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爱奇艺制作的网络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自开播以来,迅速成长为现象级综艺节目。作为首个立足于中国嘻哈这一亚文化群体的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将原本在中国流行音乐体系中处于“非主流”位置的说唱音乐推向了主流受众,通过一系列符号标出手段构建起全新的嘻哈文化风格,最终形成令受众耳目一新的综艺景观。

作为市场经济与娱乐心理的共同产物,从诞生至今,综艺最为重要的传播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如果节目中的娱乐性降低,那么综艺的生存空间也将被大大压缩。有学者认为,视觉文化的娱乐性体现在制作者对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上:“陌生化以创作者或接受者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从并不习见的角度原原本本地具体地反映出来,从而使其作品不落‘俗套’,给接受者一种奇特的新鲜感。”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制作方式与比赛模式趋同现象频出,依靠“炒冷饭”选手、幕后负面新闻来引发舆论关注的做法使得受众的娱乐体验直线下降,因此,在内因外因的联合作用下,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成为选秀节目继续生存发展的必须手段。

正是因为在受众市场娱乐导向的倒逼压力下,《中国有嘻哈》将目光由主流流行音乐转向了亚文化群体,并选择将其标出。标出性由语言学家特鲁别茨柯依最早提出,用来指代语言中出现次数较少的项的规律性。文化中的标出现象将少数一方边缘化、非正常化,但正是这样的标出化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嘻哈文化源于贫穷的黑人用不良的言行及生活表达方式宣泄他们对社会不公待遇及受到白人歧视的不满,虽然嘻哈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青年潮流文化,但对于中国的主流综艺受众市场而言,依然处于亚文化的小众地位,仍旧被贴上没有素质、低俗的标签,是小众群体的内部狂欢。但也正是因为嘻哈文化长期在国内处于亚文化状态,从而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陌生化特质。《中国有嘻哈》将嘻哈中的说唱音乐作为选秀内容,打造出具有个性标签的综艺节目,正是看中了说唱音乐可以为主流受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顺应传媒市场中的娱乐导向,迎合现代观众愈发提升的猎奇心理和求异眼光。

不仅仅是《中国有嘻哈》,很多其他的网络综艺类节目也已经开始尝试突破主流局限,试图在标出项中寻求转型发展的可能性。作为网络综艺鼻祖的《奇葩说》自开播以来就显现出对于主流文化的强烈解构,通过对于“奇葩”这一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标出,消解严肃论题背后的刻板性,以此达到娱乐化的效果。腾讯网络选秀节目《明日之子》中二次元虚拟选手赫兹一路强势晋级,引发网络热烈讨论,其背后是该节目意图翻转二次元文化,标出其先锋风格,打造与众不同的节目热点和话题拐点的有效尝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吐槽大会》《偶滴歌神啊》《火星情报局》等,网络综艺几何式的增长必然带来严重的优胜劣汰,因此,众多网络综艺对于标出项美感的追逐本质都是寻求受众陌生感的最大化,以此为提升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增添筹码。这些节目对于文化标出性的运用与推广实现了小众亚文化群体的风格再定义,重构了亚文化群体的标出地位,使其逐渐进入主流受众的接受范围,最终融入整个流行文化的生产工业中。

