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天的兴起时期。此时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十分相似。初创时期,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体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

从西魏到隋代,这是创新时期。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从初唐到晚唐,这是鼎盛时期。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从五代至元代,逐渐走向公式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摘自《寻根》2007年第2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合体,他们原是娱乐神和歌舞神,一对恩爱夫妻。
B.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时期的飞天,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C.成熟时期的唐代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飞动之美。
D.中原式飞天,是中原洛阳人在莫高窟里塑造的,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兴起、创新、鼎盛、衰落四个时期的顺序论述了敦煌飞天的演变过程。
B.文章从所画的范围、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简述了北凉与北魏莫高窟飞天的差异。
C.介绍西魏时期的两种飞天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时期的飞天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
D.在论述敦煌飞天的演变时,时时描述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变化,也就可能没有中原式飞天。
B.有一些飞天形象,逐步向中国化转变,所以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
C.唐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造型上与唐前期有很大的不同,与时代的变化有关。
D.敦煌飞天的演变是时代的演变,没有唐前期的时代精神就没有唐飞天的飞动之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11:3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B.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C.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D.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8分)
白鹿原上的风
陈世旭
西安是圣城。
白鹿原是圣地。
陈忠实是圣者。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割草拾柴。穿着没有后跟的烂布鞋投考中学,三十里沙石路把脚板磨得血肉模糊。每周日从家里背一周的馍步行去上五十里外的中学。馍夏天长毛,冬天结冰。高中毕业回乡,像祖辈一样刨土挖地,同时热望成就文学。把墨水瓶改装成煤油灯,熬干了灯油即上炕睡觉。冬天笔尖冻成冰碴,夏天的蚊虫令人窒息。几十年过去,所著颇丰,但没有一部让自己满意。将临五十岁,"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 。处于创作思想成熟并且极为活跃的高峰时期的作家心里,"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那便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当时的文坛,"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靡"。已经成为陕西作协主要负责人的陈忠实静静地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带上他认为必需的哲学、文学书籍,以及他这之前收集整理的史料,静静地回到已经完全破败的祖居老屋。
新年的艳阳把阴坡上的积雪悄悄融化,强烈的创作欲望既使人心潮湃湃,又使人沉心静气。当陈忠实在草拟本上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心便没入父辈爷辈老老老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
这是1988年4月1月。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
三十年后重新蜗居老屋,避开了现代文明和城市喧嚣,连电视信号也因为高耸而陡峭的白鹿原的阻挡而无法接收。最近的汽车站离这个孤单的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子还有七八里土路,一旦下雨下雪,就几乎出不了门。陈忠实重新呼吸的是左邻右舍弥漫到屋院的柴烟,出门便是世居的族人和乡邻的面孔,听他们抱怨天旱了雨涝了年成如何之类。
除了思想,他完全绝对地封闭了自己: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不参加应酬性的话动。从1988年春到1991年深冬,他全部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是孤清。冬天一只火炉夏天一盆凉水,每天趴在一张小圆桌上,“连着喝掉一热水瓶酽茶,抽掉两包以上雪茄,渐渐进入了半个世纪前的生活氛围。”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小娥、黑娃……形形色色的人们从黑暗的纵深,一个个被召唤到他的面前,进入他的笔端。唯一的消遣是河边散步,院里弄果木,夏夜爬山坡,用手筒在刺丛中捉蚂蚱;而冬天,则放一把野火烧荒。
整整四年,陈忠实领着《白鹿原》上的三代人,穿行了古原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让他们带着各自的生的欢乐和死的悲凉,进入最后的归宿。一切都像庄稼从黄土里长出来一样自然。《白鹿原》登上了当代文学的巅峰。对它的成就和影响。再苛刻的人也难以漠视和否认。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学奉献了自己。而今的白鹿原,丰胰肥硕,草树葱笼,早不是当年的贫瘠荒凉;而今的陈忠实,形销骨立,瘦削苍黑,早不是当年的强健明亮。
莽莽苍苍的白鹿原北坡,遥远的对面,是骊山那一面,埋着中国的始皇帝。原与山之间,由东向西倒流灞河,从秦岭逶迤而来,在迷茫的云烟中闪闪烁烁,到白鹿原西坡,跟那儿的浐河一起注入渭河。陈忠实祖居的老屋,就在我们站立的坡沿下面,白鹿原是靠背,灞河流过门前。陈忠实说,灞河最早叫滋水,有位君王想要成就霸业,把它改作了霸河,后人觉得过于张扬,给"霸"加了三点水。在《白鹿原》里,陈忠实把浐河写作了"润水",以与灞河最早的称谓"滋水"对应。他的愿望是“滋润”,滋润文学的想象,而文学滋润的,是民族的心灵。
正午,起风了。白鹿原上绿浪翻滚。白鹿原繁荣过:“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初唐·长孙无忌)白鹿原衰败过:"丘坟与城阙,草树共尘挨。"(晚唐·赵嘏)但白鹿原上的风,跟千百年前一样。古人未坐今时风,今风曾经吹古人。
那位把滋水改作霸河的君王是谁,陈忠实说了,我没有听清,即便听清了也记不住。但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我会永远记住。
所有的帝王都会连同他们的霸业消亡,唯文明的薪火永恒。
就像白鹿原上的风。
【小题1】文章以“白鹿原上的风”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说说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陈忠实负了写出民族秘史的沉重使命、开始穿越一条幽深漫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时空隧道。(2分)
(2)而陈忠实,像野火一样呼啸着,燃烧了自己,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殉道者一样,向文
学奉献了自己。(2分)
