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6 05:0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安羊杂碎汤

李佩红

从这里搬到那里,人老了,食物不老。

羊杂碎汤仍然是老味道。老安羊杂碎汤在焉耆卖了几十年。

从前,焉耆没有羊杂碎汤,这种小吃是100多年前回族人从口里带来的。假如时间向后倒退100多年,你能看到荒凉的河西走廊,一群一群从陕西、山西、河州、湟水落荒而逃的回族人,他们心里面揣着对故土的思恋和忧伤,扶老携幼、神色仓皇、衣衫褴褛,凄凉而又孤独,走在被无数人踩踏出来的砾石路上。向着西方,顶着风沙,一直走,一直走,进新疆, 过迪化,翻二沟,抵和硕……似乎前方的路永远没有尽头。迫不得已背井离乡的人是连根拔 起的小草,他们得在饿死、累死,病死之前,找到一处安身立命之地。他们中的人谁也没有料定,此生会被焉耆这片古老而渺远的土地收留、供养。

从口里逃难来的回族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品和工具,还有智慧、文化、宗教、习惯和饮食,其中羊杂碎汤是他们的特色饮食之一。时过境迁,羊杂碎汤被焉耆回族人赋予了新的味道。说起来,羊杂碎汤的做法并不难,只不过是把羊的头、蹄、肚等杂碎收拾干净,放进水里炖熟,再调入葱、姜、蒜、红辣椒等佐料。

老安做羊杂碎汤比别人舍得下工夫。他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先熬骨头汤,再把生姜、草果、八角、香叶、大葱、辣子等互不相干的调料添进去,再放入杂碎慢火炖四五个小时, 等中午一两点时间到了,香味完全拱进杂碎里,一道美味的羊杂碎汤便可出锅了。时间短了, 杂碎硬,口感差;时间久了,杂碎太绵,没嚼劲。一锅味道足够的杂碎汤,和老安的心情、 调味的品质、杂碎的鲜嫩、水的好坏,甚至菜板的干净与否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食物之间 讲的也是个因缘,它们原本生长在彼此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经火与水的调和与 磨炼,最终相和相融相互完美,成就一锅美味。

“这支由勇敢的商业家和航海家组成的民族,在东方古国的人海里挣扎,以防沉没。他 们用唯一的一条船保证自己的种族在历史中向前航行,这条船就是伊斯兰教。”(散文家周涛语)当然,连接这条船的还有共同的饮食文化。只要有回族人居住的地方,肯定有羊杂汤、粉汤、油香、泡泡油糕,别小看这一点,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把开启神秘大门的钥匙,一条连接回族族群的纽带。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民族如回族这般分散,星罗棋布。但是,无论时 间和空间相隔多远,他们都顽强地保持着吃相同食物的习惯,初见,只一碗羊杂碎汤,立刻 会确认彼此的身份,拉近彼此的距离,拉近彼此的心。

在新疆生活久了的汉族人,出门在外都喜欢选择回族餐厅就餐。回族人出名地爱整洁, 对一切事物信奉至清至真。老安认为,饮和食是件严肃的事情,严肃到与心有关。老安在做 羊杂碎汤时心很清真,清即清洁,真即货真价实,不欺不瞒。老安说,制作食物和唱歌、跳 舞一样,你用不用心,观众能感觉到,食物的优劣,舌尖也一触便知,欺骗别人,轮回到最 后,即欺骗了自己。至于卖一锅汤赚多少钱,似乎与他无关。老安很享受制汤的慢时光,他 感谢上苍给予的馈赠。老安想到他活到古稀年纪,身体仍然健康硬朗,心里倍感欣慰。老伴 慈温,儿孙满堂,生活安适,这不就是百年来向往的日子。老安想要时光慢下来,再慢下来。 他在重复而细碎的时光里,把一锅一锅羊杂碎汤细火慢炖,使香气收敛,绵绵散出,不至于 消失得太快。一个人的喜悦与幸福融进汤里,这就不再是单纯的羊杂汤了,而是老安一生的修炼,一世的禅悟