(选自王丹宇《以中国有嘻哈为倒管窥网络综艺中的符号标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诞生至今,综艺作为市场经济与娱乐心理的共同产物,最为重要的传播功能即是提供娱乐。
B. 嘻哈文化虽仍旧被贴上没有素质、低俗的标签,但《中国有嘻哈》的热播将使其成为重要的青年潮流文化。
C. 《中国有嘻哈》作为首个立是于中国家哈这一亚文化群体的选秀节目,成功地将说唱音乐推向了主流受众。
D. 嘻哈文化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陌生化特质,因而其是小众群体的内部狂欢,长期在国内处于亚文化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在论述《中国有嘻哈》成长为现象级综艺节目的原因,认为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B. 文章从陌生化角度,将《中国有嘻哈》的走红与这一手法紧密关联,视角独特,论证严密,有一定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C. 文章多道理论据的使用,对“陌生化”“标出性”等概念、原理都做了说明和阀释,有效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深度。
D.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与《中国有嘻哈》相似的很多其他网络综艺类节目,其意在说明网络综艺竞争激烈,存在严重的优胜劣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寻求内容生产的陌生化和新鲜感成为选秀节目继续生存发展的必须手段。
B. 当前国内综艺尤其是主流选秀节目市场已经严重饱和,依靠“炒冷饭”选手等做法使得受众的娱乐体验直线下降。
C. 众多网络综艺对于标出项美感的追逐本质都是寻求受众陌生感的最大化,以此为提升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增添筹码。
D. 娱乐节目只有为主流受众带来强烈的新鲜感,顺应传媒市场中的娱乐导向,才可能打造出令受众耳目一新的综艺景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8 09:1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小题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甫一开始:    “甫”读作pǔ 意思是“刚刚”
B.告罄: “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 “津”读作jīn 意思是“路”
D.憨态可掬: “掬”读作jū 意思是“令人喜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文人画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文人)所画的画,而是指具有“文人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因此,文人画的根本特点,就是它的这个价值性。
文人画是灵魂的功课,带有鲜明的智慧性。中国道禅哲学有不立文字之思想,人的智性在语言(知识理性)中容易陷入困境。而视觉艺术在宋元以来的发展中,在某些方面却解脱了语言的困境。文人画既可表达人们所“思”,又可以克服知识理性的障碍,成为人们重视的一种方式。陈衡恪论文人画,认为其重要特性“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他用“思” 来概括文人画的基本特性。戴熙说,文人画不仅要“可感”,更要“可思”,是说必由生命感觉上升到“可思”,要能打动人的智慧。南田说得更有意思:“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不然,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
文人画的智慧表达毕竟不同于哲学论文,它不是概念的推理,更不是某种思想的强行贯彻。它是一个情意世界,一种在体验中涌起的关于生命的沉思。文人画的智慧与其说是某种观点的敷衍,倒不如说是建立一种立足于沉思的生命呈现方式,一种融进灵魂觉性活动的独特心理形式。文人画的智慧表达,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不是观念,而是生命;不是定性定义的传递,而是非确定性的呈现。因此绘画便从此前的确定性中解脱出来。这样就避开了中国哲学所警惕的“语言的困境”(如老子的“言无言”、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慧能的“不立文字”)。
(选自朱良志《南画十六观》,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人画的特点。
【小题2】如何理解文人画的“智慧性”?
【小题3】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中国哲学所警惕的‘语言困境’”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狮子

胡炎

①一千年前,那个黑脸膛的石匠,在灼烈的阳光下雕刻着面前的巨石。后来,这块巨石变成了一头威严的石狮子,那个石匠反剪着双手,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打满水泡的嘴里咳出一团污血,倒在了石狮子的脚下。

②当然,历史没有记下那个石匠的姓名。一千年后,我站在石狮子的面前,遥想着石匠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和那张黑脸膛上纷飞的汗珠,试图还原岁月深处的现场。盛夏七月,毒日头正在我的头顶疯狂燃烧,所以我想当然地为石匠设置了一个燥热的季节。

③这里埋葬着一个古代的将军。石狮子为他镇守着另一个世界。我在史志和碑文里早已领略了将军生前剽悍勇猛的风采。此时,他就躺在石狮子后面那个巨大的墓冢下,让人感到他似乎依然活着,只是改变了肉体的形式,因为他的威名和这一派令人肃穆仰视的庄严从来都不曾消失,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人们的传说中。

④消失的,只有那个平凡的石匠。

⑤我坐在石狮子前方的石阶旁,那里正好有一棵树,投下了有限的阴凉。我承认,我像石匠一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我连石匠也不如,简直可以称得上平庸。我想我用不了一千年,也许几十年后我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人会为我雕刻一头石狮子,我当然更不可能躺在那个雄伟的墓冢下,身穿驰骋疆场的铠甲,受万世瞻仰。就此而言,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因为屹立千年的石狮子告诉我,那一定是个杰出的石刻艺术家,尽管他在浩瀚的历史中同样微渺如蚁。

⑥日光也许穿越了千年,保持着同当年一样的温度。我看着石狮子,仿佛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屑在石匠粗糙的手下像岁月一样飞扬、沉落,终化于寂灭。石匠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想,因为凿斧是他唯一的语言。他的眼睛很大,但却经常眯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着石头的造型、布局与线条。他双手的虎口由于不间断的摩擦和冲击而迸开了一道道血口,但他感觉不到疼痛。那些血珠和他的汗水一起融入了面前的巨石,而让那块沉默的石头获得了灵性。石匠就这样凿着寂寥而漫长的时光,生命在幽微的刻痕里变得瘦削、单薄而憔悴。他想象着石狮子的样子,而完全忘掉了自己的样子。

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那个石匠,让一块在地壳里沉睡亿万年的石头有了生命,而他却把自己凿成了一块人形的石头。

⑧在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前,他可能是一个享誉民间的匠人,雕刻过不计其数的石兽、石碑,甚至包括石碾这样的农具和石臼之类普通的家用器皿。在那个时候,他或许像寻常百姓一样一面雕刻一面抽着旱烟、拉着闲话,考虑着是否把这个吃苦受累的手艺传给子孙,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只用这个手艺换得衣食,在雇主的家里饮着自酿的烈酒,直到乾坤倒悬,酩酊大醉……

