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中的风分属十五国风,各以诸侯国名或地域名为称,这本身就是《诗经》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信息。无国不有其美,无国不有其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确实可以通过《诗经》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考俗尚之美恶,观政治之得失,继承和传递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于为人为事做有效的扬弃取舍。。

《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三风产生在河淇流域,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卫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卫地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卫地又是殷商王畿故地,殷余民中的贤哲也多居于此,拥有殷商文化的精华无可置疑,这一点是卫地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开国之初卫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其他非殷商王畿之地的诸侯国要先进发达。钱穆先生认为同为姬姓的鲁、卫两国代表了春秋宗法封建国家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两个国家在春秋史上主要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梁启超先生充分认可鲁、卫同为春秋时期文化的中坚,乃中国文明最渊浩之源泉。

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史载吴公子季札适卫,言及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感慨“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能够令国家“未有患也”的君子应该符合多重评判标准,既要有很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又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具备一定的能力,是德、才兼备之人。

卫康叔、卫武公之美名已广为世人所知,后世一直盛赞康叔之风,肯定康叔在卫地发展治理中积极有效的首创之功,卫国多君子可看作是康叔之风的内容之一。卫武公是卫国诸多君子的又一典范,《卫风·淇奥》从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盛赞其君子之风,朱熹高誉卫武公,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者。

卫国被誉为“国多君子”,国中诸多君子的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有德之人。这也表明了周人对殷商尊神敬鬼天命观的反思,他们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尊神敬鬼不是治国安民的唯一条件,在周人看来,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是思想领域内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从神治走向德治的变化,这种明显进步的思想意识为后世的安邦治国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作为一部史料记载非常丰富的诗歌总集,《诗经》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后世观之,则同样体现出了读史明志、读诗明志的双重教育功效,以古为鉴,古之君子甚众,卫地君子尤多,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态度和方法上为后人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当前精神家园的缺失是毋庸讳言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份缺失源于君子之为为的弱化,源于我们与正能量的疏离,我们实在太有理由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人生征途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力量,进而改善现在的这种弱化和疏离的状况,去找回我们的精神家园。

(选自《<诗经>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考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地处于中原地区,是殷商王畿故地,拥有殷商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殷余民中的贤哲多居于此。
B.每个国家都有美与劣,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从《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色来了解俗尚的美恶,知道政治的得失。
C.《诗经》中的“风”包括十五国风,以西周时期诸侯国名或地域名分为《邶风》、《鄘风》、《卫风》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钱穆先生和梁启超先生都充分认可鲁、卫两国在春秋时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春秋史上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卫国是西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君子之邦,这在史籍中有记载,这与卫地诸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关系。
B.康叔的美誉为后世所传,受后世盛赞,“康叔之风”已经成为贤德的代名词,卫武公就是受康叔的影响而成为卫国君子中的另一典范。
C.“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其中卫国的卫康叔、卫武公就是既有个人道德修养,又有社会责任感,还具备一定能力,德才兼备的人。
D.卫武公在服饰、气度、言语、修德等方面受到过赞颂。朱熹对卫武公推崇备至,认为卫国诸君中没有人可以跟卫武公相提并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不再是“率民以事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这相比殷商时代人们尊神敬鬼的天命观是一种很明显的进步。
B.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他们认为以德治民、敬德保民更加重要,这种思想意识也为后人安邦治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引导和启示。
C.当前精神家园缺失,我们只要强化君子之为,不断传播正能量,从卫国诸君子处汲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
D.“读史明志、读诗明志”,《诗经》正是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的卫地诸君子能为后人起到价值判断和道德引领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7 09: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匠铺

马宝山

①那时侯,冯氏铁匠铺没名。冯铁匠不打钉,不造镰,不锻钎,不铸犁。冯铁匠专给驴马骡挂掌。冯铁匠最拿手的是使马绊子。客家要挂掌,牲畜拴到冯氏铁匠铺门前的木桩上,冯铁匠手端半瓢苞米粒儿送到牲畜嘴边,另一只手在它身上搔痒。那生灵嘴里吃得香,身上搔得舒服,却不防被冯铁匠猛地一个绊子按倒在地,膝头压住脖颈,从腰间抽出一节绳索在四蹄上结了死扣。接着刮蹄、配掌、挂钉。牲畜的主人一袋烟还没抽完,冯铁匠的活利落脱手了。那新挂掌的牲畜站起身抖出一身的威仪,四蹄生风,踏出一路清脆。