味道好的话,哪个角角巷巷里都有人来吃呢;味道不好嘛,你把人抬上来人都不吃。你说对不对?老安的回族新疆话味道和他的羊杂碎汤一样纯正,他把说字说成佛,把卷子说成航子。老安头戴一顶回族白帽,脸膛红黑,像个农民。老安告诉我,他从前就是农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来到县城卖羊杂碎汤,一开始做得不行,慢慢地摸索着做,生意才越来越好。现在,他的羊杂碎汤一天至少卖出去一两锅,距离焉耆300多公里的乌鲁木齐、 昌吉的,还有库尔勒的许多人周末专门开车来吃他做的羊杂碎汤。自己吃了不够,还买了带回去。一个农民凭自己几十年努力,把普通的羊杂碎汤做成焉耆县的一道招牌,算得上是一 种荣光。

焉耆,有老安这样的回族人,犹如他做的羊杂碎汤,色香味俱全了。

【小题1】文章开篇部分写回族人逃难的场景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只要有回族人居住的地方,肯定有羊杂汤、粉汤、油香、泡泡油糕,别小看这一点,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一把开启神秘大门的钥匙,一条连接回族族群的纽带
(2)一个人的喜悦与幸福融进汤里,这就不再是单纯的羊杂汤了,而是老安一生的修炼,一世的禅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径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小题2】小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鸡汤与囚笼

羽戈

微博与微信时代的到来,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心灵鸡汤的杀伤力。我本以为,它的受众,主要是我弟弟这样的人,初中文化,业余生活以喝酒打牌为主;不曾想它在今日中国,几乎造成通杀。以我的朋友圈为例,喜欢传播或制造心灵鸡汤的,教师、白领和学生都有。他们的面目与头脑,原本千姿百态,甚至针锋相对,但一旦受惑于心灵鸡汤,其灵魂就千篇一律的单调,甚至虚弱。

“心灵鸡汤”的起源,可追溯到1993年美国《心灵鸡汤》丛书的面市。若抛开名目,它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明朝的《菜根谭》就是。从起源和历史上讲,心灵鸡汤并非贬义,中国的《菜根谭》, 美国的《心灵鸡汤》所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足够世人受用。如若视心灵鸡汤为商品,它也有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供求正当,既非强迫,亦无欺诈。因此喝点心灵鸡汤,算不上丢人。

但是,为何在今日中国,心灵鸡汤一词几乎彻底沦为贬义,即便其粉丝,也往往羞于承认他们的热爱?而同时,心灵鸡汤仍拥有巨大市场,假如它是问题产品,病源何在?

鸡汤的水平在下降。譬如那则《鹰的重生》,说鹰要活到70岁,必须在40岁那年,完成一次蜕变,即拔掉衰老的指甲、羽毛、换喙。这一过程需150天,熬过150天,才可换来此后30年的鹰击长空。故事何其励志,但却是天方夜谭,与科学完全相悖。

还有一则著名鸡汤,写一个富翁向渔夫讲述奋斗史,说:成为富翁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钓鱼、晒太阳、享受生活。渔夫笑道:原来你奋斗这些年,只是为了达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这则鸡汤告诉世人,不要羡慕别人,幸福很简单,他人孜孜以求的生活,你正坐拥于怀而不自知呢。故事极具迷惑性,它把富翁拉到了渔夫的狭隘处境,简化了生活的可能性。

心灵鸡汤的价值在于抚慰和激励,不幸的是当下盛行的鸡汤,给人的抚慰不是包扎伤口,而是诱导你去认同,伤口是一种存在,存在即是合理。富翁与渔夫的故事就是一例。再如于丹教育国人应对雾霾:“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就要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她承认了雾霾的危害,却也证成了雾霾的合理。这样的抚慰, 简直是一种精神雾霾,比雾霾更可怕。

于丹这番话,可视为中国式心灵鸡汤的代表。多数心灵鸡汤,都是劝谕受众回归内心、反观内心, 在内心避难。反求诸己,一日三省吾身,并无问题, 问题在于,反省与审视内心,立意在于克服、战胜自己身上的种种幽暗意识,从而独立于外在世界,而非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致与外在世界隔绝。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误人多矣, 除非把心与世界打通,此言才能成立,否则,世界那么大,心却那么小,只能承载一碗添加了罂粟壳的心灵鸡汤。