⑨但是某一天,他接到官府的指令,要为战死沙场的将军雕刻一头石狮子。

⑩石匠离开家的时候,回头久久地望着他的妻儿。他没说一句话,似乎预感到这将是一次永久的诀别。在这里,我猜测石匠当时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因为这个任务非同寻常,倘若失手必然性命难保。但我更愿意相信,石匠当时想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满怀着对将军的敬仰,他要为这个戎马一生、保家卫国的将军做点什么,那就是用一头骁勇无敌的石狮子镇守将军的仙府,让他的敌人和跃跃欲试的盗墓贼望而生畏。他要为这头石狮子献出毕生所学,用他的血和生命滋养艺术和精神,为石狮子安放一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一千年后,石狮子高踞于我的面前,佐证着我的猜测。不仅如此,它随时准备冲跃的姿态还告诉我,石匠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也许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石狮子,他平凡的生命和非凡的灵魂最终和一方巨石融为一体。

我站起来,走到石狮子跟前,抚摩着它滚烫的身躯。它的温度应该超过了40度,那是灵魂的体温,比日光更加炽烈。它看着我,穿过千年的风雨说

 “如果没有他,我只是一块石头。”   

我点点头:“我懂。”

石狮子微笑了,它微笑的样子竟然如此亲切,就像一个脸膛黝黑的石匠,在阳光中绽开的密密麻麻的皱纹。一千年前他忘记了微笑,而在一千年后,他微笑着递给我一只凿斧和一把雕刀。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在我远离石狮子的时候,一方伟岸的巨岩从我生命的地壳里站起,对我说:“来吧,我一直在等你。”

   (原载《大观·东京文学》)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句子的含义。
(1)我有理由羡慕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石匠。
(2)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悲哀。
【小题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我站起来……我懂”)。
【小题3】概括第8段文字的内容,并简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末段,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湿湿的①雨,静静的。案头刚泡好的茶,氤氲着淡淡的雾气,丝丝缕缕地蜿蜒而上,在漫漫溢开的清香里,我的思绪开始翻飞。我的故乡在川北广元(女皇武则天故里)②,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纯正),仿若清新的世外桃园,但又(融会/融汇)着浓浓淡淡的现代生活气息。走在城区的巷子里,一声熟稔的乡音,伴着亲切的微笑,总会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黄昏的余晖一点点散去,卖卤菜的开始出摊了。下班回来的人,劳累了一天,此时独坐门前,摆好小桌,备好酒菜,自斟一杯酒,伴着夕阳,对着老街,慢慢啜饮。酒足饭饱之后,邀上老友一起在门前下上几盘棋,享受着“晚酒一两杯,夜棋三数局”③的乐趣。秋日登上天曌山山顶,俯视脚下,四周的环形山峦,云雾缭绕④秋色层染,翠绿映衬着金黄,金黄烘托着丹艳,如一幅巨大的秋天写意山水画。西风点过那暗绿粼动的湖水,令人不禁心旷神怡。故乡天曌山的山水,涤荡了我的身心,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一直用美的眼睛和隽永的笔触,不断地去发现和传播那永恒的本真和(传播/传承)它的声明。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稔(rěn) 氤氲
B.斟(zhēn) 山青水秀
C.蜿(wǎn) 隽秀
D.啜(chuò) 世外桃园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纯正 融会 传播B.淳朴 融汇 传播
C.淳朴 融会 传承D.纯正 融汇 传承
【小题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鹿春发以自己的爱心和真诚在教育战线奋斗了40年。如今,他人处心积虑地为农村教育事业续写辉煌的篇章。
B.济南大明湖南岸遐园一处树洞内,数十个手绘而成,打太极拳的人物,绘声绘色,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C.36年来,消防中队对焦旭昆的承诺始终未变,一言九鼎,爱心接力棒依然在消防中队的消防官兵们的手中传递。
D.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亦步亦趋,需要努力寻求自身发展。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今春开始,四川甘孜州自筹资金,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启动高中教育免费计划,进而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构架,上万学生将因此受益。
B.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创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
C.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资金不限制用途,这大大增强了科研机构和智库团队负责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的自主权得以扩大。
D.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故发生后,该省的主要领导紧急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和善后工作,召开现场会议和具体部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睽违一年,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诗词大会,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我们的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二十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民间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两位嘉宾提出的激活“诗心”的方式的一项是
A.在紧张的生活中,利用零星时间阅读诗词,用心感受诗词的魅力。
B.走进诗词深处,与诗人对话,享受诗词的美,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研究诗词的学者精彩阐释,为人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
D.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民间齐心协力,更好地普及传播诗词文化。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之美,美在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和温暖的情怀。这种美曾经一度被我们忽略,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B.正因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可供读者发掘的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所以中国诗词经典才可以历经千年而不衰。
C.在蒙曼看来,诗意的人生,就是即使在困境中,也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
D.康震认为,诗词形式在今天并不过时,古典诗词元素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诗词大会的热播就证明了这一点。
【小题3】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现代人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