐步发展。例如,浙江省遂昌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上市公司新安化工,依靠自己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原来作为废气排放的氯甲烷的回收,回收一吨的成本是200多元,而氯甲烷的市场价格是每吨2000多元,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陕北窑洞可以做到冬暖夏凉,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并减少了碳排放,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或低碳建筑。对于这种情况,政府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倡导。
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不良现象。黑色经济——对社会而言是黑色的,但对企业而言是经济的。如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发展模式总体上属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代价实现高增长的黑色经济模式。线性经济,例如小造纸、小印染、小制药企业等。高碳经济,如火电就是高碳能源,虽然火电内部成本低,但是发展火电会增加外部成本。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首先是技术障碍,也就是科技创新尚未达到既绿色又经济、既循环又经济、既低碳又经济的水平。其次,也与制度障碍有关, 由于错误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使得黑色经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没有得到遏制。
(选自《文汇报》2017年6月9日,有删改,925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绿色发展”的内涵更宽泛。
B.从含义的广狭角度看,“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者是相互包容的。
C.“绿色发展”的概念就是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D.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逐步发展,必将带来新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绿色发展”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
B.文章运用例证分析法阐述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
C.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法阐述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
D.文章采用总分模式,先总说“绿色发展”,再分说与它相关的一些概念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涉及多个领域的变化,目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鼓励和倡导。
B.“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一样,都只有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
C.我国曾经实行“先污染、后治理”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属于黑色经济模式。
D.只有从技术与制度两方面抓起,才能阻止黑色经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