这样的抚慰之下,激励何从谈起?然而,心灵鸡汤的粉丝们,只想做心灵王国的主人,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知识和能力,也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行为;或者竟是不愿,而甘于饮鸩止渴。他们专以鸡汤为武器,并在内心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心灵鸡汤之毒正在于此。是的,他们以鸡汤为武器,无往不胜,但这鸡汤终也成了他们的囚笼。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许多人受惑于“心灵鸡汤”,是因为他们的灵魂单调,甚至虚弱,甘愿饮鸩止渴。
B.文章认为《菜根谭》也是心灵鸡汤,但它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比当下的鸡汤水平高得多。
C.《富翁和渔夫》的故事之所以极具迷惑性,是把富翁的奋斗目标等同于渔夫所处的生活状态。
D.文章用“精神雾霾”“罂粟壳”来喻称中国式的“心灵鸡汤”,意在说明这类鸡汤的危害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分析了“心灵鸡汤”受众的构成,表明论题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
B.文章选择“鹰的重生”“富翁与渔夫”两个典型例子,证明当下心灵鸡汤水平低下。
C.文章追溯心灵鸡汤的起源和历史,肯定其价值和需要,体现了立论的严谨性。
D.文章按照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心灵鸡汤的蜕变及其危害性。
【小题3】作者认为心灵鸡汤“毒”在哪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文献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颇多。学习的第一步,是厘清概念,校准术语。

一百多年前,法国学者路易·阿韦在其《拉丁文本考证手册》中,将抄本与作者原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vérité,将抄本与其所从出的父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authenticité。如今我们拟定的对应的中文译名是“正确”和“忠实”。

文本复制传播过程中的“正确”和“忠实”该如何理解?不妨以综艺节目上常见的“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具体操作是,比如有A、B、C、D、E五个人,都背对主持人排成一列。主持人让A转过身,给他同时也给观众看一个词语“惺惺相惜”,然后将提示板收起。A让B转过身,在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的条件下,通过比手划脚,让B领会这个词语。B再让C转过身,向他模仿A的比手划脚。依次进行,一直到E。如果E能说出“惺惺相惜”,则游戏成功。这个游戏与文本抄写复制传播颇为类似。提示板上的文字,相当于作者原本的表达意图。每一个人相当于一代抄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并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本,因为前代抄本可能已经“走样”了。因而对前代抄本“拷贝不走样”,可以称“忠实”,但却不一定“正确”。

第一代抄本如果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了作者原本,堪称“忠实”,也堪称“正确”。如果其后每一代抄本也都能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前代抄本,那么可以说,截至当下,抄本堪称“忠实”而且“正确”。如果其中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么一般来讲,其后的抄本,或许可以称得上“忠实”,但谈不上“正确”。

西方学者将古典文本校勘的目标表述为“重建作者失落了的手稿”。也就是说,“正确”是校勘的终极目标。但由于古典文本的写定时代距今已千百年,作者手稿和早期抄本几乎都已不复存在,很难确定存世文本是否完全符合作者原本。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将考量“忠实”与否作为文本校勘的暂时小目标。实现这个小目标的操作过程西方校勘学叫作“对校”。对校的结果,就是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保罗·马斯《校勘学》将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能够恢复的文本称作“原型”。“原型”可以说是通过“忠实”度考察,不断剔除“走样”,最后逆溯到在传承环节上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原型”毕竟不是“原本”。想要进一步企及“正确”这个校勘的终极目的,就要在“对校”之后,再进行“修正”。“修正”必须是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

