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D.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
B.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这应该是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C.“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正是西方和东方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7 02: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天的兴起时期。此时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十分相似。初创时期,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体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

从西魏到隋代,这是创新时期。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从初唐到晚唐,这是鼎盛时期。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从五代至元代,逐渐走向公式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摘自《寻根》2007年第2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合体,他们原是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B.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的飞天,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C.成熟时期的唐代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飞动之美。
D.中原式飞天,是中原洛阳人在莫高窟里塑造的,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兴起、创新、鼎盛、衰落四个时期的顺序论述了敦煌飞天的演变过程。
B.文章从所画的范围、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简述了北凉与北魏莫高窟飞天的差异。
C.介绍西魏时期的两种飞天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时期的飞天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
D.在论述敦煌飞天的演变时,时时描述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变化,也就可能没有中原式飞天。
B.有一些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所以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
C.唐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造型上与唐前期有很大的不同,与时代的变化有关。
D.敦煌飞天的演变是时代的演变,没有唐前期的时代精神就没有唐飞天的飞动之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 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在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尚自然、忘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或有出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引用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运用对照的方法论述,观点明确,结构严谨。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同比拟均有,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B.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C.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D.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D.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C.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爱奇艺制作的网络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自开播以来,迅速成长为现象级综艺节目。作为首个立足于中国嘻哈这一亚文化群体的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将原本在中国流行音乐体系中处于“非主流”位置的说唱音乐推向了主流受众,通过一系列符号标出手段构建起全新的嘻哈文化风格,最终形成令受众耳目一新的综艺景观。

作为市场经济与娱乐心理的共同产物,从诞生至今,综艺最为重要的传播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如果节目中的娱乐性降低,那么综艺的生存空间也将被大大压缩。有学者认为,视觉文化的娱乐性体现在制作者对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上:“陌生化以创作者或接受者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从并不习见的角度原原本本地具体地反映出来,从而使其作品不落‘俗套’,给接受者一种奇特的新鲜感。”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制作方式与比赛模式趋同现象频出,依靠“炒冷饭”选手、幕后负面新闻来引发舆论关注的做法使得受众的娱乐体验直线下降,因此,在内因外因的联合作用下,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成为选秀节目继续生存发展的必须手段。

正是因为在受众市场娱乐导向的倒逼压力下,《中国有嘻哈》将目光由主流流行音乐转向了亚文化群体,并选择将其标出。标出性由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最早提出,用来指代语言中出现次数较少的项的规律性。文化中的标出现象将少数一方边缘化、非正常化,但正是这样的标出化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嘻哈文化源于贫穷的黑人用不良的言行及生活表达方式宣泄他们对社会不公待遇及受到白人歧视的不满,虽然嘻哈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青年潮流文化,但对于中国的主流综艺受众市场而言,依然处于亚文化的小众地位,仍旧被贴上没有素质、低俗的标签,是小众群体的内部狂欢。但也正是因为嘻哈文化长期在国内处于亚文化状态,从而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陌生化特质。《中国有嘻哈》将嘻哈中的说唱音乐作为选秀内容,打造出具有个性标签的综艺节目,正是看中了说唱音乐可以为主流受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顺应传媒市场中的娱乐导向,迎合现代观众愈发提升的猎奇心理和求异眼光。

不仅仅是《中国有嘻哈》,很多其他的网络综艺类节目也已经开始尝试突破主流局限,试图在标出项中寻求转型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网络综艺鼻祖的《奇葩说》自开播以来就显现出对于主流文化的强烈解构,通过对于“奇葩”这一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标出,消解严肃论题背后的刻板性,以此达到娱乐化的效果。腾讯网络选秀节目《明日之子》中二次元虚拟选手赫兹一路强势晋级,引发网络热烈讨论,其背后是该节目意图翻转二次元文化,标出其先锋风格,打造与众不同的节目热点和话题拐点的有效尝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吐槽大会》《偶滴歌神啊》《火星情报局》等,网络综艺几何式的增长必然带来严重的优胜劣汰,因此,众多网络综艺对于标出项美感的追逐本质都是寻求受众陌生感的最大化,以此为提升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增添筹码。这些节目对于文化标出性的运用与推广实现了小众亚文化群体的风格再定义,重构了亚文化群体的标出地位,使其逐渐进入主流受众的接受范围,最终融入整个流行文化的生产工业中。

(选自王丹宇《以中国有嘻哈为倒管窥网络综艺中的符号标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诞生至今,综艺作为市场经济与娱乐心理的共同产物,最为重要的传播功能即是提供娱乐。
B. 嘻哈文化虽仍旧被贴上没有素质、低俗的标签,但《中国有嘻哈》的热播将使其成为重要的青年潮流文化。
C. 《中国有嘻哈》作为首个立是于中国家哈这一亚文化群体的选秀节目,成功地将说唱音乐推向了主流受众。
D. 嘻哈文化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陌生化特质,因而其是小众群体的内部狂欢,长期在国内处于亚文化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在论述《中国有嘻哈》成长为现象级综艺节目的原因,认为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B. 文章从陌生化角度,将《中国有嘻哈》的走红与这一手法紧密关联,视角独特,论证严密,有一定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C. 文章多道理论据的使用,对“陌生化”“标出性”等概念、原理都做了说明和阀释,有效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深度。
D.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与《中国有嘻哈》相似的很多其他网络综艺类节目,其意在说明网络综艺竞争激烈,存在严重的优胜劣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成为选秀节目继续生存发展的必须手段。
B. 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依靠“炒冷饭”选手等做法使得受众的娱乐体验直线下降。
C. 众多网络综艺对于标出项美感的追逐本质都是寻求受众陌生感的最大化,以此为提升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增添筹码。
D. 娱乐节目只有为主流受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顺应传媒市场中的娱乐导向,才可能打造出令受众耳目一新的综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