【小题3】在作者看来,小说《白鹿原》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4】陈忠实成功创作《白鹿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的层面上谈谈你的着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业发展与帝制体系长期并存的现象提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商业发达实现的社会财富增殖,也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商业从交换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人类社会一旦出现社会分工,交换关系就可能发生。交换关系常态化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从事该领域活动的人就可能成为商人。因而从逻辑上说,商业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可能发生的现象,并不构成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的社会成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古典文明形成之前就发生了商业。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似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控制,所谓“工商食官”,其程度如何,是否在官府控制之外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尚待澄清,但商业在该时代肯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门类。结合当时货币流通的大致情况,和对外部贸易的迹象看,绝不能排除商业存在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可能。基于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的商业、货币流通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肯定地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门类,商人已经被列为上层贵族以下“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不仅已经存在临淄之类较大规模的都市市场,而且各政权体系之间的贸易已经经常化、规模化,多种货币流通,并出现了陶朱公、吕不韦之类并不归属于官营资本系统的大商人。在帝制时代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即使农本原则不断被统治者强调,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社会变迁,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由中,应该包括商业贸易发展对更大市场体系诉求的因素。因而,秦统一之后,立即推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之类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实现大空间国家控制。但此类举措,在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同时,改善了全国交通系统,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帝制体系既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也需要商业实现懋迁有无,乃至增加财政收入,甚至需要商业来润滑文化的整体性。这种结构性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为保持割据或半割据利益而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帝制体系的突出特征是集中行使的权力。权力集中必然带来人口集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一般会带动城市形成。帝制时代的城镇,虽然常与行政设置、军事驻扎有关,但一旦人口聚集,便有商业兴起。所以帝制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都市的繁荣。都市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乡村,也必须依赖市场,呈现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抵至帝制时代后期,由地方集市及远近贸易推动而至繁荣的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业发达实现社会财富的增殖,润滑文化的整体性;帝制体系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
B.商业的出现源于交换关系的出现,当交换关系成为常态化,就可能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
C.古典文明形成之前中国就有了商业,商业早于农业出现且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并不对立,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D.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商业与商人似乎受到政府的控制,但官府控制之外是否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的存在还不太清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周时期商业、货币流通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商人已经成为“土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
B.尽管统治者不断强调农本原则,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大规模的农业文明系统内部,根本不可能没有商业。
C.春秋战国时代,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都市市场,及不隶属于官府的大商人,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
D.商业贸易发展需要更大的市场体系,导致了春秋战国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也正是这个原因,秦统一之后推行种种政策,以便从大空间上控制贸易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制体系在集中行使权力的同时,为大规模物流和贸易活动提供便利,而商业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帝制。
B.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政策难以持久,是由于帝制与商业贸易间相互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
C.人口聚集一般会带动城市的形成与商业的兴起,而商业的发展依赖市场与乡村,于是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
D.帝制时代后期,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且繁荣昌盛,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可见,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审美追求。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减法”之喻,颇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的兴起与产生,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尚“简”的艺术思潮自唐宋兴起,它和当时风靡流行的佛教禅宗多有瓜葛。“自唐宋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文人画始祖王维就受禅风濡染极深。他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使超然空灵的胸襟和清简萧疏的山水化为一体,在禅心与画意的交响中开创了洒脱、淡简、高远的“南宗”文人画风。自此,五代的董、巨,宋朝的苏、米,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等,其作画均不用浓墨重彩,而是在绘画技法上从简淡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尤其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一个幽远的境界。禅学精神,影响到我国艺术,在方法论上给后者的重大启示正在于“以经济的笔墨获取丰富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加意境。”(钱钟书语)而古人论画语“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就来自禅家话头,乃宋代禅师宗杲的名言。