②多烈的马、多倔的骡,冯铁匠只要一个绊子,就没有绊不倒的。

冯铁匠从小练就一条神腿。

④小镇南街竖起一座炮楼,里边住着四五十皇协军和一小队日本鬼子。小鬼子队长吉田喜欢摔跤,炮楼里几十号人摔个遍,没对手就到小镇街上找。见到身强力壮的汉子就拦住:“哟西,摔跤的有……”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扯着胳臂就摔。赢了,叉开腿一站,让摔输的人从他胯裆里钻过去。

⑤一天,吉田在冯氏铁匠铺门前拦住一个乡下汉子摔跤。赢了又要叫乡下汉子钻他的胯裆。乡下汉子不从,被吉田一阵踢打。这时冯铁匠走过来问吉田:“摔输了就钻胯裆?我替他钻!”说完趴下身子从小鬼子的裆下钻了过去。在一片唏嘘声中,冯铁匠慢慢站起身,立到吉田面前,煞了煞腰带,拽住他的胳膊,脚下猛地一个绊子,将吉田啪地摔倒在地,扶起来连着又使两个绊子,摔得小鬼子吉田鼻青脸肿,赢得满场喝彩。冯铁匠抱住膀子叉开腿,做出让吉田钻裆的架势儿。在冯铁匠淋漓的大笑声中,吉田脸上憋出猪血似的紫红溜出人群。

⑥几天后,小鬼子吉田从保定城请来一个叫大雄的摔跤手。听说大雄在入伍前是日本北海道的职业摔跤手。大雄与冯铁匠要一决雌雄。

⑦场地就圈在铁匠铺门前。第一回合摔了个平手,都摸了一下对方的招式。第二回合,冯铁匠输了,第三回合冯铁匠也输了。又摔两跤,冯铁匠的那条神腿都没用上。吉田拧出一脸淫笑,逼冯铁匠去钻大雄的胯裆。大雄摆手不让,要冯铁匠喊一声“日本万岁”就饶他。

⑧冯铁匠额上青筋暴突,忽然从墙角抱过一个石磙,将一条腿搁在铁砧上,双手高举石磙,“咔嚓”一声,砸断了那条神腿,晕厥倒地。

⑨大雄脸上一阵抽搐。吉田令人打来一桶冷水,泼醒冯铁匠仍逼他喊“日本万岁”。

⑩此时场上围观者众,极肃穆,肃然盯住冯铁匠拖着鲜红如旗的腿,一步一步爬到大雄面前。大雄退一步弯下腰欲将这位铁汉子扶起来,却被冯铁匠一手甩脱。大雄又后退三步,摘下军帽深深地给中国的这位铁汉鞠一躬,然后拉着吉田慢慢退出人群。

⑪半年后,冯氏铁匠铺又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震得满街铿锵。冯铁匠单腿独立,站在铁砧前,打钉,造镰,锻钎,铸犁。

⑫炉火纯青,映得冯铁匠通体紫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体用顺叙的手法叙述冯铁匠和日本鬼子吉田、大雄之间的故事,冯铁匠的形象立体而感人。
B.小说中大量使用短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使读者从语势上感受到小说富有震撼力的主题。
C.第三段独句成段,紧承上文,进一步突出冯铁匠的神腿,衬托出下文他砸断腿的决绝的勇气。
D.大雄被“围观者众,极肃穆,肃然”的情形所震慑,于是“鞠躬”, 然后“拉着吉田慢慢退出人群”。
【小题2】小说在高潮中着力刻画了冯铁匠的哪种性格品质?主要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反复铺陈冯铁匠的“神腿”之“神”,可文末“神腿”不仅败了,冯铁匠还亲手用石磙砸断了它,像这样看似“矛盾”的构思文中还有多处,请另外找出两处并分别简析这样处理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现存世33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其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道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调积厚、诚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庄子·让王》中所强调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

(摘编自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思想奇特,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战国最重要的道家著作。
B.“机心”指心为权势名利所绊,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心存“机心”。
C.《庄子》尤为强调审已体察、丰富自身心灵,抛开成见,看破红尘,获得心灵自由。
D.“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子身逢乱世,穷困潦倒的背景为前提,来论证庄子开篇便是《逍游游》的缘由。
B.文章第二段先提出庄子逍遥思想,接着逐层分析论证,最后梳理出返璞归真的方法。
C.文章在论证庄子追求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兼分析其珍视美好品质的特点,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援用《庄子》原句,既阐释了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回首《庄子》,就是为了具备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修行方式。
B.世人只有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贪欲,使心境达到空明之境,方能达到“不物于物”。
C.庄子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缺失这一智慧,就无法开创事业,成就人生。
D.庄子超越当代之人,他的人生智慧对国家事业的开拓、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典的本质是“成熟”

