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一词,始之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新学”、“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如今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包括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们从不同层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熏陶着历代国人。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如政治、历史、思想、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对个人而言是培养君子气质和人格魅力,对社会来说则有构建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之功。国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它启迪人们治国之良方、成功之秘诀、人性之弱点、处世之要旨。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有几次大的断裂。赛先生、德先生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也造成文化的裂痕;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如“摧枯拉朽”,将传统文化“扫地出门”。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惨痛的教训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平心而论,国学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浮躁和观念虚无等问题。何况,国学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乃至糟粕。譬如“孝文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孝道治天下”就有悖于今天“依法治国”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这些囫囵吞枣照搬过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国学中的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经史子集中某些名人之言,也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只有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国学持什么态度,其“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关系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体系的大问题。现在社会上对文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基本上看不起国学,认为它们过时了;另一种认为只有自己的才好,对西方的思想观念基本采取排斥态度。不消说,这两种态度都是偏颇的、错误的。既传承国学优良传统,又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才是两全其美之策。
(选自马承钧《仰望中国的“月亮”》,有删节)
【注】①赛先生、德先生:指对科学(Science)和民主(Democracy)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
【小题1】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始于清末,具体指区别于欧美学术的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叫“旧学”、“中学”。
B.我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同时涵盖了历代文学、哲学及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C.国学中的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D.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人文和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小题2】下列不属于“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项是
A.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君子气质和个人魅力,有助于构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
B.国学能够在治国、修身、做事等方面给人很多智慧和力量,但它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C.国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和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取精华,去糟粕。
D.国学中的某些文化有悖于今天的治国原则,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思想对历代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B.“五四”以来的几次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的断裂,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这样的教训值得国人铭记。
C.学习国学不等于囫囵吞枣地全部照搬,对于经史子集中一些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言论,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
D.一味排斥国学,否定其价值;或一味排斥西学,孤芳自赏: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体系的建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23 09:3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
由于诗评家们运用形象性概念评论诗人风格时独特的思维过程,随之也就形成了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
一是传神。它只是把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传神地描述出来,让我们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会、去想像、去再创造。它不是详尽地描述,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画面,告诉我们如此而已,更无其它。它更不是理论的辨析,引导我们去思考、分析、判断。我们的传统诗歌风格论,往往很少理论色彩,而更多艺术的气味。在传神这一点上,它就和艺术创作十分相近。“郊寒岛瘦”这个“寒”字,“瘦”字,没有传神妙法,是难于创造出来的。而传神,正是它的最大特点。它能把诗人的风格特征恰切地、生动地、形象地描述出来。也只有传神,才最适于表述不同的诗歌风格。前面说过,一个诗人的风格,是由许许多多的诗的意境的美,集中、概括为意境类型,即为一种诗美类型表现出来的。它具有每个具体的诗的意境的美的主要特点,而又不同于每一个具体的美的意境,它的容量是十分巨大的。要把这个容量巨大的意境类型表述出来,传神是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用一个明确的、范围严格的界说,用一个特定的画面,都不足以表述一个意境类型,不足以表述一种类型的诗美。因为界说越明确,越严谨,画面越具体,容量也就越小。而用传神的办法,把最主要的特征传递出来,留下联想的广泛天地,却正是保存巨大容量的好办法。
二是美感联想。形象性概念由于它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表现出某种类型的意境的美,它也就能够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寒或瘦,雄浑或飘逸,古淡或清奇,一个形象性的概念,往往就会按动我们心中的电钮,我们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的画面就会出现,就会想像起某种美的境界来;寒就是这样,瘦就是这样,飘逸是那个样子,雄浑是那个样子,等等。在这里,美感联想占着重要地位,用逻辑推理,是很难恰切说明形象性概念的确切含义的。诗没有温度,当然不能给人以寒热之感,诗也非生物,自然也不会有肥瘦的形状。而美感联想,却能把寒和瘦的境界呈现于我们面前。
三是由于它是传神的,而且能够引发人们的美感联想,因而也就造成了它的含义缺乏明确的、严格的规定性。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也是朦胧的、多变的。同一个形象性概念,可能由于读者不同的审美经验而呈现不同的画面。
这也就同时产生了它的弱点。由于含义的不明确,在借助想像、美感联想、甚至灵感和感情去感觉它、理解它、说明它时,就常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难。司空图有时就明显地陷入了这种困难之中。他常常说得不明确、不清楚,灵感一现,好像接触到了,捕捉到了某种形象,可是要清楚描述出来,却往往无能为力,只好说得模模糊糊,仿仿佛佛。
四是由于它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具有丰富的诗歌鉴赏经验的读者来说,它意蕴无穷,一个形象性概念,就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对于一个有丰富审美经验的读者来说,说李白豪放,会联想起他一系列感情奔腾的诗的生动画面,而在一个对李白的诗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读者,说“豪放”恐怕就不易领略。因为在他的记忆里,缺乏美感联想所赖以产生的从审美经验中积累起来的生动画面。从通俗性这一点来说,不得不说是它的一个局限。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我国古诗讲究含蓄,只会把某些意境之美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出来,而给读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B.诗人若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常由其诗很多美的意象构成意境类型,再以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
C.用传神的方法,把客观事物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出来,古诗就能体现出作者表情达意的真实目的。
D.诗是传神的,但因其含义缺乏明确而严格的指向性,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象,也是宽泛的。
E.审美经验是诗歌的基础,这对具有诗歌鉴赏经验很丰富的读者来说,就较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
【小题2】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国古诗一般只描述一个简明的画面,从而能促使读者审美想象力的产生。
B.古诗具有其意境之美,但又不同于具体的美的意境,因而其内涵是巨大的。