主张“道法自然”的先秦道家美学,浑身上下都充盈着崇朴尚简精神,与儒家思想一道成为了“简”思想的源流。道家美学、儒家思想比禅宗思想更早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老子》讲“为道日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诸如此类,无不指向为“简”之道。它们在我国后世艺术里得到了鲜明体现。在道家本体论哲学里,“道”是宇宙的生命本体、造化的本根本源,它“不言”“无为”,既“素”又“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就其浑整性而言,可谓之“一”。而万事万物皆由它生发而来,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至道不烦”的第一层含义。换言之,世间万物作为各单个存在体,当然是既多又杂的,但是,若超越纷纭繁杂的物象而“以道观之”,则种种差异皆泯然不存,最终“道通为一”。此乃“至道不烦”的又一层含义。“通于一而万事备”出自《庄子•天道》的这一哲学命题实为道家“至道不烦”思想的扼要表述。
与偏爱自然的道家美学相比,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但也重“文”不弃“简”,主张“简而文”。儒、道两家美学向来分歧甚多,但在推重“简易”这点上,却是殊途同归。事实上,在后世以巨大张力制约我国艺术走向的,恰是这种儒、道合流的尚“简”观念。
在有限的画幅上,一条曲线,即宛若一座起伏的山峦;一块空白,却代表万顷碧波的水面;梁楷画中的人,八大笔下的鱼,白石墨里的虾,用笔用墨极简略洗炼,却气韵生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技巧。“删繁就简”“以少总多”这既是画理,更是哲理,是用于绘画之哲理,是充盈哲理之画理。这是我国传统绘画有别于他国绘画的独到所在。
(摘自李祥林《中国古代美学的尚“简”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源远流长,影响很深远。
B.“以‘简’为贵”思想的产生,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找到相关的印证。
C.“简”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与“少”“朴素”“易”等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D.“简”的艺术思想,不仅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得以体现,也大量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中。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画家程十发关于中国画是“减法”的比喻,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与意境创构上尚“简”的审美个性。
B.因为唐代诗人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所以后代绘画创作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了一个幽远的境界。
C.“通于一而万事备”一语中,既包含了“道”具有的浑整性的特质,也包含着对纷纭繁杂物象差异的超越。
D.道家美学偏爱自然,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两家美学虽向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归,都推重“简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绘画艺术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源自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积淀的不同。
B.佛教禅宗在唐宋时期风靡流行,这为尚“简”的艺术思潮在唐宋兴起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C.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关于“简”的一些阐释,语言表述既深刻又形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
D.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简”是唯一一种能将技巧、画理、哲理等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思想。

同类题5

(题文)论述文阅读(共3题,9分)
要让孩子“浪费时间”
周国平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怎样的环境算最好?生长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可称之为内在的自由,最好的环境就是为之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等,另一个是时间自由。这里单说后一方面。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这句话简直是谬论。但卢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孩子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了。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教育”的相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就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属于内在的自由。
B.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
C.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D.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即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我们今天听来,卢梭的这句话简直是谬论,是因为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
B.卢梭认为满足天性的性质的要求可以不算做虚度。
C.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有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的丰富的乡村度过。
D.如今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这导致了孩子们的童年缺失。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换给孩子真正的教育和童年”的措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要让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B.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C.做家长和老师的要适度放手,减少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的错误。
D.知道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就要带他们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