张汝伦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而刘知几的《史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指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和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也已包括。“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例如,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量皆具的丰富性。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

(摘编白《文汇报》2017年5月1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孙宝传》和《史通》中的“经典”含义相似,都是指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B.“有典有则,遗厥子孙”中“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这和西文中Canon意思非常接近。
C.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
D.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它们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即为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对古今中外的观点都有所涉及。
B.文章在论证中由表及里,从经典的一般概念深入到经典的本质,层次清晰,很有见地。
C.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法论证,作者多处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表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
D.文章在正面论述的同时,也针对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
B.经典能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对人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浓缩提炼。
C.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会有经典的产生。
D.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

同类题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个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结,这一情结贯穿于毎个民族衍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投射各个民族精神向度的辉煌灯塔。

近年来,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这种解构是对历史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误读与肢解。目前,这种“误读”与“肢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审美斜视”,对真实涌现或经艺术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绝认同,强行以所谓的“生活逻辑”与“国民性反思”来质疑其真实性。如有人认为刘胡兰年龄那么小,何以能经受住死亡的考验?且不说这样的质疑有无对英雄的基本敬畏,单就是这样的解读视角就让人匪夷所思。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怎能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强行规约刘胡兰?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显出来,成为凸显本民族最“新鲜的激情和行动”的“这一个”。

其二是“偏向还原”,即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以历史肌理的内在丰富性为借口,片面认为历史结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径交汇的产物,是无数历史线索偶然碰撞所致,从而达到颠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这两年网络媒体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质疑就是典型。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首先,缺乏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体视野。尽管构成历史事件的活动是多元的,但这些活动中必然有一种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核心力量的存在,才使得历史事件以这样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历史事件上,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审视英雄形象的辩证态度。英雄并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固化标签,只要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如果置历史事件的根本结果不论,单在一些细节上大加苛责,狭隘地认为英雄的一切必须绝对完美,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再次,缺乏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立场。从各种历史材料来看,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五个战士的身份、弹尽粮绝的事实,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壮举,都经得起文献的佐证和历史的考量。如果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单纯放大一些根本无法撼动历史事件基本结果的偶然性元素,显然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一种只见斜枝不见主干、只见泡沫不见河流的认识倒置与精神偏狭。

其三是“肆意解构”,即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消解英雄身上的庄严色彩,横加填塞世俗化的叙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沦为浑噩之徒。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又是春来茶馆的女老板,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伪军巧妙周旋,体现出极高的生存胆略和艺术魅力。而同名小说《沙家浜》则把阿庆嫂设定为一个与伪军司令胡传魁、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两边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来茶馆变成了藏娇褛,胡传魁与郭建光变成了采芳客。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体现岀对历史和英雄个体的极端无知与轻慢。

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文本历史性”与“历史文本性”的机械理解。“文本历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生产、建构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橱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诠释。而“历史文本性”是指历史还具有叙事的一面,但历史的这种叙事特征,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惠雁冰《英雄经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结,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的向度有关。
B.“审美斜视”对“文本历史性”机械理解,以所谓的“生活逻辑”来质疑英雄的真实性。
C.“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无辩证、不客观、无逻辑。
D.“肆意解构”对“历史文本性”机械理解,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矮化英雄、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历史英雄的几种表现,进而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B.文章引入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片面解读和质疑,就是为了论证“偏向还原”是对历史的肢解和误读。
C.文章在引出三种误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现时,既有对概念的诠释,又有具体案理论结合实例,论证有力、充分。
D.文章以英雄情结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谬根源作结,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
B.英雄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是因为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为。
C.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
D.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观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孟浩然的疏离

①“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②《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喧闹的渡口,到月下寂寥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

③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送友人之京》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④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

⑤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出他的时代。

⑥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

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

⑧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⑨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

⑩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⑪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

【小题1】第②段中提到“平仄两组韵脚”,其中“平声”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④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⑤—⑦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闻一多认为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_;而作者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
B.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C.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的君子。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小题5】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第(11)段画线句“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