中国校勘学有“校异同”与“定是非”之说,颇类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和“修正”。其实仍有重要不同。中国校勘学所谓“校异同”,其实不是“对校”,而只是“校对”,其结果只是一个平面的异文列表。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其实是在考察异文是否前有所承,也就是是否“忠实”。最终结果是追溯到存世最早抄本,重建所谓“原型”。中国校勘学所谓“定是非”,最常引用的是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所谓“底本之是非”,就是与作者原本一致与否。所谓“立说之是非”,就是作者立说是对还是错。西方校勘学所谓“正确”,其实只相当于“底本之是非”。至于作者立说是对是错,则不是校勘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西方校勘学其实是将中国所谓“定是非”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校,追求“忠实”,将文本恢复到现存最早抄本。如果对得到的文本仍有怀疑,则要进行第二步,即修正,追求最终的“正确”。正像A.E.豪斯曼所说,对校是科学,修正是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路易·阿韦的说法,校勘学中的“正确”是指抄本与父本相一致的情形。
B.在相继的多代抄本中,如果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其后的抄本就称不上“忠实”了。
C.校对可以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D.要想达到校勘的终极目的,必须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再加以“修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用“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正确”和“忠实”。
B.文章引用保罗·马斯等人的著作,既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又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从厘清概念、校准术语谈起,接着指出校勘的目标和步骤,最后通过中西校勘学的对比,表达了对校勘学前景的美好憧憬。
D.最后一段既指出了中西方校勘学的相似之处,又重点指出了两者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拷贝不走样”游戏和校勘学的终极目标都是“正确”,而非“忠实”。
B.只要做到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便可实现校勘的“正确”。
C.在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通过不断剔除“走样”,可以得到比较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
D.西方校勘学只解决抄本与原本是否一致的问题,并不解决作者立说是对是错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是义与利的关系。其实,义也是利,不过是受惠范围稍大的利。弟弟帮哥哥与邻居打架,在邻居看来是争利,在哥哥看来是可歌可泣的仗义。民族冲突时的举国奋争,对民族之外是争利,在民族之内是慷慨悲歌的举义。义与利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只是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视角。

一个高尚者大爱无疆,爱及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银河星系。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此大爱其实也是放大了的自利,无非是把天下万物视为人类家园,打理家园是确保主人的安乐。如果有人爱到了这种地步:主张人类都死光,以此阻止海王星地质结构恶化,那他肯定会被视为神经病,思想比邪教还邪教,其所谓的高尚其实一文不值,且不可思议。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其实很世俗,充满人间烟火味,不过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一种让更多人活下去或活得好的方案。一个人有饭吃了,也让父母吃一口,也让儿女吃一口,就算得上一位符合最低纲领的道德义士。

作为历史上宏伟的道德工程之一,基督教曾提交了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爱你的邻居”,《旧约》这样训谕。基督教创始人耶和华在《以赛亚书》里把“穷人”视若宠儿,一心想让陌生人受到欢迎,让饥民吃饱肚子。耶和华要求信奉者“寻求公平,解放受欺压者,给孤儿申冤,为寡妇辨屈”,这种视天下受苦人为自家骨肉的情怀,以及相应的慈善制度,既是一种伦理,差不多也是一种政纲。这与儒家常宣传的圣王一体,与亚里士多德将伦理与政治视为一体,都甚为接近;与某些宗教更醉心于永恒(道教)智慧(佛教)等等,则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不乏西哲之同道。《尚书》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称“王者以民为天”。《左传》称“夫民,神之主也”。而《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明显含有关切民众的天道观。稍有区别的是,中国先贤们不谈“怪力乱神”,不习惯人格化传奇化、神话化的赎救故事,因此最终没有走向神学。中国先贤虽然也有“不愧屋漏”或“举头神明”(见《诗经》等)之类的玄语,但对头顶上的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西方的“天赋人权”具有神学背景,是宗教化的;中国的“奉民若天”则是玄学话语,具有半宗教的性质。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于道德核心,“上帝”也好,“天道”也好,与“人民”均为一体两面,不过是道德的神学符号或玄学符号,是精神工程的形象标志,一种方便流传和教化的代指。

(摘編自韩少功《重说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实质上是义与利的关系,利是从义中产生的。
B.为了方便流传和教化,东西方分别创造“天道”“上帝”作为精神的标志。
C.道德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一个人有饭吃,也让全家有饭吃。
D.中国先贤对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因此不喜欢神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义与利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道德的世俗性,对道德进行重新解读。
B.文章辩证分析,深入浅出,既有浅显通俗的事例,也有权威著作的言论。
C.文章在论证中,东西方言论并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立论的普适性。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中国和西方对于道德的认识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尚者的大爱可以理解为放大了的自利,但这种高尚不加节制也会走向反面。
B.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儒家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同属中国文化的儒道释有所差别。
C.中国哲学不尚神学,无法像西方宗教那样提供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
D.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论,其实是视角不同所致。