C.贾岛和孟郊的风格显得寒瘦、雄浑飘逸、古淡清奇,令读者产生美感联想。
D.引发美感联想,正是我国古今诗歌风格论的优点,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小题3】(小题3)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我国诗歌“形象性概念的四个特点”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4】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要论述的道理是什么?(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移民的近现代历史(节选)
孔飞力
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17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表明,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中国家庭需要寻求新的谋生方式。他们因此选择了作出改变和进行迁徙。而为此进行的海外移民活动只是大趋势背景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缺少耕地的农业家庭会选择新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市场上出售家庭手工制品和经济作物,或者出售劳动力(通常是男性劳动力),这些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更有利可图的地区。不过,这种生存方式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而是让作为劳力的男人离开家庭进行劳动——可能是去附近的农场、相邻的小镇或更远的地方。在整个迁徙活动中,家庭一直是核心。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处在一个“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之中。“空间共同体”指的是“共同生活”,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位置。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不会因为他生活于千百英里乃至上万英里以外而受到影响。相反,“分开生活”却可能是指一个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个院落却过着各自独立的生活。“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家庭观念,既向上联系着祖先,也同时向下联系着后代。生产活动则打造了代与代之间的经济联系,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和提高家庭的生产力。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移民中更是如此。
相较于传统上认为人口压力是推动移民行为的重要因素,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当时的中国,人潮涌动,商业繁荣,各种市场关系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中国家庭都会自然而然地尝试抓住各种机遇。境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可以视作是对商业化的适应性行为。同时,选择留在农村家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仅仅是围绕在田地和灶台之间。他们细心地照料祖坟,举行各种传统仪式,过着一种远离现实的生活。尽管这些人的生活方式被官方思想家和保守卫道士们称颂,但也不足以减弱人们对改变生活的渴望。数以百万的家庭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商业化和流动性。晚清时期,海外移民建立了很多机构来帮助他们适应这一改变,例如会馆、分庙、帮会以及输送资源和文化的走廊。
伴随着大规模的华人外迁,世界各地出现大大小小的华人移民社区。我们所说的“移民社区”是一个双边的有机体。它镶嵌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中间并承担起文化意义上的“走廊”的功能。
它帮助两个社会互通人员、资金和信息。即使是在移民已经拥有了稳固且不依赖于家乡的利益基础的情况下,它仍然会维持着他们与家乡和亲族的联系。其首要原因是利益因素,他们需要从家乡购买劳力,同时也需要将财富输送回家乡。另外也有文化上的因素,一个旅居的劳动者或者商人,可以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赚取社会资本。这种帮助和依附并不排斥与其客居地的非亲属或异乡人的合作,有时甚至会发展为双向的忠诚。维持利益基础就意味着要与家乡建立一个同时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在晚清的中国社会,这样的走廊纵横交错,进行着繁忙的资金、社会和文化输送。这些走廊可以被视作家乡的扩展,将人们的利益和情感延伸到很远的距离。这种连接既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它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将移民与他们出身的村落、宗族和乡土连结在一起。虽然他们生活在别的社会中,但他们依旧保留了他们在经济、文化和血缘上的归属。维持这样的“走廊”是侨居生活的本质。
(本文选自《华人的外迁及回归》,内容有删改。作者孔飞力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全部。
B.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家庭的凝聚力。
C.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的地区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
D.维持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是移民生活的本质。
E. 一个移民社区的商人只能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
【小题2】关于“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会因为他生活的空间远近而受到影响。
B.“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起来。
C.“空间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
D.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家庭中尤其是华人移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小题3】为什么近现代中国出现大规模移民海外的现象?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4分)
【小题4】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开始形成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在面对新环境,华人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这个地区逐渐形成华工生活区。依据文意,唐人街在早期华人生活中能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现代中国历史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的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细微的表征。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等历史的具体形态加以复活的表现,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应该说,“抽象”的民族精神从来也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但“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则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但今天的经济成长和和平发展让人们有了在文化的具体性上寻找传统复活的机会。这种“文化自信”当然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它是人们告别民族悲情,克服今天传统的“空洞化”的努力。
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贵古贱今和厚古薄今。我们不仅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新的传统,更需要几十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于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第三,“传统文化热”也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的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由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新的“文化自信”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
B.新的“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热”的表征。
C.新的“文化自信”是告别民族悲情的努力。
D.新的“文化自信”可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小题2】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波“传统文化热”有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冲击让我们感到了整个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
B.我们对“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保留不如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充分。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
D.国家的和平为“传统文化热”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题3】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性”一定会带来中国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
B.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开放,就能弘扬传统文化。
C.“祭祖”“读经”“汉服”等方式值得发扬光大和学习。
D.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同类题4

历代儒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探讨和阐述。尽管存在着一些片面、过时的观念,但儒家人生哲学的确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博学而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孔子与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觉悟和人格境界。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不但耍有一定的能力和才气,而且还必须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人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只能随波逐流,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将一事无成。
在孔子及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就孔子个人来说,他早年就“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即使在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退缩,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正义性,并为之艰苦努力。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积极进取。《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认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
当今,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长期的一贯的生活方式。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吏上,那些伟大的创造和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伴随着挫折和磨难.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一些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具备刚健自强、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摘编自杜振吉《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人生哲学包含着丰富、深刻、睿智的哲理,历代学者对它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正面解读。
B.儒家倡导的人生哲学以“志”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并认为人生多方面都是由己不由人的。
C.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是对儒家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与孔子所讲的“立志”没有本质的差别。
D.社会理想即政治理想,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预期以及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证儒家人生哲学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下文阐述开掘其现代价值奠定基础。
B.文章大量引用儒家学者的语言,一方面阐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说服力。
C.对于理想志向这一分论点,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但重点是阐述理想志向的当代含意。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论证层次清晰,有条不紊,便于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力、才气以及坚定的人生理想和志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保证,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B.生命不息,积极进取,体现的是儒家人生哲学中人要有主观能动性,是由内而外的进取精神。
C.社会要求进步的客观性使得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成为必然要求,而儒家思想成为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为人们所敬仰的创业者和做出贡献的人,与儒家思想的精华有着重要的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后面问题。
生态影视的困惑与超越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生态、环境、自然,日益成为众多媒体经常使用的关键词。生态保护事关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宣传,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光影媒质、数字技术和幻象特效等优势而成为塑造、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生态电影的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电影的题材已经涉及到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野生动植物的猎杀与保护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共处共存的诸多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还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比如《沙与海》《可可西里》《大气层消失》《天狗》等影片。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异、物种变异、疾病变异或者我们刚刚面对的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等灾难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很少涉及。
对于生态影视来说,由于受“生态”二字的约束,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不能简单地将生态等同于环境,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灭绝。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掘题材深层的生态内涵,要善于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影片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反映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的《完美风暴》,反映未来生物变异的《哥斯拉》,反映克隆人悲剧的《逃出克隆岛》,反映新生疑难疾病与疫情的《永不妥协》,反映人与动物自私、无私等复杂关系的《南极大冒险》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们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态环境,以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来思考我们的生存问题,这其中包括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警示。
生态影视,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生态”主题或意识,而这种必然的“限制”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片的表达。如果编导急功近利,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一门心思要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就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图解主题、人物苍白、故事单一、情节乏味的泥淖。观众之所以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去接受思想教育,而是为了娱乐与审美。“寓教于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法宝,生态影视尤其需要重视寓教于乐。生态影视不同于生态论文,其生态的主题必须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其实,生态主题越是不显山露水,就越有可能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不把《侏罗纪公园》《尼斯湖水怪》《失落的城市》《完美风暴》等影片视作“生态电影”,但影片中所蕴含的人类滥用生物技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在生态灾害面前的无助与抗争等情节却震撼人心。而且,正因为它的含蓄性,观众一旦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悟”到这种生态哲思,也就极有可能萌生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印象自然也就会更加深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生态影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影视是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B.生态影视要获取经济效益,更要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
C.生态影视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比较狭窄,题材有明显的局限性。
D.生态影视需要重视寓教于乐,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其生态的主题。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生态电影达成其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
B.生态影视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
C.生态影视不能为了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而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
D.与生态论文要求观点明确不同的是,生态影片的生态主题越隐蔽,就越能深入人心。
【小题4】【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生态影视的宣传,生态保护的理念就难以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B.我国电影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比较狭窄,还没有涉及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带来灾难的深层次思考。
C.国外的生态影片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所以值得我们借鉴。
D.如果生态影视只是图解主题而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